梁丽蓉,南京市第五中学67届高中生,响应国家“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同1000多位志同道合的青年于1968年10月21日从南京市下关火车站乘专列开赴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三天两夜后,到达海勃湾车站。 ![]() 1971年,梁丽蓉被大队推荐到民办学校担任教师,同她一起任教的图布兴(内蒙古蒙专大学生、鄂托克前旗民委原主任)回忆说,“梁巴嘎希,卓或木赛很斯格腾札录”。 同梁丽蓉在一个大队水利上一起劳动过,后来参军的吉日嘎斗仁对调研组专家说,“梁丽蓉,有文化知识且平易近人,很受农牧民喜欢,和我们大队忠厚老实的蒙古族青年胡日嘎,即马江海,喜结连理,得到当地农牧民的真心赞扬”。 马江海对奇海林说,梁丽蓉与我同甘共苦、生儿育女、休戚与共,我一生感激她,我过去叫胡日嘎,她帮助我起名为马江海。 梁丽蓉的女儿林花对我们说,妈妈走的太突然了,我感觉我们家就像房子塌了一样。谢谢课题组关注我们,等安静下来后,我会写点回忆文字给你们的。妈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下辈子我还要给妈妈做女儿。 ![]() ![]() 市委党校统战教研室副主任牧兰副教授也认为,南京知青在草原上的故事是我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的典范。 鄂托克旗民委主任达来认为,南京知青在草原这个课题既有现实意义,更有历史意义,希望课题组不遗余力地做细致做翔实,谢谢课题组的专家学者为模范自治区建设辛勤劳作。 ![]() 草原牧人永远怀念你!梁丽蓉永远活在牧人心中!”和12张图片后,一位自称“绿山”的朋友回复:谢谢草原人民惦记着我们这些知青!还有一位自称“哈达沁·呼吉勒图”的朋友回复:南京知青梁丽蓉!草原牧民的优秀儿女! 由此可见,南京知青在草原,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文化的传播,更多的是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实际行动,尤为可贵的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命运与共和生死与共的理念得以深深扎根在草原人民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