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南京知青在草原”课题组在南京市维也纳(奥体中心)店召开南京知青到内蒙古伊克昭盟插队落户55周年纪念座谈会。
座谈会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会长、“南京知青在草原”课题组负责人奇海林教授主持。他感谢此次座谈会的协调沟通人员葛亮女士,感谢所有与会的南京知青,并向与会人员详细介绍了“南京知青在草原”课题启动及进展情况,希望各位知青畅所欲言、献计献策、鼎力相助、莫负年华。 曾经在乌审旗原乌兰陶勒盖公社巴音希利大队插队落户的知青王自正说,我是从南京独自去的乌审旗,当时学校不同意我去内蒙古伊克昭盟下乡,要求我去苏北负责管理同去插队落户的插友。可以说,我是动了一番脑筋逃离南京踏上北去内蒙古的征程的,这段路真的有点传奇色彩。到了牧区后,放牧生活、与牧人“三同”,学到了在南京念书时从未有过的知识,形成了永远难忘的人生观,包容与耐劳,忍让与刻苦,交融与互助,至今是我生存的动力。这些年来,经我的促成,南京市第一医院与乌审旗人民医院有着多种联系,如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每年都有免费服务项目,我以实际行动报答草原牧人对我们的培育之恩。课题组对我们进行访谈,编撰我们和草原的那段故事令人倍感亲切、备受鼓舞。衷心希望南京与鄂尔多斯友好城市走得更远,两地人民之间交融更深。成为祖国大家庭中华一家亲的楷模和典范。 讲讲我们给女儿起名字的故事——仰恩迎新。我们给自己的独生女儿起名——仰迎。意思是她的新生不单是我们小家庭的事,还包含了很多内蒙古当地爱心人士的恩情相助。1976年5月下旬,在鄂托克旗查布小学任教的妻子仰剑豪,在组织学生迎“六一”活动排练时突然晕倒了。经公社卫生院检查,诊断是怀孕了。但是,正巧在公社的一位下乡医疗队医生怀疑她还有卵巢肿块。她写了张纸条,让我们去当时的东胜盟医院妇产科找孔繁大主任确诊。后经孔主任诊断为卵巢中有一新生儿头部大小的囊肿,需要手术切除。当他得知我们是南京知青,又是头胎孩子时,他又改变了主意。为保住头胎婴儿在出生时不发生蒂扭转引起大出血,孔主任亲自动手做了几次上托手术,使肿块从婴儿的下方上升到婴儿的上方。他一再强调为防止意外,一定要在盟医院接生,或者就去南京接生。 1976年11月11日星期四,吃中午饭时,我们夫妻商定好了,她下周动身回南方生育的日子。不料她从座位上站起来时,突然羊水破了。经旗卫生院医生确诊婴儿将提前一个月早产。那时医院条件有限。产房已经满员,只能在普通病房接生。医生让我赶快准备好婴儿出生后的包被等等产后必需用品。当时,我真是抓狂啊!因为,妻子的母亲和她身为妇产科医生的姐姐坚持让她回南方生产。她们已经在老家做好了一切准备。而在鄂旗乌兰镇,我们的小家里面,什么都没有准备。就连家里最后的一颗鸡蛋都吃掉了…… 无奈之下,我只能回单位(鄂托克旗日用化工厂)想办法。正是上班时间,同厂的南京知青都在当班。我走进厂办公室,说明了情况。出纳员尤秀兰大姐(蒙古族,也是旗委蒙古族书记王占魁的夫人)当即让我去买来棉花和布,就在办公室里为我即将出生的小宝宝缝起了小被子;并发动同事收集婴儿衣服尿布等。她还一再嘱咐我要注意些什么。万幸的是12日凌晨我们的女儿顺利出生了。因为是普通病房,还有其他病人,非常不便,所以当天上午就安排母女出院了。那天正遇大风天,黄沙扑面。几名女知青请假,小心翼翼地用小板车帮我把母女送回家中。她们还提前烧旺了家中的炉火和炕火。月子里,家中没有营养品,妻子身体瘦弱,孩子严重缺奶。我们永远忘不了厂里同事的热情相助。高凤兰大姐(本厂职工,蒙古族,旗武装部随军家属)给我送来了20颗鸡蛋;厂采购员阎锋的爱人杨雪芳前两天刚刚生下一个女儿,正在坐月子,她让丈夫送来了一脸盆宁夏大米;老工人白太平还送来了大白菜……知青朋友们更是倾力相助。在寒冷的冬季里,一幕幕雪中送炭的真情实景,感人肺腑!要知道,那是在一个样样物品都要凭票供应的物资匮乏年代啊!同事们的支援,帮助我们度过了燃眉之急。后来老家寄来了包裹终于让我们松了口气……当时的劳保规定,女方有产假,男方没有假。伺候月子是个大问题。多亏了单位领导网开一面,允许我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中途可以回家添把火,照看一下……很难设想,如果当时没有孔繁大主任、尤秀兰大姐等等这些内蒙古友人的真情相助,我们的小家庭将会如何?——大恩难忘,刻骨铭心啊。
出席座谈会的南京知青还有:姜榕、盛秀琴、王明洁、戚易、傅建华、马建宁、杨淑英、朱燕玲、史兵、朱捷和蒋云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