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总会因某些人某些事留下深刻的记忆。而这些记忆又会由某些机缘触动,而变得更加真切和清晰。去年以来因为我的同学正在做《南京知青在草原》课题,同他聊天中让我再一次想起了我的南京知青大姐牛同珍。虽说我们分别已经三十多年了,但我与牛大姐相处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时不时浮现在眼前……
1986年秋天,我从内蒙古财经学院(今内蒙古财经大学)毕业,组织分配我到原伊克昭盟税务处工作,税务处领导让我到税政一科上班。到单位报到的第一天,就见到了时任税政科副科长的牛同珍大姐。她留着齐耳短发,圆圆的眼睛上架着一副秀气的眼镜,白白净净的脸上挂着盈莹的笑容。握过我的手后,牛大姐热情地给我安排办公桌椅和工作用具,仔细介绍科室人员和工作职责,让我原本忐忑不安的心,一下温暖起来。这算我俩此生的第一面,可就是这第一面让我终生难忘,古人说:有缘千里来相逢。也许这就是我俩的缘分吧。
还记得当时作为税务部门主要业务科室的税政科,负责贯彻执行国家税收政策,组织落实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负责辖区内国际税收和出口退税的税收管理,负责产品税、营业税、所得税等几个主要税种税收政策的具体落实及上传下达工作。科室里当时人员少,工作任务重,牛大姐既是科室领导,又是业务骨干,那时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可从未因家务繁忙而影响工作。在办公室里,常常可以看到她时而沉思、时而翻看文件和书籍,时而书写各种材料的身影,有时加班到很晚才离开办公桌,她这种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不仅深深印在我脑海之中,而且激励我倍加努力进入工作状态之中,甚至令我敬佩并鼓舞我一生勤奋向上。
为国家组织税收收入是我们税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当时伊克昭盟税务处的主要领导是刘合祥,他是一名老财政税务干部,做事严谨,要求严格,工作非常认真负责。记得有一次他笑着跟我们几个年轻人说,世界上除了要命难,就是要钱难了,你们说我们的工作难不难啊,所以你们要倍加认真努力啊。每年的六月份和年底是组织税收入库的重要时期,六月份,要求时间过半税收收入过半,这两个时间段税务部门都会组织工作组深入到各旗区,深入到企业,检查企业账目,检查税收政策落实情况,清理企业欠税,组织税收入库。1987年6月,牛科长带我到一个旗下乡检查工作,当时许多企业账目记载不太规范,而且不同单位的记账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企业采用借贷记账法,有的单位采用增减记账法。刚刚大学毕业的我,虽然所学的是财金专业,但看到成堆的账本、报表和凭证时,还是觉得无从下手,正在苦闷之时,牛科长手把手教我如何查账,如何核对凭证,如何从中发现问题……几个回合下来,我的工作也得心应手了,正是有诸如牛科长一样的领导和同事们的传帮带,我才很快熟悉和适应了工作。那个时候,每年六月份组织收入的下乡工作一般都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有一次下乡不久我就生病了,身体非常不舒服且难受得很,而当时旗里单位食堂的伙食主要以炖羊肉为主,牛科长看到我老是没有食欲,吃得很少,就亲自跑到街上买了些蔬菜给我改善伙食,有一天中午开饭了,牛科长匆匆忙忙买回一捆菠菜,亲自洗净、焯熟,做了一盘凉拌菠菜,虽说三十多年过去了,但我依然记得那盘凉拌菠菜的形状和口感及清香的味道。
牛大姐是一位热爱工作,也热爱生活的人,她性格开朗、乐观阳光。记得有一次早晨上班时,她迈着轻快的脚步,面带微笑的走进办公室,还轻轻地哼着一首歌:我一见你就笑,你那翩翩风采太美妙……
我好奇地问了一声:牛科长,今天怎么这么高兴呀?她笑着说,不知道为什么,这首歌昨天一整夜都在我脑海里回想着,特别有意思。她的这种情绪也常常感染着我们这些年轻人,使科内工作氛围特别轻松,同事间关系非常融洽。
工作闲暇之时,她还会给我们讲起她在牧区下乡插队的故事。当年,她意气风发自愿报名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伟大号召,从繁华的六朝古都南京,来到当时非常偏远荒凉交通极其不便的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原玛拉迪人民公社社办农牧场插队落户,从城市到牧区,从江南到漠北,气候反差太大了,环境变化太多了,语言几乎听不懂,生活习惯更是极不适应等等,可她和插友们硬是以坚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经受了种种考验,渡过了个个难关,终于适应了牧区的生产生活,掌握了不少牧区生产的各项技能,受到了牧人的厚爱和夸赞。牛大姐曾自豪的告诉我们,她曾成功研制了一台当地实用的糜子脱粒机,当她听说毛盖图公社有知青制造了糜子脱粒机,她就跑去参观学习,在一本《机械制造》的指导下,她绘出图纸,交给队长看,队长把图纸给公社的铁匠师傅看了,师傅说,有门儿,于是队长给了牛大姐一百元现金,让她把脱粒机造出来,牛大姐跑到旗机械厂拿着图纸和一百元钱请求师傅们帮助造一台糜子脱粒机,师傅们加班加点,三天就造出来了,试机那天,旗军宣队用拖拉机调来一车糜子,牛大姐得意洋洋地操作起来,没想到糜子从这头进去,又原封不动地从另一头出来了,首次试机宣告失败。晚上,牛大姐苦思冥想一夜未眠,第二天决定改尖齿为卧齿,缩小齿与底筛间距,又绘出了新的图纸,交给师傅进行改造,第二次试验中一小时就脱粒糜子2000多斤。旗军宣队让机械厂按照图纸生产了4台,分给4个产糜区,牛大姐带回的那一台,投入农牧场的秋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可是,在脱粒工作即将结束时,一个调皮小男孩在大人们中午休息时,偷偷跑到脱粒机上去玩,双脚不慎被卡在机器里,疼得哇哇大哭,牛大姐也边哭边拆卸机器,孩子被立即送到呼和浩特市医院,治疗了一个多月才康复。从此以后,牛大姐再也不敢看脱粒机一眼,尽管那台脱粒机凝聚着她的心血。后来,她当了队里的赤脚医生。由于她表现突出,1972年她被选调到原伊克昭盟生产建设部工作,1979年调到伊克昭盟税务处工作,后来调回南京市在江苏省税务局工作至退休。
写到这里,我还想起另一位在我们税务部门工作的南京知青毛新华姐姐。1989年夏天,我们单位安排几个人到鄂托克旗工作,我也是其中一个,从旗里到苏木乡镇检查具体业务,旗税务局为了生活方便,派出毛新华大姐陪我们一起到苏木乡镇工作,初见毛大姐,我以为她就是鄂托克旗本地人,甚至可能是从牧区来旗里工作的,她性格开朗,声音略带沙哑却很洪亮,笑声爽朗,一见面就让人有一种亲切感,交谈中得知她是南京市二中学生,也是1968年来鄂托克旗插队落户的南京知青,她是在鄂托克旗原额尔格图公社巴音布拉格大队插队的,至今还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旗里到查布苏木的路又远又不好走,汽车颠簸的很厉害,我内急了,毛大姐叫住师傅停车,她把我领到一棵沙柳树丛后边说边开始小便了,我只好客随主便,风吹得令人难以忍受,她好像无所谓似的,一切自然而然,到苏木工作期间,苏木所在地只有旱厕,那味道更让人无法忍受,毛大姐笑着对我说,这牧区哪有像城市里一样的厕所,将就点吧,工作之余她还告诉我,她们刚从南京来牧区下乡时,条件比现在更艰苦多倍,当时男女知青就住在一间大房子里,两边是大炕,中间是走廊,两块大大的布帘子隔开了就是两个相对的空间,男女生各住一边,生活上非常不方便,好在第二年就盖起了知青住房,这种状况才得到了改善,几年的知青生活使她很快适应了牧区,她还学会了用蒙古语对话唱歌,学会了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如今,她在旗里工作得心应手,生活的也十分惬意。毛大姐这种能力令我敬佩不已。
回想起来,我和两位南京知青大姐虽然相处时间不长,但她们四海为家的追求,奉献北疆的情操,不畏艰苦的情怀,热情开朗的性格,干练严谨的作风,勤于学习的精神,乐于助人的品德,尤其是她们和蒙古族牧人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深情厚谊,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尽管时隔愈来愈久,但始终感染激励着我一路向阳。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呼和浩特市税务局
来源:《鄂尔多斯学拾集》2023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