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南京知青在草原】课题研究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课题研究

【南京知青在草原】草原深处知青故事(三)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学会研究》2024 作者:王春霞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7-30
摘要:1968年10月21日,南京市第三女子中学66届初中三年级毕业生吴宝霞告别家乡,到内蒙古鄂托克旗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牧民)再教育,为改变祖国北疆贫穷落后面貌贡献青春力量。2024年6月15日,从南京回鄂尔多斯避暑的吴宝霞接受了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南京知青

        1968年10月21日,南京市第三女子中学66届初中三年级毕业生吴宝霞告别家乡,到内蒙古鄂托克旗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牧民)再教育,为改变祖国北疆贫穷落后面貌贡献青春力量。2024年6月15日,从南京回鄂尔多斯避暑的吴宝霞接受了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南京知青在草原》课题组成员的专访,深情讲述了那段难忘的经历和人生故事。

 


踏上“征程”
        1968年,那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年代,东西南北千百座城市里亿万热血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于农村、边疆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走在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时代潮流之中。在这一时代强音的鼓舞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吹遍了祖国大江南北的每一个角落。   
        10月21日,南京下关火车站人山人海,即将离开南京这个大都市奔赴鄂托克草原的1087位南京知青和送别他们的父老乡亲、老师同学做着各种各样的别离形式,拥抱与握手、安慰与告诫;哭声中有高喊二叫的杂音;默默无闻中也有无奈的笑声。人海共鸣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嗡嗡嗡”的啥也听不清楚。反正,我家没有一个亲人来车站为我送别,这是我此生难以忘怀的出发。   
        三天两夜的长途乘车,是我当时坐火车最长时间的远行,好奇、新鲜把疲倦、劳累冲淡得几乎没啥记忆。列车跨过长江,同学们还在兴奋地说说笑笑,夜深了,一个个东倒西歪、横七竖八地进入梦乡,个别人的鼾声让一些人难以入眠,这是我第二天才得知的,当天晚上,我睡得啥也不知道。   
        海勃湾火车站是个很小的北方车站,十月下旬天高云淡,早晚有点凉,中午的太阳还是暖洋洋的。欢迎南京知青的人们虽然没有送别时那么多,但是也黑压压的一群一群,红旗迎风招展,标语一行一行,锣鼓轮番敲响,大喇叭时而高唱革命歌曲,时而播放欢迎辞。下了火车后,感觉脚底无力,就像走在棉花堆上,深一脚浅一脚,只能跟着队伍缓缓向前,随后到了吃饭的地方,羊肉的味道特别膻,有生以来从未闻过如此膻的味道,尽管有想吃肉的念头,但膻味让南京知青几乎没有下手动筷吃肉的想法,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终吃了点馒头和咸菜,喝了不少当地有盐的红茶。南京出发后,火车上短暂的共同生活就这样结束了,即将各奔东西南北,有些从海勃湾就被当时就近的公社大队迎接知识青年的拖拉机、马车接走了,我坐着卡车在土路上颠簸了几个小时后,来到了鄂托克旗乌兰镇。
 
 
拜图的五年
        我和马宁、罗少华、宗棣华、姚瑞鼎、吴大刚5个男生与王晓旭、汪玲玲、钱巧云、丁永红、潘耘、童华、潘平、孙美娟9个女生到拜图大队插队落户。我们到拜图的时间是1968年10月25日。“拜图”系蒙古语,意为“界标或靶”,以拜图井得名。   
        我到拜图后,被分配到宝迪格日勒家居住,她的妈妈特别慈祥可爱,待我如同她家闺女,有时甚至超过闺女。我和宝迪格日勒如同姊妹,我称呼她妈妈“绵姆”。几天的新鲜感过去后,一切需要重新开始,我跟着他们家人学习蒙语会话,学习吃羊肉、吃奶食品、吃炒米,学习放羊,学习挤羊奶,学习牧区的一切劳作。当地人看我比较勤奋又善于融入他们的劳动生活之中,就推荐我创办大队小学。起初就我一个老师,也没有课本,我走家串户去给孩子们教书识字,学生只有五六个,轮换着在各家上课,主要讲述“毛主席语录”和简单的算术内容。后来,大队又安排吴万录、达楞浩雅尔等当老师,不仅讲汉语课,也讲蒙语课,学生也多起来了,年级也开始分设了,直到1973年夏天,我参加伊克昭盟师范学校入学考试后,才离开拜图到伊克昭盟师范学校读书去了。   
        拜图的生活虽然说只有五年,对我而言,这五年给了我一段朴实深厚的印记,永远烙在了我的心上。在那个特殊的岁月和环境里,牧人们和知青建立起了非凡的友谊;在各自大不相同的生活历程中,培育出知青与牧人们特殊的感情。这情谊很难用言语描述,如沙漠泉水一样清澈,像冬天白雪一样晶莹。至今,还没被西北风吹散,更没因时光流逝而褪色,有时甚至越来越浓。


伊克昭盟师范学校
        1973年秋,我走进了伊克昭盟师范学校。一年的读书生活很快就过去了,我被分配到鄂托克旗巴音陶亥公社四道泉子学校实习一年。实习期间,杨永峰三次来校向我表达爱意。他之所以几百里路上来追我,是因为伊克昭盟卫生局领导周敬国在拜图灭鼠疫时了解到我有在伊克昭盟安家之意后,将此信息告诉了杨永峰。他也是伊克昭盟师范学生,只是比我们高一届。实习结束后,我们就毕业了,我幸运地被留到母校工作。刚开始从事行政总务工作,还做过会计业务,后来到教务处工作,担任过政教处处长,1998年退休前是工会主席。其中,曹永茂老师外出学习期间,还担任过九十二班班主任一年。   
        伊克昭盟师范学校,当地人雅称为“世界三大名校”之一,号称“牛津剑桥盟师范”,毕业生遍布伊克昭盟各个角落,既有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也有几十年站讲台宝刀不老的白发先生,还有行政干部。从1971年开始到1978年,考入伊克昭盟师范学校的南京知青就多达43位,1971年来自鄂托克旗查布的王爱萍第一个走进伊克昭盟师范,1972年刘旭军、毛佩玲、李自容、傅建华、董一心、杨圣梅、徐亚男、李碧辉、强南育、程安琪、吴毅德11位南京知青入校读书,1973年张奋、仰剑豪、张成福、蒋爱玉、胡家惠、周永娣、董晓虎、袁安培、吴宝霞、马梅松、藏南宁、庄述淦、关斌13位南京知青入校读书,1974年张平平、焦国萍、许建琪、王素华、马小珍、李丹、刘小贞、赵建中、汪树春9位南京知青入校读书,1975年顾阳、于震泰、顾卫东、许敬辉、钱巧云、业蓉6位南京知青入校读书,1978年王晓红、赵翠玲、赵祀久3位南京知青入校读书。   
        现在,尽管伊克昭盟师范学校已被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合并,但我们这些人的“伊克昭盟师范”情愫始终未改。明后天,我还要参加“我们的伊克昭盟师范”集体聚会活动,来自五湖四海的“伊克昭盟师范人”还会念叨曾经那些往事,也会追忆曾经一起工作生活的老师同学,更会共享今日的美好生活,展望未来更加美好的前景。

罕台庙媳妇
        我二十七岁那年和二十七岁的东胜罕台庙小伙子杨永峰结婚成家。如果说缘分的话,我们都是伊克昭盟师范学校毕业的,再加上他多年不懈地追求。虽然我是南京人,但在镇江生活了15年,南京实实在在只生活了5年,大都市女孩子的浪漫情结,还没有学懂就开始了牧区生活,喜欢北方辽阔,不喜好都市拥挤,爱自己说了算,不爱让别人指指点点,是我的性格。   
        我来牧区后,第一次回南京是三年以后的事情,我不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打小就有拉扯三个弟弟的光荣使命,而且总是拉扯得不太合格,得到的总是弟弟们不满意,爸爸妈妈也不给予表扬。我从父母亲身边走开后,再没有要过父母亲一分钱,是个外柔内刚的“女汉子”。离开南京后,我曾梦想着有朝一日在南京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房子。我是个有梦想的知识青年,又是一个勇于从实际出发敢于面对现实的成熟青年。我和杨永峰结婚时,住在一间办公室内,第一个孩子出生时,搬在一个只有一间半的旧房子里;第二个孩子出生时,搬在有里外间的房子里,后来,从师范学校搬到盟委家属院,由土房到砖房再到楼房,随着社会进步,居住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   
        虽说我是罕台庙媳妇,可罕台庙没有我的住房,那里只有我的辛酸和奉献。杨永峰从小失去双亲,是奶奶爷爷拉扯大的,由于二老的劳动能力日益减退,一家人生活压力不断增大,我第一次走进杨永峰家时,有一种说不出的辛酸。我无法理解这两位老人是如何将杨永峰培养成师范学生的,但眼前的杨永峰确实是能说会道,当然也是一个特别勤快之人。新的生活就是这样开始的。我给杨永峰爷爷买了一双胶鞋,老人家将鞋带系好挂在肩膀上走村串巷逢人就夸这是孙媳妇给买的。只有亲身经历过那段物资匮乏年代的人们,才能懂得我们之间的这段故事,才能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梦想成真
        1949年南京解放时,我随着隆隆炮声来到人世间,我和共和国同龄,出生日期比共和国早半年,兵荒马乱的日子里,我给家人带来的不是愉快,而是麻烦多多,这些给我幼小的心灵里烙下许多难以忘怀的印象。   
        我不很喜欢爸爸妈妈那个家,但我非常喜欢南京,从来到南京那刻起就爱上了这座饱经沧桑的古都,虽然5年的读书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虽然我跟着到鄂托克旗插队落户的知青队伍离开了这座扬子江畔魅力诱人的大都市,但离开南京的那刻,我就在青春的心里埋下了有朝一日一定要在南京繁华街巷里拥有一套属于自己房子的梦想。   
        草原上摸爬滚打30多年后,我退休了。虽然到了花甲之年,可我身体健康、心情乐观,带着鄂尔多斯几十年辛勤劳动的积累,走进南京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从郊区开始,先买了一套价值14万元的房子,万万没想到两年时间不到,有人出资30万买走了,向城中心再靠近点,我用32万元又买了一套房,18个月后,有人用68万元买走了。我用不到八年时间,先后倒腾了七套房子,从河东倒腾到河西,再从河西倒腾到河东,现在秦淮区瑞金路有一套属于我个人名下的电梯楼房,城郊飞机场不远处还有一套属于家里共有的房子。早年在南京有一套属于自己房子的梦想,真的是梦想成真了。  至于草原这边的房子,到处都有,拜图想住多长时间住多长时间,东胜想住多长时间住多长时间,罕台庙想住多长时间住多长时间……
         
难以割舍的情怀
        75年转眼就过去了,镇江15年,南京5年,拜图5年,伊克昭盟师范25年,退休25年,我们这代人与共和国同龄,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伟大历史变革的洗礼。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步伐,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到强起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之中。我们这些人从南京到鄂尔多斯,再从鄂尔多斯到南京,一年四季来来回回,南方天气热了就到北方,北方天气冷了再回南方,交通四通八达、方便便捷;走哪你都放放心心,饮食可口放心,营养搭配科学。对我们这些人而言,草原和草原上的牧人是知交,他们的二代甚至三代,都与我们交情甚深,经常不是在草原上接待我们这些南京知青,就是在南京招呼来自草原的牧人。这些年来,我们已经习以为常,草原成为我们的第二故乡,南京成为牧人走亲访友的地方,微信天天联系,快递经常交往,虽说我们之间没有血缘关系,有时候比起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来说,还要亲上好多倍。我和亲姊妹之间的来往也是有分寸的,是要讲礼节习俗的,可我和草原牧人之间的交往交流是随时随地的,是24小时全天候的,如果从经费开销而言,我的退休金主要用于往返于南京与鄂尔多斯。   
        当笔者追问吴宝霞原因何在时,她脱口而出:几十年来,我们从未想过为什么,只知道这就是我们这些人的人生吧。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我们从未认为我们是两家人,从一开始牧人接纳我们起,我们就是一家人了,宝迪格日勒就是我此生最为亲爱的妹妹了,她也把我当成她最为亲爱的姐姐。就是这样,南京知青与草原牧人形成了难以割舍的情怀。知青30年时,四面八方的南京知青回到草原探望亲人;知青40年时,海内外的南京知青回到草原探望亲人;知青50年时,又一次从南京搞到专列载着南京知青中九十多岁老母亲和刚过生日的小孙子,四世同堂一起来鄂尔多斯看望这里的牧人亲家。


展望未来
        南京知青在那个艰苦岁月里,舍家来到草原插队落户,草原牧人没有嫌弃我们,而且用朴实的生活方式,给我们亲人般的温暖,让我们学会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与生产劳动方式,我们1087位南京知青,没有一个被饿死,没有一个被冻死,而且一个比一个更加茁壮成长。  张志就是我们中间最有说服力的一个代表:她是哭着来草原的,放了三年羊,没丢一只羊,该生的小羊羔全部成活,三年下来,牧人全票推荐她到绒毛厂上班;上班期间,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了三年捡毛工,每年先进,工厂全票推荐她上大学;大学期间,她学习刻苦扎实,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母校发出留校任教的邀请,其他城市也有邀请,可她毅然回到第二故乡;回来后,车间主任一干就是三年,由于工作出色,领导才华凸显,走马上任技术厂长,后来成为鄂尔多斯集团的副总裁,直至今日成为世界羊绒业界顶级的专业技术大师。从她身上可以看出来,我们这些人此生与草原结下了不解之缘,离不开草原了,离不开草原牧人了,我们就像鸿雁一样,南北之间飞来飞去,年复一年,月复一月,你来我往,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祝福祖国美好发展,期待草原蒸蒸日上,期盼我们健康长寿,我们与草原牧人永远不忘初心,年年你来我往,永远砥砺前行。
 
专访感悟
        听了吴宝霞对75年来自己人生经历的回顾和56年来插队落户以及南京知青与草原牧人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我们感慨万千,眼前的她,身上蕴含着如此多的春来夏往、寒暑相连。总结她的这些人际交往,令人起敬,其中饱含着她一生的奋斗经历,也折射出南京知青与草原牧人可歌可泣的精彩华章。   
        感悟一:56年来,南京知青与草原牧人方方面面生生不息地进行着交往交流交融,这已经成为鄂尔多斯大地上一件实实在在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杰作。如今的鄂托克草原和乌审草原,已经成为南京知青们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知青与牧人间互相往来已然成为走亲串友的一件平常事。平凡中存在着不平凡的南北交往关系,有形中存在着无限的有感有效民族情谊。   
        感悟二:南京知青与草原牧人是“三个离不开”的忠实实践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疆域,各民族共同书写了祖国历史,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文化,各民族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我国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结成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集中体现了各民族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和愿望。南京知青与草原牧人用自己的亲力亲为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离不开”的新时代凯歌。   
        感悟三:听党话、跟党走是南京知青与草原牧人共同创造出的新时代佳话。1968年10月,1087名南京知青来草原插队落户是自愿报名组织批准而来的,草原牧人是根据鄂托克旗委安排接纳知青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他们的行为都是听党话的表现,他们相互之间按照组织要求积极努力克服困难,战胜了一个又一个从未有过的生活困难和生产困难,在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中迎来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谱写下一张又一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美好蓝图。   
        感悟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楷模。南京知青在草原的日日夜夜,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吴宝霞们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他们的事迹凸显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草原牧人毫无保留地将辽阔草原上最美好的东西同南京知青共享共用,为南京知青书写青春故事提供了宝贵条件。正因为他们之间心心相印、同心共向,铸就出数不清说不完的可歌可泣动人故事。   
        感悟五:草原牧人建设模范自治区的精神动力。如今的鄂尔多斯草原,再不是几十年前那么荒凉贫瘠,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出祖国北疆一座现代名城,中国式现代化鄂尔多斯新篇章正在书写,“三个四”工作任务捷报频传,当年南京知青为草原牧人播下的排球种子,如今发芽开花形成远近闻名的“草原村排”,黄河九省区农牧民排球赛热火朝天,物质与精神互动,知青与牧人共鸣,闯新路、担重担、挑大梁、走在前,高质量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办的“五大任务”和“七个作模范”,鄂尔多斯各族人民群众身先士卒,勇当先锋。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学会研究》2024年7月25日第7版    

 
 

 
责任编辑:王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