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经济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从贫穷落后地区到改革开放先进典型——纪念鄂尔多斯撤盟设市10周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11年第3期 作者:萨仁高娃 人气: 发布时间:2011-11-11
摘要:凡是到过鄂尔多斯的人都清楚的记得,在撤盟设市的10年前,东胜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塞外小镇。有人曾戏称:一座公园两只猴,一条街道两座楼,交通基本靠步行,通讯基本靠嘴吼。就城市建设和教育来讲,上世纪90年代初市府所在地东胜只有两条宽7米的街道,城区几十

        凡是到过鄂尔多斯的人都清楚的记得,在撤盟设市的10年前,东胜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塞外小镇。有人曾戏称:一座公园两只猴,一条街道两座楼,交通基本靠步行,通讯基本靠嘴吼。就城市建设和教育来讲,上世纪90年代初市府所在地东胜只有两条宽7米的街道,城区几十分钟就走遍了。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在内蒙古12个盟市排在偏后的位置,连中学升学率也在全自治区排倒数第二。2000年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鄂尔多斯市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呈几何级数增长。

        鄂尔多斯的市情特点是:

        ——区位优势独特。鄂尔多斯位于内蒙古的西南部,毗邻晋陕宁,三面黄河环绕,隔黄河与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相望,南临古长城,是国家呼包银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蒙古西部金三角的核心地段之一。

        ——文化底蕴深厚。早在7万年前,古河套人就在萨拉乌苏河流域繁衍生息,迈开了人类文明的脚步。15世纪中叶,蒙古族鄂尔多斯部驻牧河套、守护成吉思汗陵,始称鄂尔多斯,是蒙古族传统文化、风俗和礼仪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蒙古族三大历史巨著中《蒙古源流》、《蒙古黄金史》两部产生于此。成吉思汗祭祀、鄂尔多斯婚礼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然资源富集。全市已探明的矿藏有50多种,其中煤炭探明储量1696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8000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的1/6和1/3多。有全国最大的整装气田——苏里格气田。天然碱、食盐、芒硝、石膏、石灰石、高岭土等储量也相当可观,且品位很高。全市耕地面积623万亩,可利用草场7000多万亩,水资源总量29.6亿立方米,黄河流经728公里,年过境水量316亿立方米,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资源也极为丰富。此外,草原敦煌阿尔寨石窟、沙漠绿洲恩格贝、银肯响沙、晋蒙黄河大峡谷等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成为国内外游人驻足观光的文化旅游圣地。

        改革开放以前,鄂尔多斯曾经是一个贫困落后的民族地区。8个旗县中有5个国家贫困县,3个自治区贫困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在中央和自治区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坚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地区实际结合起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出并实施了“结构转型、创新强市”和“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新战略,积极推动新型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特色城镇化“三化互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50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2643亿元,在全国地级市的位次由168位上升到21位;财政收入由15.7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365.8亿元,在全国地级市的位次由117位上升到16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502元增加到21883元,年均增长16.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453元增加到7803元,年均增长13.7%。成为全国改革开放30年18个典型之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五个典型城市之一。

        近十年,我市在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方面,多措并举:

        第一,大力推行禁牧休牧,推进节能减排降耗,正在实现由生态环境治理向生态文明建设的转变。我们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本建设抓紧抓实,全面实施禁牧休牧轮牧政策,制定了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三区”规划,实施了“双百万亩”生态建设工程,建成2.3万平方公里生态自然恢复区。把节能减排降耗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更加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全市关闭“五小”企业2400多家,涉及产能3400多万吨。地方煤矿从1901座压缩到276座,采掘机械化率由不足10%提高到65%以上,回采率由不足30%提高到75%以上。积极构建煤-电及其废弃物、煤-煤化工及其废弃物循环产业链,万元GDP能耗下降22.94%,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24.77万吨、化学需氧量4600吨。经过不懈地努力,地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全市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不足25%提高到7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2.21%。仅2009年和2010年,各级财政投入生态建设资金91.5亿元,实现了由严重恶化到整体遏制,大为改观的历史性转变。曾经大片大片消失的绿色,又渐渐地回到了这块饱经沧桑的土地上。

        第二,变革农牧业生产方式,提高集约化水平,正在实现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转变。针对几十万农牧民分布在8.7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进行分散生产经营的实际,我市从变革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入手,推进农牧业发展重心向沿河和城郊地区转移,促进土地和草牧场向规模经营集中,变传统放养的草原畜牧业为舍饲、半舍饲畜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不断提高农牧业发展的集约化水平。全市粮食产量由2000年的13亿斤增加到2009年的27.3亿斤,牲畜头数由615万头只增长到1300万头只。沿黄河平原上建成了百万亩现代农业基地和百万亩肉羊养殖基地,正在实现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跨越。

        第三,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工业经济由分散、粗放向集中、集约发展的转变。全市集中打造大路、树林召、独贵塔拉、蒙西、棋盘井、上海庙等沿黄工业集中发展区,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大型化、集中化和高端化,建成了世界第一条煤直接液化、国内第一条煤间接液化生产线,成为全国首个亿吨级现代化煤炭生产基地,煤炭产量由2000年的2679万吨增加到3亿多吨,洗选率达到40%,电力投运1200万千瓦,努力建成过千万吨的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和氯碱化工生产能力,初步形成煤-油、煤-气、煤-醇等产业链,现代煤化工已成为地区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地区能源结构不断优化。

        第四,大力发展非煤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实现由产业单一发展、单极支撑向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转变。我市从投资结构这个源头入手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汽车制造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建设了东胜-康巴什-阿镇先进制造业基地。目前华泰集团5万辆轿车、30万台清洁型柴油发动机和10万台自动变速器项目已经建成,精功集团1万辆载重车、中兴集团1.5万辆特种汽车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中,今年重点推动奇瑞集团30万辆整车及零部件制造项目。汽车产业正在朝着规模化、配套化方向加快发展。积极发展生物质产业,构建发电、林板、食品、饮料、药品、化妆品六大产业链,去年实现总产值7.2亿元,销售收入6.8亿元。推动文化旅游业大繁荣、大发展,变“挖煤”为“挖文化”,鄂尔多斯汽车赛事、马文化和文化产业园区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适应优势特色大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以金融和物流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东胜区50万平米金融广场建设即将建成,年内将入驻50家金融机构,达旗、东胜、阿康、札萨克四大物流基地加快推进,初步形成了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格局。大力推进地方煤炭企业转型提升,制定出台地方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优惠政策,创造地方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条件,推动地方煤炭企业进入煤化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在转型中求突破、求发展。

        第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结合,正在实现由自然要素支撑向科技人才支撑的转变。坚持“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方向,积极推进与清华、中科院、哈工大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联合组建了一批产学研创新联盟,引进建设了一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项目、好项目,在煤炭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林沙产业等技术领域,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积极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创优创新,依托大集团、大企业,建成3个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4个博士后工作站,引进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1000多人,副高以上紧缺专业的专业技术人才800多人,吸纳区内外高校毕业生2万多人,全市拥有各类科技人才4.5万人,地区要素结构发生了大的改变。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鄂尔多斯低碳谷开工建设,今年启动了建设国家级绿色能源产业示范县、建成国内首个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项目、设立碳综合利用专项奖励基金等发展低碳经济十件实事,推动地区可持续发展。

        第六,加快推进城镇化,大力度转移农村牧区人口,正在实现由城乡二元分割向城乡统筹发展的转变。我市坚持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以人口转移为抓手,加快推进城镇化,科学布局城镇体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造以东胜为主的城市中心区,大力推进大路、树林召、乌兰木伦、巴拉贡、蒙西、棋盘井、上海庙等旗府所在地和产业重镇建设,城镇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69.2平方公里扩大到218.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68%,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围绕创造人口转移条件,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大力度推进城市绿化,强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全市市政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20.7亿元,新开工建筑面积1079万平方米,完成拆迁242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1421万平方米。鄂尔多斯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会展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等标志性文化艺术工程建成投用,康巴什新区被评为我国首个环境艺术示范试点城市,乌审旗成为全国首家创建人居环境示范镇,城市功能、品位和带动力有了新提升。在全市集中规划建设了18个农牧民转移安置小区,并配套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农牧民安置小区房屋产权置换和经济适应房按揭贷款,对已在城镇拥有住房的农牧户进行现金补贴,累计转移农牧民41万人。同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在全市开展了万名农牧民住新居的村容村貌整治行动,下决心改变农村牧区落后面貌。强化基础设施对城乡统筹发展的支撑作用,建成了包神、呼准铁路和荣乌、包茂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交通设施,全市铁路通车里程1388公里,高等级公路总里程841公里,鄂尔多斯机场已与19个城市通航,立体交通网络基本成形。

        第七,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夯实经济转型发展的基础。我市建立健全了保障科学发展的考核机制,激发了县域经济活力。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依靠市场化手段配置生产要素。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强化政府服务,全市471户规模以上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达1/6,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占自治区的1/5。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一代又一代企业家茁壮成长,民营企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间投资以年均71%的速度增长,非公有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大幅上升,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坚持以开放促发展。“十五”以来,全市累计引进实施亿元以上项目568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30亿元。依托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聚集科技、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建成了全国科技创新试点城市和国家羊绒标准化基地、煤液化基地、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基地,荣膺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金融生态城市,入围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50强。

        第八,坚持强市富民、富民优先,覆盖城乡的民生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我市坚持富民与强市并重、富民优先的发展理念,“十五”以来,财政用于民生保障的投入年均增长30%以上,覆盖城乡的免费教育、公共医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2009年投资124亿元用于“五有”,占财政支出的54%,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老百姓。2010年,市委、政府承诺为老百姓办好“二十件惠民实事”。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在国家普调基础上,从2010年起,连续三年每人每月再增加100元生活补贴,农牧民养老保险待遇由每人每月200元提高到260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10万元,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75%。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90元,报销比例提高到70%、报销封顶线提高到8万元。城镇低保保障标准由每月310元提高到400元,补助标准由每人每月295元提高到325元。农村牧区低保保障标准由每月146元提高到280元,补助标准由每人每月121元提高到16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多年控制在3%左右。五保集中供养标准由每年3750元提高到6000元,孤儿集中供养标准由每月380元提高到1000元。在全市实行十二年免费教育,启动为农牧户免费培养大学生工程,对转移进城农牧民和鄂尔多斯籍的高考落榜生、复转军人全部实行免费技能培训,为进城农牧民提供一套住房,找到一份工作,落实一份社保,发放一份补贴,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鄂尔多斯人民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成功走出了一条资源富集地区产业集中、产业升级、产业延伸、产业多元的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子;走出了一条生态脆弱地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道路;走出了一条西部边远地区自主增长的内生性发展道路;走出了一条少数民族地区统筹协调的科学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回报国家、回报百姓、回报生态的“三个回报”,创造了倍受世人瞩目的鄂尔多斯模式,“鄂尔多斯现象”、“鄂尔多斯速度”被中央确定为改革开放30年18个典型地区之一;“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全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五个典型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鄂尔多斯时指出,鄂尔多斯继“深圳模式”,“温州模式”之后创造了“鄂尔多斯模式”,值得钦佩,值得学习,称赞鄂尔多斯市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2010年鄂尔多斯市人均GDP2.08万美元,已成为全国地级城市第1位,GDP总量2643亿元,财政收入538.2亿元,一批“全国之最”和“世界之最”已在这片每天都诞生着奇迹的热土上落地生根。

        亿利能源重化工循环产业基地规模全国第一;伊泰集团年产16.5万吨煤间接液化项目全国第一;博源集团100万吨天然气制甲醇项目全国第一;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世界第一;鄂尔多斯集团硅电联产项目规模世界第一……

        综上所述,鄂尔多斯的又好又快发展,得益于鄂尔多斯市这些年坚定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始终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保持产业结构与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的一致性;得益于国家扩内需、保增长一系列政策的拉动;得益于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指示精神,坚定信心、克难攻坚的良好精神状态。当前,鄂尔多斯同全国一样,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进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我们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富民与强市并重,深入推进“两大”战略,主动融入国家能源需求大局,融入呼包银经济区,融入呼包鄂一体化发展,着力优化空间布局,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建设国家战略性绿色能源和新型化工基地、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百万人口中心城市,自治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争创鄂尔多斯竞争发展的新优势,力争早日实现全面小康。

       作者:鄂尔多斯市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萨仁高娃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