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驻足观望鄂尔多斯经济发展态势,其依托资源十年跨越发展,引领西部、翘楚全国,人均GDP赶超香港指日可待,令人瞩目。然而,事物发展总是利弊共存。鄂尔多斯经济高速发展潜伏下的产业结构、城乡统筹、贫富差距、房价虚高,赌博、地下钱庄等社会矛盾也突出显现。种种迹象表明,鄂尔多斯经济正处在微妙的发展十字路口上,今后的发展方向会更加迷茫,情势会愈加复杂。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 转型 能源 民生 产业集群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高速发展下的转型隐忧 西部大开发十年,也是鄂尔多斯突飞猛进的十年。鄂尔多斯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中国大凡关于财富与资源的话题似乎都离不开鄂尔多斯,“北方香港”、“黑金之城”、“沙漠明珠”等或褒或贬的词汇都让这座塞北草原的新贵城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经过两个五年规划的发展期,鄂尔多斯到了重新选择未来的时刻,煤炭经济的繁荣,让这座城市有了气势恢弘的骨架。但受到环境的制约,鄂尔多斯的面貌远非完美,未来它将以何形象示人,不仅关乎当地普通人的福祉,更是关乎塞北生态屏障的安危。 2010年,鄂尔多斯市GDP由2000年的150.09亿元增长至2643亿元,增长了16.61倍,在全区12个盟市中位列第一,占全区GDP的22.75%。人均GDP由11505元增长到146022元,增长了11.69倍,是全区人均GDP的3.09倍。地方财政收入由15.74亿元增加到538.2亿元,增长33.28倍,占全区财政收入的30.96%,比全区2005年财政总收入还多59.5亿元。比第二位、第三位的包头、呼和浩特二市之和还多53.9亿元。 发轫于本世纪初的鄂尔多斯创造了草原奇迹。如今的鄂尔多斯豪情万丈,东胜区、康巴什新区富丽堂皇的建筑昭示着鄂尔多斯人不甘于做中国三线城市的心态。未来怎么走? 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炭能源重化工基地,近年来在为全区、全国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自身发展也受到严重的制约。 第一是产业集中度还不够、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一煤独大。鄂尔多斯素以中国“煤都”著称,2010年煤炭产量4.33亿吨,约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13%,占内蒙古自治区煤炭总产量的55.4%。煤炭产量连续8年蝉联全国产煤地级市之首。煤炭产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所的份额超过50%。其他产业像电力、化工、建材虽有基础,但还不能成为主导支撑产业。 第二是经济发展方式粗放。鄂尔多斯自然资源富集,除有煤炭、天然气、羊绒等资源外,化工、建材类的天然碱、食盐、芒硝、石膏、石灰石、高岭土的储量也相当可观,且品位很高,但后者产业链较短,产品以粗加工为主,不仅浪费、污染严重,而且附加值较低。 第三是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于长期的煤炭开采和就地转化,造成了鄂尔多斯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这已成为制约鄂尔多斯绿色发展的重要障碍。所以,早转大发展,迟转慢发展,不转就必然在不远的将来遭受“矿竭市衰”的厄运。 从《鄂尔多斯市“十二五”规划》中可以看到鄂尔多斯对未来的期待。围绕“结构转型、创新强市”和“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延伸资源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非资源产业、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而“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建设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三个领域为鄂尔多斯市“十二五”转型之路定下了基调。 然而,各界对于鄂尔多斯想包揽能源基地、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成为“北方香港”的雄心壮志颇有成见,普遍认为其没有考虑自己的区位和国家的产业政策。鄂尔多斯想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减少对煤炭的依赖,出发点是好的,但这里的制造业基础很薄弱,这个问题在“十二五”阶段,甚至在2020年以前都无法解决。鄂尔多斯缺乏“产业深度技能”,没有相应的行业、产业基础,更没有产业大军,相关配套的东西还差很多。鄂尔多斯在多元化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什么决定鄂尔多斯经济的未来 作为煤炭资源丰沛地区,鄂尔多斯已成为全国首个亿吨级现代化煤炭生产基地。而煤炭资源蕴藏的丰富和煤炭所带来的财富是否会给鄂尔多斯带来“资源诅咒”? 资源的丰沛固然令人欣喜,但经济学上著名的“荷兰病”(Dutch Disease)案例则又不免让人对鄂尔多斯市的发展产生一丝担忧。“荷兰病”是指自然资源的丰富反而拖累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现象。经济学家们则常常以此来警示经济和发展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的过分依赖的危险性。荷兰上世纪50年代因发现海岸线盛藏巨量天然气,而迅速成为以出口天然气为主的国家,其他工业逐步萎缩。资源带来的财富使荷兰国内创新的动力萎缩,国内其他部门失去国际竞争力。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荷兰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经济学上,将这类与矿业资源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叫做“资源诅咒”。 为避免“荷兰病”、“资源诅咒”,为避免重蹈许多资源型城市因资源枯竭而陷入困境的覆辙,鄂尔多斯市转型的最重要方面就是在科学合理开发煤炭、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同时,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构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 中共中央政治局今年在研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时曾指出,今后10年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 鄂尔多斯正迎来西部大开发的下一个十年。在下一个十年中,鄂尔多斯是继续走资源开发的老路,还是摆脱“资源诅咒”?世人正拭目以待。 城市建设聚集高端要素 作为转型升级战略的重要一极,城市担当着聚集高端要素平台的重任。 城市的魅力来自于城市的品位和环境。城市的品位来自于建筑、文化、历史文脉、自然生态的整体和谐。伴随鄂尔多斯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力度随之加大,全市“一市两区、三个组团”城市核心区的框架已经形成,城市的龙头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加强。但与此同时我们应看到,鄂尔多斯的城市建设还停留在传统的基本建设阶段,缺少对城市特色和城市品味的思考。 事实上,城市的品位和特色与城市的历史渊源、定位息息相关,是深厚的历史积淀、前瞻性的规划、创造性的思维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同时又必须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服务。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改革年代,城市规划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规划框架,直面新形势下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在宏观上研究城市定位及城市空间布局问题,在微观上做好城市建设和市容整治项目实施的规划引导和服务保障工作。要求规划结合当地的历史和市情,注重人性化、生态化、特色化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近些年,鄂尔多斯市根据城市不断扩张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城市核心区”的概念,并相应制定、调整了《鄂尔多斯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对未来10年内的城镇体系框架、产业布局和定位、城镇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的内容做出了部署和规划,初步形成了城市建设的指导性纲领。但在具体实施中,缺少对城市个性、品位、特色的谋划。因此,需要我们把握全市城市核心区建设和统筹城乡全面推进的有利时机,合理定位每个城区的功能,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明晰、特色鲜明的城市格局。 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最具魅力、最有生命力的标志。也关乎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城市特色的建立和城市品位的提高都需要较长时间的积淀,除了需要对地域文化深入研究,对历史文化加强保护外,还要整治周边环境,注重临近建筑的协调性,展现城市文化底蕴,形成独特的地方特色和风格,避免城市建设中的一般化、趋同化问题。鄂尔多斯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长眠的圣地。我们可以充分挖掘这些地域历史文化的内涵,将鄂尔多斯市打造成为全球城市网络中的特色节点——成吉思汗历史文化圣地。 民生:授之以渔 输血更要造血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以来,鄂尔多斯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与经济增速相比,民生改善相对缓慢,出现一些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同步。2000年以来,鄂尔多斯城乡居民收入都有较大幅度增加,但通过数据分析不难发现,其增幅远远低于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特别是近年来,这种不协调现象更加凸显。增速与增幅均存在较大悬殊。可见存在严重的不协调、不同步。 其次是失业率上升,公平分配、公共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协调。更让人吃惊的是,按“GDP含金量”(即单位GDP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计算,鄂尔多斯在全区处在第十一位、仅高于阿拉善盟。 民为国之本。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思想,就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持久的动力。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越舍得在民生上投入,经济发展会越好。抓民生,既有“输血”帮困的,又有能产生“造血”机制促进发展的,通过抓民生形成“造血”机制,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途径。 鄂尔多斯市经济社会“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富民优先,提高人民幸福指数”,这就为促进民生改善与经济增长相协调指明了目标。对于促进民生改善与经济增长相协调的对策建议: 第一,要用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指导民生改善。正确认识和处理“富民”与“强市”的关系。两者的结合点是以人为本。GDP、财政收入增长只是改善人民生活的手段,而不是发展的目的。决不能为了吸引资本而对利润侵蚀工资的行为无所作为。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二,处理好投资消费的比例关系,减少投资在地方财政中的比重,扩大消费的比重,从而提高城乡人民收入水平。 第三,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第四,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税率,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赋负担。鼓励、引导企业经营者增加职工工资,形成工资增长的内生机制。 第五,建立共享发展成果的机制,提高弱势群体的分享能力,增加农牧民的财产性收入。要控制强势集团凭借行政权力和垄断地位谋求自身利益扩张的冲动。在存量难以改变的情况下,至少在增量的分配上,要向弱势群体倾斜。 第六,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加快建立资金多元化、覆盖全员化、申缴一单化、管理科学化的社会保险体系。推进医疗、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同城化待遇,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农牧民市民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流动自由化,努力形成城乡互补、分工协作、融合发展、利益共享的城乡发展新格局。 经济:做好转型的先行者 鄂尔多斯转型发展模式应借鉴德国的鲁尔区。鲁尔区也是依靠煤炭发家的城市,但并没有止步于挖煤,而是从挖煤到化学工业、钢铁和轧钢、机械制造业、电子业和环保产业。 与鲁尔区有着相同的自然资源禀赋,但鄂尔多斯要发展成东方的鲁尔区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可喜的是,鄂尔多斯已经意识到发展的隐忧,并已经开始了产业的转型。 鄂尔多斯重点要实现两个转型,一方面是非煤产业的发展,另外就是围绕煤产业的下游做文章,重点是装备制造、物流、文化旅游产业以及服务业等。由鄂尔多斯市的重大项目投资亦可剖析一二,2008年之前鄂尔多斯一直以能源项目投资为主。2008年由于新城建设,房地产成为主要投资方向,投入高达70亿元;而2009年则开始转向能源矿产深加工方向,以及加工制造业。 鄂尔多斯的发展模式也在逐步发生一些变化,太阳能产业、风能产业、生物质能产业等很多新能源产业已经在鄂尔多斯找到了发展的机会,鄂尔多斯也正逐步从单纯的依靠煤炭作为能源,转型为新能源的发展基地。 鄂尔多斯现已驻扎有华泰汽车、奇瑞汽车、三一重工、众宝汽车、浙江盾安发电整机项目等数十家一流装备制造企业,使鄂尔多斯俨然成为国内汽车和装备制造行业新的投资“热土”。 不仅是汽车产业,神华煤直接液化、伊泰煤间接液化已成功出油;久泰二甲醚、新奥煤制甲醇、博源甲酰胺等一批重大煤的深加工项目有效推进。 鄂尔多斯作为资源城市的转型应该具备清晰的思路,先要做大做强煤产业链,把煤产业下游的深度开发进行充分挖掘,再利用煤炭产业的发展,积极投入财政资金对物流、装备制造、农业、文化产业等进行补贴,使产业多元化,最终达到产业结构合理的布局。 值得欣慰的是在2008年、2009年国务院相继公布了共计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大背景下,鄂尔多斯并没有重蹈覆辙,而是从单纯的煤炭产业逐步转向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由原来的能源“单打冠军”逐步走各个产业全面发展的“全能冠军”的道路,不仅使城市发展走向可持续道路,自然也带来了无限的投资潜力和机会。鄂尔多斯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显得难得可贵。 在很多资源城市辉煌一时的前提下,鄂尔多斯虽然还没有到资源枯竭的时代,但进行商业模式的转变亦迫在眉睫,只有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鄂尔多斯才能成为转型发展的先行者,为我国数百个资源型城市的经营模式提供很好的借鉴。 (作者系《西部大开发》杂志社执行社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