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一、为“资源型经济”正名。资源型经济就是以资源、特别是各种矿产资源为基础和重点,来谋求获得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二、资源型经济要逐步由粗放式向精细化、集约化方式发展。我们国家现在已提出要提倡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要实现经济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式的发展。不过,在这里,我觉得还需要加上一个“精细化”阶段和要求。三、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实行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在准、托、和、清黄河谷地建设我国最大的电力基地。此外,在附近的库布其沙漠,利用太阳能、风能等丰富资源,也可建设若干大型太阳能、风能电站。 【关键词】 资源 精细化 集约化 优化配置 电力基地
近些年来,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巨大发展,这在当地、内蒙古乃至全国来说,都是一件十分令人振奋的大事。今后,鄂市的经济如何进一步发展,这无疑也是大家都很关心的一件事。这里,仅据个人了解的一些情况和初步思考,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一个建议。 一、为“资源型经济”正名 谈到鄂尔多斯市的经济,现在人们都把它说成是资源型经济,并由此而引发出种种不同的认识和评价。从鄂尔多斯市今后的发展来说,无论如何,这都是它继续发展的前提、基础和出发地。因此,我认为首先有必要把这个“前提”、“基础”和“出发地”搞清楚,使大家对它能有一个基本的、统一的和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恰当地看待和解决好下一步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目前,在理论界、各种媒体以及某些官员与群众中,我觉得对资源型经济存在着许多混乱、矛盾乃至是非不分的认识,由此也会影响到对“转型”和未来发展等的不同看法,所以必须予以重视和廓清。 其实,资源型经济就是以资源、特别是各种矿产资源为基础和重点,来谋求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由于各地的资源状况不平衡,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有的地方特别多,有的地方极其贫乏,于是在资源多或特别多的地方,人们自然就会利用这些资源来发展自己的经济,这就是所谓“资源型经济”。相反,在那些资源少或者极为贫乏的地方,就得另想办法发展其经济,这种经济故可谓之是“非资源型经济”。由此可见,资源型经济和非资源型经济,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和形成的,并非是谁想要什么类型的经济,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有什么样的经济。 一般来说,有资源就比没有资源好,资源多比资源少好,这可以说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常识,也可说是共识。与此相关,对于资源型经济,大多数人也会这样看待。上世纪50年代以来,包头市由于附近有白云鄂博铁矿,储量达14亿吨,在国家的重视和各地的支援下,大力发展钢铁工业,以后又提取其伴生的稀土资源,故尔包头市的经济就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家的重要工业基地和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同样,近二三十年来,鄂尔多斯市由于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得到国家的重视和自治区各方面的支援,通过大规模开发,于是经济也获得空前的发展,现在不仅摘掉了长期以来一直很贫穷落后的帽子,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而且已成为国家的重要能源基地。所以,大家对于资源型经济的发展,自然都是普遍予以肯定的,且多有赞扬和表示羡慕。说到鄂尔多斯市,试想如果它没有这些资源,其状况将会如何?那肯定就会是另一种状况。所以,我认为鄂尔多斯市这些年来大力开发煤炭等资源,发展资源型经济,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是值得肯定的,功劳很大,对自治区和国家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当然,由于在资源的开发中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于是现在也有不和谐的音调冒了出来。如有人说,“有资源应当保存起来,而不应当像现在这样开采。”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如果是那样的话,鄂市就只能像以往那样,继续“抱着金碗讨饭吃”,完全谈不到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的显著改善也将不可能,更不要说在今天我们大家能够坐在一起研究其“转型”了。还有人说,鄂尔多斯市“不应该发展资源型经济,而应该发展别的经济,这样就可以避免污染”云云。我觉得这也是怪论。鄂尔多斯市有那么多丰富的资源,为什么不应当开发?有资源不利用,而要发展别的经济,谈何容易?所以,我觉得绝不能“东施效颦”,放着自己的优势和专长于不顾,而盲目地跟着别人跑,到头来就会什么也搞不好。至于在发展资源型经济中,出现一些问题,有的可以避免,有的无法避免,也不必大惊小怪,六神无主。因为有一些局部的“污染”和“代价”,那也属于难免,而且还可以治理。难道发展别的经济,就没有一定的问题和“代价”?我认为同样会有,只不过是形式不同而已。可见,这些议论,都是不恰当和不正确的。 除此而外,目前在如何看待资源经济上,我觉得还有一个很大的混淆,这就是把“资源型经济”同“粗放式经济”等同看待,以致一些人据此便对资源型经济每每予以批评、指责甚至讥讽和嘲笑,以为它毫不足道,甚至一无是处。这样就会使得一些人觉得搞资源型经济,本身似乎就是犯有基督教里所说的“原罪”似的,说起话来也理不直、气不壮,以为对资源型经济现在应该予以抛弃或者马上统统改变。其实,这里存在着很大的误区。 我认为从经济理论上说,必须对资源型经济与非资源型经济加以科学界定,尤其要把资源型经济与粗放式经济明确加以区分,而不可混同。简言之,即要为资源型经济“正名”。否则,名不正,言不顺,搞资源型经济就会因为没有科学的理论地位和实践地位,而遭到否认和贬低,那就太不应该了。 我之所以要说这些话,当然不是为了进行纯理论的探讨,而是因为它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与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及其今后的转型与发展,都有着极大的联系,乃至涉及到对内蒙古和鄂尔多斯市经济的根本评价问题。事关重大,故不得不说。 以内蒙古自治区来说,据统计,目前在全区各地经济的发展中,有一半以上的产值或经济总量,都是由开发各种矿产资源而获得的。如以2010年全区的经济总量9725.78亿元计算,就是说,有近5000亿元,是通过发展资源型经济而得到的。从鄂尔多斯市来说,2010年的经济总量为2643.2亿元,以此计算,就是有1320亿元以上,来自于对矿产资源的开发。为此,自治区和鄂尔多斯市从上到下,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辛勤的努力,来之不易。 事情还不仅如此。因为按照国家的要求,自治区和鄂尔多斯市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依然必须发展上述资源型经济。目前,内蒙古的煤炭生产已达到年产7亿吨的规模,位居全国第一。依据国家的要求和自治区的生产能力,预计今后将要达到10亿吨的规模。而在这10亿吨的数额中,鄂尔多斯市则要承担的任务有4~5亿吨。为什么会如此?最简单的理由,就是因为内蒙古的煤炭资源极为丰富,探明储量达7413亿吨,已位居全国第一,鄂尔多斯市的煤炭资源又属全区第一,探明储量达1698亿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却非难资源型经济,那岂不是太无经济学或经济工作的起码常识了吗? 所以,我认为既然内蒙古有这么多的煤炭资源,那么,继续大力发展资源型经济,也就没有什么不好,而且还是责无旁贷、理所当然和理直气壮的事情。因此,绝不能跟着某些人瞎嚷嚷,盲目地批评所谓“资源型经济”。同样,对于承担着内蒙古煤炭年产量近一半任务的鄂尔多斯市来说,也必须如此。 由此可见,为资源型经济正名,拨乱反正,不仅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而且也有着巨大的实践意义。 二、资源型经济要逐步由粗放式向精细化、集约化发展,并着手部分转型、转产 上面我指出了资源型经济与非资源型经济的不同,强调不可以把资源型经济和粗放式经济加以混同。但是,这并不是说,它们之间就没有联系。不,它们之间也是有联系的。 以资源型经济而论,其发展阶段就有初级与高级之分,或者说有粗放与精细、分散与集约等不同阶段和状况之区分。同样,非资源型经济也不是从娘胎里出来就那样圣洁、完美和高大,它也经历着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等不同的发展阶段。 由于我国现在的资源型经济,大都处于初级阶段,故而普遍带有粗放式生产、经营和管理的特征。这在相当程度上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只能从无到有,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此,就决定了我国现有的资源型经济,大都属于粗放式的经济或谓之“粗放经济”。此种“二重化”或“双重化”的特征,人们往往容易将它们不加区别,混为一谈。这其实是不对的。因为人们如果知道在有的国家或有的地方发展资源型经济,其水准也很高的话,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认识了。例如德国的鲁尔矿区,就是一直搞资源型经济,但其水平很高,闻名于世;同样,在美国和澳大利亚,许多矿区从生产、经营管理到销售,水平也很高。就是在我们中国,如准格尔煤田、东胜煤田,有的露天矿和井矿的现代化开采规模和水准,也已达到国家一流的水准,只是在管理、经营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而已。 至于在条件具备的地方,强调集约式的发展,当然也很必要,而且应该提倡。因为它与向精细化发展,并不矛盾,而是并行不悖的。在这方面,鄂尔多斯市早在十数年前就将分散的众多企业,整合为羊绒、煤炭、化工、电力四大集团,使“小舢板”成为“联合舰队”,其做法实际上就是一种“集约式”的发展,且堪称为极为成功的例子。只是在当时的条件,还比较粗略和规模较小而已。今天,在新的同时也是更好的条件下,当然更应这样做了。 除此而外,从煤炭产业向别的产业延伸、转化的任务,现在也提到了一定的议事日程。趁着现在经济发展的大好势头和已有的相当积累,找准目标,发展延伸、连带产业和新型产业,无论时机和条件都好。这样做,就可避免产业雷同,单一发展,实现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并能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总之,我认为上述工作,都只能一步一步,并且需要通盘筹划,切忌一哄而起,造成混乱。这是因为: 第一,在目前和今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鄂尔多斯市还必须保证国家和自治区各地对煤炭资源的通常需要。据国家能源部门相关人士提供的数据,2000年全国需要的能源总量折合标准煤共计13亿吨,其中煤9.07亿吨,占69%;石油3.24亿吨,占25%;天然气0.36亿吨,占2.8%;电力0.29亿吨,占2.3%。从这些数字中可看出,全国对能源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其中煤的需求比重仍然占首位。据测算,在2020年,中国对能源总量的需求,折合标准煤约25亿~33亿吨。这个数字是2000年的2倍多。其中,除大力推进节能和提高效率外,进一步开发煤炭资源,仍属当今和未来的很大需要。为此,内蒙古不得不每年提供其1/3的需要,在2020年约需达到10亿吨以上;鄂尔多斯市不得不提供全区总数的1/2,即约5亿吨左右的普通用煤。 第二,从粗放型逐步向精细化方向发展,也需要一个相当的阶段和过程。因为经济发展的水平,并不是谁想要多高,就可以有多高。它要受资金、技术、信息、文化、人才、人力、市场、交通等许多条件和因素的制约。与此同时,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从粗放型向集约化方式发展也需精心筹划,逐步实现。这里特别需要注意到,集约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要对相关产业进行大范围的整合,以形成巨大的规模和达到完善的程度。按照马克思老先生所说的话,这些都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而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三,从现有的资源型经济转向别的产业类型,既有条件和机遇,也有曲折和风险,需慎重选择和通盘计议,以避免大的失误和损失。而这些都需要时间、智慧、思路、人才等的到位,方能够做到、做好。 三、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实行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在准、托、和、清黄河谷地建设我国最大的电力基地 依据上述认识,如果加以具体化,我觉得可以提供一个建议,那就是:在鄂尔多斯市与呼市衔接的黄河谷地一带,建设我国最大的电力基地,以形成“中国的电力之都”。 在鄂尔多斯市经济的继续发展与逐步转型中,就必须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注意在与某些相邻城市的结合地带,实行资源互补,构建大的经济“共同体”、“结合体”,以便依据自身条件和借助于若干外部条件,使得鄂市、相邻城市以及自治区的经济,获得更大的发展。据此,我觉得就鄂市、特别是准旗而言,是有可能采取和实施这一重大举措的。 第一,据统计,目前鄂市所属准旗的煤炭生产,2010年已达到2.052亿吨。其中,准煤公司0.4425亿吨,地方煤矿(包括与区外合资的煤矿)1.6077亿吨。预计,今后准旗煤炭的产量还会有很大增长,将很快达到3亿吨。其中,依据原有方式,向京津地区和沿海各地输出原煤,约需1亿吨左右,其余煤炭则受运力所限,需在当地和就近解决。 第二,根据准旗煤炭资源为优质动力煤和化工煤的特点,很适宜于发展煤化工和电力工业。为此,在当地已安排了一批企业,发展煤化工。据初步计算,最大限度可解决0.4亿~0.5亿吨的煤。这样还有1.5亿吨需另寻出路。否则,即使有0.5亿吨消化不掉的话,以每吨400元计算,也会造成200亿元之巨的损失。 第三,该旗和所在地域的各煤炭企业都已开始着力在当地发展电力工业。因为这样做,可就地消化一部分煤炭,减轻铁路、公路的运输压力,能提高产值和经济效益,还可减少煤炭运输中所造成的污染,并向外提供大量清洁能源。 第四,现已有相当基础和若干新的计划。据了解,目前在薛家湾,除已建成装机86万的坑口电厂外,已在建、拟建的电厂有国华集团的2台机组,装机330万千瓦;蒙电的一组,装机660万千瓦。从集约化的发展方式考虑,这里即可形成一个集群。在十二连城也已开始建设新的电厂(与湖北省合作),装机容量264万千瓦;在大路镇刘三圪旦,建设大型电厂,装机1200万千瓦,这两个地方距离很近,故可形成又一集群。在准旗南部的酸枣沟,京泰集团正在建设煤矸石电厂,装机600万千瓦;在长滩,国电已在建设电厂,装机600万千瓦,这两地亦可形成一个集群。以上三个集群,如都能建成,装机可就达4070万千瓦的规模,约有近两个长江三峡装机的总额(三峡电站装机为2300万千瓦)。 第五,自身的局限。由于大型电厂的布局,有许多严格条件,包括煤矿、投资、安全、环境、道路、效益、输变电线路等,故在该旗境内近期只能建设以上电厂,解决所产煤炭之一部分。其余煤炭,在准旗范围内已难解决,需另找出路。 第六,就近寻求目标。这就是仅与准旗一河之隔的呼市所属托县、清水河县和就近的呼市所属和林县(丰准线经过该县)。近年来托县早已在着手发展电力工业,建设有燕山营大唐电厂,目前该厂的装机容量已达1200万千瓦,据称还可扩大1200万千瓦。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集群。还有,在和林县榆林镇,现已计划建设大型电厂,装机容量初期为1200万千瓦,远期为2400万千瓦。这样也可成为一个集群。此外,清水河县也在窑沟一带,酝酿建设电厂,一部分用该县所产煤,一部分从准旗解决,规模可达到1200万千瓦,且可进一步发展,故可考虑成为另一个集群。 这样,利用准旗丰富的煤炭资源,这一带黄河的充裕水源,准、托、和、清4旗县相邻地带众多宜于建厂的土地,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交通条件,就可建设我国装机规模总量达到1亿千瓦以上集群式电力基地,规模约有长江三峡电站装机的4倍之多,故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火电基地。 在这一代的黄河,也蕴藏有丰富的水电资源。目前已建成的万家寨水库电站,装机108万千瓦;龙口黄河水利枢纽电站,装机40万千瓦。今后还可建设若干梯级电站。故可形成水电集群。 此外,在附近的库布其沙漠,利用太阳能、风能等丰富资源,也可建设若干大型太阳能、风能电站,形成相应的集群。 所以,将这些煤炭、电厂、电站、输变电线路等加以整合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运营,则在这里的黄河谷地及其周围,就可建成众多集群式、多类型的综合电力基地,为国家提供空前巨量的清洁能源,从而成为“中国的电力之都”。 这样做,既有利于鄂市、特别是准旗大力开发煤炭资源,促进资源转型和经济的长远发展,也有利于呼市及所属旗县的经济发展。 从经济转型和集约化经济的发展来说,这无疑是鄂尔多斯市、内蒙古为中国电力发展所描绘的最为美好的一幅蓝图,且其优越条件可能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所不具备的。 此外,从这一带的交通、通讯、商业服务、职工居住区和生活设施等的建设来说,已均有良好的基础。如:未来的准旗旗委、政府,已计划迁往距黄河仅10公里的大路镇呼准高速公路旁。托县县城就在近旁,燕山营工业园区已具有相当规模。准旗、托县和清水河县两岸的沿黄公路都已建成。准旗北部的五家尧已建设现代化农畜产品和蔬菜基地。托县的黄河“一溜湾”一带,已成为葡萄之乡。中国乳都的蒙牛基地——和林县盛乐工业区,距此仅30公里。因此,如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力基地,这里将是职工们非常乐于生活的地方。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名城,如云中、盛乐、胜州、榆林郡都曾设立在这里,皆可说明此点。 所以,鄂尔多斯市如在这一带与首府呼市联手,则可为自身的经济转型和集约化发展,为中国电力事业的大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奇迹。这样,鄂尔多斯市就不仅可以用自己的羊绒温暖世界,可以用煤炭等能源带来国家的发展,用所得收入为当地各族人民带来富裕、文明生活,还可用源源不绝的电力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和其它地方的人们带来持久的光明、巨大的清洁能源,则其贡献就更大了。
(作者系中国管理科学院特约研究员、编审,陕甘宁边区史李鼎铭研究会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