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贯彻十八大精神 扎实开创学术研究新局面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13年第 作者:格·孟和 人气: 发布时间:2013-07-09
摘要: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报告中对文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精辟的阐述和充分的肯定。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求发挥文化的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报告中对文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精辟的阐述和充分的肯定。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求发挥文化的“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立以来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在的问题是,在以往的基础上,如何贯彻十八大精神,扎实开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潮,这是亟待研究并实施的问题。
一、鄂尔多斯文化的历史定位
认真研究鄂尔多斯文化的历史定位是非常重要的,是研究该文化的前提条件。我认为鄂尔多斯文化是蒙古文化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促进蒙古文化发展繁荣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鄂尔多斯高原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创造灿烂文化的地区。有古代的萨拉乌苏文化、青铜器文化、秦直道等文化古迹,各民族文化逐渐交流融合,形成多元文化的地方。从而对蒙古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二,蒙古文化在历史上出现过重心转移的奇特现象。具体地说,13世纪前后文化重心在三河流域(现在的蒙古国),代表人物是成吉思汗,代表著作是《蒙古秘史》,主要受匈奴、突厥等北方民族的影响。后来16世纪以后重心向南转移到了中国的西部地区,代表人物是萨冈彻辰,代表著作《蒙古源流》,主要受印藏文化的影响。19世纪20世纪初,文化重心向中国的东部地区转移,代表人物尹湛纳希,代表著作是《青史演义》,主要受汉族满族的影响。这是“五四”运动之前展示的文化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透过这个现象可以看出,鄂尔多斯是第二次重心转移的核心地带,鄂尔多斯文化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由于成吉思汗子孙三代的征战作用,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把蒙古文化推向世界历史舞台,一方面给蒙古文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发展的良好机遇,使蒙古文化不仅具备了民族性和地方性,而且形成了世界性。蒙古文化是民族性、地方性和世界性三者的有机统一,而鄂尔多斯文化具有三者有机统一的典型意义。成吉思文化具有世界性、民族性和地方性三者有机统一的内容,具有走向统一、走向改革、走向文明的精神内涵。这“三个走向”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反映了各民族繁荣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四,鄂尔多斯是成吉思汗长眠之地。而成吉思汗在历史上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一代天骄”、“千年伟人”、“诸王之寇”的人物。所有研究蒙古学的人,所有敬畏成吉思汗的人,都想到鄂尔多斯谒拜成陵,是最理想的旅游胜地。蒙古文化的最高价值,最令人信服的地方就在于培养和造就了成吉思汗,而成吉思汗又用他自己的思想、智慧和实践,丰富和发展了蒙古文化,这样,蒙古文化与成吉思汗结下了不解之缘。蒙古文化重心三次转移中,代表人物都是他和他的谪系后裔,其著作的内容都是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的事迹。这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也是蒙古文化欣欣向荣,不断发展繁荣的一个原因。
第五,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意义在于中国人由穷变富了,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鄂尔多斯地区,以往是最穷的地方,现在旧貌变新颜,成为莺歌燕舞,人们宜居的好地方。由穷变富,其原因在于有丰富的物质资源,人们看到了“扬眉吐气”的物质方面,而忽略了文化资源的地位和作用。其实在这里文化的软实力起了很大作用。鄂尔多斯是内蒙古甚至全国蒙古语和蒙文使用、发展的最典型的地区,出现很多政要人物和文人墨客,著书立说最丰硕,研究成果累累。因此,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潮的到来,必将出现文化大建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潮,在这方面鄂尔多斯又要起引领作用,起模范带头作用,应该成为新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蒙语、蒙文使用和发展繁荣方面的典范,成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模范。
二、研究的宏观思路和具体举措
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十八大精神的要求,我们下一步工作,具体做法是抓两头,带中间。所谓“两头”就是一头是搞好地方学,影响全国;另一头是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所谓“带中间”就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为“五位一体”的目标服务。
在研究鄂尔多斯文化中提出地方学,这是一大创新的举措,它的提出很快引起全国各地的强烈反响。这说明适应了各地方发展繁荣文化的客观需要。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一方水土”也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性或地域性文化。历史表明,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有与其他民族相互区别的民族性,而且在一个民族内部也有相互区别的地域性特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此,发展民族文化,必须从文化的地域性特点入手,抓其根本性的特质,这是认识一个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促进发展繁荣文化而制定一系列举措的前提条件。
鄂尔多斯文化具有地域性特点,这个特点是长期的历史积淀和融合过程中形成的。据我所知,鄂尔多斯文化重点研究萨冈彻辰、贺希格巴图、席尼喇嘛以及一系列人物,特别是研究萨冈彻辰非常重要,他是蒙古文化重心第二次转移的代表人物,是鄂尔多斯文化的核心人物,是“17世纪贵族知识界最优秀的代表之一”,是“蒙古学史上当之无愧的最伟大的代表人物”。对这样人物的全面深入地研究,才能突出地方学的实际内容和鲜明特色,才能彰显地方学的历史真谛和学术价值,才能在研究民族文化方面起引领和促进作用。只有对该地方的古代到近现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人物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出版精品力作,发表有见地的论文,地方学才能做到名副其实,才能有较强的说服力,才能起表率作用。
成吉思汗祭祀是鄂尔多斯文化的一个亮点,是提高知名度,创造文化品牌的一个途径。鄂尔多斯在祭祀成吉思汗方面有着地缘优势,而且历史悠久,仪式完备,典礼庄重,声势浩大,堪称祭祀文化的典范。祭祀文化是蒙古文化的组成部分。通过祭祀活动,一方面缅怀祖先的丰功伟绩,寄托我们的哀思;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纪念他们为民族做出的卓越贡献,学习他们的思想和智慧,学习他们不怕苦不怕死、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为现实的生活实践服务。
我之所以重视成吉思汗必力克箴言,是因为它代表了成吉思汗的智慧和思想,是成吉思汗为代表的蒙古族祖先们用生命撰写的,是他们为人类历史发展作出贡献的有力佐证,也是成吉思汗为我们后代流传的“唯一文书”(符拉基米尔佐夫著《成吉思汗传》),而我们在祭祀活动中恰恰忘记了成吉思汗这“唯一”想流传下来的“文书”。这是违背成吉思汗的遗嘱,是祭祀活动中的一大缺憾。因此,我建议不仅建“成吉思汗必力克箴言碑林”,而且,从成吉思汗必力克箴言中选择具有教育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必力克箴言,用蒙汉合璧的方式,精美的装帧,加以印制,发放给每个朝拜者。一方面真正认识和理解成吉思汗,另一方面学习他的思想和智慧,结合实际运用,将会产生巨大的宣传教育作用,也真正达到祭祀活动的目的。
鄂尔多斯文化不仅有地域性特点,也有国际性特质,其原因在于成吉思汗长眠在这里。蒙古学是国际性的、综合性的学问。全世界很多地方研究成吉思汗,而成吉思汗的伟大实践、杰出思想和高超智慧是蒙古学的精粹,是它的核心内容。蒙古文化所以成为国际性学问的根本原因,也是吸引各国各民族的专家学者研究和探讨的中心课题。可以说,研究成吉思汗是国际级的课题,这方面我们有很多成果,相对比较不比其他国家逊色。因此,研究的成果应该而且必须打出去,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文化交流的潮流,方能显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十几年来着力研究成吉思汗,出版系列著作,社会反响很好。但缺乏打出去的勇气和强有力的措施,因而影响了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广泛效益。研究成吉思汗的论文和著作,各出版社和刊物,都愿意出版和发表。但是,翻译成其他民族文字的很少,国外研究成果的译文也较少。根据这个情况,我建议先办“国际蒙古学译文丛刊”,不定期出版,主要发表研究成吉思汗论文的译文,把日文、英文、俄文等文字撰写的论文,翻译成汉文、蒙文发表。其中重点是用斯拉夫文(新蒙文)撰写的论文转写成旧蒙文,同样把我们用旧蒙或汉文撰写的论文转写或翻译成新蒙文、英文等外文,推销出去,往国外发行,进行国际交流。
三、培养和使用人才的几个问题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立以来,尊重科研方面的专家学者,专门成立了专家委员会,这对学会开展活动、学术研讨以及学会的建设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在全区学会的建设方面提供了有益经验,也成为学术繁荣发展方面的优良传统。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是民间学术团体,是搞科研学术的组织机构。如何组织和使用学者专家,如何培养科研人才,是关系到学会工作成功与否的问题,关系到学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会长奇朝鲁及有关人员一直重视这项工作,采取各种措施,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因而研究会办得有声有色,有章有序,取得的成绩斐然,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可和赞许。
学术队伍中培养和使用当地学者和专家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参与的人也不少。但从数量和水平方面,与将来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蒙古族学者专家数量太少。这与学术活动中使用的语言文字有很大的关系。鄂尔多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蒙古语言文字,其重要的历史文献都是用蒙古文撰写的。据我了解,大多数蒙古族同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汉语汉文不成问题,但是为学术论坛用汉文撰写论文,用汉语发表自己的观点,若没有一定的功底,是很难的,不容易做到的。况且我们运用的历史文献大部分是蒙古文,有些是古蒙古文,翻译成汉文汉语,更难上加难。其解决的办法,应在学术活动中鼓励用蒙文撰写论文,会议上允许用蒙语发言,必要时专门召开用蒙语发言的专题会议。出版用蒙文撰写的论文和著作,选择有学术价值的汉文著作和论文予以翻译出版。总之,给他们创造使用蒙文蒙语的环境和条件,营造相应的学术交流的平台。这不仅符合党的民族政策,而且有利于培养蒙古族学术人才,有利于组成老中青结合的科研队伍。
科研队伍的构成中注意老中青相结合。现在总的情况是老的多,中的少,青的更少。这不利于将来的发展。同时注意外地学者和本地学者的关系,外地学者数量要少,要精干,需要聘请做事做文章的,一般挂名的少要,甚至不要都可以。重视本地区的学者专家,他们是科研中的基础性力量,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应重点花大力气加以培养和使用。
研究会应创造条件,鼓励创新,鼓励和支持与众不同的观点。发扬学术民主,创造和谐、宽松和自由的学术氛围。例如:“成吉思汗文化”或“成吉思文化”两种提法可以议论,可以讨论,发表不同的意见,取得共识,有利于开展学术活动。
学术研究的目的就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为“五位一体”的目标服务。这一点明确,且做了大量的工作。从研究会活动的内容、刊物发表的论文、学术论文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以及被有关单位采纳,在实践中运用等方面都得到很好的体现,成果也显著。这方面再加大力度,提高针对性和指导性,加大理论分析的力度,增强论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注重提出的建设性措施的操作性和效益性。
作者: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