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改革开放大业走过了近36个春秋。这是我们民族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最巨大的潮流。其业绩与成就,有目共睹,有心共感,到了“十二五”大幕开启之时,种种原因叠加在一起,这里遭遇一些困难和挫折。本人一直工作、生活在鄂尔多斯,亲历了这段火红年代,峥嵘岁月。在离开一线岗位多年之后,终于可以静下心来,理性地回忆,总结一番,其中大部分是个人的见解与感受。 一、回顾 1978年,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市的前身)国民生产总值3.64亿元,财政收入1870万元。不论总量,还是人均值,都十分低下。全盟,特别是农村牧区,处在极度贫穷落后的状态。很多居民生活靠救济,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全盟财政依赖上级补贴。大部分旗区,不是“国贫”就是“区贫”。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给伊克昭盟带来转机。先是家庭联产责任制(包产到户),接着,畜草双承包,就像一剂灵丹妙药,立马改变了广大农村牧区的面貌,改善了农牧民的生活。盟领导适时提出“林牧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后来又上升为“三种、五小,一多”,将植被建设列为伊克昭盟最大的基本建设。这些思路迅速改变着全盟的“三农”面貌,至今仍在发挥着推进五个文明建设的历史作用。 然而,无工不富。当时称得上工业的,只有几处规模不大的煤窑,为外地提供原料的化工厂,还有很小的机械厂、酒厂、地毯厂等。要扩大工业生产,什么都缺,包括资金、人才、技术,也包括思路和胆量。鄂尔多斯白酒销路很好,供不应求,于是有人提出如法炮制,“克隆”了一家酒厂,商标叫“双骏”,效果并不理想。1981年投产的羊绒衫厂,很快在工业领域独占鳌头,“红”了至少两个年代。但资源有限,各家争夺,成本渐高,出口受阻,在全市、在鄂绒集团的经济盘子里,所占比重逐年萎缩。1984年,全盟上下,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这是由盟委在《鄂尔多斯报》上开展的题为“振兴伊盟经济的突破口是什么”的大讨论引发的。那次讨论,持续时间不长,有识之士纷纷建言献策,得出了“资源致富,化工先行”的明确结论。于是有了“羊、煤、土、气”的口号,开始认识这些自然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人们不再甘于“坐在金山上讨饭吃”,“包”字逐渐由乡村走到城里来;由此拉开了四大支柱产业,四大产业集团的序幕。绒毛、煤炭、化工、建材企业迅猛增加。以补偿贸易引进日本资金和技术,投产后三年赚回三个厂的伊盟羊绒衫厂(后来的“鄂绒”集团);扔下铁饭碗,毅然下海,五万元起家,十年时间成长为“全国煤炭工业战线的一面红旗”的盟煤炭公司(后来的“伊泰”集团);扎根荒漠碱湖,以只有12个人的科研小组技术兴业,滚动发展,90年代摘回全区科技先导型企业桂冠的伊化集团;从小作坊式的盐化厂一路走来,自加压力,后来居上,赢得股票上市的亿利资源集团;这四家企业行业不同,风格各异,但都为伊克昭盟的崛起建立了殊勋,也催生了好多家中小型工业企业。鄂绒、伊化、伊煤三大集团90年代曾分别位列全区企业排名前五位。即使今天,除伊化民营化后的“博源”稍显逊色以外,另外三家仍不失为鄂尔多斯市经济天幕上的明星。 虽然“工业立市”的口号确立甚晚,伊克昭盟的领导者们长期把精力集注点放在农村牧区,但大体上没有影响“二产”前进的脚步。人们依稀记得,上世纪80年代,盟委、行署、各部门曾无数次地组团、编队到外地考察学习,取经探宝。先是广东深圳、福建三明、浙江温州、江苏苏南地区;后是江苏张家港、上海浦东、山东等地;到西欧、北美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这些活动中,虽也有游山玩水、浪费公款的案例,但就大多数而言,不同程度地起到了开阔眼界、拓宽思维、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增强本领,学到具体做法的作用。可以说功不可没。花一点时间和费用,同发挥的实际作用相比,可以说微乎其微,是事半功倍的。 必须承认,改革开放以来,从伊克昭盟到鄂尔多斯市,历届领导班子都对建设、发展、生态、民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就经济跨越式发展,二产飞速崛起来说,90年代到本世纪初这十几年的几任主要领导,都不仅有着富民强市的强烈愿望和高度责任感,而且饶有智慧,运筹得当,科学务实。先有“三开、一治、一转换”战略,后有“重塑重构、对接推进”、“拉通联动、增收增效”的整体构想。接下来,做出了建设“四个层面”企业,凸显雄心壮志的规划,以及经济集约化,企业集团化,农牧业产业化的方针。这一切,催生了“鄂尔多斯经济现象”。 本世纪初的撤盟设市,是鄂尔多斯经济社会事业的又一个爆发点,开启了又一个黄金十年。正如自治区主要领导来我市考察时指出的,鄂尔多斯经济发展,已经步入“快车道”,可与呼、包二市并驾齐驱,交替领先。市委及时提出“四个超一”的宏伟目标,振奋人心,催人奋进。很短时间内,由“交替领先”变成了一家遥遥领先,经济现象上升为“发展模式”。紧接着,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全国18个典型地区之一,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先进城市。“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调研组”的综合报告评价道:“鄂尔多斯市通过科学利用优越的资源条件,高起点引进和配置生产要素,全面推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集约化的工业和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创造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西部资源富集地区快速发展的路子。” 这一中肯的评价,是对高原各级领导以及各族人民的最好褒奖。请注意,做出这一综合报告的时间是2008年10月,距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整整30年。 2009年,在全球性金融危机,我国经济下行压力逐年加大的背景之下,我市仍维持“高歌猛进”的态势。从2009年至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的增速分别是23.0%、19%、15.1%、13.0%和9.6%,都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当然,也无须讳言,增速在放缓,辩证地看,可以说是健康的增速,是理性的回归。因为经过前30年的奋进,经济总量由3.64亿元增加到1960.2亿元,足足增长了538.5倍!这之后,仍然期望每年递增二三成,保持两位数,是不现实的,再看地方财政总收入,2009年为365.8亿元,其后各年份为538.28亿元、796.47亿元、820.0亿元和855.37亿元,不论绝对值还是增长百分比,都是出类拔萃的。 二、反思 世上没有永远一帆风顺的事业。进入“十二五”,即从2011年秋天起,我市经济运行出现一些与全国其他地区相类似的困难,某些方面,又有着鄂尔多斯本地的特点。总之,从经济建设的组织者到一家一户的城乡百姓,都或先或后,或轻或重地感受到了。这类似于我国建设史上出现的不只一次的调整期。一方面,要看到这是事物发展规律之内的反复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另一方面,应正视困难,直面惨淡,冷静分析其成因。回过头来检点,我市经济格局中,存在先天性的弊端。首先,资源依赖型。差不多所有的产业,都立足于当地自然资源、创造成分少,科技含量低,好多是以原生态、原字号输送出去,供应内地市场。其次,二产独大,占比日增。煤炭、房地产、几大支柱产业,全部属于第二产业,高峰年代和经过转型升级调结构的2013年,都占到经济总量的60%以上。以致物流浩大,严重受运力制约。第三,过度依赖投资。在出口、内需、投资这“三驾马车”中,投资占了绝对优势。即使近3年也在直线上升。2013年高达2996.04亿元,相当于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75.7%。其中投向第二产业的占70.6%。我市的外贸进出口额约占GDP的1%多一点,微不足道。2013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53.81亿元,相当于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8.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2.75万元,增速明显放缓,低于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比例。我市原煤年产量已达6.3亿吨,与2012年大体持平,天然气则增至270亿立方米。绝对数、增速都令人吃惊。该进行资源配置调整,资源利用优化和开发总量控制了。否则,“资源诅咒”可能从天然气开始,而不是煤炭和其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撤盟设市以来,党政领导的政策设计和调控举措多数是成功的,但也有不够完善之处。这些年,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都是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如何“适度宽松”?具体到一个发展特快的地级市,拿捏起来,有相当难度。货币本身具有一定的“野性”,所以以前有个专业名词叫“货币回笼”。市场上货币多了,就会产生不好驾驭的冲击力。在我市,钱一度被激得很活,炒得很热。其时,本该施以冷却剂,让融资增值的冲动向理性回归,却不料冒出个把我市建成我国西部金融中心的口号来,这即是坐井观天、自不量力,又是缺乏论证,不计后果。我市的发展速度、人均数字都非常突出,但经济体量,财力总额即使在西部也是天外有天。幸好经过专家指点,实践总结,很快纠正了,但这个教训值得永远记取。此外,“打造百万人口城市”的提法也有些超前。具体到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及辟设工业园区也出现某些形式主义、操之过急的现象。国家今后不再将GDP列为主要的政绩考核指标,这有利于地方静下心来发展实体经济,注重惠及民生,眼睛向下,目光放远,狠抓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近36年的轨迹,是我们运筹下一步改革发展的“参照系”,忘记历史经验,忽视历史教训,就无法科学地谋划未来。 三、对策 凯茜·苏丹在她的《我不允许自己难过太久》一书中说:“人生太短暂,也有太多意外,沉溺在悲伤里止步不前毫无意义。”恩格斯也说过:“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这意思都是说,哪儿跌倒,就在哪儿爬起来!挫折也好,失误也罢,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从事前无古人的改革开放、发展建设,不学习是办不好的,而学习就得交一点学费,我们的干部和群众都没有进过“改革建设大学”,都是边干边学,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那就更难保证脚步快速,足迹笔直。所以本人认为,眼下最紧迫的是摆正心态,调整情绪,砥砺意志,再图奋起。我市各级政府自去年以来,已经顺乎市情民意,出台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行政举措,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又进一步为我市指明了路径,增强了信心。鄂尔多斯不可能从此沉寂,更不会长久掉队落伍。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必须拿出不少于当初创造辉煌阶段的力量和智慧,而且要辅之以壮士断腕,破釜沉舟的勇气与魄力。作为一名同经济社会全局息息相关的市民,本人只能从理念、态度以及指导思想,精神形态方面提供若干意见和建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 1.修稳:即力戒浮躁。调整与进步相结合,稳中求进。经济步伐,社会秩序,上下心态,都要稳。遇挫折而不慌乱,临大事而有静气。戒骄戒躁、不急不躁,得大势而不张扬,处逆境而不沉沦。就发展速度、增长比例而言,也不刻意追高求快。稳下来,稳住阵脚,再图奋起。 2.维信:倡导诚信,力行诚信。人际交往,经济活动,诚字当头,信义为先。法制、教育、公德,三管齐下。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张。把失去的用力补回来,让诚信品格融于社会每个角落,让诚信建设走在经济建设之前,让无诚无信者在鄂尔多斯寸步难行。 3.包容:这是“北京精神”的重要一环,是鄂尔多斯优秀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蒙汉各族人民团结友好、共同进步;容纳并欢迎外地甚至外国人来鄂尔多斯创业、定居、旅游;注重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加强同区内外,国内外的商品、技术、人员、文化交流。 4.务实:力戒形式主义,怀实心,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摆花架子,不务虚名。救活一个企业,解除一方民困,胜似言辞华丽的演说,洋洋洒洒的宣言。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实话实说,对上级喜忧同报,不瞒错,不护短;对百姓,一诺千斤、说到做到,不开空头支票。不为升迁、评优而劳民伤财,不把GDP等综合指标列为“政绩之首”而去刻意追求。 5.坚靭:即锲而不舍,迎难而上。总体上藐视困难,具体工作中,重视困难。把帮助企业解困,扶助百姓克难列为每个部门,每位公仆的重要职责。不惧怕困难,不回辟矛盾,不半途而废,不临阵脱逃。不干出个样儿来不罢休。鄂尔多斯人自古以来不缺乏坚靭的基因。如今的形势下,这种基因理应发挥得更好。 6.图新:弃旧图新。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对已经过时,造成过失误的传统做法,坚决废弃,采取与时俱进的新思路、新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取得实效为依归,不机械执行上面的“条条框框”,不盲目追求(例如城镇化、规模化、非公化、产业高端化等方面)进度和数据。建议将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由一次性兑现改为分阶段按进度兑现;惠民政策由注重普惠改为向弱势群体倾斜;金融授信协调管理中由保证重点项目向扶持更多小微企业转变;探索“资源资本化”之路,力争盘活部分困难企业,兼顾地方财政的长期增效增收。 7.善谋:五个文明五位一体,经济是重心。政府的主要任务是规划、调控经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要找准我市经济在全区大局,国家全局里的坐标,研究我们自己30多年来的全部经验和教训,还要通过学习、开放,不断地明理、集智,引经,从而把从规划到运行,从现有企业到在建项目,从资源、资金到人才、技术这一切经济活动、经济环节建立在扎实可靠的基础上,纳入科学规范的轨道里。我们的鄂尔多斯精神,已经在从前许多个方针、战略、指导思想的地基上,经过自然生长,阳光抚育和用心浇灌,凝炼为“开放包容 诚信友善 不屈不挠 拼搏创新 艰苦奋斗 不断进取”。这笔精神财富一定会焕发出巨大的物质力量,引导和推动我市走出眼前的低谷,创造更高水平的繁荣兴旺。 8.笃行:这就是确立了规划、任务和目标,坚定信心,勇往直前,拿出卧薪尝胆,废寝忘食,夙夜匪懈,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和胆魄,宁肯身掉十斤肉,也要把鄂尔多斯建设成美好家园,让200万蒙汉各族人民过上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 除了上述8条,还能找到许多具有思想营养的口号和格言,像勤政爱民、廉洁高效;像秉要执本,常勤精进;像象生于忧患,实干兴邦……需要说明的是,上面我所开列的,都是软招,慢招,好比着眼于治本的中药方。因为在我看来,急躁、近视,权宜之计,都于事无补。而做到前面八条,我们鄂尔多斯的命运就会十分美好,我们鄂尔多斯人的日子也将非常幸福。
作者: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