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经济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农牧产业化是农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2010年第3期 作者:何石曾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2-10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人口仍居多数,全国 13亿人口的吃、穿、用基本物质供给依靠农业,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变,这是我们的国情所决定的国策。中央多个一号文件,都针对三农工作,可见基础地位的重要性。农民如何增收又是一个当今社会最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人口仍居多数,全国 13亿人口的吃、穿、用基本物质供给依靠农业,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变,这是我们的国情所决定的国策。中央多个一号文件,都针对三农工作,可见基础地位的重要性。农民如何增收又是一个当今社会最突显的问题: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杜志雄指出,“农民增加收入,没有捷径但有途径”,我国社会长期以来,对农产品有很大的依赖性,形成对农产品价格容忍度太低,哪怕有微小的浮动都会引起恐慌。使用非常奢侈的全世界最低的价格,消费着实际生产成本很高的农产品,其结果苦了农牧民,这是社会极不公平的分配。那么既要保证农产品价格稳定、保障供应,又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出路在哪里?国家财政直接补贴,允许农产品价格适度上涨,转移部分农村劳动力,增加工资性收入,社保、医保城乡统筹等,这些惠农政策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是治本之策,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农牧产业化,以产业化拉动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产业化是指一、二、三产联动、互动。就鄂尔多斯市而言,农牧产业化的发展可以说是喜出多门,如沙柳、沙棘产业,畜产业,小杂粮产业,果品产业,生物药品产业,生物能源产业等。尽管目前产业链仍有不完整的方面,但毕竟链条已经拉起来,农牧民也从中得出了好处,这是事实,但从战略的高度来看一个地区的农牧产业化发展,并起到拉动农牧民增收致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到政策、科技、投入、农牧民素质、市场、社会服务等等,可谓是一言难尽,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梳理,眼光放远一点,还是可以找到一些解析的。本人想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与社会同仁磋商。
    一、农牧产业化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使经济与生态步入良性循环
    鄂尔多斯市地处大陆腹地,干旱少雨多风的自然特点,决定了生态的脆弱性和复杂性。农牧业生产的历史,形成了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的区域性格局。这是有史以来,人们向自然索取实践的结果。符合各区的自然规律。问题是清末、民国、解放以后前三十年的三个时期,由于三滥(垦、牧、樵)造成了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修复,是完全必要的。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从农牧业生产方针、政策、体制等宏观上做出战略性的调整,起到了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经济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顺循前进,前景是好的。2007年出台的《鄂尔多斯农牧业经济“三区”发展 12年规划》,提出根据不同地域自然条件,划分为 “农牧业优化发展区;农牧业限制发展区;禁止开发区”。该规划的立意,是把修复生态环境与农牧业经济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某项政策的实施,暴露出一些问题并不奇怪,关键在是否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从“限制区”和“禁止区”转移出的农牧民,有的又返回到原地,并非个例。农牧民转移后的生活、生产是个实际问题,也是长远问题。所以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地位不能忽视。靠单一措施,难以解决生态良性循环。新疆吐鲁番年降水量只有几十毫米,利用充足的热量和坎儿井泉水创造出世界第一葡萄园,成为沙漠中的绿洲,种植、制干、酿酒产业化,养活了几十万人。我市鄂托克旗乌兰镇周围的土地,既不宜农也不宜牧,而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螺旋藻产业,已成为全国生态型安全营养品生产基地,一座座现代化的厂房和养藻大棚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今年 5月我们专门做了实地采访,韦加友原是乌兰镇哈马太村的支书,在他组织带动下,由 50户当地农民参股(土地、资本、入股)成立了“韦大螺旋藻业有限责任公司”,属于农牧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占地面积 500亩,生产用地 400亩,利用天然碱湖水繁殖螺旋藻,大栅养藻、烘干、制片、营销形成一条龙,产成品远销到美、德及东南亚各国,公司年销售收入 1700万元,利润 510万元,户均 12万元,乌兰镇类似韦大这样的公司、合作社有数十家,说明利用好当地自然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可以带动一方人致富。
    二、建立农牧产业化长效机制,要有政策、科技作保证
    一是农牧业产业化应从扶本做起
    山羊绒产业是全市最早发展起来的优势产业。近几年因原绒质量下降造成产品滞销,伤了企业又伤农。究其原因,在于羊绒收购没有实行以质论价的政策。农牧民养羊只追求产绒数量,不求质量,从外地引进大量绒粗产最高的种羊,把本地优质绒山羊的血统搞混杂了。要改变现状,就得从培育新型的种羊开始,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和时间。沙柳产业是大家公认的利国利民是的好产业。20世纪 90年代,东胜、伊旗刚建起刨花板厂时,一斤沙柳收购价是 8分钱,农牧民高兴地说“没有想到沙柳条还能卖钱”,逆向拉动了农牧民大种沙柳的积极性。时至今日,企业规模扩大了,产品技术升级了,刨花板升为中度纤维板,但沙柳的收购价仍停留在毛数八分钱上,农牧民的积极性受到了挫伤。为了扶持有利于生态建设的农牧业初级生产,把终端产品的税收用于价格补贴上,谁卖的多给谁补,用经济杠杆来调节分配。随着全市经济实力快速上升,切出一块资金,补偿生态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是完全能做到的。
    二是制订土地流转政策
    我市东中部丘陵山区,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砒砂岩裸露区占有很大面积。人工植被中唯有沙棘生长得好。随着沙棘面积的逐步扩大,促使沙棘产业萌生与发展,惠及了区域内农牧民增加收入。东胜、伊旗已建成 3家上规模的沙棘加工企业。目前因当地沙棘果产量不足,从山西、陕西、乌盟等地购买原料。2009年秋天,我途经准旗暖水乡时,顺便访问了几个正在采摘沙棘果的农民,他们说“一斤收购价七角钱,一个劳动力一天可收入 100元左右,一秋只有 30多天可采,沙棘果上冻以后也能采收,就是没有那么大面积。”每亩沙棘年均产鲜果 150斤,按现行价计算,亩收入 90多元,一户农民经营沙棘林面积达到 300~400亩,每年收益 3万多元。而且沙棘、沙柳等灌木三、五年要平茬一次,生长才能发旺,需要有人来管护。应从政策上实行土地流转制度,把荒山、荒沙、荒滩划拨到户,承包种植沙棘、沙柳,实行谁种植、谁管护、谁受益的林权政策,放长承包土地年限,在承包期内不准改变土地用途,允许继承、租赁、转让。用利益驱动农牧民的积极性,由生态治理走向生态经营,生态、经济就能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是天然草牧场要处理好保护、建设、利用三者的关系
    草原畜牧业是我市最原始的产业,天然草场面积 8343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 64%。其中可利用面积 6618万亩,鄂、前、乌、杭(西四旗)的可利用草场面积 4819万亩,占全市的 72.8%,长期以来实行以牧为主的生产方针,是蒙古民族聚居区。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对草场有很大的依赖性。改革开放以后牧区推行草场、畜群(简称双权)承包责任制,实行长期不变的政策,2002年全国人大九届三十一次常务委员会颁发的《草原法》规定“草原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历史、资源、民族政策、法规是草原畜牧业发展的前提,发展的方向是现代畜牧业。
    鄂尔多斯草原属半干旱草原,家畜以小畜为主,北部适宜饲养绒山羊,南部适宜细毛羊。近年来由于羊绒价格连续下降,2009年绒产量同比下降 18.1%,细毛羊也因产品单一,效益难以提升。市老科协专家委通过调研,2008年全市山羊饲养量达 780多万只,占牲畜总头数的 45%,全市羊绒产量约 2000吨,2008~2009年积压羊绒逾 1700吨,农牧民卖绒难,鄂尔多斯集团等羊绒加工企业又难求优质原料,根本原因是羊绒质量与市场需求矛盾突出。故提出“培育内蒙古鄂尔多斯白绒山羊1436型新品系”的科技攻关项目,由7名资深畜牧业专家组成课题组,以培育优质高产标准品系种群,提高饲养管理科技含量为主线,进行品系培育和应用性研究,从根基上解决绒山羊产业链问题。畜牧业专家韩国珍研究员提出“鄂尔多斯细毛羊要走毛肉双项优质高产的科技路线”。综述以上专家们的建设性意见,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方向是科技兴牧,品优是核心,创品牌赢市场,推动产业技术升级为动力。
    四是城乡统筹应该有别
    如社会基本生活保障补贴,农牧民这一块,除了老人、病残人、儿童和上学的学生以外,应该变普遍补贴为劳效回报。全市广大的农牧区有很大的荒芜面积,需要人工修补植被。如砒砂岩露裸区和荒沙地,植被稀少的沟壑丘陵山地,这些地方都适宜种植沙棘、沙柳、柠条、杨柴和多年生牧草。可以制定激励政策,分别易难程度,按定额、质量给予劳动报酬,为农村牧区的劳动力创造一条新的就业门路,其核心是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让参加整治国土的劳动者,得到丰实的回报。“重奖之下,必有勇者”。这种政府出钱、百姓出力的运行机制,有利于解决三方面的实际问题。农牧民中确实存在有一部分人文化低,自身创业难,外出打工缺乏技术,但有和土地打交道的能力,种树种草正好能发挥他们的优势。有利于生态建设,达到国土整治的目的;有利于相关产业原材料的保证。
    三、农牧产业化重在“化”字
    第一产业发展的重点首先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目前提高“三率”的阻碍因素是分散的个体经营体制,必须大力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形成新型的经济合作组织,把产业做大做强。由产品生产向商品经营性发展,逐步提高抗风险能力。达拉特旗展旦召镇捣劳韩庆村,位于黄河南岸国家商品粮基地内,全村8社,424户,1470口人,耕地面积 1.6万亩,全是水浇地。2005年成立蔬菜协会,负责品种引进、推广新技术、产品销售,会员 80多户,入股资金 102万元,建设蔬菜大棚 300亩,引进美国青红椒、山东芦笋、甜心洋葱等新品种,种植面积达到千余亩,亩产值 4000~6000元,是种粮效益的 5倍。年人均收入由原来的 840元,2009年达到 7000元。会员户人均逾万元,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主要得益于种植结构的调整,实现产销一体化。
    伊金霍洛旗畜牧专家金亨一,2004年他从旗畜牧局长岗位上退下来以后,继续投身到研究白绒山羊的事业上,经过调研提出“确立白绒山羊为主导产业,推广配套技术,支撑绒山羊舍饲圈养”的建议,得到上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选定苏布尔嘎镇为实施基地,旗委书记亲自带领旗级十几个部门负责人到镇上召开现场办公会议,确定工作目标。 2005年建成第一批绒山主养殖园区,有 32户养殖户入园,经过几年运行,多数养殖户年收入都在 5万元以上。 2007年第二批养殖园区发展到 300多户。2009年全镇绒山羊饲养量上升到 15.5万只,占到家畜总数的 74%,养羊收入户均 3~5万元,草原植被覆盖率上升到 87%。苏布尔嘎绒山羊园区可借鉴的经验主要有:一是养殖园区实现了集约化养羊的方式。二是总结出一套舍饲圈养的技术。三是社会化服务到位。四是靠科技支撑,提高绒质,赢得市场。园区所生产的羊绒被鄂绒集团包销,而且收购价格高于其它地方。五是养殖户收入明显上升。
    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发展方式转变”已是老话题,说起来容易,难在思想观念的转变,要有创新思路。首先要从传统农牧业的思维中解放出来。对广大的半干旱草场,要不放牧养畜,要不禁牧,难道就没有第三条路可走吗?今年 5月我到鄂前旗调研,从三段地到新上海庙途中,沿线看到有几十公里长的柠条带,正盛花怒放,一大片郁郁葱葱,而公路两旁不远不近地树立着“禁牧”的标牌,据随行人士介绍,该区域的牧民已开始搬迁。所见所闻的景象可以说明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该地域适宜柠条生长;二是这么茂盛的柠条群落可规划为采种基地,并有扩大面积的余地;三是柠条自身是可轮放的优良牧草,而且可以隔年(二、三年)平茬复壮,作为饲料加工的原料。以上三条对畜牧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水保专家韩学士,为三新铁路(三北羊场—新上海庙)环境监测评估中提出“采用沙柳、杨柴等灌木护基”,效果非常好,这一创意把沙柳的适宜区域向西延展了 200公里。柠条比沙柳耐旱性强,说明半干旱草场以柠条取代天然草场是完全可行的。
    乌审旗土生土长的老果树专家冯兴旺,近年在嘎鲁图镇自办葡萄示范园 20亩,已经结果的有 5亩,他从山东、乌海等地引进优良品种 30多个,其中有红提、巨峰、理查马特驰名品种,生长、结果比原产地还优。该示范园的成功,引起旗领导的重视。旗委领导参观后说:“再看一、二年,如果酿酒葡萄种植是成功的,乌审旗大有文章可做。”展望未来,一项新兴的产业将在毛乌素沙地崛起。
    达旗大树湾镇东海星村规模养鱼已发展到 108户,都是当地农民,原以种地为生。从 2002年开始,利用当地的土地、水、劳动资源,在黄河南岸建鱼池养鱼,每亩地的经济效益比种粮增长了20倍,通过资源置换,转变发展方式,是非常成功的典型。

    作者:何石曾,鄂尔多斯市委调研室主任
    原载《鄂尔多斯学研究》2010年第3期
责任编辑:何石曾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