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成为继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之后的又一大国家战略。黄河“几”字弯,是指黄河部分上游和全部中游形成“几”字形环抱区域,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腹地。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提出了黄河“几”字弯都市圈概念,主要包括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的19个城市。2021年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构建形成黄河流域“一轴两区五极”的发展动力格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和根本利益所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将共同富裕这一重大历史命题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推动共同富裕的呼声愈来愈高,2021年国家明确赋予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伟大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黄河在内蒙古依次流经阿拉善盟、乌海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7个盟市,全长843.5公里,约占黄河总长度的六分之一。内蒙古境内黄河流域有“一轴两区五极”内的“两区”——粮食主产区河套平原、能源富集区鄂尔多斯盆地,黄河过境7盟市也是“五极”之一黄河“几”字弯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在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步伐。
(二)研究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看,研究“几”字弯农牧民共同富裕实现路径填补了众多学术空缺。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涉及“几”字弯社会民生、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相对较少。而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内蒙古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和农牧业重要发展区,“几”字弯作为黄河流域重要“一极”,在促进各族人民迈向全面现代化、城乡居民实现共同富裕方面的任务更为繁重艰巨,但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整体偏少。
从实践层面来看,研究“几”字弯农牧民共同富裕实现路径,对于资源型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城乡差距较大地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内蒙古黄河“几”字弯7盟市无论在“几”字弯都市圈,还是在内蒙古自治区,都是能源、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人口、生产力布局主要载体,其地域分布、产业构成等具有典型代表性。7盟市在“几”字弯都市圈中,城市数量占比三分之一,近年来,常住人口占比不到三成,地区生产总值占比超过三分之一,7盟市的城镇化率比“几”字弯都市圈整体高6个百分点。7盟市以内蒙古全区44%的地域、51.5%的人口贡献了68.7%的经济发展成果,其中呼包鄂乌四市是全区经济中心和行政中心。
二、内蒙古黄河“几”字弯农牧民共同富裕的内涵和目标
(一)科学内涵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发表关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讲话,对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工作思路做了系统阐述,并强调: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6月,第142页。]。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表明,共同富裕具有普遍性,是一种全面的富裕和全民的富裕。从内容上来说,全面富裕既包括物质生活富裕,也包括精神生活富裕。物质生活的富裕体现在个人收入水平、拥有财富数量、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精神生活的富裕体现在物质满足基础上的外在安全感、内在满足感、个人价值实现等方面。从覆盖面上来说,全民富裕表明了共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决心。内蒙古黄河“几”字弯7盟市农牧民都渴望更多个人收入和更高水平物质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共同富裕具有相对性。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人人均等的富裕,是存在合理差别的富裕。各地因发展水平不等、基础条件不同等诸多因素,在共富路上并不同步,要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就内蒙古黄河“几”字弯7盟市而言,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也存在有快有慢、有先有后的差异,如乌海市城镇化率高达95.9%,乡村人口仅2.3万人,第一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不足1%,预测未来将会是第一个实现农牧民全部转为市民的盟市;乌兰察布市是7盟市中唯一一个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的盟市,也是唯一一个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的盟市,要实现共同富裕可谓任重而道远[全文数据,如无特别说明,均来自《内蒙古统计年鉴2022》。]。
共同富裕具有长期性,要分阶段分区域逐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共同富裕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目标的艰巨性、复杂性决定了过程的长期性、艰难性,国家在浙江先行先试,就是为了让各方面条件更加成熟的浙江通过试点工作总结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进而在全国逐步推开,渐次实现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后,鄂尔多斯市委书记李理同志提出了建设“四个国家典范”的发展目标,其中之一就是建设共同富裕典范,事实上,鄂尔多斯市在内蒙古黄河“几”字弯7盟市中极具代表性,无论是人口面积生态等自然条件、还是经济体量结构等发展基础,都符合建设共同富裕典范的要求,鄂尔多斯市内9个旗区也囊括了各类型县域经济体,因此,鄂尔多斯市主动提出建设典范,对于其他6盟市、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几”字弯都市圈来说都是好事。
(二)战略目标
1.浙江省建设国家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相关目标任务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颁布,国家赋予浙江重要改革示范任务,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先行先试,明确了到2025年、2035年“两阶段发展目标”。针对农村农民共同富裕,2021年8月,农业农村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了《高质量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省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对高水平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浙江样板指出了方向和目标。从居民收入来看,202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万元,约是2021年(5.8万元)的1.3倍,劳动报酬占GDP比重超过50%。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50万元的群体比例达到80%(2021年是72.4%)、20-60万元的群体比例力争达到45%(2021年是30%);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2021年是72.7%),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9以内(2021年是1.94),设区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最低倍差缩小到1.55以内(2021年是1.6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4万元,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9以内,全面消除年家庭人均收入1.3万元以下情况。
2.内蒙古黄河“几”字弯农牧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
根据党的十八大以来7盟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预测“十四五”期间7盟市农村牧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能够继续跑赢经济增长速度,以平均每年增长5%计算,到2025年7盟市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5000元。同时,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额要全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争取全部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要全部缩小到2.2以内;各盟市之间的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要缩小到1.4倍以内。
此外,各盟市根据实际情况,公共服务软硬件水平要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水平要更进一步,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取得显著成效。
三、内蒙古黄河“几”字弯农牧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
(一)生产生活水平现状
1.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水平
从第一产业发展来看,2021年7盟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共计820.4亿元,在内蒙古占比36.9%,在“几”字弯都市圈占比36.8%,整体较为均衡。
“几”字弯7盟市是内蒙古重要的农牧业发展区,整体产出水平较高。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7盟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共2706.9千公顷,占全区30.5%,所拥有的农业机械总动力(1536.97万千瓦)在全区占比达到37.9%,表明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7盟市以占全区24.6%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生产了24.6%的粮食产量,整体持平。2020年末,7盟市共有大牲畜148万多头只,在全区占比17.9%,却产出了全区37%的肉类、59%的奶类、72.9%的山羊绒和25%的禽蛋,为中国人饭碗添内蒙古好粮做出重要贡献。
7盟市内部之间差异较大。农业方面,巴彦淖尔市和乌兰察布市较为突出,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都位居西部盟市前列,第一产业在地区经济中占比极高,2021年占比分别达到24.9%、16.5%,在全区排名第一、第二。牧业方面,呼和浩特市和鄂尔多斯市具有独特优势,呼和浩特市的奶业发展遥遥领先,2020年奶类产量占全区的25.8%,鄂尔多斯市的羊绒产业享誉国际市场,2020年山羊绒产量占全区一半。乌海市城镇化率高达95.9%,乡村人口仅2.3万人,第一产业发展在经济总量中占比不足1%。
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稳步向产权关系明晰、成员边界清晰、治理机制合理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形成。“几”字弯7盟市各嘎查村也随着国家、自治区的政策、经济等发展,集体经济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大到优的成长过程,如阿拉善盟2020年实现200个嘎查村全部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5万元;鄂尔多斯市2021年实现735个嘎查村全部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10万元,平均每个嘎查村达到79.4万元。
2.各盟市农牧民收入水平
从收入绝对值来看,“几”字弯7盟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整体高于全国、全区水平,仅有乌兰察布市低于全国、全区水平。2021年数据显示,7盟市内部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较大,其中有6盟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22000元,最高是阿拉善盟25204元,最低是乌兰察布市14427元,二者相差1.7倍。7盟市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整体相对较小,2021年7盟市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均低于全国,只有乌兰察布市(2.5:1)略高于全区(2.4:1),其他6盟市也都低于全区,最低的是巴彦淖尔市(1.6:1)。
表3-1全国、全区与“几”字弯7盟市2021年居民收入情况
从收入增速来看,“几”字弯7盟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与全国持平,但低于全区1个百分点,仅有乌兰察布市的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0.9%)略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0.7%),且增速最高的乌兰察布市比最低的阿拉善盟(8.9%)高出2个百分点。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对比看,近年来全国、全区的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普遍高于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7盟市中差距最大的是乌兰察布市(3.8个百分点)、最小的是阿拉善盟(1.5个百分点)。
3.各盟市农牧民消费水平
从消费绝对值来看,“几”字弯7盟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整体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2021年数据显示,7盟市内部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差距较大,有5盟市高于17000元,只有包头市、乌兰察布市低于15000元,同时也低于全国、全区水平。7盟市中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最高的是阿拉善盟20693元,最低的是乌兰察布市11110元,二者相差1.9倍。城乡之间消费水平对比,7盟市各地差距不等,包头市的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最大,2021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是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2.2倍,也是城乡居民消费比唯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市,差距最小的是巴彦淖尔市,仅为1.2倍。
表3-2全国、全区与“几”字弯7盟市2021年居民消费情况
从消费增速来看,“几”字弯7盟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整体低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只有鄂尔多斯市(16.9%)和巴彦淖尔市(16.6%)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增速最高的鄂尔多斯市比最低的包头市(13.5)高3.4个百分点。与城镇居民消费增速对比看,近年来全国、全区的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普遍高于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7盟市中仅有乌兰察布市的情况相反。
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是衡量居民消费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越高说明消费水平越低。通过对比发现,7盟市的恩格尔系数整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数,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整体低于农村居民,也就是说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还是低于城镇居民。7盟市中,乌兰察布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最高33.3%,同时也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数,鄂尔多斯市最低24.5%,也是唯一农村低于城镇的地市。
4.其他方面
综合治理方面。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实施意见》,全区乡村自治、德治、法治水平不断提高,全部嘎查村(社区)制定修订了村规民约,七成以上的嘎查村组建了村民议事会等“四会”组织,苏木乡镇、嘎查村人民调解组织和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农村牧区保持和谐稳定。
公共服务方面。7盟市嘎查村的医疗服务水平整体上低于全区平均水平,且内部差距较大,呼和浩特市和巴彦淖尔市相对较高,阿拉善盟相对最低。7盟市嘎查村拥有的卫生处理设施整体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其中包头市和乌海市最为健全,整体在自治区排前两名,乌兰察布市和阿拉善盟相对落后。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7盟市的通水通电率整体较高,但是通路通讯水平整体较低,特别是总体经济实力较强的鄂尔多斯市,嘎查村通公路率在内蒙古排名靠后。
精神文明建设方面。7盟市在自治区范围内整体水平较高,以评选了六届的全国文明村镇为例,共有81个城镇入选,占全区一半以上,而农村牧区常住人口仅占全区的38%。其中,鄂尔多斯市、包头市、阿拉善盟的乡村文明建设成果较为突出。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方面。近年来,经过极大力度治理和各类专项整治行动,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水平整体向好转变,7盟市农村牧区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等整体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地膜使用回收利用率与自治区基本持平。但是由于存在历史欠账、观念固化等因素影响,改进空间还比较大。如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率不高,部分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存在短板,水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地下水超采严重,水位持续下降,环境质量底数不清,污染治理难度较大。
(二)发展优势
1.自然资源丰沛
内蒙古黄河“几”字弯7盟市资源富集,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7盟市行政区域土地面积共52.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的44%、全国的5.5%。能源资源方面,仅鄂尔多斯一市煤炭探明储量2102亿吨,占全区的1/2,全国的1/6,天然气探明储量4.9万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的1/3;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轻稀土储量占全国稀土总储量的83%,占世界储量的38%,已探明的稀土折氧化物储量达3500万吨,是世界第一大稀土矿,也是我国轻稀土的主要生产基地。7盟市人口密度整体较低,平均人口密度大约是24人/平方公里,各盟市之间差距较大,有全区人口密度最高的乌海市328人/平方公里,其次是呼和浩特市200人/平方公里,还有全区人口密度最低的阿拉善盟,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人口密度低,而各类资源相对丰富,成为内蒙古黄河“几”字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利条件。
2.经济成就显著
从总量来看,2021年,7盟市地区生产总值在自治区占比达68.7%,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内蒙古总量中占比分别是36.9%、76.2%、68.8%。7盟市地区生产总值在内蒙古排名: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占据前三位,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乌海市、阿拉善盟分别位列第8、9、10、12名。从增速来看,7盟市平均增速为6.8%,高于内蒙古平均增速6.3%。从结构来看,内蒙古三次产业比例为10.8:45.7:43.5,7盟市产业结构为5.8:50.7:43.5,与全区相比,第一产业占比更低,第二产业占比更高,第三产业持平。7盟市内部产业结构相差较大,产业结构为三二一型的有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二三一型的有鄂尔多斯市、乌海市、阿拉善盟,比较具有代表性。
3.社会安定团结
内蒙古作为全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称号。“几”字弯7盟市汇聚了四十多个民族的百姓共同居住生活,多年来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也为各族儿女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存在问题
1.经济发展要素不足
产业发展是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而经济发展以土地、人才、资本和科技为基本要素,经调研,课题组发现内蒙古黄河“几”字弯7盟市农村牧区在经济发展各项要素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制约了农村牧区产业发展,限制了农牧民收入增加。
土地方面,可用于第一产业发展的土地总量不多,且重金属污染在巴彦淖尔市等局部地区较为严重,随着污染物逐步累积,环境风险将长期存在,农用地受污灌、化肥、农药、畜禽养殖等多种污染途径影响,潜在风险较大。
人才方面,2021年底,7盟市农村牧区常住人口约286.77万人,两年时间减少了22.45万人,仅乌兰察布市就减少10.86万人,年富力强且有学识的乡村户籍人口流失严重,还留在农村牧区的则整体劳动能力、劳动素质较低;由于生产生活资源、物质基础条件、个人发展机会、持续发展空间等软硬件与城镇差距依然较大,导致农村牧区工作对人才的吸引力不高,未来人才增长也不乐观,这一点在地广人稀、相对偏远的阿拉善盟牧区表现尤为明显。
资本方面,因其嫌贫爱富的特点,造成农牧业、农牧民在资本市场上一向处于劣势地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存在;由于技术创新不够、抵押担保不足,农村牧区金融产品种类较少、融资渠道有限也是制约产业发展壮大的因素。以乌兰察布市为例,当地农商行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做了较多工作,农牧企业融资更加便捷、集体经济实力较强村整体授信等取得实效,但课题组成员在入户时发现,某农户所在村未能整村授信,春耕时节,该农户依然面临着手握农机具、宅基地,却不能用于抵押贷款的困境。
科技方面,近年来7盟市在农牧领域软硬件上投入较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沿黄盐碱地水稻种植、粮食亩产量均有提升,但是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差距。经调研,课题组发现,农牧科技应用到田间地头,真正发挥作用并给农牧民带来收入的比例依然较低,根源在于农技推广力量的薄弱。以鄂尔多斯市为例,越往基层越缺人,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队伍出现断档现象,经计算全市农技推广员中35岁以下占比不足两成。
2.软硬件建设存在短板
从宏观方面来看,体制机制僵化落后使经济发展成果并没有及时正向反馈到城市综合实力上,成为制约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阻碍。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7盟市在城市活力竞争力、营商环境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根据社科院公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9次报告》,对两岸四地291个城市2021年的经商便利度、产权保护力度、青年人才比例、劳动生产率、交通便捷度、电力充沛度、机场设施指数等指标进行考察排名,7盟市整体排名不高,且相互差距较大。如鄂尔多斯市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排名57,营商硬环境排名仅231,阿拉善盟未入榜单。
从微观方面来看,课题组成员利用各种契机深入各盟市嘎查村,有的成员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某村发现当地每天限时供水,村民必须自行做好饮用水储备,家用马桶因用水受限形同虚设;有的成员在去往阿拉善盟较偏远嘎查的路上发现,个别嘎查村仍然未通公路;各盟市经济较差嘎查村均有动力电不足现象存在,导致农畜产品加工等企业不愿入驻。
3.农牧民收入渠道较窄
农牧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经营净收入,7盟市中除乌海市以外,其他盟市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来源于经营净收入的占比均超过四成,其中巴彦淖尔市最高,达到72.43%;经营净收入中的支柱是第一产业经营净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均超过三分之一,其次是三产,最后是二产,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表3-3“几”字弯7盟市2021年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构成情况
农牧民收入第二大来源是工资性收入,这部分收入与当地城镇化水平直接相关,基本上城镇化率越高,农牧民工资性收入总量和占比相应越高。财产净收入方面,除鄂尔多斯市农牧民财产净收入占总收入比重高达14.1%,其他盟市均未超过6%。转移净收入占比最高的是阿拉善盟,高达35.19%,其次是乌兰察布市33.53%,最低的是鄂尔多斯市,仅11%。
4.制约增收因素趋多
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外力影响,农牧民收入波动明显。首先,来自极端天气、新冠疫情、国际战争等不可抗因素波及,各盟市受干旱、冰雹等灾情影响有不同程度损失,物流、人工成本显著增加,化肥、薄膜等农资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并保持高位运行,直接提高了农牧业经营成本。其次,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迫使农牧业转型,但短期内转型困难,必将影响农牧民收入,例如沿黄河地区实施主河槽区和近滩区耕地禁种高秆作物、禁用农药化肥等环保新政,但部分土地因盐碱等原因不适宜种植大多数矮秆作物;生态保护区、地下水超采区的限电限水等政策逐渐从紧,而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广泛应用节水设施需要长期推进。最后是农牧民本身的因素,农牧民工因学历低、技能少,且很快将有一大批农牧民工超过法定劳动年龄,导致外出就业困难,甚至在当前劳动、就业等相关法律法规之下,直接无业可就,面临着工资性收入大打折扣的局面。
四、内蒙古黄河“几”字弯农牧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一)优化有为政府职能
1.提升资源要素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针对制约各盟市农村牧区产业发展的要素短板,各地各级政府要积极作为,取长补短,促进农村牧区产业发展所需资源要素不断提升聚集。
解决耕地不足问题,要抓住高标准农田这个关键。政府通过增加资金投入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耕地生产效益。通过调研,课题组发现高标准农田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当然这也是全国普遍现象,建议各盟市要特别加强对高标准农田的建后管护工作,因地制宜创新管护模式,鼓励高标准农田专业管护机构发展,引导熟悉当地情况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承接此类业务。有条件的盟市可以探索设立高标准农田管护修复专项资金,保证受损严重的高标准农田得到及时修护,不影响农业生产。可以借鉴河北、辽宁等地经验,选取有条件的旗区县,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保险试点,通过引入金融机构,对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过程及后续风险进行保障。
解决资金不足问题,要善于借力。一是统筹利用各级财政拨款,灵活运用各类战略资金,如申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资金来建设修缮节水农业设施、升级电力设备;整合乡村振兴战略款项,逐步完善农村牧区公路、水电、通讯、文体教育等基础设施。二是金融部门要主动作为,对接各类金融机构,不断创新推出针对农牧民融资的金融产品,盘活农牧民的动产不动产,让农村牧区的资产在金融市场被认可、活起来。三是着力推动工商资本下乡,如四川早在2015年启动筹建川商返乡兴业投资基金,省财政出资3亿元,并引导省外、国外的四川籍客商返乡创业、兴业,专门设立支持返乡兴业的投资基金,已募集资金超过40亿,这在全国尚属首例;再如江苏徐州,仅2020年上半年,“三乡工程”直接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入210多亿元,推动445个创业项目落地,吸引下乡返乡人员创业1300余人,直接带动5万多农民就业增收。
乡村人口减少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数量减少的前提下,必须更加注重人才质量的提升。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牧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帮扶,大力提高农牧民的就业增收能力。一是构建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机制,对于愿意留在农村牧区继续从事农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针对性的开展农牧业生产技能、经营能力提升培训。二是对于有外出打工的农牧民,要提高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人社部门做好市场调查,摸清劳动力市场缺工情况,同时对于不同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的农牧民,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做到精准培训,让培训真正起作用,让农牧民真正掌握一技之长。三是积极培育打造更多具有地域特色、行业特征和技能特点等带动就业能力强的劳务品牌,促进更高水平的农牧民转移就业。如国家级劳务品牌“丰镇工匠”、自治区级劳务输出品牌“化德缝纫工”等,通过官方品牌认证、新老传帮接代、老乡抱团取暖,农牧民转移就业的同时实现了收入增加,有的组织能力强的农民工甚至自己创业当了老板,带动更多老乡致富增收。
政府要加大对农牧领域科技研发的投入,以科技手段破解发展障碍。通过加大研发力度,降低种子、化肥等农资产品对外依赖度,提高对极端天气的预警预防能力;通过数字乡村建设降低物流、管理等生产成本;通过科技研发改良土壤,尽快改变沿黄土地不适宜种植矮秆作物情况,或引进培育适宜种植作物品种。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阶段,城乡差距大最直观的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体现在公共资源配置上。”经过实地走访,课题组在不同盟市的嘎查村发现了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针对这类问题,靠农牧民自身,或者乡镇,乃至旗区县都难以解决,需要盟市级予以关注,加大解决力度。因地理位置偏远无法通公路的嘎查村,也要保证有能通车的道路出入,“要想富先修路”在当今也是行得通的。对于部分嘎查村动力电不足的问题,要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解决,特别是在当地农牧产品具备进一步加工的基础上,政府要提前解决好动力电、物流运输等基础问题,这样才能吸引有能力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进而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促进农牧民就业增收。
3.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提高农村牧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均质化,是促进农牧民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内蒙古黄河“几”字弯7盟市因经济基础不同,相互间公共服务水平也不等,各盟市政府要在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健全农村牧区在生育、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增加在精神文化、生态环境方面的服务供给,减少农牧民的文化、生育、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支出,提高农牧民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获得感,这也是在变相地增加其收入。
4.做好救助兜底保障工作
促进农牧民共同富裕,最困难的环节在于低收入群体,尤其是残疾、生病等劳动能力极低和丧失劳动力人群,为了保证共富路上一个都不少,各盟市政府必须做好救助兜底保障工作。一是在脱贫攻坚工作经验基础上,建立健全防贫返贫监测机制。充分发挥包联驻村工作队伍的作用,对农村牧区困难群体精准定位并常态化监测,建立监测台账,分析困难原因和致贫方式。二是以监测台账为基础,提前谋划尽早布局,将可能发生的贫困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例如一些因孩子上学、老人生病可能产生的贫困问题,可以联合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多方筹措专项资金加以解决。三是对于丧失劳动能力,靠自己难以生存的农牧户,通过完善各项兜底性民生保障政策、健全农村牧区福利体系,来保证其基本生活水平,让每一个人都有尊严的生活,全体人民携手迈向共同富裕。
(二)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1.提升第一产业发展层次,增加经营性收入
7盟市经济基础不等、产业结构不同,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支柱性产业,着力提高农牧民经营性收入。
(1)牧区走特色养殖之路
在以牧业为主的盟市,可参考阿拉善盟骆驼产业发展的相关经验。阿拉善右旗自然条件差,地形地貌以沙漠、戈壁为主,巴丹吉林沙漠横亘东西,占全旗总面积的47%,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阿拉善双峰。立足资源禀赋,阿拉善右旗瞅准了骆驼产业这一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应势而谋、顺势而为。
早在2006年划定骆驼保护区,出台各种政策补贴,确定养驼户大户,引导农牧民实行专业化集中饲养。2009至2010年,成立一批专业合作社,引进驼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引导和扶持农牧民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2011年,成功举办首届阿拉善万峰骆驼文化节,创造了555峰骆驼同时参加骆驼越野赛的吉尼斯世界纪录。2012年,新建驼奶疗养所,开发生产天然驼奶、驼肉制品,形成“专业合作社+基地+牧户”产业发展模式。2014年,引进新疆旺源驼奶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集“生产加工基地、科研基地、骆驼良种繁育基地”为一体的“骆驼产业科技园”特色产业项目。同年,联合4家科研院所组建的全国首家骆驼研究院,为“产学研”联动互补合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骆驼产业科技园”三大主营项目多年来顺利运营,奶驼养殖效益十分明显,农牧民通过养殖挤奶母驼、鲜奶销售,可实现每峰骆驼年增收超过10000元。贫困户养殖3峰奶驼当年就可收入3万元以上、实现脱贫,养殖5峰奶驼就可增收致富,养殖10峰奶驼就可快速奔小康。
在有了产业的基础上,阿拉善右旗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鼓励扶持农牧民兴办产供销一体的专业合作社,支持家庭农牧场、养殖大户通过合作组织,引导周边和辐射区贫困人口参与特色产业生产加工、销售、流通、供应等领域,实现收入多元。全旗现有农牧民专业合作社86家,家庭农牧场103家、专业大户8户,累计带动100余户贫困户增收,真正做到了先富带后富,大家一起富。
(2)农区走高质量农产品“绿色”发展之路
在以农业为主的盟市,可参考巴彦淖尔市的发展经验。古语讲:“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说的就是自古黄河泛滥成灾,只有河套地区受益,成了天下粮仓。巴彦淖尔市立足农牧业资源禀赋,近年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健全产业发展举措,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构建起了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特别是将全市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全覆盖吸附在农牧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链上,实现了稳定可持续增收。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推出现代农牧业发展“九大行动”,陆续出台巴彦淖尔市“小麦十条”、“辣椒十条”“奶九条”等符合实际、因地制宜的产业政策措施,形成了1+N产业发展举措体系,夯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充分利用好各级各类财政衔接(扶贫)资金,连年加大特色产业项目扶持力度,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资金占比近70%。按照“特色产业突出、支撑作用明显”的定位,从到户产业向规模化、科学化、园区化方向迈进,着力培育富有特色的帮扶产业园、基地,并实行建档立卡清单制管理,累计打造各类帮扶产业园、基地156个,带动农牧民16.8万人次,涉及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2.5万人次实现稳定增收。鼓励各脱贫旗县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主导产业,着力把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紧紧吸附在产业链条上。五原县依托区位优势、气候特点,在隆兴昌镇、胜丰镇投入1500万元集中建设灯笼红香瓜、黄柿子特色种植园区,充分发挥了联农带农作用,带动345户脱贫户参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户均增收1800元以上。
着眼传统农牧业转型升级,引领全市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样板区。持续推进临河区、五原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加快推进粮油、肉乳绒等产业集建设,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围绕主导产业,实现规模扩张到全产业链的转型、由卖原料低效益到加工转化高效益的转变,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着力补齐产业发展、仓储物流、冷链保鲜等短板。2022年,组织实施了涵盖奶业振兴、设施农业、冷链仓储等乡村产业项目181个,累计覆盖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2.8万人次,预计实现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积极向品牌、市场要更大效益,充分释放集聚效应,增强“造血”功能,有效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活力。积极推进消费帮扶,参与京蒙协作,将“巴彦淖尔市供应首都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列入京蒙协作高层联席会议明确合作的7个重点项目之一,不断拓宽全市优质绿色农畜产品销路。不断擦亮“天赋河套”品牌,获得授权“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15家企业中有8家成立了产业化联合体,在“天赋河套”品牌的引领带动下,持续推动巴彦淖尔市优质农畜产品进入高端市场,实现优质绿色农畜产品溢价上涨。
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产业帮扶利益联结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举措,重点支持联农带农产业发展;支持企业+基地+脱贫农牧户、合作社+脱贫户、家庭农牧场等产业发展模式;支持农村牧区致富带头人领办合作组织,通过订单生产、托管服务、股份经营、吸纳就业等方式,推动建立紧密型农企利益联结机制,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牢牢吸附在产业链上,覆盖了所有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带动持续增收。巴彦淖尔全市61%的农牧户通过土地流转、订单、购销合同、用工、基地、联合体、合作社等方式与农牧业产业化企业建立了紧密型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始终坚持把带动农牧民就业增收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基本导向,支持发展、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产业带动力,促进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务工就业,形成了产业园区、基地就业落实一批、转移就业促进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2022年脱贫务工人数总体稳中有升,全市5313名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实现务工就业,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人均工资性收入为4065元,较2021年增加691元,增长20.51%。
(3)生态环境恶劣区走绿富同兴之路
我们一直在强调立足资源禀赋,但是在黄河“几”字弯最北段的南岸,是全国第七大沙漠库布齐沙漠,这里生态环境恶劣,因缺少生态水源导致原有柴登、湖泊萎缩,草场沙化,草木皆枯,生态极度脆弱,当地百姓陷入无法生存的困境,被迫生态移民搬迁,一度出现“沙进人退”的恶性局面。面对没有资源可利用、没有产业可发展的境地,当地的杭锦旗政府和人民发挥敢想敢干的精神,走出了一条绿富同兴的路子,为世界荒漠化治理打造了样板。
黄河沿库布齐沙漠北界流过,过境水量约310亿立方米,每年凌汛期长达120天,期间平均槽蓄水量约14.4亿立方米,封冻期冰下过流能力减弱,开河期大量凌水通过,水位壅高危及防洪大堤,极易引发凌汛灾害,为了保障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杭锦旗政府平均每年要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河道抢险加固,成了丢不掉的财政包袱。而占全旗总土地面积一半多的库布齐沙漠,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当地百姓无法在此生产生活。库布齐沙漠距离黄河最近处仅3公里左右,春冬两季大量风沙滚动进入黄河,也是黄河内蒙古段河水含沙量偏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3年春,杭锦旗水利部门工作人员开始实地踏勘、调研规划,经过一年的反复调研论证,形成“水生态”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2014年春,首次将黄河凌水引入库布齐沙漠腹地,中国水科院院士及相关专家团队在现场进行论证,一致认为:“项目的实施,是加强生态基础建设,恢复生态功能,促进水源涵养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洪水资源化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具体实践,方案总体可行。”在专家肯定和成功经验基础上,2015年以来,杭锦旗积极筹集并有效整合相关资金,首先在靠近库布齐沙漠西南角的黄河南岸总干渠22公里闸处,建成分凌引水闸1座,向沙漠腹地新建引水渠38.5公里、生态围堤17.92公里,引水流量达30立方米每秒。“水生态”被列入《全国江河湖库水系连通2018年度实施方案》,获得中央补助资金6524万元,用于延长生态围堤10公里、建成退水闸1座、退水渠3.6公里,与总干渠连通。自此形成从黄河引水、自流经过库布齐沙漠、再退还黄河的水循环格局。2019年继续向东推进5公里,形成湿地近120Km2。
“水生态”取得了生态、经济、社会多重效益,真正做到了变水害为水利,将库布齐沙漠这项负资产盘活为可产生生产总值的绿色资产。具体来看主要成效有:有效减轻黄河防凌防汛压力。据不完全统计,黄河内蒙古段解冻开河期,历史上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灾害发生,2008年杭锦旗独贵塔拉奎素段溃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9.35亿元。“水生态”实施后,2015年至今累计分凌引水4.9亿立方米,明显减轻了凌汛压力。极大改善库布齐沙漠生态环境。水是生命之源,通过引水,沙漠里有了湿地水面、动物植物,如今库区已有20多种植物自然恢复生长,20多种水鸟长期栖息,鱼虾河蟹畅游水底,周边人工种树2万多亩,成活率超过90%,种植成本显著降低。过去6月份之前几乎见不到绿,现在2月份就有了百鸟争鸣、杨柳泛青,整个库区一派生机。有力促进附近农牧民增产增收。沙漠自然生态系统全面恢复后,养殖成本降低,周边农牧民借机扩大养殖规模,现有散养牛超过一万头,水产养殖1600多亩,为农牧民带来新收益。
2.推动乡村二三产业发展,增加工资性收入
农村牧区发展第二、三产业的领域和方向,一般是以第一产业发展基础为指引的,或者以能源等其他资源为依托,发展相关服务行业。
(1)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吸纳农牧民就业增收
通常情况下,以当地优势特色产业为基础,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吸纳农牧民就地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例如,呼和浩特市的奶产业常年位居全区首位,有“中国乳都”的称号,未来,既要聚焦大型乳品企业国际化发展,推动现代智慧健康谷和中国乳业产业园全产业链建设,推动“中国乳都”走向“世界乳都”,又要聚焦中小乳品企业差异化发展,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同时聚焦传统乳制品特色化发展,支持牧区奶农传统加工作坊标准化提升,培育小而精、小而优、小而强的工厂化生产企业,鼓励附近奶农兼职工人,增加农牧民的工资性收入。再如,在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等肉牛肉羊养殖产业带,则是要培育肉牛肉羊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精细分割和冷鲜肉等下游加工企业。在此过程中,政府要出面协调企业尽量在牛羊养殖区建厂,聘用当地农牧民为产业工人,这样农民在取得养牛养羊的经营性收入同时,还能增加工资性收入,形成良性循环。
(2)借势发展服务业,鼓励农牧民创业增收
第三产业方面,近年来好发展、易上手的主要有农牧家乐和乡村电商,但就课题组调研所获实际情况而言,农牧家乐雷同性较大,且整体水平不高,基本上处于提供食宿的水平,各盟市都有一些打造亮眼的样板工程,但就整个市场来说,占比较小,带动作用不明显。乡村电商的体量也比较小,普惠性较差。
未来,建议“几”字弯7盟市在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时候,深挖地区文化资源,一体规划,讲好内蒙古的黄河故事。农牧民在发展农牧家乐的时候,注重提升服务质量,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需要开展专门技能培训,以提高农牧民创业创收本领。
在各盟市不断加强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城市居民小区购买物业服务的理念,将公共区域的卫生服务交给专业人员负责,费用由集体承担,而这类岗位带有公益性质,交给能完成此类工作的本地困难群体来做,可谓一举多得。
农牧民参与农村电商方面,可参考同是“几”字弯都市圈的山西、陕西一些地方的经验。在山西临汾洪洞县、陕西榆林清涧县,当地很多留守农村的妇女在妇联等组织的带动下,经过短期技能培训,参与到人工智能训练师、在线云客服等互联网就业领域。这类工作只需要小学文化水平,会基本的拼音打字,拥有一部可以上网的电脑或手机即可,工作时间相对灵活,经过技能培训,简单易上手。如洪洞县某张姓女士,结婚前在北京做美容师,婚后回家生子,为了照顾孩子的同时在当地工作补贴家用,也曾尝试找工作,但发现县里只有一家粉尘很大,且只有中老年男性肯干的工厂,以及炸鸡店、理发店这样的小店,最终只好作罢。2020年,张女士成了支付宝的一名在线云客服,经过培训学习加上自身努力,仅半年时间就升到了最高级别岗位,这意味着她可以优先挑能兼顾带娃的上班时间。张女士平均每天工作六小时,平均一个月挣四千多,最高的一个月挣了6000多,远远高于当地的平均收入。
(3)二产拉动一产,工业反哺农业
除了依托第一产业发展农畜产品加工和农牧家乐等服务业以外,鄂尔多斯市通过工业反哺农业、二产拉动一产,实现了农牧民增收。这一路径值得在各个盟市大力推广,因为无论产业结构是三二一型还是二三一型,工业都是远强于农牧业的,而且多年来农业支持工业发展,农村支持城市发展,造成了当前的城乡二元结构,如今需要工业反哺农业了。
2022年,鄂尔多斯市制定了《工矿、能源、民营企业产品需求清单明细台账》,引导企业拿出一定需求面向农村牧区,参与“二产拉动一产”工作。同时对全市735个嘎查村进行详细摸排,初步筛选出70个基本具备条件的嘎查村。准确掌握嘎查村现有生产的、闲置的工厂企业基本情况,符合具备建厂条件和生产能力的嘎查村相关情况,及时与企业的需求清单进行比对,为精准对接合作奠定基础。合作形式主要有四种:
第一,以“三来一保”形式实现“二产保一产”。“三来一保”就是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保证收购。一是来料加工,即工矿企业提供全部原材料、辅料、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件和包装物料,必要时提供设备,由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合作社)或农牧民按工矿企业的要求进行加工装配,成品交工矿企业销售,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牧民收取工缴费,工矿企业提供的设备价款,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牧民用工缴费偿还。二是来件装配,即由工矿企业向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牧民提供需要装配的零部件、元器件等,提供装配所需的设备、技术、有关仪器,由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牧民装配成成品,交工矿企业。三是来样加工,即由工矿企业提供样品、图纸,或派出技术人员,由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牧民按照对方质量、样式、款式、花色、规格、数量等要求,用自己的原材料生产,产品交工矿企业,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牧民收取货款。四是保证收购,即工矿企业与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牧民签订合同,确保产品由工矿企业全部订单收购。例如,伊金霍洛旗查干日格召村,在帮扶企业伊泰大地精煤矿的大力支持下,合资成立伊金霍洛旗普惠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生产矿用支护材料。自投产以来,2021年实现产值7800万元,利税约200万元;村集体经济实现净利润75万元;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21个,年人均增收8.4万元。再如,伊金霍洛旗壕赖苏村联合汇能尔林兔煤矿成立鄂尔多斯市壕赖鑫商贸有限公司,按照“支部+企业+村集体+农牧民”的合作模式,在壕赖苏村三社新建矿用网片厂1处。2019年投产以来,累计生产矿用焊接网片100万平方米、编制网1万平方米,实现经营性收益2000余万元,利润300万元。按照股比,村民共分红35.1万元,户均分红1000余元。
第二,以“三集一供”形式实现“一产供二产”。“三集一供”,就是集中土地,集体管理,集约利用,供应对口企业农产品。集中土地,即在不流转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的前提下,推动土地集中整合、统一经营。集体管理,即由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制定科学、合法、规范、高效的章程与协议,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集约利用,即在集中整合土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化农业机械设施,推动土地规模化、市场化经营,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益和经济效益。供应对口企业农畜产品,即由嘎查村的对口工矿企业与嘎查村集体经济签订供应协议,确保由工矿企业订单式采购嘎查村农畜产品。例如,准格尔旗依据驻地企业产品需求清单和嘎查村生产能力清单,积极找到企业和嘎查村可以合作的契合点,通过机械租赁、入股分红、物业保洁、绿化服务、矿区复垦等形式,建立矿业服务产业项目46个。准格尔召镇采取“党支部+村集体联合公司+养殖企业+矿山企业+农户”模式,销售统一由政府与19家驻地企业签订肉煤置换合作协议,这项举措不仅为肉牛销售提供了有力保障,签约6160万元,还预计为村集体经济带来1000万元以上纯收入;薛家湾镇大塔村村集体公司承揽周边煤矿排矸项目,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800万元,直接带动480户1052余人增收;大路镇小滩子村稻渔立体种养项目,流转土地1260亩,流转“租金”52万元,惠及258户646人;纳日松镇购置火车皮以每年150万元承包给伊泰集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暖水乡为煤炭企业提供送水服务;准格尔召镇成立物业服务公司承接煤矿物业管理服务;龙口镇成立村级保洁服务队等等。
第三,以“三变改革”形式实现“双产互动”。就是探索普遍推行工矿企业、村集体、村民个人三方入股,推动农村牧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牧民致富增收。企业入股:鼓励引导工矿企业入股农牧业企业、苏木乡镇嘎查村集体经济,与村集体、农牧民建立紧密利益链接机制。农牧民入股:农牧民可通过土地、现金等资产资源入股分红。村集体入股:采取“村企联建”模式,将政府资金和企业扶持资金引入苏木乡镇、嘎查村,带动国企、民企、村集体、村民的混合所有制新型村集体经济发展。如东胜区折家梁村,通过对集体资产、资源试行股份制改造、市场化运作,认真开展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界定、股权配置等9项工作步骤,探索出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模式。一是盘活资源资产。盘活闲置土地,利用流转整合的3300亩废弃耕地打造高标准农田,引进新型种植技术,不断加快推进特色种植业增产提质。盘活闲置土地发展农家乐,村集体每年增收4万元。二是发展实体经济。打造五谷杂粮和蔬菜两个示范产业片区,种植玉米、小米、荞面、绿豆、西瓜、土豆、葵花和蔬菜等作物,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转向提质。三是村企联手共建。与东胜区金鼎亨超市合作,通过定期供货代销等方式,先后供农产品40多种,形成长效合作机制,预计年收入达10万元;注册“泊江海”商标,建立“黑大肚”瓜子产业链,建造和新建瓜子加工厂房600平方米,打造多条瓜子生产线,预计年产值达460万元;引进了鄂尔多斯市丰硕种畜繁殖有限责任公司,与企业合作建起了黑猪养殖基地,打造“折家梁黑猪肉”品牌,采取“公司+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通过“种养加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按户定位,使折家梁村4户脱贫巩固扶持户、33户低收入家庭、17户高龄或残疾等无收入来源人群在短时间内增收致富,也为村集体经济壮大注入新的动能。
第四,以“消费帮扶”形式实现“产业富民”。推动巩固拓展“有合作服务社作桥梁纽带、有驻村工作队深度参与、有供需协议契约式推动、有政策方案有效支撑、有专业技术人才现场指导”消费帮扶工作模式,持续拓展扩大消费帮扶工作成果。一是搭建农产品供需信息平台。打造建设“消费扶贫农产品信息调度平台”,及时有效地反映全市范围内央企、国企对当地农产品的需求量及农产品的生产、销售、质量等各方面情况,实现全市农产品生产、销售的统筹调配,梳理筛选了430余种优质农产品名录,平台累计上线农产品437种,全市驻地央企、国企、民营企业通过调度平台购买各旗区农产品成交421单,交易额达9560.55万元。二是搭建精准对接消费平台。通过举办全市推介会、丰收节、年货节、种养殖基地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向驻地央企、国企、民营企业推介本地优质农产品;深入开展消费帮扶月活动,连续举办三届鄂尔多斯市农产品展洽会,2022年1-7月份,市旗两级与299家驻地企业签订企地合作长期框架性协议290个,协议金额28.47亿元,完成实际采购9.59亿元,全市农牧民人均增收2084余元。三是搭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累计建成消费帮扶专馆12处、帮扶专区13处、消费帮扶专柜53个,通过专馆、专区累计销售额达4100多万元。驻村工作队完成采购2.19亿元,涉及三类户子602.9万元。
3.推动集体经济保值增值,增加财产性收入
课题组成员经过与国家统计局地方调查队工作人员请教学习,并通过走访入户证实,发现农牧民的财产性收入主要来自村集体经济的稳定增长、土地草牧场流转及征用补偿收入和利息收入。因此,针对财产性收入增加的途径,我们建议重点放在村集体经济的保值增值、做大做强上。
乡村穷的主要根源就是一个字“散”,土地分散、资金零散、劳力闲散、人心涣散。结果就是土地分散不生钱,劳力闲散不来钱;资金零星不生钱,房屋空置不值钱;自然风光不卖钱,集体空壳没有钱。农牧民是有资源没资本,有权力没权益。农村的现状是一方面资源闲置,一方面是村破民穷。建议学习借鉴江浙两省先进做法,大力推广“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从这“三变”上总结推广、大胆改革、大胆突破。结合内蒙古黄河“几”字弯7盟市的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探索将农牧民的土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森林湖泊沙、田园山水等资源入股整合,打破区域划分,把地貌、山水、草原、土质等相近相似的区域连成片,比如沿黄河地区把土地整合发展规模性农业种植,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强村富民引领区、美丽乡村的样板区;梁峁山区可依托煤炭资源发展工业、生态旅游业。成立股份合作社,壮大村集体经济,然后带动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把资源变资本,农牧民通过分红增收。
在这方面,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白泥井镇侯家营子村官牛犋南社“统种共富”土地合作经营模式,值得其他盟市地区学习借鉴。官牛犋南社是一个有户籍人口110户、281人,常住人口仅60户、95人的黄河“几”字弯怀抱中的小村落,全社耕地面积3161.6亩(其中有设施农业389亩),人均承包耕地面积11.3亩。村民们经历了多年的“单打独斗”,以相对落后粗放的方式生产;后经过土地整合,达到如今的规模,但人地分配不均、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等矛盾突出;2014年之后,逐步形成了大户种植的局面,但社员与大户之间收入悬殊较大,引起部分社员出现收回所承包土地转为自主经营的意愿,逐渐与大户在土地经营上出现争执。直到2019年后,通过以党建统领为核心,坚持经营与分配共同组织的原则,以精神与物质共同富裕为目标,不断探索,形成了符合当地实际的“统种共富”土地合作经营模式。在此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发挥了巨大作用:在镇党委的鼓励推动下,官牛犋南社土地联合经营模式不断转型升级,通过注入产业扶贫资金,实现规模化经营;侯家营子党总支积极开展政策宣传活动,组织协调企业、合作社及农民,推进土地矛盾处理,帮助联系订单、对接市场,实现高效化经营;官牛犋南社党小组通过组织动员、宣传引导实现社员思想统一,党员及大户示范带头。专业合作社是重要载体:2019年4月,官牛犋南社通过党组织领办,成立专业合作社,内设社管会、监事会、财务小组,坚持成本均摊、风险均担、收益均沾,全社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方式成为成员。合作社与涉农龙头企业签订订单,种植有机和常规青贮玉米、贝贝南瓜、马铃薯等作物,按照保底价高于市场价,实际收购价不低于保底价的合作协议,随行就市,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方共赢。共同富裕取得初步成效: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官牛犋的社民分红从11300元增加至现在的14700元,生下来的孩子、娶进门的媳妇在解决了“身份”问题后也都能分红,真正实现了全社人人受益的目标。每年合作社收入中还会截留5%的款项发展壮大社集体经济,用于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及人居环境整治等公益事业,成为全镇第一个拥有集体经济的社。与此同时,社员的集体意识日益增强,全社的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大幅提升,物质精神双丰收。
4.精准落实先富带后富,增加转移性收入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带后富”方法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几”字弯7盟市要想实现农牧民共同富裕,也必须用好“先富带后富”这一招。
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要该出手时就出手。各盟市根据当地经济实力和平均生活水平,在开展转移支付、专项拨款等工作时,要量力而行,切不可养懒汉。地区之间,可以鼓励实力雄厚的集体经济组织打破地域界限帮扶相对薄弱地区,发展“飞地经济”“反向飞地经济”,鼓励两地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在嘎查村内部,充分发挥乡村“领头羊”、返乡创业能人、退休后有意愿到农村牧区继续奉献的老干部老党员的作用,鼓励其到乡村“先富带后富”,并给予相应资金、政策等支持。
同时,鼓励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多做慈善。鼓励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向乡村提供民政公共服务,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推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孤儿保障、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等制度与社会救助政策有效衔接。规范临时救助,强化急难救助功能,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受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陷入困境,靠自身和家庭无力解决,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生活仍有困难的家庭或个人,通过临时救助或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给予应急性、过渡性生活保障。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针对因病因灾导致的极度贫困人口,鼓励高收入群体以慈善等形式帮扶;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建立完善规模性灾害救济帮扶机制;鼓励各类大型农牧业龙头企业设立相关领域动植物自然灾害专项慈善帮扶基金,如伊利、蒙牛等大型奶产业企业可设立奶牛受灾专项公益帮扶基金。
(三)农牧民自身要持续提高增收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农牧民要想实现共同富裕,也必须加强自身本领,根据市场需要,不断提升经营水平,适时改变经营领域,适当延长经营链条,从而增加经营性收入。有外出就业意愿的农牧民,则要加强就业技能的学习和提升,根据岗位需求,调整技能学习方向,提高自身就业机会。
课题组负责人:李月琴,鄂尔多斯市委党校副教授
课题组成员:奇海林、张翠莲、皇甫欢欢、黄乌力更、刘文耀、杨凤林、孙月姣
文章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2022年第四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