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知古以鉴今。”在鄂尔多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很多重要人物,发生过很多重要事件,这一切虽然已随着岁月的流逝成为尘封的文字记载,但其精神却无时不在激励着我们前行。其成败的过程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是一笔无形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开创的是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事业,所建树的丰功伟绩是前人无法比拟的。为了总结过去,昭示未来,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主编的多卷本《我与鄂尔多斯》一书,从不同角度比较全面地记述了鄂尔多斯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的不平凡历史。
编辑出版《我与鄂尔多斯》是在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筹划过程中一些老同志建议我们做的一件事。主要是请在鄂尔多斯工作、生活过的老同志,把鄂尔多斯历史上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发生的重要事件和出现的重要人物,写成一些回忆性文章结集出版,还可以拍摄成影视作品面世。这是一件很有意义且很有价值的事情。于是,从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立之初,我们就开始了这项工作。
从收入该书的文章中,我们看到许多老同志对鄂尔多斯的眷恋深情。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以及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与时代的脉搏、时势的动态紧密相连;他们是鄂尔多斯近一个世纪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半个多世纪历史风云变幻的见证人,他们多彩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鄂尔多斯的“百科全书”,也是鄂尔多斯学应该研究的一部“百科全书”。他们是鄂尔多斯历史的创造者,鄂尔多斯学研究事业的热心倡导者和踊跃参与者,又是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组织者和主心骨。《我与鄂尔多斯》是他们为鄂尔多斯革命和建设事业,为鄂尔多斯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付出辛勤劳动、收获丰硕成果的真实记录,也是他们奉献给鄂尔多斯各族人民的一片赤子之情和纯真厚礼。
对于社会人文资源,如果你不去开发它,它就有可能成为“不可再生资源”,随着社会更替和时光流逝自然而然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鄂尔多斯社会人文资源中有多少珍贵的东西已经消失,不可再生了,我们不得而知。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抓紧做一些这方面的抢救性工作是迫切需要的。如今健在的老同志中,抗日战争时期的“三八式”干部就已经很少了,解放战争时期的也不太多了,这是谁也不可逃避的自然规律,是不容置疑的客观现实。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鄂尔多斯许多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和重要人物的事迹,能够说得清楚的人也不太多了,这一方面是因为受许多社会因素的局限,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是局外人,在核心决策层里详知内情的毕竟是少数人。《我与鄂尔多斯》可能会告诉世人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真相,即重大事件的产生背景与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这也可为鄂尔多斯学研究提供一些真实可靠、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和研讨线索。
在征稿过程中,我们感到比较难处理的问题是,受篇幅和其他条件所限,不可能让每位作者写篇成长回忆录,时间跨度不宜太长,事先又不便给作者限定某一时段某一事件等太多的框框。经过几番商讨斟酌,大体确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70多年为重点,文章的体裁自己定,所要写的内容自己选,以记述事实为主这么几条原则。老同志们都很赞同、很重视,也很用心,很快将撰写好的稿件陆续寄来,同时提出一些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现在我们从收到的文稿中选出一部分,加以整理和编排,汇编为第五卷,先行出版,以飨读者。还有好多同志正在着手写或打算写,我们将陆续编辑出版这些文章。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看起来、说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办起来却不简单,说简单人们还不愿去干,说不简单又非干不行,我们大概就是要干这样一些既简单又不简单的事情。要想实现办好这件事的愿望,还得靠大家鼎力相助,共同努力了。
我们要特别感谢尊敬的内蒙古自治区原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布赫同志为本书题写书名,并把自己在内蒙古工作期间来鄂尔多斯视察时所创作的部分佳作编入本书。这是对我们莫大的鼓舞,也是对鄂尔多斯学研究事业的极大关怀和支持。
在这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写了以上一些文字,权当对这项工作的一次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奇·朝鲁
2020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