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同样,在教育领域中,“文化的力量”也正成为推动教育进步与发展的动力。由于学校是传承教育的主阵地,因此,以文化的方式建塑有灵魂的教育,首要就是打造学校的“文化力”。学校文化力是一种建立在学校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基础上的隐性力量,是一种比物质和制度的力量更强大、更深厚的力量,它作用于学生的思想、情感、灵魂,改变着学生的成长水平和发展方向,它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之深、时间之长、范围之广都是难以估量的。 那么,如何通过打造学校文化力来建塑有灵魂的教育呢?这当然离不开学校文化的构建。学校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既有人文特征,又有教育特征,它是一个学校长期传承下来的思想观念、学术精神、价值观、思维习惯、人文传统、制度建设等精神素质和校园各项物质建设素质的总和。它以其独特作用贯穿于一所学校的发展始终,体现着一所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和品味格调,特别是对提高全体师生的凝聚力,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育优秀人才,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学校纷纷推出形式各异的学校文化构建模式,取得了可喜成绩。然而,无论什么样的构建模式,都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因为学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各类活动的最终指向在于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造就大批品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指出,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中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教育功能回归,淡化、弱化、分化甄别功能,强化育人功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所倡导的教育目标是传播知识,启迪思维,追求智慧和完善人格。而我们现在一些学校还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而是功利性的教育,过分注重教育的工具性,忽视人文精神的教育。因此,要推动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深入发展,回归、修复、完善教育功能,使广大师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反思过去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方式,充分认识到学校文化构建的重要性。 首先,学校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通过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进而提升人的素质、协调人际关系、激发创造潜能,这也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而肩负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任,则要靠教育,学校则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宣传和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学校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学校文化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原动力。不同的学校具有不同的学校文化,有的具有古老深厚的底蕴,有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有的讲究科学、严谨,有的追求学术自由、兼容并蓄。尽管各个学校的文化个性特色不同,但都是学校的灵魂,是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学校发展进步的原动力。人大附中、北京四中、清华附中、北师大附中之所以成为我国一流的品牌高中,长盛不衰,就在于他们有着优秀的学校文化作支撑,使他们长期傲立于全国教育界的圣殿之上。由此可见,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对于理清学校办学思路、明确办学目标、优化管理力量、提升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整体提高办学效益等起着关键作用。 再次,学校文化具有凝聚、约束导向和激励作用。一是凝聚作用:在长期的群体共生环境下,师生员工对价值观、学校荣誉、理想信念、工作学习方式、行为规范等,都会有逐步的趋同或认可,并由个人的精神情感融为共有的精神灵魂,自觉不自觉地为维护这些精神财富努力。这种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精神灵魂,使师生员工对集体产生了归属感、自豪感、依赖感和幸福感。二是约束导向作用:多年传承的文化传统,集体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是一种无形和有形的力量,影响约束着这个集体内的成员,引导师生员工的进步方向,有助于推动学校的良性发展。三是激励作用:和谐的学校文化环境,无疑能提高师生的创造力,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对师生的心理心态产生积极的影响。 把握学校文化特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外显文化的营造到内涵文化的建设,从静态文化的加强到动态文化的生成,学校文化林林总总。但是,学校文化的构建绝对不像教学、科研项目那样可以一蹴而就,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应注重发挥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构建学校文化,需要具有文化的自觉,经过全面、系统、长远的考虑,把学校文化的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目标理念一并纳入学校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发挥其对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独特教育功能。 第二,应坚持用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引领学生。文化有高雅低俗之分。高雅、先进的文化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是能够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文化,是对社会进步有着积极推动作用的文化。因此,必须通过提升学校文化品位,让学生在浓厚、健康的文化中接受熏陶,使学生在是非明辨中感悟人生哲理、陶冶情操,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 第三,应坚持学校文化建设模式的不断创新。许多学校受到自身资源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往往过度重视“硬实力”建设,而忽视“软实力”建设;重视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而忽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重视丰富学生业余生活,而忽视教育教学活动;重视教书而忽视育人对学生素质提高的作用。因此,要通过不断创新学校文化建设的载体、方式、方法,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 第四,应注重学校文化在办学特色彰显中的升华。学校特色是学校文化的整体表现,是学校理念和精神由内而外的自然呈现与自然生成;是与学校文化的整体协调;是全体师生所共同认可的,并表现为师生基本行为;是在学校氛围中能够感觉到的,而不需要刻意讲解和阐述。特色学校在具有一般学校共性的基础上,又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风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特色学校之所以成为特色学校,就是因为它创建了一种独特、优质、稳定的学校文化模式。所以,基于学校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蕴含着学校发展的机遇,学校管理者必须与时俱进地把握文化机遇,并使其在办学特色彰显中升华。 第五,应重视学校“文化力”转化为学校“竞争力”的各个环节。学校文化构建的过程也就是打造最终竞争力的过程,因此学校文化力要不断作用于办学过程和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不断增强学校改革发展的凝聚力和推动力,从而使文化力真正转化为学校发展的最终竞争力,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面对时代的呼唤,每所学校都发出了自己的“文化宣言”,并按照设定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迈开了坚定的步伐,致力于建塑有灵魂的教育。就杭锦旗中学而言,我们以优势教育为突破口,将人文关怀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关注教师生命发展,关心学生生命成长,让每一个生命在这里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并以实施优势教育为主线,拓展学校特色发展空间,努力实现学校文化构建在模式和实际效能上的新突破。现在,学校已经呈现出了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环境文化、物质文化、德育文化、课堂文化、校本课程文化、师生活动文化等,这些文化通过反复地积淀、升华,逐步内化为全体师生的内在需求,也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更加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面旗帜,它引领师生意气风发地前进;优秀的学校文化也是教育发展的制高点,助推教育的内涵发展、整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总之,以文化浸润的方式才能提升学校的内涵,以文化的方式建塑的教育才是有灵魂的教育。
作者系杭锦旗中学校长,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