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幸福鄂托克的建立离了物质基础和精神文化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实现。当前,在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的前提下,如何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根据地方特色建立起独特的文化品牌成为了主要任务。值得注意的是,从文化的二重性看,打造过硬的文化品牌固然重要,但更为紧迫的是如何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精神素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才是建立幸福生活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文化 二重性 幸福 鄂托克
一个城市的魅力,不在城市有多大,楼房有多高,也不在它创造了多少GDP,在全国排名第几,而在于这个城市能否提供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物质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城市是否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浓烈的文化气息,让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市民都能熏陶在文化的氛围之中,形成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过上幸福的生活。 关于幸福这一话题,一般为伦理学和哲学界的学者谈论较多。按照现行的观点认为,个人幸福感的有无、多少,是一个多层次因素综合之后的产物,总体而言它不仅取决于物质水平的优劣,更取决于思想文化水平的高低,两者相比,后者更为重要。譬如我们知道,现今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已处于世界第二的位置,然而从相关部门的调查结果看,国民的幸福感不仅没有随着财富的增长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相应的增强,甚至与过去相比反而在下降。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中道德滑坡乃至道德危机现象的出现,再到人民信仰的迷失、心灵的空虚所导致的各种乱象的产生,都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当前人民生活还远没有达到幸福的状态。究其原因,正是因为精神文化生活的缺失。由此可见,文化在提升个体幸福感中的重要性。 在笔者看来,文化具有二重性,即文化的“阴面”和“阳面”。作为“阳”面来讲,就是说一个地区必须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文化品牌以及文化传承的载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硬实力。作为文化的“阴”面讲,就是此文化必须为生活在其中的多数百姓认可、接受,并且能够将这一文化自觉的内在为个体生命世界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生不息的生命传承和文化流动之中,始终做到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要求,赋予文化以新的时代特征与生命力,并且以此文化来指导人们的现实人生。只有这两个方面真正达到良好的统一,才能形成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生命力。从二者的关系来看,作为阳面的文化硬实力是号召人民的旗帜,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另一个地方的标志,是人民学习和效仿的对象,是鼓舞人们前行和解决内在精神需要的不竭动力。作为文化的阴面,其软实力的强弱以及民众文化层次的高低也决定着此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影响力,伴随着民众文化层次的提高,就越能促进文化传统的进步与弘扬,百姓的幸福感也会越强。所以,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认为幸福鄂托克的建立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继续提升文化品牌的硬实力 我们知道,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经济实力得到普遍增长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前提下,人们对精神文化产生越来越强烈的需求,文化正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区域核心竞争力。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从文化与城市之间的关系看,文化是城市之本,是城市之根,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所在。文化在城市竞争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除经济水平之外,文化的发达与否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品位高低和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文化实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而且可以充分发挥文化的指导作用,反过来促进经济的高效率、高品质发展,提升居民素质和道德文化水平,并服务于子孙后代。 美国杜克大学富奎商学院Kevin Lane Keller教授在其《战略品牌管理》一书中曾指出:“像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城市品牌化的力量就是让人们了解和知道某一区域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自然联系在一起,让它的精神融入城市的每一座建筑之中,让竞争、生命和这个城市共存”。那么,如何才能打造一个好的城市品牌,让这个城市在为数众多的中国城市群中脱颖而出,并形成长久的生命力呢?我们知道,一座城市会因为有一个名人的出现而名垂千古,并赋予这一城市以名人效应和名人精神气质,如刘邦之于沛县,韶山之于毛泽东。由此可见,一个名人造就一座名城;一座名城也会因为它的名气和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吸引和培养出更多的名人,如北京和上海,一座名城往往有很多的名人。一处名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能造就一座名城及其城市文化,如泰山之于泰安,莫高窟之于敦煌。一座名城的造就同时也能赋予名景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现实影响力,吸引世人更多的目光。由此可见,一个名人、名景就是一个品牌,透过他们所特有的精神特质而将一群人凝聚在一起,并且赋予这一群人以相同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素养;一座名城同时又是一个家,它可以让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家园,感受到家的温暖。名人、名景和名城之间就这么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互相推进。 从鄂托克旗的现实情况看,鄂托克旗是个以牧业为主的旗县,地大、人少、资源相对富集,在2.1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户籍人口有10万人,加上流动人口有16万多人。“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由57.4亿元增加到273.4亿元,年均增长36.1%,人民逐步过上了殷实的生活。在第十四次党代会上,领导层还提出了紧紧围绕“一个核心”,牢牢把握“两个关键”的战略思想。“一个核心”就是建设幸福鄂托克,“两个关键”就是科学发展和富民强旗。具体以“六个化”为行动指南,这些政策的提出为打造富裕、宜居、和谐、幸福的鄂托克指明了方向。 从“六化”中的“文化品牌化”看,城市缺少品牌就不具有集合效应,也很难让城市居民和世人对该城市形成较为明确的认识,而城市缺少个性化也是当下城市发展过程中过度注重经济因素后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这正如美国学者简·雅各布斯在其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写道:“我们用金钱扼杀了千姿百态的城市多样性,这有点像温柔的谋杀”。因此,如何确立鄂托克旗的城市品牌和品牌特色就显得尤为重要。 令人鼓舞的是,鄂托克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历史中不仅不乏名人出现,还具有如草原石窟阿尔寨、恐龙足迹化石群、阿尔巴斯山岩画走廊、“植物大熊猫”四合木,祭敖包、祝颂、呼麦等独特文化遗产。当前,鄂托克旗能够充分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集中精力打造阿尔寨石窟文化、恐龙足迹文化、鄂托克岩画文化三大品牌,全力构筑文化产业新格局;大力实施六大文化工程,促进文化事业大繁荣。同时,为了品牌化的实现,能够整合当地的文化资源优势,确立起阿尔寨文化这个品牌,赋予阿尔寨品牌丰富的内容。比如,马文化、服饰文化、餐饮文化、恐龙、洞窟、壁画等等,同时通过新建的图书馆、文化宫、赛马场等作为阿尔寨文化的载体和平台,运用现代营销的方法,每两年用阿尔寨这个品牌办一个文化旅游节,通过旅游文化向世人推出阿尔寨文化的品牌,让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当然,一个品牌的确立,尤其是一个文化品牌的确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包括领导层和社会各界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用几年、几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来不断诠释、推广、弘扬,方可最终确立这一文化品牌的持久效应。不过,从目前鄂托克旗社会各界所做的工作来看,已经在阿尔寨文化品牌硬实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需要做的也还有很多。 二、重点加强民众文化软实力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文化品牌影响力有多大,生命力能有多长,关键要看其文化本身的生命力及其人们对它的阐释和弘扬能有多大的力度和持久性。以在历史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儒释道三家文化为例,如果没有孔子的弟子及其后期儒生们对儒家文化不遗余力的弘扬和做出与时俱进的阐释,也就不会有“独尊儒术”局面在中国的出现;如果没有魏晋玄学家和后期道教徒们的努力,道家文化也有可能如名家、农家、杂家等其他诸子文化一样被历史所遗弃;如果没有佛教徒们为护教、传教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历代高僧大德为佛教的时代化所作出的努力,佛教也有可能如今天的印度一样,处于灭亡的状态。所以,一个文化品牌的影响力有多大,多久远,关键是看文化的信奉者及其后人如何阐发、宣传、弘扬。 当前,随着十七大之后全国各地对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视,各地都在加大对当地文化产业、文化建设的投入。笔者两年前也曾有幸参与到广东东莞市文化建设的大讨论中,在一些报纸和公开场合也发表了不少关于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些想法与建议。笔者认为,当前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悄悄地由过去的注重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竞争,提升到观念、人文素养、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提升到市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素养的竞争。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有多高、魅力有多大、吸引力有多强,判断的一个标准是这个城市市民所折射出的精神特质。市民与城市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市民作为城市文化发展与文明进步的显示器,是城市文化与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市民的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因此,提高城市文化和文明程度的关键就在于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素养。同时,当城市文化的发展和积淀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不仅有利于市民文化素质和精神素养的提升,同时又能反过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的到来,参与到新的城市建设过程当中,推动城市走向新的进步。 在当代社会,一个文明的城市该具备怎样的特征呢?在西方哲学家伏尔泰看来,“追求物质和快乐是城市生活的两大特点,正是在这个追求的基础上产生了文明社会”。亚当·斯密也说,“一个文明的城市不仅让人们获得了生活必需品,而且得到了高品位和高质量的生活,因此那时人们无忧无虑地享受着生活带给他们的快乐”。如何才能让广大市民获得高品位和高质量的生活,享受生活所带来的快乐?其根源仍在于城市文化! 如果说,以往我们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时代里,谈论文化建设还是非常奢侈的事情的话,今天的我们事实上正在享受这种奢侈。关键是,当今天的我们面对文化之时,该是以暴发户的心理来面对还是以一种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只是以文化作为富裕的手段,抑或是以文化作为富裕后的点缀?还是真正将文化内在为个体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推动个体全面进步的推动力。 从现有的经验来看,经济建设仍是全社会关注的中心,文化的重要性虽然已经被全社会所重视,但是当前很多地区的文化建设仍然没有脱离为经济服务的窠臼,文化产业的建立大都并不是真正为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的需要和建设高品质的幸福生活服务。因此,真正能够享受到文化建设所带来的成就的仅仅只是那些与经济活动相关联的部分群体,而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却难以真正享受到文化带来的快乐。因此,这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做法,虽然从一个侧面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发展,但是由于主要是在政府和企业的主导之下进行,其浓烈的经济思维造成了民众“不在场”的参与,市民不但没有成为城市文化的创造者反而被“城市文化”所忽视和遗弃。同时,政府为了实现快速打造文化新城的目标,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生产”出了很多文化“新传统”和城市“新民俗”,这些新“生产”出来的“文化”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很难得到民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不能给市民带来精神的愉悦,所以,在建立文化品牌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于对传统的挖掘,增加市民的接受度。如果说政府和社会各界所大力建设和弘扬的文化品牌缺少了民众的参与、认同,甚至说当地民众所抵制的话,那么这样的文化品牌一旦离开宣传的媒介和政府的强势介入之后很快就会变成一潭死水,不可能有长久发展,更别说以此文化来增加人们的幸福感。 事实上,当我们更换一种视角来面对这一问题时就会发现,一个文化品牌的创造者和拥有者,是那些生活在该品牌辐射下的普通民众。只有当民众全身心的参与到了文化品牌的建立和阐释当中,这一品牌才有无穷的代言人,也才有不竭的发展动力。同时,在一个品牌确立之后,又带给民众以归属感和幸福感。如儒家文化的传承之所以能够久远,关键是受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地区百姓,尤其是儒家知识分子能够自觉地以儒家文化为依托,以儒家礼法为准绳,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导致每一个儒家文化的信奉者都是儒家文化的代言者、实践者和传承者,让文化得以深深不息,源远流长。从深层次原因分析,这样的一种使命感和对儒家信仰的操守所带给人们的幸福感,才是导致这种行为得以长期传承的原因所在。 当然,建设文化名城也不能急于求成,文化的构建不是短时期内就能完成的任务,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数代人不懈的努力。正如著名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所说:“城市通过它集中的物质和文化的力量加速了人类的交往的程度,并将它的产品变成可储存和复制的形式……把他复杂的文化一代代往下传”。城市文化只有经历了在市民中间一代一代的传承之后,才会最终成为一个城市的灵魂和象征。 三、结语 从分析可以看出,鄂托克旗在文化品牌打造,即文化硬实力的建设上已经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功效,但是,在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上也应加大关注的力度。今后在努力营销文化品牌的同时也应加大对百姓的文化教育力度,提升百姓对文化品牌的接受度、了解度和参与度应成为接下来的关键。尤其是要善于用建立起来的文化品牌的思想内核来丰富和完善普通民众的精神世界,并且努力培养出众多当地的知名文人、学者,将当地的文化传播到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以此来反哺当地文化建设,为幸福鄂托克的建立注入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曲娴:《富民强旗、创建幸福鄂托克——访鄂托克旗旗委书记郝健君》,《实践》,2012年第1期。 郭美星:《文化,让城市更美好》,《东莞日报》,2010年7月13日,A10版。 郭美星:《市民与城市文化》,《东莞日报》,2010年7月26日,A3版。
作者: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