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天山在《传承、创新、引领:教育的文化使命》一文中指出,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生产,是最需要教育传承的领域。因此,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就需办好地区教育,办好每一所学校,而这归根结底还是要依托文化。因为,学校的一切行为,差不多都是文化行为,学校的发展,都是文化的升华物和结晶物。所以,以文化兴校才具有生命力,以文化兴校才是优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以文化而兴校,首要的是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的核心理念,因为办学的核心理念就是学校的文化根本。清华、北大、南开中学等长盛不衰的学校,百年来校长换了若干位,但学校文化却在不断地传承和提升。因为学校的文化根本—办学的核心理念,不仅是形成和主宰师生员工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观的基石,而且也是驱动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在鄂尔多斯高原的核心,黄河“几”字的宁静港湾里,有一个孕育了许多神奇故事的地方—杭盖草原。在这片草原的腹地,黄河的畔边有一个经历了半个多世纪风雨的文化发祥地—杭锦旗中学。栉风沐雨的杭锦旗中学,在 50多年的春秋岁月里,在这片蒙汉民族和睦共处的古老土地上,肩负着传承文化的历史重任,她以高昂临风的傲然步伐,行进在 21世纪教育理念创新与实践的前列,高扬着猎猎作响的人文大旗。 走进杭锦旗中学,探访她发展的轨迹,感受她浓郁的文化气息,我们会发现,她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就是一所好学校”,更在于师生心中薪火相传的学校精魂!一直以来,杭锦旗中学始终把建设学校文化作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突破点,着力建设有杭中特色的学校文化,让文化真正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环境文化和物质文化 杭锦旗中学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构建集绿化、净化、美化、文化为一体,融校园、乐园、家园于一身的育人环境,既注意创建生态环境,让树木成荫,让鸟语花香;又精心规划设计,打造彰显现代化教育气息的人文环境。移步杭锦旗中学校园,办公区、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各部分规划科学,布局合理,错落有致,无不彰显出现代化的教育气息。校园内学生公寓、师生食堂、运动场、艺术楼、体育馆、师生图书馆、网络中心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而摆放在教学楼前的鲁迅、达尔文、爱因斯坦等伟大先哲的雕像,更以一种独特的力量彰显着学校文化的内涵与魅力。 当然,学校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校园环境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创建,它更是学校深层次、高品位的建设。杭锦旗中学在“学习优势教育”办学理念的统领下,建设独具特色的德育文化、课堂文化、校本课程文化、师生活动文化,让具有较强生命力的学校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软实力,促使学校成功步入可持续发展之路。 德育文化 德育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幸福人生的需要,所以学校德育不仅要关注防范性,更要加强积极的建设性和发展性。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学校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所以,德育为首,实现学校德育为幸福人生奠基成为杭锦旗中学的一大特色。 学校重视德育与教科研相结合,在提高教科研水平的同时,提升德育研究水平,定期举办“特色德育”经验交流会,编写德育校本教材《美丽杭锦我的家》,并通过开展列入全校课程表的“日日德育课”、特色班级创建现场观摩会、班班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立心理咨询室和“文明之星”“星级班级”的争创活动等,设立多项个性化的奖项,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发展学生个性,彰显“优势育人”的目标,让德育工作日趋过程化、精细化,逐步提升学校德育管理内涵。 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课堂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在于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于以学论教,在于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 经过积极的探索,杭锦旗中学找到了一种适合学校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双导(导学案、思维导图)习得法”和“互助态”作文教学。“双导习得法”即全脑学习教学模式,是以导学案为载体,以思维导图为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本质,突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培养他们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将学习方式由“填鸭式”向“成效式”转变,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互助态”作文教学打破了传统套板式的“生写—师批”的桎梏,通过“导写课”、“展评课”、“潜力文升格课”、“佳作欣赏课”四种课型,把“写”和“评”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生成活动课堂,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写作和思考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快乐。 校本课程文化 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全面贯彻“学习优势教育”的办学理念,深入践行“三结合”的办学模式,杭锦旗中学以基础课程改革为中心,以学科课题研究为依托,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构建了 6项共 32类(文学创作、素描、速写、色彩、剪纸、国画、工笔画、钢笔画、皮画、油画、版画、书法、声乐、作曲、器乐、舞蹈、文化艺术管理、主持播音、柔道、摔跤、跆拳道、射箭、游泳、中长跑、拳击、举重、散打、武术、铁人三项、心理健康教育、普通话、科技发明)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体系。 同时,在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音体美等各门课程中发现能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能适应本校学生不同发展需要的课程题材,进行改造、挖掘、拓展和再创造,设计出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主题,使国家课程校本化,现学校已编纂出各学科“双导”学案、《高三数学一轮复习》、《高中地理教学同步练习》、《青春的扉页》、《青春的华尔兹》、《翰墨春》、《精彩 40分钟》、《美丽杭锦我的家》、《普通话教材读本》、《硬笔书法习作字帖》、《中国共产党简明党史》、《晨光文学》等校本教材,并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有效地加以运用。 师生活动文化 开展健康多元的文体活动,能在某种程度上提升师生的文化素养。杭锦旗中学以健康多元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为抓手,使师生的个性在活动中完善,技能在活动中形成,特长在活动中发展,身心在活动中愉悦,文化素养在活动中提升。学校以社团为抓手,正确引导校团文化建设,积极为师生提供健康向上的活动场所、活动内容,努力培养师生科学、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全校师生以学校的艺术节、体育节等校本节为契机,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舞蹈、合唱、卡拉 OK、象棋、排球、篮球、乒乓球等项目的排练、比赛。同时,组建文学社团,开展读书周、读书月的“双读”活动,引领师生有效阅读名著,提升阅读品位并进行自主文学创作。 这些活动,既培养了师生的兴趣爱好,陶冶了情操,丰富了业余生活,又提高了师生的审美能力,拓展了学校文化的内涵,营造了学校良好的思想生活和文化形态,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改革发展目标,不仅为我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面对空前激烈的国际教育竞争,面对教育改革的深层次矛盾以及人民群众日益迫切的教育需求,面对国家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任务,杭锦旗中学的教育工作者深刻领会到教育的重要职责在于保留、传承、弘扬优秀文化,通过文化育人,把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为此,杭锦旗中学通过对学校文化的精心设计和雕琢,使办学理念蕴涵着精深的文化品位,使学校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浓厚的人文色彩,也使学校呈现出了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环境文化和物质文化、德育文化、课堂文化、校本课程文化、师生活动文化等等,使师生们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势,促进了师生身心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文化发展,是实现转型、加速崛起的“绿色动力”。面对时代的呼唤,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指引下,鄂尔多斯文化强市建设的步履更加铿锵。我们坚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下,杭锦旗中学定能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根据自身的人文积淀,紧跟时代的前进步伐,不断用文化的方式建塑有灵魂的教育,依托文化兴校,在肥沃的土壤上收获一季季硕果,进而迎来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 作者:高建忠,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中学校长,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原载《鄂尔多斯学研究》2012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