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文化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建立杭锦人的文化自信心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17年第 作者:冯春生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4-09
摘要: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文化自信来源历史深处。泱泱大汉、煌煌盛唐,当这些盛世湮灭于历史的长河时,留给人们的是深深扎根在民族灵魂深处的文化,几千年了,什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文化自信来源历史深处。泱泱大汉、煌煌盛唐,当这些盛世湮灭于历史的长河时,留给人们的是深深扎根在民族灵魂深处的文化,几千年了,什么也没有了,只有文化流传下来了。所以,当人们谈到兵马俑,谈到丝绸之路,甚至谈到不被人熟知的缶,都满怀对自己历史文化的自信。
        我们的文化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这些千百年传承的理念,已经浸润于每个国人心中,构成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
        作为一个杭锦人如何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心?我们的立地生存条件决定了我们用中华文化熏陶,我们的灵魂思想一开始就受中华文化的启迪和开发,这是先人创造的优秀文化环境对我们身心的浸润,但是只靠这点潜移默化的文化来涵养人的一生,而不去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那就是盲人骑瞎马——走投无路,没有前程。总是讲杭锦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多悠久?有多深厚?一个杭锦人不了解金王冠不了解中阳铜漏;一个杭锦人不了解古如歌不了解苏勒德;一个杭锦人不了解霍洛柴登古城不了解朔方郡;一个杭锦人不了解王爷府不了解桃力民;一个杭锦人不了解黄河不了解库布其沙漠;一个杭锦人不了解南干渠(三黄河)不了解穿沙公路……一个杭锦人不了解杭锦旗的历史,不了解杭锦旗的文化,从何而来自信?从何而来建设杭锦旗的动力?如果有外地人来我们杭锦旗,想了解我们,你给人家讲什么?让人家看什么?
        作为一个杭锦人要有文化自信心就要了解杭锦旗的历史文化。
        杭锦旗,早在商周时为 方、羌方、龙方和猃狁等民族游牧之地。约在公元前十世纪,西伯姬昌派大将南仲北逐猃狁,并在杭锦旗北境修筑朔方城,加强了北部边境的军事防御。
        春秋战国时期,杭锦旗境为匈奴游牧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当时,匈奴仍游牧于河套,经常侵袭秦朝北境。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派大将蒙恬发兵30万,北击匈奴,迫其北退700余里,河套地区归秦所领。秦朝在河套北部设置九原郡,杭锦旗当时属于九原郡。
        1972年冬,在鄂尔多斯杭锦旗阿鲁柴登发现了一批极其珍贵的匈奴金银器,共计200多件,是两千多年以前匈奴王的遗物。其特点是以鸟、兽纹为主体的各式金饰牌,金饰牌上雕有虎咬牛、虎吃羊等场面,图案以马、牛、羊、鸟为主,也有虎、狼等,在我国匈奴族考古史上是罕见的重大发现。鹰顶金冠饰是这批匈奴遗物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珍品,由黄金铸成,它由鹰形金冠顶和金冠带两部分组成。冠饰呈半球体,其上浮雕四只狼和四只盘角羊组成的咬斗图案。在半球体的冠顶上立一展翅欲飞的雄鹰,作俯视状。整个冠饰画面构成了雄鹰俯视狼羊咬斗的搏斗场面。这套金冠饰是迄今所发现的唯一的“胡冠”,为国家一级文物。匈奴人都是能征善战的兵将,这种鹰形金冠饰,应是匈奴王或酋长的冠饰。现在匈奴王金冠收藏于内蒙古博物馆,为内蒙古博物馆镇馆之宝。匈奴金冠的出土,证明二千多年前杭锦旗就是帝王居住之地。
        汉初,与匈奴和亲修好,双方相安无事。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主动征战。公元前127年,将军卫青率大军出云中西进,击败匈奴,收复河套,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决计把河套地区经营为抵御匈奴的“攘外之本”,动用10余万人,耗费“数十百巨万”,于杭锦旗沙日召地区再建朔方城,为朔方郡治。现旗境悉归朔方郡。朔方郡领数县,锡尼镇北库布其沙漠中有广牧县,沙日召一带为朔方县,巴拉亥一带为沃野县,浩绕柴达木一带为大城县,毛布拉孔兑沟下游地区则有渠搜县和呼遒县,胜利乡一带为修都县。沃野县还设有盐官。在汉匈征战时期,整个杭锦旗为古战场,是汉匈冲突地区。现在杭锦旗的好多地方能拣拾到古代的箭头、青铜兵器等。匈奴文化与中原文化冲撞的地方必是“革故鼎新”的地方,是新文化诞生的地方。
        1976年5月在杭锦旗阿门其日格乡军图村出土汉代中阳铜漏,为青铜铸造,是古代的计时工具。铜漏通高47.9厘米,重8.25千克。壶内底上铸有阳文“千章”两字,壶身外面流的上方,竖行阴刻“千章铜漏一,重卅二斤,河平二年四月造”文字一行,在第二层横梁加刻“中阳铜漏”四字。该铜漏是西汉成帝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四月在千章县铸造的。千章和中阳在西汉皆属于西河郡。中阳铜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保存最完整,且有明确制造年代的泄水型沉箭漏壶,稀世罕见,弥足珍贵,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
        计时工具的出现,说明人们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了很强的时间观。古代的计时器不同于今天的钟表,它是用来对某一事件进程进行计时的,如打仗,打了多长时间,或做其他事情,用了多长时间,如人们说的一眨眼的功夫,一袋烟功夫,一炷香时间。
        原浩绕柴达木苏木址北二公里处为霍洛柴登古城遗址,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王朝在此设“西河郡”,是西汉至王莽时期的边陲重地。在20世纪70年代的文物考古时,在此出土有三枚汉代官印:“西河农令”印、“中营司马”印、“汉匈奴票借温禺”印。古城为长方形,东西长1446米,南北宽约1100米。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8月,霍洛柴登古城城内发生了三起钱币窖藏被盗案件,案件惊动了公安部、国家文物局。经清理发掘以及公安追缴,先后出土古钱币7000多斤,这批钱币大多为“货泉”,另外还有少量的“大泉五十”“小泉直一”“货布”“布泉”“五铢”钱等。
        2012年8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委托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杭锦旗文物管理所对被盗窖藏及周边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发现总占地面积700余平方米的铸币、制范作坊遗址,同时在遗址中共发现150余块钱范(陶母范),其中9块有确切纪年的钱范,上有文字“始建国元年三月”“钟官工……”和“大泉五十”“小泉直一”等字样。而“始建国”就是王莽年号,即公元9年。有确切纪年的钱范虽然残缺但是非常珍贵,因为习惯上铸钱后必须要“毁版”。
        据对烧制钱范和铸钱遗址、城内多处建筑基址以及地表分布的陶片、纹饰砖瓦堆积和城池占地规模等分析,该城址应是西汉及王莽时期北方重要城市之一。这个完整的汉代铸钱作坊遗址,炼、铸、存一条龙的铸钱作业线,在当时应是统一规划建造而成,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
        2014年2月25日,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公布一项最新重大考古成果——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霍洛柴登古城内发现了距今2000多年的汉代铸钱作坊遗址,清理发掘出7000多斤的古钱,估算有140万枚。此次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我国汉代及新王莽时期的社会经济、军事,尤其是研究当时的货币经济制度、冶铸技术等领域都有重要意义。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将隋朝时的郡改为州,杭锦旗为丰州地。丰州城位于格更召苏木境内的库布其沙漠(时称库结沙)中,为当时地北交通要冲。丰州汉族人口约万人,还有大量突厥、吐谷浑人。
        北宋初年,在丰州居住的民族有藏才部、突厥人和吐谷浑人。其首领王承莫,受宋封号为丰州防御史,常向宋朝献马、卖马。率所属各族人与契丹人作战多次,后来又几次与西夏军对抗,皆不屈。王承莫还加筑旧丰州城。其后,丰州终为西夏所并。宋朝丰州迁到今府谷以北。丰州古城被废弃。
        元代,杭锦旗境域属陕西行省的延安路和甘肃行省的乌剌海路。
        1551年,鄂尔多斯衮必力克莫日济农将部众一分为九,分给九个儿子统领,第三子“卫达尔玛据右翼达拉特杭锦,墨日更巴罕二部”。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清朝在鄂尔多斯设旗,卫达尔玛的第四代后裔小札木苏,受任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又名杭锦旗)第一任札萨克。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划定各旗边界。杭锦旗境域北至五加河,包括现在杭锦后旗大部、五原县、乌拉特前旗、临河市的一部分,面积约8.37万平方公里。
        2008年被录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古如歌”,如今仅留存于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北部沿河一带,已历经千年。“古如歌”中的“古如”蒙古语意为“国度”或“朝政”,这一类歌曲源于宫廷,音乐属于长调体裁,后来,因为王权衰落而流传于民间,成为了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体裁。它集中展示了蒙元以来蒙古宫廷礼仪音乐的面貌。“古如歌”的基本特征就是无伴奏,而且不能随意吟唱,一般只在隆重而盛大的庆典仪式上演唱,主题非常严肃,内容相当正统,旋律优美独特,节奏舒缓自由,演唱细腻独到,风格高贵典雅,以唱时政、唱佛教、唱父母、唱故乡、唱骏马和说教为主。通过发掘整理,专家指出,“古如歌”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音乐学、文艺学和语言方面,而且也体现在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等方面,是蒙古族古典音乐的经典,是蒙古族古老文明的结晶,是蒙古古典音乐的“活化石”,是蒙古古老文明的“活标本”。
        “古如歌”能在杭锦旗流传至今,说明蒙元文化在杭锦旗扎根深厚,杭锦人对传统文化的忠诚热爱。
        1914年,伊克昭盟各旗隶归绥远特别区(1929年改省)。在后套地区,五原、临河等县相继设立。1941年,横跨杭锦旗和鄂托克旗的“桃力民办公室”(县级建置,1943年改为桃力民办事处)设立,辖杭锦旗黄河以南的近1/3面积。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和平解放。12月,杭锦旗临时人民政府成立(后改为杭锦旗人民自治政府、杭锦旗人民政府)。1951年9月,桃力民中心区(由桃力民办事处改设)被撤销,所辖地区依照历史隶属关系分别划归杭锦旗和鄂托克旗。同年,中共伊克昭盟盟委派人参加后套地区的土地改革,杭锦旗后套辖区大部划归米仓县(1953年9月改为杭锦后旗)。到1953年8月,杭锦旗的后套辖区全部归入杭锦后旗、临河县、安北县和五原县。1954年6月绥远省撤销,杭锦旗隶属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
        在近代史上,杭锦旗各族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史,1925年10月13日,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委负责人李大钊、赵世炎的直接领导支持下,在张家口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1926年,杭锦旗的劳瑞桑布、柴木森在包头加入了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并与旺丹尼玛、席尼喇嘛商定了沙日召乃至杭锦旗全旗范围内建党和建立内蒙古人民革命军等事宜。同年10月,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领导成员色仁栋日布、莫日色等应邀到达杭锦旗沙日召,在他们的指导下,建立了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沙日召支部委员会。同时,组建了内蒙古人民革命军一个连。在沙日召支部的领导下,同年12月,成立了“独贵龙”组织。
        早在1935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杨子华就在桃力民地区开展党的地下活动,建立桃力民抗日根据地。1938年6月,建立了中共杭锦旗工委,杨子华任工委书记,开展党的地下工作,1938年农历大年三十夜里,杨子华和史左智两位老师会同上面派来的白拐子(白如冰),来到四十里梁吴候福家里秘密发展了4名党员,成立了红石头井党支部,支部书记由上级派来的白如冰同志担任。早期的红色革命早已对杭锦人进行了革命洗礼。
        1938年2月,国民党骑兵第三旅旅长孟文仲及政工干部共产党员李衡,率六个连共300余兵力,跨过黄河到了桃力民地区,与桃力民地区韩是今、薛向晨等共产党人领导的自卫军,同驻守在杭锦旗王府的日伪军展开战斗,给予日伪军沉重打击,将日伪军赶出了杭锦旗。
        1939年冬,日本人进攻杭锦旗后河套,兵分三路,一路沿乌拉山北后台路向西乌卜浪口进犯;一路沿乌拉山前大路向西山咀扑来;一路出包头由昭君坟渡口过黄河,沿黄河南岸西行至杭锦淖尔、独贵塔拉地区,再由马七渡口过河向河套进犯。傅作义部、门炳岳部在我党地下组织配合下在二圪蛋湾与日军激战数日,打退了日伪侵略军,把日军赶回了包头地区。
        发生在杭锦旗对侵略者的抗争打击,不怕流血牺牲,是可歌可泣的民族大义、英雄主义的表现。
        1939年新三师进驻桃力民地区,乌兰夫多次来杭锦旗四十里梁、亚色图、图格利等地区开展革命工作,并在杭锦旗组织成立新三师补充团,派杭锦旗籍新兵到黄埔军校学习。乌兰夫同志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民族工作领导人,他的足迹踏上杭锦大地,鼓舞和激励着杭锦儿女的革命理想和斗志。
        在当今社会,我们有杭锦人开挖三黄河(南干渠)历史;有杭锦旗“百母百仔”生产运动;有比安徽小岗村还早的杭锦旗原巴拉亥乡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杭锦旗人修筑穿沙公路的创举;有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奇志民同志……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都是我们杭锦人的精神所在。
        杭锦旗有242公里黄河流经灌区,有我国第6大沙漠库布其沙漠,有鄂尔多斯草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是铸就杭锦文化的根基。
        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是我们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
        我们有这么强大的文化根基,何愁建立不起文化自信心,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就是我们杭锦人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就是我们建设杭锦文化大旗的强大动力。
 
        作者:鄂尔多斯学杭锦旗研究会会长
 
责任编辑:冯春生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