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文化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第三节 建设时期的鄂托克大地

来源:《鄂托克旗文化风采》 作者:乌宁夫 人气: 发布时间:2023-06-20
摘要:1949年,神州大地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它的成立标志着鄂托克旗告别了旧社会,人民群众获得新生,历史进入了新纪元。古代和近代历史长河的积淀为鄂托克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多元而丰富的资源,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才迎来了鄂托克
        1949年,神州大地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它的成立标志着鄂托克旗告别了旧社会,人民群众获得新生,历史进入了新纪元。古代和近代历史长河的积淀为鄂托克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多元而丰富的资源,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才迎来了鄂托克旗文化建设的春天。沐浴着解放的春风,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卓绝努力下,鄂托克旗文化发展如雨后春笋,迅速起步,从闭塞走向开放,从保守走向繁荣,取得了非凡显著的辉煌。1949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鄂托克大地文化建设实现了基础设施、群众文艺、公共文化、对外宣传等多方面的发展进步。
        一、和平解放 发展起步
        1949年至1960年,是鄂托克旗文化起步发展的阶段。1949年8月23日,鄂托克旗获得和平解放,紧接着9月7日成立了临时人民自治政府政务委员会,下设民教科(又称一科)来处理民族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实际上兼有了管理文化工作的职能。当时的鄂托克旗满目疮痍、千疮百孔,经历了长期的战乱纷争,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经济社会秩序的恢复成为政务委员会重要的任务,而文化的发展就是在百废待兴的环境中起步的。随后1950年2月成立的鄂托克旗人民政府(即人民委员会)保留了政务委员会的组织设置。1951年12月,经济社会秩序有所稳定,鄂托克旗人民委员会根据形势发展,把文化教育的职能从民教科分出,设立文教科。在新中国成立初的三年时间里,民教科成为鄂托克旗第一个文化管理方面的部门,文教科的设立标志着鄂托克旗有了专门的文化行政管理机构。
        伴随着社会秩序逐渐稳定,文化基础设施也得以建设。虽然当时条件简陋,但是鄂托克旗还是克服种种困难,首先在广播方面开始投入设施建设。1951年1月,鄂托克旗在乌兰镇设立一个广播通讯站。1959年11月正式成立了鄂托克旗广播站,这时条件有所改善,开播收音广播,乌兰镇周围可以收讯广播。20世纪50年代中期,不少旗属机关单位安设了收音机,群众普遍爱听音乐、戏曲和新闻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同一时期,电影文艺等工作也从无到有兴起。1956年,为了满足民众的观影需求,伊克昭盟文教处决定以各个旗为单位成立固定电影放映队。青年郝金才、多希代表鄂托克旗到呼和浩特参加内蒙古自治区电影放映训练班学习,从此,鄂托克旗有了第一代电影放映员,培养了第一批电影文艺管理人才。此后1957年2月成立了鄂托克旗电影放映队,隶属于伊克昭盟放映网管理站,这是鄂托克旗的第一支电影放映队。电影队成立之后经常轮流深入农村进行放映,丰富了农牧民的文化生活,也起到了电影放映的宣传教育作用。1957年上半年,鄂托克旗电影放映在农村就达110场,观众人数有4.4万余人次,这表明电影放映工作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时间,鄂托克旗的文化发展渐有起步,之后图书文物等方面的工作也有了起色。1953年年初,鄂托克旗文化站(馆)建立。文化馆的建立满足了群众基本的阅览报刊与观看图片需求。仅在1957年上半年,文化馆阅览报刊和观看图片群众就有1.3万余人次,出版蒙汉文黑板报57次,还在旗级机关单位多次组织小型体育活动,收到较好的反响。此外,文化馆也有收音机站和多种多样的宣传品,同样受到民众的欢迎。1953年8月,伊克昭盟新华书店派孔占荣到鄂托克旗在乌兰镇设立了图书流供点,专门负责鄂托克旗的图书供应与流动,鄂托克旗开始有图书发行单位,满足了群众的图书需求。试运行三年以后,1956年8月成立新华书店,更名为内蒙古自治区新华书店鄂托克旗支店,隶属于伊克昭盟新华书店,从此走上正规化运营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自身的文化潜力和创造力得到了表现,戏剧曲艺等群众文艺活动在鄂托克温暖的大地上盛开。1952年鄂托克旗有的区已经开展文艺活动,并且组织业余宣传队出演各种小型歌舞活动。1954年,鄂托克旗的五区(即后来的布拉格人民公社)产生了第一支牧民业余文艺队——五区业余文艺队,该区供销社的售货员热喜充分发挥自己的文艺才能,结合党在鄂托克旗的发展历程和近代历史风云,自己编导和排演了蒙古语歌剧《把一切献给党》《章文轩》等剧目,这为日后乌兰牧骑的建立创造了一个基础。1955年10月,由鄂托克旗民间舞蹈艺术家吉格登表演的传统蒙古族舞蹈《筷子舞》参加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戏剧观摩演出会的展演,在会上获得一等奖殊荣,这是鄂托克旗建旗之后文化方面重要的荣誉奖项,极大地振奋了文艺工作者,鼓舞他们继续努力,日后创造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不仅群众文艺事业渐有起色开始发展,鄂托克旗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事业等也得到了重视与关注。1955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组建文物调查队赴各盟市进行历史文物调查,由张郁为队长的伊克昭盟队(一行四人)对伊克昭盟各旗县历史文物进行调查,其间,张郁一行专程来到鄂托克旗,考察过阿尔寨石窟、百眼井。同年的12月9日,为了更好地保存蒙古族传统祭祀文物和履行祭奠事务,在旗人民委员会的组织安排和盟里的统一安排协调下,将鄂托克旗达尔扈特人祭祀守护的拖雷伊金祭奠、别力古台祭奠、阿拉格苏力德祭奠、布日耶庆祭奠等有关文物移至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加以保管利用。此外,1955年12月17日,旗人民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加强历史文物管理的通知》的文件。1957年1月18日,旗人民委员会又向各区、苏木、乡镇下发了《关于坚决贯彻文物保护政策,严禁盗掘破坏古墓的通知》和《转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关于严禁挖掘古生物化石的通知》两个文件,以上文件的印发加强了文物及文化遗产的管理工作,增强了干部群众保护遗产、保护文物的意识。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鄂托克旗文化在基础设施、公共文艺等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与成就。如1958年,除了文化馆等场所以外,鄂托克旗建成约500平方米的旗人民委员会礼堂。1959年3月,鄂托克旗乌兰牧骑成立,这是伊克昭盟乃至内蒙古自治区62支乌兰牧骑中成立较早的一支队伍,由赵·朝克图和热喜两人负责筹建,半年后队员发展为17人。1960年6月,鄂托克旗乌兰牧骑被评为伊克昭盟和内蒙古自治区先进单位,首任负责人热喜代表全队成员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即“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参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二、曲折前行 犹有成果
        20世纪60年代前期,鄂托克旗的文化事业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完善。
        1963年,鄂托克旗电影管理站成立,电影放映工作得到优化配置,全站已经培养10多名放映人员,可以承担全旗所有公社的放映工作,人民群众尤其是牧民们的观影需求得到满足。同时,广播事业得到了加强,现代剧的创作演出得到大力提倡,进一步活跃了农村牧区和城镇机关的文化生活。积极开展体育滑稽戏等活动也增强了人民群众的体质,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
        此外,这一时期部分文艺工作的发展状态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比如1964年7月,民间艺人那顺胡图克(表演节目《筷子舞》)、巴音呼图克(表演节目四胡演奏)等代表鄂托克旗参加内蒙古自治区群众业余文艺观摩演出会表演,最终斩获一等奖,这再一次证明了民众文艺创造力的伟大。1964年12月,旗乌兰牧骑部分队员被抽调到自治区乌兰牧骑,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代表队的名义随同进京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受“文化大革命”影响,鄂托克旗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受到了极大干扰,这使得文化方面已有的工作秩序变得无序混乱,文化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在曲折中前行。尽管如此,1975年,鄂托克旗影剧院落成了,这是又一重大文化场馆工程。1976年10月7日,鄂托克旗广播事业局成立,丰富了广播节目,增加了入户宣传喇叭,扩大了广播线路覆盖范围,基层广播人员得到充实,广播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此外,乌兰牧骑充分发挥自己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服务群众的同时注重地方文化的对外宣传,走向自治区、走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成为鄂托克大地上一支活跃的红色文艺力量。如1974年3月,旗乌兰牧骑参加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纪录影片《新生事物茁壮成长》第五辑的拍摄,推动了全国对于乌兰牧骑的了解;1977年,鄂托克旗乌兰牧骑队员斯琴参加第一批赴朝鲜友好参观团,民族文化走出国门。
 
        文章来源:乌宁夫编著,《鄂托克旗文化风采》,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21年11月第一版
责任编辑:乌宁夫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