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到改革开放发展的新时期。这对于鄂托克文化来说,如同春风化雨,迎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一、沐浴春风 初步繁荣
1978年至1990年间,鄂托克旗文化发展实现了初步繁荣。改革开放对于鄂尔多斯高原如同一缕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沉寂已久的鄂托克大地,万物开始复苏,草原上渐有葱葱郁郁,露出嫩芽的各项文化事业沐浴着温暖的春风,逐渐变得生机勃勃。首先是文化遗产及文物保护等工作有了新行动。自20世纪50年代文物普查以来,鄂托克旗的文化遗产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1978年2月,旗革委会主动请示报告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希望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将阿尔寨石窟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来加强管理。1981年,自治区文物工作队专家田广金详细考察了阿尔寨石窟,并在《鄂尔多斯考古文集》发表题为《百眼井石窟》的考察报告,使得石窟的文化价值得以更多挖掘。十多年的努力为推动日后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打下了基础。
乌兰牧骑作为鄂托克的文化符号,沐浴着春风继续绽放出骄人的花朵。继访问朝鲜首次走出国门之后,1978年,旗乌兰牧骑部分优秀演员被选入中国内蒙古艺术团远赴非洲大陆的布隆迪、坦桑尼亚、塞舌尔三国进行访问演出,节目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1979年8月,内蒙古电视台在鄂托克旗查布公社哈图大队拍摄纪实专题片《鄂尔多斯婚礼》,这是首次将代表伊克昭盟蒙古族民族文化精髓的鄂尔多斯蒙古族婚礼拍成电视专题片进行宣传报道。1980年8月,鄂托克旗乌兰牧骑编排的《鄂尔多斯婚礼》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荣获优秀奖,对于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1988年8月,以鄂托克旗乌兰牧骑青年演员为主组成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民间艺术团赴日本访问演出,真正完整细致地展现了伊克昭盟蒙古族文化的风采,打开了一扇日本民众了解鄂托克、了解鄂尔多斯、了解蒙古族风土人情的窗口。乌兰牧骑之花的盛开,是这一阶段鄂托克旗文化事业初步繁荣的代表性成果之一,为日后创造走出草原、走遍全国、走向世界且具有地域特色的文艺精品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前行和文化机构管理有序推进。1979年1月1日,50瓦小型电视转播台在乌兰镇西大梁建成,这是全伊克昭盟第一个小型电视转播台,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的建成为察汗淖尔苏木等部分地区民众收看电视节目提供了便利,改变了当地只能收听广播的历史。1979年8月,旗电影管理站改制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进一步优化了基层放映、影剧发行、人员培训等工作职能。1980年12月4日,旗文化工作管理职能从旗文教局分出,专门成立鄂托克旗文化局管理全旗文化工作,实现了文化行政职能的整合。在这个基础上,1981年年初,鄂托克旗成立了群众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基层文化建设的组织与领导。同年11月,鄂托克旗业余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成立,业余文艺工作者有了属于自己的群众团体。1982年上半年,苏米图苏木自筹资金建起了全旗第一所基层文化站,随后年底全旗14个苏木、乡、镇均建成了文化站,实现了文化服务乡镇全覆盖。1983年10月,鄂托克旗各苏木、乡文化站置办了文化车,为进入嘎查村(社区)给牧民提供上门文化服务提供了便利。1985年1月1日,旗图书馆业务从文化馆分出,旗图书馆成立,公共图书服务得到强化。1986年6月,鄂托克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正式成立,为民间文学艺术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组织保障。1988年10月,成立旗文化市场管理委员会,进一步规范了鄂托克旗文化行业的监管。
图书发行、民间文艺及地域特色文化宣传等文化事业的发展迈上新台阶。在图书发行方面,鄂托克旗新华书店受到表彰。由于业务突出,1979年2月,在呼和浩特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新华书店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大会上,鄂托克旗新华书店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图书发行先进集体”,该店职工吴成才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图书发行先进标兵”,刘志林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图书发行先进工作者”。在民间文艺及地域特色文化宣传方面,创办发行了鄂托克旗文化宣传交流的地方性文化刊物。1980年1月,旗蒙古语文工作委员会创办了文化内刊《乌仁都喜》,直到2000年,共办40期,发表了46余万字的民间故事、典故、谚语、民歌、赞颂词等,较为细致地展示了鄂托克丰厚的民间文化。1982年8月,旗政府首次举办了全旗那达慕大会,同时在乌兰镇举办了首届“全旗民歌、民间故事、祝颂比赛”,全旗参赛的农牧民干部职工达到60余人,这些活动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蒙古体育竞技和祝颂展示等活动的热情。1988年3月19日,鄂托克旗“鄂尔多斯蒙古族草原文化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进行展览,时任国家副主席乌兰夫为此次展览题词,全国政协副主席杨静仁出席开幕式,这是鄂托克旗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举办的最大规模和最高规格的展览。此次展览全方位、多方面、宽层次地展示了鄂尔多斯高原蒙古族传统文化,加深了外地民众对于伊克昭盟的了解与印象。同年3月,苏米图牧民文艺队应文化部邀请进京演出,被文化部誉为“草原灿烂明珠”,受到国家领导人乌兰夫的接见,这也是鄂托克旗牧民文艺队获得的最高层次的接见,表明鄂托克旗文化宣传取得了良好成绩。
二、改革强劲 阔步前行
1990年至2000年,是鄂托克旗文化发展阔步前行的时期。改革开放十多年以来,鄂托克旗各项文化事业实现了初步繁荣。时光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南方谈话”、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一系列积极向好的经济社会发展信号,全国改革开放的势头更加强劲,鄂托克旗的各项事业乘着东风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尤其是文化发展势头更猛,大展身姿阔步向前。首先是文化遗产方面表现突出,这十年间鄂托克草原上的阿尔寨、祭祀文化、古墓等物质或非物质遗产方面的工作体现更加明显。1993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伊克昭盟文物管理站、旗文化体育局、旗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对阿尔寨石窟保护情况进行综合考察,使得石窟保护得到上级及相关主管部门的更多支持。1996年5月28日,阿尔寨石窟被列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石窟保护发展工作迈上新台阶。
接着是文化艺术事业更加繁荣,乌兰牧骑、群众艺术活动等继续蓬勃发展。1990年12月,旗乌兰牧骑被文化部评为“全国优秀艺术表演团体”。1991年7月,鄂托克旗出版了《鄂尔多斯蒙古族民俗文化》画册,鄂托克旗的传统文化又多了一份总结性的宣传资料。1991年7月31日,在旗影剧院举办了“全旗首届业余歌手大奖赛”。8月1日,鄂托克旗承办了伊克昭盟“全盟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同时举办了全旗那达慕大会,体育竞技活动得到进一步活跃。同年,旗乌兰牧骑收获了“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的殊荣。1992年8月3日,旗乌兰牧骑参加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35周年纪念大会暨首届乌兰牧骑艺术节,并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先进集体”。同月,旗乌兰牧骑收获“增进民族团结、繁荣民族艺术”突出贡献奖的殊荣(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评选)。1998年5月,鄂托克旗出版了蒙古文版《鄂托克旗文物志》,全旗有了第一本系统的少数民族语言的文物事业宣传材料。同年7月,旗乌兰牧骑参加“第四届中国曲艺节”。1999年,在前期的两项文化工程建设(农村牧区小康文化工程、“萨日纳”艺术创作工程)基础之上,鄂托克旗开始实施了1999-2004年四项文化工程(即增加了文物保护工程、文化产业发展工程),进一步推动了鄂托克旗面向21世纪群众文化服务、文化设施惠民、文化遗产传承等事业的协同性发展。
三、世纪如飞 砥砺奋进
2001年至2011年,是鄂托克旗文化发展砥砺奋进的时期。21世纪是一个带有发展机遇的世纪,也是充满活力蓬勃前行的时段,尤其是自从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召开之后,文化建设被摆到了关系综合国力显著与否的高度,并且放到了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去重视,这为新世纪文化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指导与方向。在世纪之初的前十一年间,鄂托克旗紧抓机会发展文化,鼓足干劲做事创业,在飞扬的新时代之中砥砺奋进,塑造了草原大地上文化兴盛繁荣的辉煌篇章。
第一,体现在书法艺术与文学遗产的辉煌。2001年年初,包金山开始创作《蒙古秘史》全文书法艺术作品,历经8年,到2009年8月,由包金山创意并亲自书写扫描,《蒙古秘史》蒙汉两种全文汉白玉雕刻碑林完成(组织刺绣艺人和雕刻匠人120余人完成),包含牛皮双勾雕刻、牛皮阳刻、红木雕刻、刺绣、书法工程,创造了多载体雕刻、刺绣、书写《蒙古秘史》全文精品,到2009年它们成为迄今为止世界《蒙古秘史》雕刻、刺绣之最。2009年12月底,包金山全文书写的《蒙古秘史》蒙古文书法艺术作品被推荐参加上海世界博览会;2010年,包金山创作的《蒙古秘史》书法长卷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礼物赠送给上海世界博览会。此外,2001年歌曲《可爱的鄂托克》在鄂托克旗第十三届二次人民代表大会上被定为鄂托克旗“旗歌”。同年6月19日召开的旗文艺界联合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设立了鄂托克旗文学艺术创作“金驹奖”,歌曲《可爱的鄂托克》等七部作品成为首届“金驹奖”的获奖项目。同年6月25日,在拖雷伊金祭祀传承人巴德玛道尔吉等人的提议下,以乌日鲁特氏为主的达尔扈特人在乌兰镇赛汗塔拉嘎查重建了拖雷伊金祭奠敖包,并恢复了中断46年的拖雷伊金祭祀活动,这使得蒙古族传统祭祀文化继续得以传承。由于鄂托克旗对于阿尔寨石窟保护工作的不懈努力,同年10月8日,阿尔寨石窟保护工作受到国务院的关注与重视,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作出了重要批示。10月14日,自治区主席乌云其木格亦对阿尔寨石窟保护作出重要指示。10月16日,针对重要指示批示,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一行专程来鄂托克旗考察阿尔寨石窟寺情况,同时成立阿尔寨石窟研究所。2003年3月2日,国务院增补阿尔寨石窟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鄂托克旗第一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开启了系统性、规模性抢救保护、传承研究石窟的历程。由于鄂托克旗出色的文物工作,2005年鄂托克旗获得“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旗)”荣誉称号(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评选),这是对鄂托克旗文化事业工作的一个肯定。2008年5月22日,鄂托克旗被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鄂托克乃日文化之乡”。十年间的工作,鄂托克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与尊重。2011年,在全国八省区蒙古语广播文艺优秀作品评选活动中,宣传“阿尔寨”文化系列节目《草原文化明珠》荣获二等奖。包金山书法作品《蒙古秘史》,向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荣获“篇幅最多的单面皮雕书法作品”称号。2011年,鄂托克旗被自治区文化厅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试点旗,自治区、市、旗、苏木镇、嘎查五级普查员完成全旗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建立了普查数据库和资料室,为全市、内蒙古自治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第二,体现在基础设施的加快完善和文化事业的辉煌。2001年8月8日,查布博物馆改建成“鄂托克旗查布恐龙博物馆”,主题特色更加突出鲜明。2004年12月,旗文化科技教育发展中心——乌兰宫竣工投入使用,这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大型的公共场所。2009年12月,鄂托克旗开始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在旗图书馆设立了电子阅览室,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阅览需求。同年12月,鄂托克旗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鄂托克旗同时完成了《鄂托克旗文化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为后一个十年提供了规划纲要。
第三,体现在群众性文艺活动与产业、乌兰牧骑事业的辉煌。2006年10月29日,在乌兰镇举办了首届鄂托克旗《金驹》笔会,内蒙古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阿云嘎、副主席阿尔泰,自治区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石刚等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文艺评论家莅临讲课,鄂托克旗自办刊物《金驹》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肯定。2008年6月26日,阿尔巴斯苏木巴音陶勒盖嘎查被内蒙古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民间文艺之乡”,这是鄂托克旗获得的第一个内蒙古自治区级别的文艺之乡荣誉的嘎查。2009年8月,鄂托克旗举办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旗那达慕大会暨纪念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建队50周年大会,并且在鄂尔多斯博物馆举办了鄂托克旗岩画展,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1世纪初,鄂托克旗乌兰牧骑继续绽放着自己美丽的姿容,或是受邀国外宣传演出,或是高质量完成文艺表演,乌兰牧骑的活动已经成为鄂托克旗的一张文化名片。2007年8月,鄂托克旗乌兰牧骑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厅、民委、广播电视局授予“十佳乌兰牧骑”称号。2009年9月,受文化部委派旗乌兰牧骑赴越南、缅甸等国家进行回访演出。2010年7月24日至8月16日,旗乌兰牧骑受国家民委委派赴美国参加犹他州国际民间艺术节,并在美国巡回演出23场。同年11月2日,旗乌兰牧骑与内蒙古兴泰集团联姻,组建了内蒙古兴泰艺术团,这是企业与乌兰牧骑创团合作的又一例证。2011年4月,举办了全市小学生蒙古语诗歌大赛;10月,同鄂托克旗公安局、农牧业局、林业局、教育局、民族和宗教事务局、文联、音乐舞蹈协会共同承办了第三届“阿尔寨杯”鄂尔多斯长调民歌演唱电视大奖赛,为全面挖掘、整理、收集、保护和传承鄂尔多斯民歌,促进民族文化发展建设作出了贡献。
文章来源:乌宁夫编著,《鄂托克旗文化风采》,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21年11月第1版,第20-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