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和形象是人类传递信息、呈现主题、凝聚共识的重要媒介,文化符号是人们文化观形成的重要因素,是文化软实力的最直接体现。一个地方的文化形象可以通过对文化符号的打造来树立,而文化软实力中的文化生产力、文化创新力、文化凝聚力、文化认同力和文化辐射力也可以通过文化符号来体现。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构建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表达体系,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2022年初,自治区党委提出“两个打造”工作要求,“两个打造”,即打造更多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书籍、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美术作品。“两个打造”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举措之一,得到全区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族干部群众的广泛响应。黄河流经内蒙古7个盟市,形成巨大的“几”字弯,是内蒙古重要的地理文化符号。黄河九曲,“几”字弯是黄河最大的弯,这里物阜民丰、文化灿烂,发展前景广阔。打造黄河“几”字弯文化符号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有效载体。同时,它也是塑造内蒙古沿黄地区城市品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有力抓手。
一、深入挖掘黄河“几”字弯文化符号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
黄河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出兰州一路北上,在内蒙古与横亘东西的阴山相遇,如弓一般拉出一个全长830公里的“几”字弯。这里物华天宝、人文昌盛。壮丽神奇的自然景观,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资源富集的文化遗产,让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的黄河“几”字弯沿岸脱颖而出。黄河文化中所蕴含的“同根同祖同源”特性,成为构建民族认同感、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源泉与坚固支持。在物质方面,黄河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所必须的水源物资。黄河对地区发展的作用,更多体现在精神方面,黄河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生态保护和江河治理提供了鲜活的借鉴。黄河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为新时期高质量发展凝聚起精神力量。黄河文化中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黄河号子等文化遗产对彰显城市魅力打造城市品牌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打造黄河“几”字弯文化符号,为深化中华文化认同提供坚实基础
作为文化的表现和存在形式,文化符号具有记忆功能、沟通功能和凝聚功能。鲜明的文化符号在增强文化认同,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以及塑造国家形象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黄河为中华民族奠定了深厚的根脉基础,黄河文明以其根源性、连续性和包容性等文化特质,成为中华文明的根脉和中华民族共享的根源性文化符号。黄河“几”字弯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民族共同活动的历史舞台,黄河“几”字弯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历史上,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更替“经营”、发展,随着农耕集市、贸易集散地的形成,黄河“几”字弯地区形成了民族杂居共融的状态,成为各民族的融汇点。这里既是农耕文明的沃土,又是马背民族纵横驰骋的辽阔舞台。遗存丰富、底蕴厚重的文物古迹印刻着东西方文化碰撞的痕迹,流传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故事。各族人民在这里安居乐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发展之美。在黄河“几”字弯传承的文化艺术中,有很多是蒙、汉等民族共同创造的。流传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的传统音乐——漫瀚调,就是蒙汉文化交融的背景下产生的。早期的漫瀚调多数是在蒙古族民歌曲调中直接填入汉、蒙两种歌词,后来逐渐发展成以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为母体,自然而巧妙地吸收、融合陕西府谷、山西河曲民歌的一些旋法、润腔,糅合陕北信天游、晋西北爬山歌式的歌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演唱风格。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二人台,以独特的民间文艺形式反映了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以及黄河两岸的风土人情,同样是蒙汉两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艺术硕果。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几”字弯沿岸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对总书记这一论断的很好印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指出,“‘几’字弯黄河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缩影,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珍贵的不可替代历史经验。”打造黄河“几”字弯文化符号,讲好黄河“几”字弯文化故事,对于深化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应该遵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方针,从“几”字弯区域历史中挖掘丰沛的文化资源,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进一步焕发区域文化特性,把内蒙古沿黄地区塑造成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模范,把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民族团结一家亲传统不断发扬光大。
(二)打造黄河“几”字弯文化符号,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资源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黄河流域自然环境复杂,人文环境多样,自古以来创造有大量针对各种特殊情况求生存与谋发展的高招。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中治山治水的秘诀,根据各地的实际需要,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将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寻求真实可行的对策。黄河“几”字弯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重要的经济地带,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讲话中指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深入挖掘黄河“几”字弯文化符号的时代价值,借鉴黄河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推动实现黄河“几”字弯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打造黄河“几”字弯文化符号,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价值引导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曾给中华民族带来千年忧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黄河儿女在同黄河水患斗争的过中,表现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治黄智慧,形成了特别鲜明的生态保护理念,为人类治理与保护江河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鲜活的现实借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被列为重大国家战略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多次强调内蒙古要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建设得更加亮丽。黄河“几”字弯地区是内蒙古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尤其需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自治区相关工作安排,持续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在悠远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黄河“几”字弯地区的人民群众积淀形成了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宝贵经验,比如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治河理念,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学习借鉴这些先进的治河理念有助于增强生态治理的科学性,有助于增强新时代绿色发展思想和行动自觉。生态文明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在生态危机加剧、人与自然矛盾突出的背景下,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显得尤为迫切。打造黄河“几”字弯文化符号,深入挖掘“几”字弯生态文化蕴含的哲理智慧,汲取黄河治理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经验和智慧,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让绿色发展成为一种内在追求和行动自觉,对于推进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四)打造黄河“几”字弯文化符号,为弘扬传统文化启迪创新智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兴文化就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大力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千百年来,黄河“几”字弯区域的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独具区域特色文化、民间艺术,创造了包括黄河南干渠精神、穿沙精神、恩格贝精神等奋斗精神。打造黄河“几”字弯文化符号,有利于促进内蒙古沿黄地区文化生产力和创新力的提高,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传承历史文化,启迪文化创新,有利于形成较强的文化辐射力,扩大沿黄大城市的影响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利于树立城市文化形象,形成强大的文化凝聚力、认同力,使人民群众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五)打造黄河“几”字弯文化符号,为新征程上建设美好未来凝聚精神力量
黄河流域的文化精神光辉灿烂,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代表着中华主流文化并推动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发展。这些精神财富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闪烁着时代的光辉,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动力。黄河“几”字弯区域水草丰美、资源丰富,在长期的生产发展中,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更凝聚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打造黄河“几”字弯文化符号,有助于我们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推动黄河“几”字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有助于推动黄河“几”字弯精神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为引领,形成完善的黄河“几”字弯文化研究、普及教育、实践养成、保护传承、传播交流体系,以黄河文化独特魅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入脑进心。
二、积极探索黄河“几”字弯文化符号的时代表达和现实路径
文化符号的打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需要各部门通力配合,共同发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打造黄河“几”字弯文化符号,需要内蒙古沿黄各城市在认真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好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关于“两个打造”部署要求,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黄河“几”字弯文化符号融入生产实践,嵌入市民生活,做到有形、有感、有效。
(一)在城市品牌形象塑造中打造黄河“几”字弯文化符号
城市文化符号作为城市精神文化的代表和载体,已经成了一个城市的一张通俗易懂的“名片”。城市的文化符号是搭建城市品牌的重要基石。一座城市的品牌化建设之路其实就是城市品牌符号的打造之路。当城市形象具象到某种代表性的物质或概念就会产生城市符号的概念。打造好这个符号也就是打造城市的品牌。例如一提到故宫,人们就会想到北京这座文化名城。一提到东方明珠,人们就会联想到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一提到时装之都,人们就会想到巴黎。一提到音乐之都,人们就会想到维也纳。在鄂尔多斯市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干部大会上,市委提出,鄂尔多斯市要“打造全国一流城市形象”“要以打造生态宜居公园城市为目标,深度参与呼包鄂榆城市群、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建设,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把鄂尔多斯建成宜居之城、绿色之城、韧性之城、智慧之城、人文之城。”把文化符号的打造与城市品牌的打造结合起来,让城市品牌塑造与文化符号的打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要加强黄河“几”字弯文化符号在公众文化领域的创意呈现。将黄河“几”字弯的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中。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是塑造城市形象、衡量城市底蕴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尺,能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城市精神;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增强文化创新能力;能够让城市更有魅力和活力。积极构建黄河“几”字弯文化符号视觉表达体系,通过公共文化建筑、景区展览陈列、文化旅游活动、文艺创作演出等形式,全面提升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和优秀艺术作品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结合鄂尔多斯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各级公共文化场馆、景区景点、重点文旅产业项目等全方位嵌入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推动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进社区、进街区、进农区、进景区、进项目。通过提炼黄河“几”字弯的核心标识,将其融入城市建设和形象展示中,在城市的公园、广场设计黄河“几”字弯形象的主题雕塑,利用大型电子屏播出黄河“几”字弯形象的宣传片,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将黄河“几”字弯文化符号融入群众性公共文化活动。把文化符号的形象及意义融入群众文化活动之中,让群众文化活动价值引领更突出、形式更新颖、内容更丰富、手段更多样、质量更过硬、参与更广泛、传播更高效、品牌更耀眼,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
(二)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打造黄河“几”字弯文化符号
符号文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重要的现实问题。文化以符号形态出现,渗透到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之中,引领着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从美国迪斯尼的“米老鼠”“唐老鸭”到中国的“孔子”“少林功夫”,符号文化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振兴中国文化产业的形势下,推动符号文化向文化产业的转化并使之成为产业发展的动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推动黄河“几”字弯文化与文化旅游的进一步融合。在发展文化旅游中打造文化符号。文化旅游是文化产业的重点。旅游是综合性的文化消费活动,用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的观点看,旅游也是一种重要的“符号消费”活动,就是说人们在旅游中消费的不仅仅是“物”的使用价值,更多的是别具个性特质的“符号价值”。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只有注入文化的内涵,旅游产业的发展才有了更为坚实的根基。而作为旅游业灵魂的文化,是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能够形成鲜明文化符号的文化。鄂尔多斯作为黄河“几”字弯城市的重要一员,需要深入挖掘黄河“几”字弯的文化资源,包括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比如成吉思汗祭典、鄂尔多斯婚礼、古如歌、漫瀚调、鄂尔多斯“乃日”、察罕苏力德祭祀、鄂尔多斯短调民歌、乌审走马竞技、六十棵榆树祭等。用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树立起黄河“几”字弯的文化形象和文化符号。要加强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把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纳入重要日程,在组织开展黄河流域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和保护、黄河流域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等方面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以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为主题主线,力求充分发挥黄河文化在推动沿黄地区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021年6月,内蒙古沿黄7个盟市签订了《内蒙古黄河几字湾7盟市文化生态旅游盟约》。积极推动《规划》的实施落地,沿黄7个盟市要联合打造黄河“几”字弯文化景区和黄河文化景观带,推出一批精品体验旅游路线,将黄河“几”字弯优质文化景区串联起来,让世界各地的游客在旅游体验中感受黄河“几”字弯文化的独特魅力。把内蒙古文化符号、民族特色、文化风格充分体现出来,不断丰富旅游文化产品的种类和内容,形成文化符号与旅游产业和谐共存的发展模式,焕发民俗文化旅游更强的生命力。推动文化符号与相关产业进一步融合。作为符号文化表现形式的文化符号均包含特定的文化意蕴。从物品使用价值看,产品的文化符号能够带给人们某种愉悦的体验、追忆和精神享受。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文化符号的使用价值仅仅表现为人们对某种文化的认知和欣赏,不进入商品交换过程,不具有商业价值。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符号文化经市场经济推动转化为文化产业,产品文化符号的使用价值能够用于交换,并转化为商品价值,品牌成为产品文化符号的商业形式。某种意义上,文化产品的符号价值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发达程度,即某一国家或地区文化产品的符号价值越高,则其文化产业越发达,反之亦然。根据现代社会的消费趋势和文化消费的心理特征和主流特点,挖掘、突显文化符号的附加值,将全面、有效提升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建议大力培育研发黄河“几”字弯主题文化创意产品,实现产品价值与品牌宣传的双赢。
(三)把黄河“几”字弯文化符号的打造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当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借助文化符号的打造,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让文化符号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我们看《记住乡愁》和《山水间的家》等乡村振兴的纪录片里,有很多是以乡村文化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典型。比如,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兰沟村,当地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神竹编,以文化振兴带动产业振兴,“编”出的美好乡村生活,推进了乡村振兴。同时也成功塑造了“中国竹编艺术之乡”的文化符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提出了七条“振兴道路”,其中一条就是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文化是抹不去的符号,是乡村振兴的根。黄河“几”字弯是游牧农耕交融之地,文化资源独特,深入挖掘黄河“几”字弯区域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出具有独特影响力的文化符号,有助于在新时代焕发出乡风文明新气象,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共同富裕的典范”。同时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让黄河“几”字弯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在讲好故事中打造黄河“几”字弯文化符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要拓展渠道平台,创新方法手段。”讲故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传播方式。打造黄河“几”字弯文化符号需要讲好黄河“几”字弯的故事。在讲好“几”字弯的故事中,展现“几”字弯人民群众奋斗新征程的精神风貌,唤起“几”字弯人民群众的心灵共鸣,使之成为各族人民的情感归依,进而激发起广大人民群众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力量。推动黄河“几”字弯文化符号融入文艺创作。黄河是母亲河,也是文化河,历代文人墨客对黄河故事的不间断书写,留下许多优美的文学篇章。唐代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塞外黄河奇特壮丽的景观,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展示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更是把个人的豪情壮志与时代的风云际会融入到波澜壮阔的黄河水中。文学作品的形象塑造对文化符号的打造发挥着重要作用。文艺是中华民族精气神的承载者、积蓄者、表达者和弘扬者。新时代新征程,打造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必须发挥文艺的优势和作用。文艺作品构建了人们接受文化符号和形象最直接的桥梁,其审美质量、创新高度直接反映着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建构的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通过艺术创作“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近年来,来自黄河“几”字弯的文艺界的文学家艺术家围绕黄河“几”字弯这一素材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歌曲等文艺作品。比如歌曲《黄河几字弯》(乔明作词),随笔《黄河“几”字弯的韵味》(田宏利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等。今后内蒙古沿黄河各盟市要进一步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黄河“几”字弯文艺创作,联合开展以黄河“几”字弯命名的征文、书画展览、曲艺展示、歌曲创作、摄影比赛等文艺活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本准则。以文艺精品赋能黄河“几”字弯文化符号,推动黄河“几”字弯的形象走向世界。宣传文化部门要积极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传播效应,探索黄河“几”字弯文化的现代媒体表达方式。积极通过媒体手段对黄河“几”字弯文化符号进行广泛传播。通过新闻报道、专题节目、纪录片、短视频、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综合运用多媒体、多元素、新手段、新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黄河“几”字弯主题艺术展。近年来,内蒙古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内蒙古文学馆承办的“长河入笔端——内蒙古黄河主题文学作品展”,鄂尔多斯博物馆承办的“黄河从草原上流过——内蒙古黄河流域古代文明展”等活动提升了黄河“几”字弯的文化影响力。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创作团队历时3年跟踪摄制的《黄河在这里转弯》在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播出,对黄河“几”字弯的形象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今后还要继续充分发挥新兴媒体的传播功能,把黄河“几”字弯故事讲得通俗易懂,增加故事的受众群体。积极通过抖音、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策划社会化营销,提升黄河“几”字弯文化符号的传播力。加强对黄河“几”字弯文化的学术研究,打响黄河“几”字弯学术品牌。城市文化符号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地方政府的顶层设计,需要文旅、教育、交通、住建等相关部门的推动,需要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发挥积极作用。要培养一批致力于黄河“几”字弯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做好黄河“几”字弯的文化阐释,挖掘黄河“几”字弯文化的时代价值,凝练黄河“几”字弯的文化精髓,用黄河“几”字弯的文化精神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发展壮大“黄河‘几’字弯文化传承与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智库联盟定期组织年会,邀请沿黄各省市的专家学者参会,共同为打造黄河“几”字弯文化符号,推动“几”字弯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打造黄河“几”字弯文化符号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大事,需要精心谋划、精准施策、精细落实,尤其需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以守正促创新,以创新强守正,在挖掘文化符号精神内核的同时,不断与时俱进,赋予文化符号鲜明的实践特色、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让黄河“几”字弯真正成为增强向心力、激发创新力、凝聚奋斗力的中华民族共有符号形象。
作者:杨鹏飞系鄂尔多斯市社会科学联合会《鄂尔多斯社会科学》执行编辑
文章来源:《鄂尔多斯学拾集》2023年第1期,第20-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