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文化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鄂尔多斯融合文化特征及其应用研究

来源:《鄂尔多斯学拾集》2023年第2期 作者:奇 慧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3-04
摘要:鄂尔多斯文化丰富多彩,数千年来始终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各民族游牧文化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地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鄂尔多斯融合文化。改革开放以来,鄂尔多斯文化建设加快了步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灵魂与根脉,挖掘鄂
        鄂尔多斯文化丰富多彩,数千年来始终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各民族游牧文化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地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鄂尔多斯融合文化。改革开放以来,鄂尔多斯文化建设加快了步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灵魂与根脉,挖掘鄂尔多斯文化,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城市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新时代文化建设标准和要求,进行战略性研究规划,全局性布局实施,提出鄂尔多斯文化特色和亮点,打造全新的鄂尔多斯文化品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位于黄河中上游的鄂尔多斯地区,正处于黄河三面环抱的“几”字弯中。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闻名于世的“河套文化”发祥地,萨拉乌苏文化、朱开沟文化、鄂尔多斯青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蒙古源流》《蒙古黄金史》《鄂尔多斯风暴》的诞生地,保存着秦直道、明长城、阿尔寨石窟、成吉思汗陵等遗址文物。这些文化形态呈现出鄂尔多斯跨民族、跨地域多元交汇、多样融合的特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有着亲密交融的关系。鄂尔多斯融合文化是随着在鄂尔多斯地区的游牧民族的更替驻牧、发展,随着农耕集市、贸易集散地的形成,鄂尔多斯地区自然的形成了民族杂居共融的状态,成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之地。它是草原游牧文化和黄河农耕文化的结合体。本文旨在探讨鄂尔多斯融合文化的特征及其应用。鄂尔多斯地区因地缘位置与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融合文化,这种融合文化的特点值得研究和探究。
        一、鄂尔多斯融合文化形成的原因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鄂尔多斯地区因其独特的地域特征,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北方多个民族的交汇之地,在这期间,鄂尔多斯地区的北方各民族多元文化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在相互融合中形成了鄂尔多斯融合文化。在历史背景下,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依存,加速了各自文化元素的融合过程,而鄂尔多斯的特殊地理位置更加切实地推动了文化融合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民族的文化因素得以融合,使得鄂尔多斯融合文化不仅具有多样性,而且呈现出独特的一面。
        (一)从地理自然环境角度来看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腹地,处于北纬37°35′24″~40°51′40″,东经106°42′40″~111°27′20″之间,东、西、南与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等省份接壤,西、北、东分别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接壤,东西长约400公里,南北宽约340公里,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包括今天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盐池,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的临河、杭锦后旗、五原县、乌拉特前旗,陕西省的神木、榆林、横山、靖边等县市的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幅员辽阔,东部、南部与山西、陕西交界,处于太行山脉的西部边缘和黄土高原的延伸地带,山峦纵横,沟壑连绵;西部与宁夏接壤,是一望无际的沙漠草原地区;而在其东北部,沿黄河一线,则是一片肥沃的冲积平原,隔河与土默川平原相接。向北越过黄河是阴山,再向北就是辽阔的蒙古高原;向南过明长城,便深入到中原腹地。这样的地理位置,成为联结中原与北方草原地区的自然通道。由于北有黄河和阴山为天险,西有黄河和贺兰山为壁垒,所以,自古以来这里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鄂尔多斯地区既是连接中原与北方草原的重要通道,也是北方诸族进入中原的必经之地。因此鄂尔多斯文化在这样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下成为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融地带,相互争夺,战争不断爆发,又相互融合,和平相处。
        (二)从历史演进角度来看
        远古到秦汉时期(约3.5万年前-公元220年)
        鄂尔多斯地区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河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1922年考古学家在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南端的萨拉乌苏河流域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文化遗迹“河套人”,是我国北方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的鄂尔多斯地区,气候湿润,草场宽广,还有天然池盐,自然环境条件很适合于游牧,这对北方的游牧民族有强烈的吸引力。1974年由考古学家田广金先生发现的著名的朱开沟遗址,是青铜器的发源地,自此,鄂尔多斯地区开始由单纯的农耕经济开始向半农半牧转变,游牧文化从农耕文化中分离出来,开始占据主导地位。青铜器的使用,也为鄂尔多斯成为古代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主要地区提供了条件。鄂尔多斯地区大约从商周时期,就有土方、鬼方和猃狁等游牧部落活动的轨迹,战国时期,鄂尔多斯地区成为匈奴的重要活动和栖息之地。秦统一六国后,驱逐匈奴于阴山以北,修直道纵贯鄂尔多斯地区,除有屯兵防御外,还迁来大批中原汉民进入鄂尔多斯地区居住,将中原文化输入鄂尔多斯地区。秦汉时期通过移民屯垦的活动,鄂尔多斯地区开始形成农耕业和畜牧业共存、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西汉时期,鄂尔多斯一直是汉王朝和匈奴人相互争夺之地。匈奴势力日益强大,匈奴文化也影响着鄂尔多斯地区。同样中原地区的许多生产技术、先进经验也传播给匈奴人。在匈奴墓葬中汉式的丝绸服装、汉式青铜镜、铁剑、马镫和漆器等也时有发现。汉武帝后汉匈关系逐渐好转,当时“昭君出塞”这一历史,就说明汉匈关系的密切发展,至今仍为佳话。
        魏晋到隋唐时期(公元907-1227年)
        这一时期是继秦汉时期后中国历史从大分裂、南北并立再次走向大统一的时代,是鄂尔多斯地区多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北魏少数民族政权对该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隋唐时期的鄂尔多斯是多民族文化共存共生共融的地区,隋唐时期的羁縻政策促进了该地区的民族融合,当时突厥是在鄂尔多斯活动的主要民族,由于突厥与隋唐两朝保持了较长的和平关系,使鄂尔多斯地区的游牧经济得到了繁荣发展,为中原地区提供了马匹等货物,同时,也为唐朝文化发展注入了游牧文化的多元化的因素。在鄂尔多斯地区驻牧的民族除突厥之外,还有回鹘、契丹、室韦、吐谷浑、党项,以及漠北、西域过来的其他少数民族和中原地区的汉族。为此后该地区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基础。
        五代到宋辽夏金时期(公元220-907年)
        到了宋朝,鄂尔多斯地区又成了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对峙的地区,党项以夏州、灵州为根据地,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并在1038年建立了西夏政权。此后党项在长达四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中长期占据鄂尔多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鄂尔多斯与宋辽金形成对峙,频繁发生战争,最终1227年蒙古攻灭西夏。西夏时鄂尔多斯地区丰美的天然牧场与从中原引进的农耕技术,为西夏发展畜牧业和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促使了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这一时期,鄂尔多斯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特性。
        元明时期(公元1227-1644年)
        元朝在鄂尔多斯地区设置行政区划及皇室封地“察罕脑儿”。该地区是连接中原腹地的交通要道,游牧业得到重视和发展。明代鄂尔多斯蒙古进入河套,建立了与中原的经济交往。随着喇嘛教的传入,建立了许多召庙,例如著名的王爱召和准格尔召。鄂尔多斯部将对成吉思汗的祭祀带入河套地区。
        清朝时期(公元1644-1911年)
        清朝时实行盟旗制度,在鄂尔多斯地区设置伊克昭盟进行有效的管理。清代对鄂尔多斯地区草原土地的开垦激化了民族矛盾,导致沙漠化问题凸显。蒙古历史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蒙古源流》等历史经典。各族人民掀起反洋教及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但蒙汉之间交往并未因此而中断,蒙汉民族间的民间交往发展,从而引起了鄂尔多斯地区经济结构、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变化。
        总之,从历史演进角度看,中华民族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鄂尔多斯互相碰撞补充、相互融合发展从未间断过,承载着文化交流、商贸流通和民族融合的历史使命,最终共同铸就了中华文化。
        二、鄂尔多斯融合文化的特征
        (一)自然地理条件的特殊性铸就了持久的融合性 
        鄂尔多斯的地理环境相对封闭,是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接壤地带,事实上长城在历史上形成了农牧文化的分界线,是沿着北方地区的一段气候分界,这在近年来的环境地理考古中已有证明,同时证明的还有:北方民族与中原战争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气候变化引发灾害后迫使其向农耕经济逼近,乞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条件。因此鄂尔多斯文化在这样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下成为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汇点。
        1.北方主要游牧民族驻牧或争夺的地方。正因为鄂尔多斯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处于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民族的连接处,对北方游牧民族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成为历代北方游牧民族驻牧与争夺的地方。几乎每一个北方主要的游牧民族均试图统治这里,由此越过长城,进入中原。所以,历史上中国北方的主要游牧民族几乎都在这一地区驻牧、生活。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是北方游牧文化的继承者,在长达700多年,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蒙古族传统和地域特色浓郁的民族文化,成为鄂尔多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文化多元性、开放性极强
        鄂尔多斯历史上就是多元文化的汇合和交融之地,不同的历史时期,匈奴文化、西夏文化、中原文化、蒙古文化、西域文化等多元文化在这里汇合与交融,对鄂尔多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过程度不同的作用及影响。所以,鄂尔多斯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同时,由于鄂尔多斯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的开放性,从古至今,众多北方游牧民族、部落如从夏朝到宋朝,先后有土方、鬼方、獯鬻、戎狄、林胡、楼烦、匈奴、乌桓、鲜卑、敕勒、党项、契丹等在这里驻牧,鄂尔多斯包容和接受了这些民族,而这些民族的文化也被鄂尔多斯吸收,从而造就了鄂尔多斯开放性文化极强的特征。鄂尔多斯融合文化具有进取性,是历史与现实互动的文化。鄂尔多斯融合文化同时具有包容和多元的进取精神。这就是鄂尔多斯文化在新时期与时俱进的原因。从而,为鄂尔多斯文化的发展和文化在经济社会中发挥应有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鄂尔多斯文化中具有强烈挑战意识和创新创造力
        鄂尔多斯文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焕发了新的生机,开创了新的文化纪元,其中最主要的是继承和弘扬了蒙古民族传统的挑战意识和多元民族的创造力。特别是改革开放推动鄂尔多斯三次大转型,为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蹚开了一条可资借鉴的经济转型发展、富民强市之路。鄂尔多斯转型实践经验,正是依托创新发展思想定位转型方向,依靠改革创新突破转型难题,依靠全面转型获得高质量发展。
        三、鄂尔多斯融合文化的应用
        (一)鄂尔多斯融合文化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活力的体现。文化产业的迅速增长,成为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渠道,也已经作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愈来愈大。从一个资源型城市摆脱依赖资源的发展实践来分析,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是经济结构转型的方向,也是转型发展的特色,更是经济实现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多维价值。鄂尔多斯经济基础雄厚、区域资源优势突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区位景观多样,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产业发展资源优势。新发展阶段,怎样将经济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进一步壮大文化产业的规模、不断开拓文化市场和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后劲,逐步提升文化产业在经济中的占比和对经济的增长贡献,是鄂尔多斯必须写好的大文章。
        鄂尔多斯融合文化的丰富资源为鄂尔多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正值鄂尔多斯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建设文化强市的关键时期。在鄂尔多斯地区形成的诸如青铜器文化、萨拉乌苏文化、阿尔寨石窟文化、鄂尔多斯歌舞文化、漫瀚调文化、古如歌文化、鄂尔多斯“乃日”文化、饮食文化、蒙古医药等形态多样、种类多元的文化资源,正是鄂尔多斯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所必需的。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文化产业作为打造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城市的重要接续替代产业,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鄂尔多斯市关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鄂尔多斯市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鄂尔多斯市建设旅游休闲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鄂尔多斯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设立了文化旅游专项资金,在项目用地、项目准入,以及企业注册、税费减免、融资担保、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以扶持和促进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鄂尔多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对经济社会的贡献逐渐增强,在推动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提升城市品位、城市影响力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根据鄂尔多斯市“四经普”报告显示,“2018年,鄂尔多斯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8.5亿元,比2013年增加16.2亿元,年均增长14.6%,占GDP比重1.13%,综合实力位居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第四位。特别是文化资产已达到334.3亿元,占全自治区文化产业总资产24.5%,位列12个盟市第一位”。2020年12月29日,鄂尔多斯荣获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称号。
        鄂尔多斯市根据文化自然资源发展情况并结合各地文化发展的状况,深挖文化资源,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围绕鄂尔多斯段黄河“几”字弯生态文化旅游带、沙漠文化旅游带、草原文化旅游带,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和红色文化继承弘扬示范区,如围绕康巴什区这一全国首个城市型4A级旅游景区为核心,以准格尔旗的黄河大峡谷自然旅游区、达拉特旗的响沙湾旅游景区、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旅游景区、杭锦旗的七星湖沙漠生态景区、乌审旗的萨拉乌苏文化旅游区、鄂托克旗的阿尔寨石窟和桃力民革命旧址、鄂托克前旗的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等为重要景点。
        近年来,鄂尔多斯深入整理挖掘融合文化资源,加深文化旅游的融合程度。鼓励各单位进驻旅游景区,大力提高文化旅游的创意和设计水平,将精品文化内容有机融入文创产品,将衣、食、住、行、旅游、购物、娱乐等融入鄂尔多斯文化元素,推动美食游、特色旅游专列、文化遗产旅游、康养游、自驾房车营地、旅游购物、旅游娱乐、主题酒店、特色民宿等提质升级。支持重点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与演艺单位联名开发高品质旅游演艺,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和极具魅力的旅游演艺品牌和艺术精品像非物质文化遗产“漫瀚调”“古如歌”“鄂尔多斯短调民歌”“鄂尔多斯婚礼”和诸如《这片草原》《石榴红了》《森吉德玛》等优秀文艺作品。
        形成以黄河“几”字弯为品牌标志的文化旅游带。设立非遗文博、展示、教习体验、文创活动等场馆和基地,大力发展非遗文化旅游。深入实施“文化旅游+”战略,助推文化旅游与农牧业、制造业、康养业、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例如推动文化旅游和农牧业融合发展,发展农家乐、牧人之家、有机农场、农牧文化旅游综合体等。大力扶持文化旅游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发展特色文旅商品,如鄂尔多斯羊绒制品、民族服饰、民族手工艺品等特色旅游商品。促进文化旅游与康养业融合发展,开发如养生体验、特色医疗(如蒙医蒙药)、疗养康复、运动健身等康养旅游项目。
        鄂尔多斯文旅融合发展,在文旅产业领域产生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局面,鄂尔多斯全域旅游、景区景点旅游、城市时尚旅游,均走在了全区前列,成吉思汗陵景区、响沙湾休闲度假旅游区、康巴什城市旅游区、鄂尔多斯草原旅游区和苏泊罕大草原旅游区,共同编织成为祖国北疆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鄂尔多斯文创产业富有独创性、地域性和时尚性,以鹰形金冠、鄂尔多斯青铜器等文物原型,创新设计开发的文创产品,文化创意性很强,市场接受度较高,深受游客喜爱,频获国内大奖。鄂尔多斯融合文化的宣传和传播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二)鄂尔多斯融合文化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文化如何推动经济发展?先进的、适应社会的文化能推动经济的发展,而落后的、与时代经济不相符的文化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因为经济基础薄弱,文化的发展从属于经济建设。直至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经济发展缺失人文关怀,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加强文化建设。这个时候党中央提出了“两个文明建设”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就包含了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文化是生产力,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黏合剂。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发展先进文化”,是鄂尔多斯多年坚持的一个重要方针。而文化的发展,也需要开放性和包容性。这正是鄂尔多斯融合文化所具有的特征之一,鄂尔多斯在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迸发出了“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争名升位、走进前列”的时代精神,成为“鄂尔多斯经济现象”产生与发展的精神动力、思想合力和智力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座领衔中国西部发展的城市在破解“资源诅咒”这个世界难题进程中先行先试,为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蹚出了一条可以借鉴的转型发展、富民强市之路。
        鄂尔多斯自然资源富集,素有“羊煤土气风光好”的美誉。羊绒制品产量约占全国的1/3、世界的1/4,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绒城、世界绒都。煤炭探明储量1930亿吨,约占全国的1/6,预测总储量在1万亿吨以上。境内粘土、高岭土、铝矾土等一系列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品位较高,具有极大开采价值。全市探明天然气储量4.4万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的1/3,世界最大的整装气田——苏里格气田位于境内,煤层气远景储量达5万亿立方米。此外,风能、太阳能等资源也十分丰富,发展新能源条件优越。鄂尔多斯融合文化为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
        2022年,鄂尔多斯市委五届四次全委会提出,着力构筑“四个世界级产业”、着力建设“四个国家典范”、着力打造“四个全国一流”的“三个四”目标任务。鄂尔多斯要充分发挥融合文化优势,加快推进东康伊城市休闲度假区、沿黄风光文化旅游带、草原风情文化旅游带、沙漠生态文化旅游带、红色研学文化旅游带等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以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鄂尔多斯实践。鄂尔多斯市积极主动应对内外环境变化,立足新发展阶段,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投资消费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鄂尔多斯融合文化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营商环境成为各地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包容性可以创造出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创新创意的土壤。鄂尔多斯的融合文化不仅包括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也包括各种多元的创造力,这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宽广的思路和更加宽松的文化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活力,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鄂尔多斯融合文化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地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5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思想基础,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力支撑,其中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召开,新党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了最新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现阶段,鄂尔多斯市各族人民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144610”工作体系,讲好鄂尔多斯民族团结故事,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交办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项重大任务,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
        鄂尔多斯历史上就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地区之一。这为鄂尔多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基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若干个共同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自古以来,匈奴、鲜卑、蒙古等少数民族先后在这片土地生活并与汉族彼此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在地理位置上交错杂居、在政治生活中团结统一、在文化上兼收并蓄、在经济生活中相互依赖的局面。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在交往中加强交流,在交流中实现交融,在经济上相互补充,在文化上相互学习,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这就要求鄂尔多斯的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增强“五个认同”作为主要工作来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是要巩固中华文化认同这个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与社会和谐建设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文化认同作为一个民族心理素质,涵盖了文化的多个方面,它不仅是优秀的民族文化积淀,而且是民族认同的重要体现。在鄂尔多斯融合文化中,民族文化认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鄂尔多斯融合文化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通过各民族交往,要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文化认同有助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在鄂尔多斯地区,群众对于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有着深刻的认知和传承,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加精彩的文化表达形式,如鄂尔多斯民歌文化、漫瀚调文化、古如歌文化、鄂尔多斯乃日文化等,这些文化表达形式不仅丰富了鄂尔多斯地区的文化内涵,也为各族群众提供了共同的文化精神寄托。在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要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加强民族团结,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大业。
        文化认同对于地区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鄂尔多斯地区,各族群众秉持着共同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对于地区的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现代文化有着深刻的认知和理解。这些共同的文化认知和理解促进各族群众之间的交流、理解与和谐相处,形成了一个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社会风貌。文化认同提高了地区的文化软实力,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鄂尔多斯地区,各族群众共同维护和传承着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为地区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鄂尔多斯地区的文化特色和经济实力深度融合,释放出了巨大的经济潜力和文化影响力,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四)鄂尔多斯融合文化提升地区软实力
        鄂尔多斯融合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必将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必将在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围绕推进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保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实施健康鄂尔多斯行动,四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蝉联国家卫生城市,库布其沙漠成全球治沙样本,捧得平安中国建设最高奖“长安杯”,建成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打造最具幸福感城市。我们要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着力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保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让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成色更足。
        鄂尔多斯融合文化助力提升地区软实力的举措包括:
        一是按照创建先行示范区的要求,以文化发展为引领,加快推动鄂尔多斯融合文化建设,并加强黄河文化研究,加强文化古迹保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推动黄河流域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将保护和传承、弘扬鄂尔多斯文化作为时代重任,打造鄂尔多斯文化名片。 
        二是应把挖掘、弘扬鄂尔多斯文化与内蒙古的游牧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丝路文化、西口文化、戍边文化、南京知青文化等相互融合,统筹发展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努力建设一批地区和民族特色鲜明、文化丰富、互动体验性强的文旅项目,集中力量打造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带。 
        三是立足鄂尔多斯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紧紧抓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历史契机,进一步加大强化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任务建设和人才保障等,有效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构建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以旅游促进文化繁荣的良好局面,将鄂尔多斯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鄂尔多斯的融合文化兼容并包、包容性强、应用广泛,多样化的文化元素可以与其他地方的文化相互交流,推进文化的多元化和发展,为区域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新的思路。鄂尔多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写好中国式现代化鄂尔多斯新篇章,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主线,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秀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全面构筑,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物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全力推进文化融合发展,谱写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鄂尔多斯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陈育宁:《祭祀成吉思汗的地方鄂尔多斯》,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年
[2]陈育宁:《田清波及其鄂尔多斯历史研究》,《西北民族研究》1994年第一期
[3]陈育宁、景永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河套民族关系》,《固原师专学报》1989年第四期
[4]陈育宁、景永时:《论秦汉时期黄河河套流域的经济开发》,《宁夏社会科学》1989年第五期
[5]陶文辉、甄自明主编:《鄂尔多斯历史文化》,北京:学苑出版社,2021年
[6]杨勇:《浅谈鄂尔多斯文化》,《鄂尔多斯文化》,2007年第一期
[7]丁国春:《中国“几”字弯融合文化》,《鄂尔多斯日报》2021年6月24日
[8]白霞:《鄂尔多斯文化纵横谈》,《鄂尔多斯文化》2014年
[9]奇海林、杨勇:《地方学研究》第4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
[10]陈潜、王雪薇:《在文化认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福建日报》2022年10月11日
[11]白瑞芳:《增强文化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鄂尔多斯日报》2021年3月29日
[12]艾北疆:《传承发展中华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鄂尔多斯日报》2020年9月21日
[13]巴音道尔基:《浅谈北方民族与鄂尔多斯文化》,《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2006年8月1日
[14]申一方、王光文:《“十四五”时期鄂尔多斯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与路径选择》,《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1年11月4日
[15]乌宁夫:《文化鄂尔多斯》,北京:国家行政管理出版社,2001年
[16]奇·朝鲁:《鄂尔多斯文化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年
[17]李晓燕:《鄂尔多斯党校的理论情愫》,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8年
[18]哈达:《文化交响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9年
[19]王光文、申一方:《鄂尔多斯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北方经济》2022年第三期。
[20]王春霞:《现代化鄂尔多斯的品质》,《鄂尔多斯日报》,2023年2月23日
 
        2022年度鄂尔多斯市社会科学课题(第二批)
 
        作者: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副会长、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奇 慧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