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文化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第三章 蓬勃发展的文化事业 第一节 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来源:《鄂托克旗文化风采》 作者:乌宁夫编著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6-14
摘要:一个地区文化领域的建设与发展最终落脚点还是人民,目的是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让他们享有更加方便的文化服务与更加丰富的文化生活。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文化惠民事业的开展创造了根本前提,因为这是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的工作,也只有这样一
        一个地区文化领域的建设与发展最终落脚点还是人民,目的是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让他们享有更加方便的文化服务与更加丰富的文化生活。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文化惠民事业的开展创造了根本前提,因为这是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的工作,也只有这样一个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政党才能做好文化惠民的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鄂托克旗文化惠民事业在诸多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文化惠民事业被摆到了鄂托克旗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逐渐受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力求与经济建设相统一,为建设民族的、现代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发挥积极的作用。显著的成果比如有鄂托克旗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全力推进文化设施建设更好地提供文化活动的硬件保障、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更好地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健全文化组织机构更好地加强文化发展的统筹规划、加强创立文化品牌工作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与宣传效益等。本章将从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公共文化组织机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来展示文化惠民事业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文化事业,是一个地区精神文化面貌及文化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体现。它指的主要是由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的发展,包括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做好公共文化管理、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和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目的是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多种需求,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文化事业涵盖了公共服务、艺术作品创作、公共演出等多个方面,它的本质属性就是非营利性,最能体现文化惠民的发展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这70多年的历程中,鄂托克旗文化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渐壮大完善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内容涵盖广泛、组织机构健全、文化设施完善、群众文化丰富、文化服务多元、群众实实在在受益的文化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文化事业初具雏形(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之后,鄂托克旗文化事业迎来了春天,和平稳定的社会氛围为文化基础起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之下,鄂托克旗文化从无到有得到了初步发展,到改革开放前夕,人民基本的文化需求可以得到保障与满足,文化事业已经初具规模。这种局面表现在文化管理工作与文化基础设施得以发展、群众文艺与文化服务宣传得以开展等方面。
        第一是文化管理工作与文化基础设施得以发展。一方面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来说有了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文化领域工作,以期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提供良好的管理服务。如新中国成立之初鄂托克旗就有了文教科,1959年成立文教卫生局,文化领域有了自己的行政机构设置,全旗文化事业得到全方位的考虑统筹与规划发展。20世纪50-60年代,鄂托克旗相继成立文化馆、新华书店、广播站、电影管理所、文艺队等机构,使得图书阅览、电影放映、广播通讯、文艺欣赏等具体工作各有所属,独立开展,文化事业的单位机构从无到有逐渐健全起来。另一方面从设施的角度来说,有了开展文化服务宣传的基础设施,如这一时期广播通讯站建成正式开播,50年代末,乌兰镇已经可以收讯信息。新华书店有了自己的门市库房,70年代,在乡镇苏木建立图书供应点,方便民众购书阅读。电影队有了专门的放映机,70年代开始,每年放映电影都在千场以上,民众平均按月就可欣赏电影,大大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50年代,文化馆场馆得到建设,在改革开放前政府礼堂、影剧院等场馆设施也相继建成开放,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了更多硬件的保障。上述细节都是文化事业的部门机构和基础设施“软硬件”等得到完善的体现,文化事业分门别类有了初步的划分与归属。
        第二是群众文艺与文化服务宣传得以开展。新中国成立,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当家作主的人,群众对于文化事业的热情度和积极性逐渐高涨。一方面是群众性的文艺活动得到了丰富多元的开展,如依托于旗文化馆、乡镇苏木文化站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演出、展览、游艺、竞技、棋类比赛等文艺活动,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文化馆成为人们常去的公共场所。依托于乌兰牧骑、晋剧团、放映队等演出单位巡回组织节目、电影、戏剧表演,使得基层农牧民的业余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尤其是弥补了边远农村牧区群众文化需求不能很好满足的缺憾。另一方面是文化宣传与服务逐渐打响自己的品牌,如鄂尔多斯市最早的乌兰牧骑在鄂托克旗诞生,它们是活跃于鄂托克草原大地上的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队员在做好农牧民群众文化服务工作的同时走向全区甚至走向全国进行演出,如热喜、达日玛、巴图敖其尔、宝锁等优秀演员都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尤其是热喜参加了全国文教群英会,受到了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鄂托克旗乌兰牧骑被誉为是“草原上的一面红旗”,《戏剧报》对此进行宣传报道,其全心全意为农牧民服务的经验和先进事迹受到瞩目,从那一时期开始,乌兰牧骑成为鄂托克旗文化事业一张亮丽的名片。
综上,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鄂托克旗文化发展得到起步,初步建立了面向大众和辐射城乡的文化事业发展基础,正常的文化活动得以逐步开展,民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开始得以满足,文化事业局面已经初具雏形。
        二、文化事业茁壮成熟(1978-2012年)
        改革开放为鄂托克旗的文化事业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它开启了一段茁壮成熟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已有的文化设施进一步得到完善,文化品牌更加响亮,文化基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夯实提高,文化活动更加异彩纷呈,文化服务更成体系,人民群众在文化需求方面的满足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这种发展表现在文化管理与基础设施更加完备、群众文化更加繁荣、文化宣传与服务更具特色等方面。
        第一是文化管理与基础设施更加完备。这一时期鄂托克旗文化机构更加明确完善,使得有关单位部门可以更好地发挥文化管理的行政职能。如20世纪80年代文化从文教局分出,单独成立文化局,明确了文化和教育的分属责任。后来根据形势发展鄂托克旗文化机构虽有变化,不断调整文化服务、文化管理、广播电视、电影放映等工作职能,但在2010年底设立了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进一步实现了文化事业的职能整合,提高了行政效率。还有根据形势发展灵活设置事业单位与群众团体,阿尔寨石窟研究院、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适应了重点文物保护与群众文艺工作的发展需要,使得部分文化机构发挥的作用更有针对性。此外,这一时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资金投入更多,一方面旗属文化机构和乡镇文化站、村嘎查文化室有了单独的办公活动场所,新中国成立初期几个单位共居一处的情况大大改善,如20世纪80年代广泛开展的创建文化苏木乡镇活动,使得基层文化站均实现了“四有”“四落实”;另一方面广播有线电视等切实事关群众文化利益的设施不断改造升级,数字网络也走入寻常百姓家,如20世纪90年代实施的“农村牧区小康文化工程”,进一步推动农牧区的文化设施建设,2009年鄂托克旗在全市各旗区率先实施了农牧民免费收看数字化电视工程,这项工作在鄂尔多斯全市范围内发挥了示范性的作用;还有一方面文化服务与休闲教育场馆得到完善建设,如广场、赛马场、乌兰宫、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少年科技馆、查布恐龙博物馆等都是这段时间兴建的,如查布恐龙博物馆的兴建与开馆标志着鄂托克旗农村牧区文化基础建设的品位与档次再上新台阶。上述事项都是这一时期文化管理与基础设施更加完备的典型代表。
        第二是群众文化更加繁荣。这一时期群众文化遍地开花,广泛开展,不仅活动异彩纷呈,且种类更加多样,活动规模层次和受众均是改革开放以前无法达到的。如20世纪80年代开始举办的全旗那达慕大会,时至今日一直是民众热情参与的体育盛会;全旗民歌大赛、业余歌手大赛、阿尔寨文化节等都是其中比较响亮的活动;民众自发形成文艺队开展文化服务,苏米图牧民文艺队曾经受邀到京汇报演出,受到乌兰夫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民众自发组织的乐队和文化协会独具特色,阿尔巴斯苏木的“蓝色草原乐队”等是其中的代表,那音太是涌现出的民间优秀歌手之一,而赛马协会也表现了传统文化活动的魅力。进入21世纪,节庆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校园文艺汇演、农牧民文艺演出、送文化下乡活动、社区文化活动等诸多种类的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民众积极热情参与,这些活动成为每年鄂托克旗举办的必备文化项目。这一时期的群众文化形式多样、组织丰富、广受欢迎,是文化事业发展常态化的展现。
        第三是文化宣传与服务更具特色。这一时期鄂托克旗文化发展步入快车道,文化宣传与服务更加成熟,继续做大做强已经成熟的文化事业品牌,不断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立足传统文化优势去彰显鄂托克地域宣传特色。如20世纪80年代,鄂托克旗在北京举办“鄂尔多斯蒙古族草原文化展”,受到乌兰夫等领导人的关注,宣传了鄂托克旗蒙古传统文化。乌兰牧骑坚持每人一专多能,每年用半年时间深入嘎查牧区开展惠民演出与便民服务活动,获得百姓好评。此外,鄂托克旗于1995年5月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旗”称号。2005年承办了第三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这是首次在旗县举办,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和层次较高的艺术盛会,全区与会嘉宾一睹鄂托克乌兰牧骑的风采,鄂托克旗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地关注。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努力走出区外走向全国甚至走向国外,获取开阔的国际视野,2010年去往美国巡回演出,受到了热切的瞩目。上述举例都是文化宣传服务发展的缩影。
        综上,十八大之前30多年的鄂托克旗文化事业发展蒸蒸日上。无论是数量和质量,还是基础和前景,抑或种类和层次,文化事业都展现出大繁荣大发展的良好势头,迈上了全新的台阶。
        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鄂托克旗文化事业迎来一个新的里程碑,因为不到短短10年的时间,鄂托克旗文化事业果实丰硕、成绩斐然,开启了水平更高、群众更加满意、质量更好的文化事业发展新征程。这一阶段的表现有公共文化发展更上一层楼、群众文化活动更有新期待。
        一是公共文化发展更上一层楼。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公共文化的组织机构还是基础设施,无论是公共文化的服务体系还是活动开展,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如鄂托克旗顺应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于2015年设立旗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之后根据职责的转变情况调整广播电视的分管领域,2019年整合旅游等文化职能成立文化与旅游局,进一步理顺文化行政执法与文化领域单位的关系,强化调节、管理、服务职能,为公共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西鄂尔多斯文化主题公园、乌兰湖恐龙文化主题公园、蒙古秘史博物馆、王爷府保护修缮复原、全民运动中心主体工程、桃力民红色教育基地等一大批文化设施的建设工程得到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增添了新的光辉。截至2020年,鄂托克旗已经拥有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乡镇苏木文化站、村嘎查文化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草原书屋”等在内的多种类文化场馆与设施,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备给日常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鄂托克旗巩固完善推进自身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成果,统筹文化场馆资源,完善演出放映等惠民文化服务项目,鄂托克旗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提升,以阅读为例,鄂托克旗建成了总分馆形式的公共图书馆服务,2020年已经实现全覆盖,旗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准均达到国家县级图书馆一级馆的标准,以旗图书馆为依托建成公共图书馆一级分馆6个、二级分馆90个,形成总分馆之间的文化资源共享,且图书通借通还。鄂托克旗图书馆还建立“24小时自助图书馆”,即使是闭馆时间也可以随时借还图书,真正做到了图书馆“365天天天开馆,24小时时时开放”的目的,最大程度满足了群众的阅览需求。上述例证只是诸多公共文化成就的一些典型例子,公共文化的新发展更加便利了群众的文化诉求。
        二是群众文化活动更有新期待。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公共文化活动还是民间文化创作,无论是群众文艺活动还是节庆广场文化,各方面都展现出良好的风貌。如民歌大赛与那达慕大会更加深入人心成为重要的文化盛事,2012年以来,鄂托克旗把每年都会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消夏文化活动、送文化下乡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大型活动形成惯例,发挥导向性文化活动的巨大影响,调动了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文艺演出与广场文化周、旅游节庆活动融合体现了精彩纷呈的亮点,鄂托克旗依托阿尔寨文化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品牌文化活动,文化旅游节等品牌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培育、展示和传播鄂托克文化艺术精品的重要载体。社会文化活动日趋活跃,2012年以来鄂托克旗依托重要节日开展的文化活动反响热烈,春晚、元宵节等文艺晚会与传统活动成为市民踊跃参与的活动,庆祝建党和新中国成立系列文化活动、书画摄影活动、农牧民文艺比赛、广场舞比赛活动、非遗展览展示、惠民图书展销、鄂尔多斯民间舞蹈推广普及等活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与一致好评,民间文化协会积极参与展演活动斩获殊荣,老年歌友会等都获得过金奖。自办文化活动形式多样不断涌现,苏木镇那达慕、敖包那达慕、家庭那达慕和民歌比赛等活动成为基层群众乐于组织、乐于举办和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城镇与农村牧区基层文化展现出新的繁荣风貌,乌兰牧骑延续优良传统,创作《幸福鄂托克》等文艺精品作品,继续服务大众、走向顶尖、荣耀中华。上述事例也只是群众文化生机盎然的一些表现,群众文化发展势必更加具有活力。
        十八大以来,鄂托克旗文化事业蓬勃推进,适应了鄂托克旗社会发展的变化,逐渐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实现了内容涵盖广泛、组织机构健全、文化设施完善、群众文化丰富、文化服务多元的文化事业发展形态,文化事业已经成为鄂托克旗文化成就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来源:乌宁夫编著《鄂托克旗文化风采》,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
责任编辑:乌宁夫编著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