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文化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第三章 第四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来源:《鄂托克旗文化风采》 作者:乌宁夫编著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6-14
摘要:第四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事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每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目的都要面向大众,建设具有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从而更好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的文化生活。新中国成立以来,鄂托克旗一直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统
第四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事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每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目的都要面向大众,建设具有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从而更好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的文化生活。新中国成立以来,鄂托克旗一直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统筹推进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文化服务组织设置,开展多元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提升群众享有文化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提高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覆盖率,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与质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呈体系化、网络化、成熟化和规模化发展。截至2020年,鄂托克旗已经建立起覆盖全部行政区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形成了完善的服务内容与网络。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成就,典型表现有形成全面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显著提升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以博物馆集群为代表的特色公共文化服务等。
 
        一、全面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个典型成就是网络服务愈加完善。1949年以来,鄂托克旗公共文化服务从头开始,首先满足乌兰镇及城区群众的文化需求,如管理机构的成立、广播站的成立、文化馆小礼堂的建设等都实现了文化事业发展零的突破,城镇居民开始享有基础性的文化服务,阅报读书、听广播、参与庆祝活动等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与服务机构,上述需要已经得到了满足,文化不再是旧社会寻常人家的一种奢求,城镇公共文化服务逐渐有了更多供给的可能。但是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文化场所有限,文化事业发展有限,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存在一定差距,公共文化覆盖率并没有达到百分之百,民众享有的公共文化服务数量依然有限,文化生活依然单一。鄂托克旗仅乌兰镇及城区的文化服务领域得到重视而发展较快,乡镇苏木人民公社除了从60年代末相继办起广播站收听广播、70年代有了电影放映队享受观赏电影、自发组织一些文艺活动等以外,乡镇苏木自身公共文化服务再无更多项目可以提供,也无任何其他文化组织与设施。农村牧区民众的文化生活仅能享有电影、文艺等项目,而这些多是通过电影放映和乌兰牧骑巡回演出实现的,对于农村牧区民众来说,那个时期观赏电影还是较为困难的事情。
        改革开放以后,鄂托克旗大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发展,普及乡镇苏木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文化站,配备专门工作人员、文化活动设备、流动文化车等,以乡镇苏木文化站为文化中心辐射整个乡镇区域,除了电影放映、广播电视转播、图书报刊浏览、展览等固定服务可以开展以外,还可以自行组织游艺体育、节假日文化活动等,大大丰富了农牧民的文化生活,公共文化服务向乡镇延伸,鄂托克旗与各乡镇苏木两级文化网络初步成形。
        在两级文化网络初步发展的基础之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鄂托克旗逐步重视文化网络由量到质的转变。一方面各乡镇苏木必须做到“四有”“四落实”,另一方面向乡村嘎查和重点农牧户进行文化网络的普及。通过努力,部分文化站做到有图书室、游艺室、影剧院、体育场。与此同时,工作人员、文化经费、场地房舍、文化活动等都得到了落实保障,部分村嘎查建立文化室,公共文化服务氛围逐渐形成。20世纪90年代中期,鄂托克旗重点实施“农村牧区小康文化工程”,进一步加快普及工作,推进公共文化网络纵深化发展,建设文化苏木、文化乡镇,建设自治区级的优秀文化站点,使得发展良好的领域继续往优秀推进,发展较好的领域继续往良好推进,使得发展不足的领域得到了补充与完善,鄂托克旗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持续向好。进入21世纪,鄂托克旗把“文化塑旗”与生态立旗、工业强旗、开放兴旗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立足新时期的发展思路,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纳入规划统筹兼顾,截至“十一五”末,鄂托克旗累计投入2亿元建设发展基层文化,全旗76个村嘎查有了文化室,大多数村嘎查有了“草原书屋”,培育3500多户文化户,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础进一步扎实打牢,服务体系包括设施、活动均达到高水准。
        “十二五”以来,鄂托克旗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结合各类民生项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努力保障群众文化基本权益,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化进一步发展。到2015年,鄂托克旗形成“馆-站-室-户”的四级公共文化网络,保证旗级层面有“馆”,文化类馆的种类增加,民众在城镇享有最全面的文化服务。鄂托克旗还保证了苏木镇层面有“站”,文化站点成为全苏木乡镇的综合性文化网络辐射源。鄂托克旗更要保证村嘎查和社区有“室”、有“中心”,文化室与文化活动中心筑牢最基层行政区域的服务网格,连接重点文化户自上而下形成完整的公共文化网络格局。“十三五”时期,鄂托克旗巩固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成果,通过嘎查村文化室建设工程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工程,进一步补齐短板、巩固基础、发挥优势,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愈加完善。此外,鄂托克旗在构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内已经实现文化设施网络化、文化活动品牌化与文化服务多元化,保证农村牧区与城镇能够享有均等与标准的公共文化服务,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截至2020年,鄂托克旗构筑起以旗级为骨干,苏木镇、社区和嘎查村为基础,农牧民家庭文化户和民间组织为延伸,流动文化为枢纽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由点到面文化网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纵深与延伸,为鄂托克旗文化事业的持续繁荣提供了基本的支撑。
 
        二、显著提升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是检验鄂托克旗文化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体现。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鄂托克旗由城镇到乡村、由旗级到基层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公共文化服务逐渐覆盖全旗,基本的文化服务得到保障,公共文化的服务形式灵活多样,公共文化的服务种类日渐丰富,鄂托克旗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愈加提升。首先是基本的文化服务得到保障,这是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基本方面。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只能满足简单的报刊阅览到逐渐可以收听广播,从民众到新华书店购买书籍再到逢年过节观看电影,鄂托克旗公共文化服务能力逐渐提高,到如今民众图书借阅全旗通借通还、足不出户便享文化信息、高清电视网络随心畅享,鄂托克旗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了民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并且图书借阅、小型文艺活动等常见文化服务采用了较为先进或较为一流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第二是公共文化的服务形式灵活多样,鄂托克旗依托覆盖全旗的文化服务网络开展固定的一些文化服务,如读书阅报与室内小型体育运动等最基层的苏木嘎查文化室即可满足,也能提供固定的活动场所。同时根据鄂托克旗实际,乌兰牧骑演出、文化下乡、群众文化等活动以巡回式和流动式及不定期式的形式服务群众,针对部分偏远嘎查、困难群众等情况专门送演出上门,让他们与其他群众一同享有文化惠民的成果。还有针对部分苏木嘎查与农牧民文化资源不均衡等情况,采用流动文化重点深入基层予以补充,保证多样的服务形式,展现标准化的文化服务能力。第三是公共文化的服务种类日渐丰富,这种服务种类一方面就针对文艺欣赏的活动种类来说,民众几乎在家门口(本村子嘎查或苏木乡镇)就可以欣赏歌曲、舞蹈、合奏、比赛等项目,另一方面是从便民性来说,很多文艺工作者自觉承担了日常志愿等服务。如新中国成立初期乌兰牧骑工作者除了为民众带去文艺活动,还承担科技卫生知识普及、学文化扫盲等工作,直到现在都延续了便民服务的良好传统,在下乡途中为民众开展义务理发、照相、维修钟表电器、代寄邮件、治疗一般疾病等服务,这些服务便利了群众尤其是农牧民的日常生活,受到了他们的广泛好评。依托于这样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群众的文化受益满意度更加提升。
        此外,鄂托克旗不断通过专项工程来巩固、发展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准,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农村牧区小康文化工程”、21世纪以来的“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牧家书屋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过程”等工作的实施成果显著,既普及了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又改善了城乡公共文化体验,更提升了群众文化生活,基层文化中心成为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娱乐活动、科普教育和体育健身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中心,服务水平更加体系化、综合化,高标准的苏木乡镇文化中心建立于鄂托克大地,规范化的嘎查村文化室点缀于鄂托克草原,“城镇十分钟文化圈”“农村两公里文化圈”和“牧区十公里文化圈”的憧憬已经实现,增加的广播电视服务、技能培训、便民服务等功能使得基层文化服务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鄂托克旗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这些都是几十年来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愈加提高的绝好证明。
        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同样体现在文化活动的组织上。伴随着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完善,鄂托克旗以四级公共文化网络为基础,发挥政府主导性作用,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充分调动民众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文化事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不断、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功能发挥、公共文化资金技术保障有力、公共文化组织运行有方、公共文化活动形式多样的体系化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保障民众公共文化基本权益。以2015年以来为例,鄂托克旗一方面推动了公共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与文化服务的供给增加,建成的所有文化室文化站及旗级博物馆图书馆群主题广场均免费开放,送戏送书送电影等流动文化与文化志愿服务成为有益的补充,那达慕大会、民族歌舞晚会、春节文化活动等已经成为民众期待的文化服务供给产品与品牌;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活动的数量得到保证,质量均达到了高起点要求,如“十三五”以来,每年鄂托克旗保证大型文化活动6场以上,消夏文化活动40多场,民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100多件,流动文化服务活动1300多场,切实保证群众读书看报、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观赏电影、看地方戏、设施开放、文体活动等基本公共文化利益,形成“月月有展赛、周周有演出、天天有活动”的生动文化生活氛围。过去群众可能看个电影都难,如今是文艺活动多样挑选到眼花缭乱,民众的文化体验获得感明显增强,鄂托克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效能明显。
 
        三、以博物馆集群为代表的特色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特色是鄂托克旗文化体系建设之中亮点思路的重要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鄂托克旗不断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探索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发展思路,凸显历史悠久与积淀丰厚的优质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公共文化事业在完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魅力指数、形成对外城市宣传名片及改善民众文化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诸多思路之中鄂托克旗博物馆群的实践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特色鲜明的亮点之一。鄂托克旗自古以来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如何使优秀的文化被民众所知、如何让传统的文明得到弘扬传承,这些问题一直是鄂托克旗委、旗政府认真思考的问题,在《鄂托克旗文化发展总体规划目录》中提到了“发展各类行业博物馆和特色博物馆”的思路,希望通过博物馆的大力发展让具有浓郁气息的鄂托克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并且成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党的十八大以来,鄂托克旗结合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地区创建工作的推进,通过“新建一批”“提升一批”“完善一批”的方式有序推进博物馆建设,初步构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自建、多措并举、门类齐全、内涵丰富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新格局,使得博物馆群的发展变成可能,博物馆群成为加快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展现公共文化服务特色、补齐民生短板的重要载体。
        2012年以来,鄂托克旗以文明创建为抓手,聚焦弘扬优秀民族传统历史文化,坚持国有场馆建设与非国有场馆建设两手抓,各类博物馆(展览馆)在全旗遍地开花,初步形成了“鄂托克博物馆群”品牌体系。比如2012年建成开馆的鄂托克旗综合地质博物馆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地质类县级博物馆。2018年总面积6220平方米的蒙古秘史博物馆建成试开馆,这是世界上第一家以收藏、展示、研究、阅读、宣传《蒙古秘史》为主题内容的博物馆,鄂托克旗从此开始了拥有两个大型博物馆的“双子星”时代。此外,查布恐龙博物馆2018年也设置野生动物原生植物等展厅,增添了博物馆的布展内容与民众知识科普的吸引力。还有各类中小型展馆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如木凯淖尔革命历史展馆、蒙西兵团博物馆、“难忘鄂尔多斯”南京知青展厅等展览让革命精神与奉献精神得以传承,这些场馆成为公共文化当中红色教育与革命历史宣传的特色品牌。再有自治区首家以钱币为专题的博物馆——鄂托克钱币博物馆、阿白山羊主题博物馆、桃力民小学革命历史展馆等诸多展馆建成运营,同时鄂托克旗积极鼓励个人开设家庭展览,在城镇牧区出现了一大批以民俗、摄影、剪纸、根雕等为内容的家庭小微馆,乌仁都西民俗文化体验馆等是个人家庭自办展馆的代表。截至2020年,鄂托克旗具有各类博物馆、展览馆和展厅20多个,展厅面积4万平方米,累计总投资达5亿多元,初步形成涵盖历史遗物、动植物标本、地质标本等多元体系的博物馆、展览馆和展厅,构建了博物馆群的发展模式,博物馆门类日趋丰富,极大地优化了鄂托克旗公共文化资源的配置。最后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鄂托克旗实现国有和民办博物馆免费开放率不低于90%,每年举办展览数量不少于10次,各类公益活动不少于20场次,参观人员达20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博物馆群发展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受到群众广泛欢迎的文化品牌。
        鄂托克旗打造博物馆集群激发了民族文化的活力,提升了公共文化的张力。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像镜子一样,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了鄂托克多姿多彩的文化,也使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得到活态化的展示。此外,博物馆集群以多元化、系列化、品牌化为思路组织公共文化活动,推出以恐龙化石、蒙古秘史、地质活动、红色革命文化等研学互动体验为特色的系列公共文化活动,受到参观群体的广泛好评,有效推进了鄂托克民族文化的社会普及教育与宣传。还有鄂托克旗以群落式格局模式加快推进博物馆群建设,实现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融合,通过集中挖掘、展示鄂托克民族文化特色,率先推动民族文化旅游与地方特色产业融合发展,让博物馆群建设成为助推全旗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最后鄂托克旗博物馆集群发展不断创新形式,发挥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如与新华社合作精心打造,推出了线上数字博物馆,采用3D技术,推出在家云游博物馆文创产品,100%还原综合地质博物馆、蒙古秘史博物馆、鄂托克钱币博物馆、桃力民小学革命历史展馆,让广大居民群众能够足不出户享受文化套餐。积极拓展与民族文化传承人、行业协会等社会合作办展渠道,兼顾博物馆展览的专业性和公众普及性,邀请各类国家级、自治区级传承人进驻展馆,通过零距离架构大众与大师之间的沟通桥梁,展示更多的传统工艺生产,既突显了博物馆群的品牌价值,又衍生了相关产业链,更实现了文化生态的修复与传承,让博物馆提供的公共文化活动不仅多元而且富有魅力!
        经过多年发展到“十三五”末期,鄂托克旗各类博物馆已成为集自然遗存保护再利用、工艺与民间艺术传承、非物质文化保护、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于一体的,具有专业特点、鄂托克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特质的专题类博物馆群落,是沿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创新载体,也是讲述鄂托克故事、展示鄂托克形象的城市新名片。未来富有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涵的鄂托克旗博物馆集群将继续成为民众了解鄂托克、热爱鄂托克的文化窗口,对进一步提升鄂托克城市文明品位、彰显公共文化品牌特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鄂托克旗文化发展春回大地,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抒写着文化惠民的壮丽篇章。耀眼的成就仿佛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于草原之上,令人万分瞩目。借着建党百年开启现代化建设的全新征程,愿鄂托克旗文化继续繁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多更大的力量!
        来源:乌宁夫编著《鄂托克旗文化风采》,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
 
责任编辑:乌宁夫编著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