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文化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第五章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第一节 乌兰牧骑的传奇

来源:《鄂托克旗文化风采》 作者:乌宁夫编著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6-18
摘要:第五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是鄂托克旗文化事业活态化的表现,也是人民群众感受鄂托克旗历史传统文化魅力、切身体会文化发展、享受政府文化服务的最好参与方式之一,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精彩纷呈是它的典型特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百年时间,尤其是中
第五章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是鄂托克旗文化事业活态化的表现,也是人民群众感受鄂托克旗历史传统文化魅力、切身体会文化发展、享受政府文化服务的最好参与方式之一,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精彩纷呈是它的典型特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百年时间,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鄂托克旗的文化活动开展活跃,内容多元,为民众单一的工作生活增添了不少快乐与趣味,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以政府为主导的文化机构、事业单位、文化团体、服务机构为民众提供了文化下乡、乌兰牧骑慰问演出、群众文化馆的馆办文化演出等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在鄂托克旗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宣传教化、普及知识、团结凝聚、休闲娱乐、精神调节等积极的社会作用。
  从1995年,鄂托克旗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旗”以来,全旗文化工作在旗委、旗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牢牢把握正确导向、积极引领社会思潮、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重点,组织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艺术精品创作、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市场管理,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努力实现全旗文化工作的新跨越。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活动场地,因地制宜开展歌舞、健身、读书等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依托文化资源和节庆日,组织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和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发展群众自办文化。通过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或者办培训班等形式,开展群众性文化培养、培训、辅导、讲座和展演、展示等文化服务,引导、培育和鼓励基层群众自发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自办文化活动,扶持民办文艺团体,发展民间业余文艺演出队,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一节   乌兰牧骑的传奇
 
        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嫩芽”,引申为红色文化工作队,是活跃在广大农村牧区基层的文艺宣传队。1959年,鄂托克旗乌兰牧骑成立,是自治区最早成立的乌兰牧骑之一。
        1959年3月,鄂托克旗党委、政府响应党的号召,开始筹建乌兰牧骑。鄂托克旗乌兰牧骑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建队初期(1959年至1973年)、发展时期(1974年至1989年)、总结经验时期(1990年至2017年)、新的发展时期(2018年至今)。
        1959年至1966年,鄂托克旗指定文化馆馆长赵·朝格图、供销社主任热喜两人负责物色选拔队员,筹建乌兰牧骑,隶属鄂托克旗文化教育科。到1959年9月,乌兰牧骑队员发展到17名。乌兰牧骑建队初期的17名队员是热喜、朝格图、查干伊德格、乌苓花、巴图敖其尔、宝销、山计美都格、格日乐、陶格陶稍、赛花、美丽腾、美丽敏、巴音毕利格、丹毕、阿拉腾桑、达日玛、杨子华。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创始人、首任负责人是热喜,乌兰牧骑当时在旗文化馆排练和办公。
        可以说,“乌兰牧骑”的成长之路,是鄂托克旗17名“乌兰牧骑”队员在党的领导下、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照耀下走出来的。“乌兰牧骑”的成长之路,是一条社会主义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康庄大道,是每一位文艺革命工作者应当努力学习的方向。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建队初期在热喜等老一代乌兰牧骑人的带领下,出席“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确立了乌兰牧骑全心全意为农牧民群众服务的宗旨。
        1974年至1989年的发展时期,鄂托克旗乌兰牧骑成果较为显著,文艺创作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职能职责进一步确立完善,服务农牧民群众能力进一步加强提升。创作出《鄂尔多斯婚礼》《乌仁都西之歌》等诸多经典文艺作品,培养了达日玛、乌日古玛拉、桑洁、吉日木图等艺术家,多次被市、自治区、国家评为先进集体。
        1990年至2017年的总结经验时期,是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关键时期。长期以来,鄂托克旗乌兰牧骑作为扎根在草原的一支文艺轻骑兵,在丰富和活跃农村牧区文化生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促进和发展两个文明建设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
        2018年至今为新的发展时期,艺术创作方面,鄂托克旗乌兰牧骑精心创作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有着浓厚民族特色的歌舞节目,深受广大农牧民的喜爱。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以繁荣艺术创作为中心,全心全意服务群众,开展“演出、宣传、服务、辅导”四项活动,与基层实际结合,以队伍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为基本组织形式,长期活跃在鄂托克旗农村、牧区,扎根于基层,将大量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奉献给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精心创作了《鄂尔多斯婚礼》《天印——阿尔寨》《幸福鄂托克》《这里是笑海》《归来的黄羊》《原生态音乐晚会》等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和浓厚民族特色的大型歌舞节目。创作编排了《吉祥草原·印象鄂托克》《双骏之源·圣火之乡》《幸福鄂托克》《牧民新歌》《幸福鄂托克·草原党旗红》《心中的鄂托克》等大型文艺晚会,积极为鄂托克旗那达慕、敖包文化艺术节等导向性群众文化活动服务,同时依托这些晚会创作的文艺精品达到1000多个,获市、自治区、国家级各类奖项130多项。2016年,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参加第二届全市专业艺术团队文艺汇演荣获团体表演金奖,并在鄂尔多斯市首届“神韵杯”鄂尔多斯民歌合唱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7年,大型民族歌舞精品晚会《心中的鄂托克》代表全市参加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获得团体金奖。
       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乌兰牧骑回信,肯定了乌兰牧骑的发展,也对乌兰牧骑今后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盼。因此,2018年至今是鄂托克旗乌兰牧骑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如何做好乌兰牧骑工作是鄂托克旗乌兰牧骑文化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201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鄂托克旗举办了“壮美大草原,幸福鄂托克”专题晚会,并拍摄《我和我的祖国》快闪,献礼祖国七十华诞。成功举办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建队60周年系列活动,发行了DVD《鄂尔多斯婚礼》、歌剧《乌仁都西之歌》、蒙古剧《乌兰牧骑的热喜》三张合集和《乌兰牧骑的热喜》一书,精细打造大型蒙古剧《乌兰牧骑的热喜》,浓缩了演出时间。同时以优秀人才带动乌兰牧骑的艺术创新,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的思路及自任教员培训的原则,举办了声乐、舞蹈、小品戏剧编创、舞台技术等10期强化培训,加强了乌兰牧骑队伍建设,提升了乌兰牧骑队伍素质能力。 
        多年来,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长期活跃在农村牧区、大漠戈壁,将大量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奉献给人民群众,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鄂托克旗乌兰牧骑与基层实际结合,以队伍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为基本组织形式,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曾先后四次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战线先进集体、团队,并多次被评为自治区“一类乌兰牧骑”。2007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十佳乌兰牧骑”称号。
        在服务周边农牧民的同时,鄂托克旗乌兰牧骑从草原深处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队员们的足迹遍布全国30余个省、区、市,曾先后出访过日本、埃及、蒙古、越南、缅甸、美国等近10个国家进行演出交流。
        回望来时的路,看清脚下的路,坚定前行的路!

        一、乌兰牧骑是农牧民群众的好儿女
        乌兰牧骑的成立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在民族地区的具体体现。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鄂托克草原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面积3.4万平方公里,人口仅有6.6万)、交通闭塞,文化生活十分贫乏,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党的方针政策很难及时送到农牧民的身边。乌兰牧骑的成立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现状,短小精悍的队伍、一专多能的演员、小型多样的节目、轻便灵活的装备,走向了广阔的牧区和村镇,他们演出、宣传、辅导、服务,把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当代科学文化知识、精彩的民族民间歌舞送到了农牧民的身边。他们同农牧民一起参加生产劳动从中吸取艺术的养分,把精彩的节目送到孤寡老人的毯包里,不远十几公里背来残疾人看演出,把省吃俭用攒下的一点积蓄无私地奉献给了牧民,他们帮助农牧民理发、照相、读报、写信、修理、看病……因而被农牧民亲切地称作“玛奈乌兰牧骑”。在那个年代里乌兰牧骑不仅是人民群众最想见到的人,更是党和国家的宣传队、演出队和服务队,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的政治、社会稳定。
        二、乌兰牧骑是先进文化的普及队
        自建队之初起,鄂托克旗乌兰牧骑每年在基层为农牧民演出的时间均在六七个月以上,演出200多场,最多时一年演出324场。截至目前累计演出6800多场,观众达500多万人次。鄂托克旗乌兰牧骑的演出包含经典蒙古族歌曲男、女独唱,男女二重唱;音乐欢快、动作优美的蒙古族民间舞蹈顶碗舞;极富特色的神奇歌唱艺术——呼麦;还有享誉国内外、极具特色的蒙古族节目《鄂尔多斯婚礼》。
        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建队至今60多年来,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不同阶段,始终保持了乌兰牧骑的本色。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在建队之初就率先创造性地确定了工作模式,开拓和丰富了乌兰牧骑演出、宣传、辅导、服务的作用。此后的“全员聘用管理制度”“文企联姻”“以文补文”“以城补乡”等措施,一度成为全区乌兰牧骑探索发展的先驱,成为普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典范。不仅在宣传内容、服务方向上紧扣时代的脉搏,在创作演出的节目上更能体现不变的本色和时代的气息。
如建队之初的《把一切献给党》《飞夺泸定桥》《重见光明》;70年代的样板戏《白毛女》《红灯记》《奔向延安》;80年代的《马铃舞》《致富路上》《乌仁都西之歌》;90年代的《小鸟的诉说》《鄂尔多斯乃日》《大漠丰碑》;21世纪之初的《可爱的鄂托克》《神奇阿尔寨》《半日花》《乌仁都西畅想曲》等,都在歌颂社会的主流、时代的英雄、民族的传承。
        三、乌兰牧骑是改革开放的文化使者
        从大草原到边防前线的猫耳洞、从蒙古包到矿井、从勒勒车到人民大会堂都是乌兰牧骑的舞台。他们走向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为家乡带回创业的信息。在社会和经济大发展的今天,他们的歌舞充当了招商引资、旅游开发的“生力军”。他们的足迹遍布祖国各地以及埃及、朝鲜、日本、蒙古等国家。把浓郁的鄂尔多斯风情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带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乌兰牧骑成为外界了解鄂托克旗的文化使者。
        四、乌兰牧骑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乌兰牧骑的成立是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迫切需要。新中国成立之初,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相对落后,众多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都是靠口头流传,不少文化技艺面临着失传和灭绝的危机,有待于挽救。乌兰牧骑的诞生使得民歌、民间舞蹈、传统服饰、民间习俗再现于舞台之上,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并通过乌兰牧骑队员的二次创作和艺术加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收集整理蒙古族民间艺术遗产一直是乌兰牧骑一项重要的任务。如: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创始人热喜同志整理出版的鄂尔多斯民歌、民间音乐磁带几十套,先后收集歌曲、音乐几百首。另有民族歌舞品牌《鄂尔多斯婚礼》《筷子舞》以及《苏力德的祭把》《查玛舞》《特莫奈达喇拉嘎》等民间舞蹈、宗教舞蹈和祭祀民俗节目,为鄂托克旗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建队60多年来,鄂托克旗乌兰牧骑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以民族歌舞为主要内容,坚持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和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长期活跃在农村、牧区,扎根于基层,将大量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奉献给广大农牧民。与此同时,服务辅导、扶持了几十个基层业余文化队,培养出业余文艺骨干千余人,为活跃基层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曾先后赴美国、日本、蒙古、埃及、越南、缅甸、朝鲜等国家或地区和国内各地演出,受到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和热情赞扬。

        来源:乌宁夫编著《鄂托克旗文化风采》,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
 
责任编辑:乌宁夫编著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