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机盎然的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活动。它是文化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也是大众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更是人民群众积极性、创新性和创造性的体现,它的发展是一个地区的文化基础灵动鲜活、充满魅力与活力的标志之一。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鄂托克旗的群众文化蒸蒸日上,生机盎然。它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增加社会的文化产品供给,创造很多具有地域特色与草原特色、为民众所喜闻乐见、符合大众意愿的文化项目,不断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同时也提升了群众的文化实践力和占有水平,为周边旗县树立了标杆,为鄂托克旗荣耀的文化事业增光添彩。鄂托克旗的群众文化包括了群众文艺创作活动、群众自办文化活动和节假日群众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一、群众文艺创作活动
鄂托克旗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文化多元的地方,其中奇特性、多元性、珍稀性、唯一性等是鄂托克厚重文化资源的典型特征。鄂托克旗的历史文化具有诸多的亮点,即鄂托克旗是恐龙足迹化石群遗存地、鄂尔多斯岩画的故乡、国家级珍稀植物自然保护区、阿尔寨石窟所在地、成吉思汗大营地、成吉思汗祭祀文化发祥地、成吉思汗圣火传承之乡、文化遗存聚集地、宗教文化盛行地、西鄂尔多斯歌舞之乡、鄂尔多斯婚礼的传承之地、红色文化传播地等,这些集中的资源构成了群众文艺创作活动的文化基础。这里的人民群众喜爱吹拉弹唱、载歌载舞,由此也把大众本身固有的文化潜力激发出来,他们热情洋溢地展现居住于鄂托克大地的美好幸福生活,以自发的文艺创作活动不断增加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丰富了惠民演出节目产品的种类与形式,使得群众文化本身更接地气、更能反映基层社会的呼声,贡献他们自己的才华才智,也很好地体现人民大众无穷的创造力。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群众与文艺工作者就立足鄂托克旗丰富悠久的民俗文化资源,逐步挖掘整理鄂尔多斯婚礼文化。1979年3月,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在全市第一个把鄂尔多斯婚礼推向银屏并搬上舞台,鄂托克旗的民族风情歌舞《鄂尔多斯婚礼》作为蒙古族歌舞和民俗风情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风靡草原,享誉中外,成为著名文化艺术品牌,也是最为普及、广受欢迎的品牌民俗文艺节目。最终在1980年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荣获优秀节目创作奖和优秀演出奖两项最高的奖项。此外,大众进行文艺创作的潜力在早期也逐渐融入鄂托克旗的风俗习惯之中,牧民以家庭为单位零散地组织一些自娱自乐的活动,他们无论是在佳节喜庆,还是宾朋宴席中,不分男女老少,都会即兴创作,或吟唱或坐唱,或祝酒或合奏,或舞蹈或助兴,即兴文艺创作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成吉思汗的两匹青马》《黑缎子坎肩》《祝酒歌》《送亲歌》《敬酒歌》《鄂托克西边》《六十个美好》《金杯银杯》等都是民众信手拈来耳熟能详的歌曲,《筷子舞》《盅子舞》等也是群众如数家珍的民间舞蹈。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牧区改革深入及农牧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他们对于丰富的文化活动与生活表现出更强烈的渴望,所以群众文化迎来兴起的热潮,群众文艺创作变得积极主动,不少作品很好地融入乡镇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中,参与到大型的公共文化演出中来。不少农牧民因为喜爱文艺创作与表演而成为村子嘎查甚至苏木乡镇远近闻名的音乐户、文化户。如20世纪80年代苏米图牧民文艺队与乌兰牧骑合排创作的歌舞剧《乌仁都西之歌》不仅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同时荣获自治区业余文艺比赛和艺术创作的“萨日纳”奖的奖项。21世纪以后“草原蓝色乐队”“都斯图河民乐队”等民间音乐组合的草原摇滚、牧民群众原生态的创作歌曲等都令人耳目一新,展现了原汁原味的鄂托克大地上的草原情怀。截至2020年,鄂托克旗已经形成浓厚的群众文艺活动氛围,老百姓主动融入文艺活动中来,既当观众欣赏精彩演出,也当演员作者参与创作文艺节目,实现了“我看表演”与“我要表演”的有机统一。鄂托克旗培育的几百个文化户遍及鄂托克旗各个村嘎查,他们把热爱文艺、热爱生活的真情实感,融入表演中,创新形式创作文艺作品,更接鄂托克农村牧区的乡土气息与地气,赋予了文化生活传承、弘扬和表演的魅力,经常活跃于周边民众之中,为繁荣基层群众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群众自办文化活动
新中国成立之前,鄂托克旗没有群众自办文化活动,自办文化活动很多都是封建王公贵族的特权。新中国成立以后,民众成为鄂托克草原真正的主人,他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体现在积极筹办、组织和协调自己的文化活动领域,典型的表现就是成立相应组织与举办业余文艺活动等。
第一是群众自发形成相应组织。群众自发形成的组织是民众出于美好生活及文艺活动的喜爱而产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活跃远近乡间群众文化生活。所以在20世纪50-70年代,鄂托克旗的布拉格、城川、毛盖图等地牧民就自发成立过业余文艺宣传队。1955年,布拉格公社文艺队成立,为鄂托克旗第一个群众文艺队,鄂托克旗著名艺术家热喜就是在这个文艺队中崭露头角。文艺队队员很多都是本村嘎查或乡镇苏木的青年牧民,他们牧闲农闲时自娱自乐排练歌舞节目,编排小歌剧节目,开展惠民演出,牧忙农忙时回家参加生产劳动,文艺队队员长时间扎根基层,每年演出数量接近百场,所到之处深受农牧民群众的欢迎。后来的苏米图苏木牧民文艺队带有同样的性质,他们长期深入农村牧区开展文艺表演,被牧民亲切地称为“玛乃牧民乌兰牧骑”。因为长期扎根苏木嘎查开展演出而成为20世纪80年代鄂托克旗民间文化的荣耀,因为他们参演的节目多次参加农牧民业余文艺汇演与调演,获得伊克昭盟乃至自治区的奖励,由于突出的业绩受邀赴京汇报演出,苏米图苏木牧民文艺队成为全国第一支应邀进京的农牧民业余文艺队,被誉为“草原灿烂的明珠”,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乌兰夫等人的亲切接见。同时,苏米图苏木的群众文化工作受到了全国的表扬与肯定。1989年11月,苏米图文化站站长黄金海出席了“全国以文补文经验交流会”,被文化部授予“全国优秀文化站长”称号。20世纪90年代后,鄂托克旗民间文化潜力进一步迸发,涌现出很多民众自愿参与、活动资金自筹和日常自我管理的民间组织,如乐队、音乐组合、爱好者协会、文化协会等,“草原蓝色乐队”“都斯图河民乐队”“六韵音民乐组合”“老年歌友会”“赛马协会”“马文化协会”“骆驼文化协会”“飞梭体育协会”等都是其中典型的代表。有的常年活动,有的按季节活动,有的按节庆活动,有的在节日期间根据需要随时组成,还有的组织专门性的活动。这些民间性质的协会与组合开展活动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尤其是在鄂托克旗农村牧区丰富了农牧民的文化生活,体现出较大的文化覆盖面,有的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他们的成立为鄂托克旗民间文化的活跃与弘扬提供了不少的群众支撑。如阿尔巴斯苏木的那音太夫妻是普普通通的牧民,出于对民间音乐与文化的热爱,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生活稍微宽裕之后自行购置成套的民族乐器,与邻里相助组成家庭乐队,学会吹拉弹唱。在农牧业繁忙之余自娱自乐,在邻里周边节庆活动、婚嫁迎娶之时即时演出活跃气氛,成为本嘎查远近闻名的牧民乐队。由于那音太家庭的努力,1996年家庭乐队获得内蒙古自治区音乐家协会给予的“草原蓝色乐队”荣誉,那音太被破例吸纳为音乐家协会会员,这是鄂托克旗第一位被接收为协会会员的牧民音乐爱好者,是当时内蒙古自治区音乐家协会中唯一的牧民会员。“草原蓝色乐队”的发展影响了诸多民间乐队与组合的涌现,一时间掀起了农村牧区喜爱民乐的热潮。
第二是群众自发组织业余文艺活动。群众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主动参与甚至组织文艺活动,有的是参加到群体表演中去,有的是组织个人或邻里进行比赛,为周围社区乡间带去了欢声笑语,民众的热情在积极浓烈的参与意识与表现意识当中得到了释放与再现。如民间音乐组织往往在喜庆婚宴、集聚活动之余助兴演出,为农牧民无偿提供志愿服务,丰富了农牧民的日常文化生活;鄂托克旗马文化协会积极协调养马育马和训练跑马,参加那达慕赛马比赛,组织家庭马文化节,在那达慕大会中开展马艺表演,使得鄂托克旗赛马活动远近闻名;鄂托克旗的苏米图苏木马什亥嘎查的农牧民平时就喜爱养马,经常组织跑马赛马活动。2017年自发成立嘎查级的马文化发展协会,建立了马文化展览馆和嘎查赛马场,有会员150多人、走马跑马200多匹,在丰富本嘎查业余生活之余推动了马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还有的民众自发组织朗诵、歌咏、诗歌、民间故事比赛、骆驼文化节、草原文化节、传统敖包祭祀、个人演唱会等文艺体育活动,种类繁多活动可观,均得到了热烈的关注与参与,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如鄂托克旗籍著名歌手腾格尔(2009年全旗那达慕期间个人演唱会)、杨魏玲花(2012年阿尔寨文化节感恩家乡演唱会)等都曾在鄂托克旗举办过演唱会,他们是鄂托克旗文化领域的骄傲。群众自发性的文艺活动成为鄂托克旗文化活动一个鲜明的亮点所在。
三、节假日群众活动
节假日的文化活动也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按照日期加以排序的话,鄂托克旗很多群众活动都是跟随节庆的节奏加以安排的。改革开放以前,鄂托克旗蒙古族民众主要以传统的那达慕大会为主,每次盛大的那达慕大会成为全旗各界农牧民群众热情参与的活动,因为在那个年代那达慕是少有的大型群众活动。改革开放以后,民众生活不断改善,对于节日文化与群众活动的期望更高,要求组织和参与到节庆群众活动中成为他们普遍的心声。20世纪80年代,那达慕大会已经成为传统蒙古族文化节日的代表,鄂托克旗在传统节庆与政治性纪念节日之外同时重视“艺术节”“羊绒节”“旅游节”“商贸会”“音乐节”“文化节”“展览节”“招商引资会”等活动的举办,节日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融入到活动中来,使得节假日群众活动紧随社会发展潮流,更具现代化元素和时代精神风貌。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鄂托克旗把那达慕大会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联合举办,超过30000人次或观看或参加到表演中来;鄂托克旗还把那达慕大会与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60周年、乌兰牧骑建队50周年、广场文化周等活动结合起来开展综合性的群众文化活动,直接或间接参与人数均突破万人,一时间,让鄂托克大地沉浸在节日欢腾的氛围之中,人民群众欣喜地参与到多元的文化活动中。如2005年鄂托克旗成功承办的第三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成立48年来首次在旗县举办、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艺术节活动。“相聚鄂托克”的大型广场文艺表演、区直及盟市的乌兰牧骑晚会节目、参赛乌兰牧骑的比赛汇演、艺术节期间周边苏木乡镇的惠民演出等活动更是接二连三应接不暇,仅鄂托克旗举办的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就多达11项,参与观众超过10万人次,艺术节受到了广泛的瞩目。近年来,群众性节庆文化活动已经做出了规模、做出了品牌、做出了经验,已成气候。每年的活动均能令人耳目一新满怀期待。如“世界图书日”、“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巧手”民间手工艺品展销节、“吉祥鄂托克”、“幸福鄂托克”、“美丽鄂托克”类的主题联欢与群众文艺晚会、庆元宵猜灯谜秧歌表演及趣味性体育活动、草原音乐节、敖包节文化活动、草原摇滚演唱会、蒙古搏克精英赛、阿尔巴斯山羊一锅炖物资交流会等进一步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民众心中久久难忘、脍炙人口的群众文化活动,它们为展现鄂托克旗群众乐观向上的新时代文明风貌、促进鄂托克旗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和提升鄂托克旗文化惠民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来源:乌宁夫编著《鄂托克旗文化风采》,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