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文化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乃日文化唱响幸福歌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学会研究》2024 作者:杨勇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7-12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鄂尔多斯乃日是自治区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鄂尔多斯乃日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乃日文化不仅是鄂尔多斯传统文化品牌,千百年来也深深地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性,体现出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独特性,乃日文化在新时代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传递出鄂尔多斯欢快热烈的激情,奋发图强的精神,唱响了鄂尔多斯各民族最美幸福歌。

        一、乃日文化调查研究与初步认识   
        (一)乃日文化调查研究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受鄂托克旗文化和旅游局委托,2023年3月至12月在鄂托克旗开展了鄂尔多斯乃日调查工作。研究会成立了“鄂尔多斯乃日文化调查工作组”,组织了市内外专家学者和当地文化工作者,在全旗6个苏木、镇和2个园区进行了调查。走访嘎查、村、社区的农牧民、居民、退休干部职工和专家学者等100多位,基本上涵盖了鄂尔多斯乃日在鄂托克旗各个方面的代表性人物,如乃日演唱、舞蹈表演、器乐演奏、祝赞颂者、礼仪主持、节目编导、辅导培训、服装制作、直播达人、管理部门、乃日爱好者、乃日研究者、非遗传承人、艺术团体负责人、乃日保护传承基地负责人等。经过深入乡村的农牧民和社区居民开展调查,获得了珍贵的第一手音像图文表格资料,在初步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乃日在鄂托克旗的整体状况和文化特征有了初步认识。   
        (二)何谓乃日文化   
        鄂托克旗乃日是鄂尔多斯乃日传承保护的核心区域之一,乃日文化专指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保护项目“鄂尔多斯乃日”。乃日一词为蒙古语,在汉语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鄂尔多斯特征的歌舞乐表演,二是表演中伴有尊贵的礼仪习俗,内容上包括“歌舞乐,礼仪颂”,即民歌、舞蹈、器乐、祝颂、礼仪、民俗等,如果加以提炼,可以概况为“礼俗里的歌舞艺术”,还可以进一步表达为“鄂尔多斯礼乐”。    在《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对乃日有这样的记载:“在蒙古语nair(乃日)一词的外延已超出了酒宴、宴席之意,而是大的聚会、礼仪活动。nair的召开在蒙古人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一年一度的草原“那达慕”(也称nair,乃日),是天各一方的蒙古人相聚的盛会。人们对盛会的向往不只是为了参加、观赏“三艺”(指摔跤、射箭、赛马),更重要的是去见未见已久的人们,与他们同歌同乐,盛会意味着相聚,相聚意味交流和欢乐。”在这里特别强调乃日是同歌同乐的酒席、宴席和大的聚会、礼仪活动,意味着在相聚的盛会上人们交流和欢乐。   
        鄂尔多斯乃日,作为“鄂尔多斯礼乐”,具有鲜明的歌舞乐与民俗礼仪特征。乃日既是一种表演艺术,也是一种民俗礼仪展示活动,二者相辅相成,共存于乃日活动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细节之间。鄂尔多斯乃日演唱的歌曲以短调民歌为主,也有鄂尔多斯长调、古如歌、漫瀚调,其舞蹈主要有传统民间舞蹈,如筷子舞、盅子舞、顶碗舞,也包括鄂尔多斯舞;其乐器主要为四胡、三弦、笛子、扬琴,习惯上称为“四大件”,辅以马头琴、古筝等。鄂尔多斯乃日民俗礼仪的内容极为丰富,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群中均有不同的礼俗,通常展示的礼俗主要有迎宾礼、待客礼、敬酒礼、尊长者礼、全羊宴礼、敬天地礼等。每一项民俗礼仪的实施过程中都有对应的民歌演唱,有专门的祝赞颂词,形成歌舞乐、祝赞颂与民俗礼仪的展示展演,犹如草原上一首优美的歌舞礼俗交响乐,和谐优雅,动人心弦。    鄂尔多斯乃日,作为一种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形式,深深扎根于草原上牧民生活中间。在草原上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家庭娱乐还是盛大聚会,都有乃日活动,如婚礼上的乃日、寿诞上的乃日、家庭自娱自乐的乃日、待客宴席间的乃日、年俗节庆时的乃日、那达慕上的乃日、马奶节上的乃日等等,鄂尔多斯乃日是一项重要的民间民俗活动,为草原装点出无尽的生机和活力。   
        (三)乃日文化源远流长   
        乃日,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艺术形式在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早期历史上已经形成。秦汉唐宋时期的匈奴、鲜卑、突厥、回鹘等北方游牧民族中,已经普遍存在着“礼俗里的歌舞艺术”形式,13世纪蒙古族兴起,蒙古各部中“礼俗里的歌舞艺术”更为盛行,15世纪鄂尔多斯部驻牧宝日陶亥(河套)地区以来,“礼俗里的歌舞艺术”称为乃日,由于鄂尔多斯地区保存乃日较好,习惯上多称为“鄂尔多斯乃日”。   
        “乃日”作为蒙古族文化艺术活动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魏书》中记载了一个有关游牧民族音乐来源的故事,原文如下: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时有小异,或云其先匈奴之甥也。其中有狄氏、表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匈奴单于生二女,姿容秀美,国人皆以为神。单于曰:“吾有此女,安可配人,将以于天。”乃于国北无人之地,筑高台,置二女其上,曰:“请天自迎之。”经三年,其母欲迎之,单于曰:“不可,为彻之间耳。”复一年,乃有一老狼昼夜守台嘹呼,因穿台下为空穴,经时不去。其小女曰“吾父处我与此,欲以与天,而今狼来,或是神物,天使之然。”将下就之。其姊大惊曰:“此乃畜生,无乃辱父母也!”妹不从,下为狼妻产仔,后遂滋繁成国,故其人好引声长歌,又似狼嗥……高宗时,五部高车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绕歌吟忻忻,其俗称自前世以来无盛于此。这应该就是乃日起源于生活的历史传说故事。   
        蒙古民族自登上历史舞台,就有了乃日文化活动,展示了生于草原、兴于草原、能歌善舞、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蒙古秘史》记载,在蒙古汗国建立之时,“蒙古之庆典,则舞蹈宴席以庆也。”其场面非常热烈,参加庆典的民众“绕蓬松树而舞,直踏出没肋之蹊,没膝之尘矣。”元代,对宫廷音乐歌舞更为重视。《元史.礼乐志》记载,“朝会燕飨之礼,多从本俗。”在中书省礼部之下设立仪凤司和教坊司,掌管乐工、乐器。每当有庆典、祭祀、迎送、圣驾光临等活动,仪仗队伍中总有一支数百人的乐队,他们使用的乐器种类非常之多,有西域传过来的乐器,有中原地区的,也有自己制作的,多达数十种。元朝宫廷的乐曲是在继承蒙古汗国、辽、金、宋的宫廷乐曲的基础上形成,吸收了众多民族的音乐元素,又有了新的发展。鄂尔多斯乃日由于鄂尔多斯部独特的历史使命,较为系统完整地传承了古代蒙古族乃日文化。

        二、乃日文化历史发展中的共同性   
        鄂尔多斯乃日文化历史久远而深厚,伴随着游牧民族而生,也伴随着农耕与游牧文化融合发展而成长壮大,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性特征。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始终紧密相连,而农耕与游牧两种文化相对应的朝代和民族,包括夏商至春秋时期与先匈奴各部,战国至秦汉与林胡、娄烦、匈奴等,魏晋南北朝时期与柔然、丁零、鲜卑等,隋唐时期与突厥,北宋至明清以来先后与契丹、女真、蒙古族等,千百年来产生出诸如朱开沟文化、鄂尔多斯青铜文化、秦直道、战国至明代长城文化、西口文化等,鄂尔多斯成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织发展的重要地区,具有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从未间断过的相互交融发展的历史特征。   
        鄂尔多斯乃日文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性文化特征,演绎出一幕幕各民族融合多元的生动历史故事,鄂尔多斯乃日文化,则持续不断地吸取了农耕与游牧民族中歌舞艺术与民俗礼仪的文化精髓,迸发出炫彩夺目的融合之花。   
        改革开放以来,鄂尔多斯乃日与时俱进,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鄂尔多斯作为乃日文化保护传承核心地区,拥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多元融合的文化特征,群众参与度极广,社会普及率极高,国内外影响深远,成为鄂尔多斯各民族特有的群众文化活动,是内蒙古北疆文化建设中鄂尔多斯的一张亮丽名片。   
        进入新时代鄂尔多斯乃日文化传承发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进步,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伴随着各民族长期以来在鄂尔多斯地区交往交流交融发展历程,无论农牧区,还是城市乡镇;无论民间民俗活动,还是大型那达慕盛会,均赋予了新征程上多元一体,融合发展的全新特征,焕发出朝气蓬勃的时代气息,展示出亮丽色彩的时尚风貌,散发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浓浓情韵,谱写出生机勃勃的浪漫诗篇。    
        三、乃日文化传承发展中的融合性   
        (一)乃日文化中艺术与礼俗的融合。鄂尔多斯乃日,以歌舞乐和礼仪颂几项内容融为一体,在各种不同场合下呈现出乃日的不同形式,不同特色的融合发展。   
        鄂尔多斯乃日易学易唱易掌握,以短调民歌为例,那些具律动性节奏的所谓“短调歌曲”。这类歌曲数量在蒙古族传统歌曲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他们大多节奏鲜明、节拍规整、简单灵活、易学易唱,有广泛的群众性。正因易学易唱,在蒙古族中大多数人都掌握了乃日表演艺术和礼俗,而在草原上生活的汉族等其他民族很多人也在其中熟练地掌握了乃日文化的艺术与礼俗,特别是在各民族共同聚居的地区,不分民族地在一起乃日(欢聚),共同在炕头上、在婚礼上、在那达慕上,在草原上欢快地娱乐聚会。   
        (二)“漫瀚调”是鄂尔多斯乃日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艺术形式。在鄂尔多斯乃日文化传承发展的近现代历史上,产生出多种多样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形式,在鄂尔多斯民歌方面较为典型的是“漫瀚调”的出现。漫瀚调采用了蒙古族传统民歌的曲调,以汉语进行演唱为主,也有在同一首歌、同一句词里蒙古语结合,俗称“风搅雪”的形式,在鄂尔多斯的蒙汉各民族中共同传唱了约200多年的历史,时至今日仍然在黄河“几字弯”的晋陕蒙等地广泛流行传唱。漫瀚调是最典型、最直接,融合度与普及率极高的鄂尔多斯乃日文化艺术形式之一。   
        (三)乃日文化中融合形式的舞蹈。舞蹈,也是鄂尔多斯乃日的重要内容,鄂尔多斯舞蹈最具代表性的是“筷子舞”“盅子舞”“顶碗舞”和“鄂尔多斯舞”,盅碗筷三个舞蹈均产生在百年左右的时间,对于鄂尔多斯蒙古族来说,这个阶段正是从游牧向定居转型的时期,是从蒙古包开始移居到土屋里生活,筷子、盅子和瓷碗,原是农耕民族使用的餐饮用具,在近代蒙汉民族交往交流过程中,也成了蒙古族的日常生活用具,在酒席宴会,家庭娱乐时,酒酣情盛之际,牧人们席地而坐,盘膝而动,肢体随性而舞,道具随手而拈,于是,木筷、酒盅、茶碗、油灯、彩带等都成为舞蹈道具,由此逐渐地产生出别样的舞蹈形式,也成了鄂尔多斯乃至蒙古族舞蹈的代表性艺术形式。    

        四、乃日文化红色基因中的革命歌曲   
        革命歌曲,也称为红色歌曲,是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革命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歌曲。“革命歌曲以歌唱党的领导、革命斗争、革命领袖、民族团结奋斗、人民幸福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与祖国大好河山为主要内容,永远激励我们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鄂尔多斯,革命歌曲也是乃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近现代鄂尔多斯乃日的鲜明亮点。   
        鄂尔多斯革命歌曲的产生,以红色文化为底色,突出了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和长城文化,构成了陕甘宁革命老区北大门上的一道红色文化风景线,正是在无数鄂尔多斯各族儿女投身革命,前仆后继的革命历史进程中,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炮火连天的枪林弹雨中,在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地建设祖国伟大事业中诞生出了一首首鄂尔多斯乃日特色的革命歌曲。   
        在收入《鄂尔多斯革命歌曲溯源》的革命歌曲中,既有原创为蒙古语的《永远跟着八路军》《寻找八路军》等革命民歌,也有原创为汉语的《八路军和蒙古少女》《时局声明》《民兵战术歌》《蒙汉支队之歌》等革命歌曲。发表于1946 年 9 月12日《解放日报》上的《八路军和蒙古少女》这首汉语歌曲,以秧歌剧形式歌颂了蒙古族少女前线支援八路军战斗的故事。故事发生于1945年8月3日,当时,国民党军队突袭西乌审革命根据地,指战员们顽强抵御敌人,与敌人激战,在烈日暴晒下个个饥渴难忍。此时,一位蒙古族姑娘不顾自己的安危,用木桶提着酸奶出现在子弹呼啸的战场上,将酸奶一碗一碗斟满送给正在进行战斗的指战员充饥解渴。歌中这样唱道:     
            她悄悄地来到战士身旁     
        小声而谨慎地向战士打招呼:     
            喝奶汁嘛   
            咱们公家人   
            咱们八路军     
            喝奶汁嘛     
            ……   
        在鄂尔多斯革命歌曲中有许多歌曲继承了鄂尔多斯乃日的传统词曲风格,譬如《山头上》这首歌,在歌词里唱道:     
            山头上太阳落下的时候     
            给那枣红马鞴上鞍     
            当人们都在入睡的时候     
            咱俩就要悄悄相见     
            ……   
        这首歌曲产生于1947年6月,鄂尔多斯西部革命根据地受国民党的威胁,在白色恐怖之下的革命军人家庭更是被围追堵截。中国共产党及时派出当地革命战士回家乡探望亲人,为革命军人家庭送去粮食,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被派出的革命战士在日落山时动身,乘夜神速地秘密回到家乡看望乡亲,送去了边区政府提供的口粮,天亮之前,又行进在回程的路上。战士们在完成任务后回程的路上,创作了这首歌曲,抒发了革命军人的豪放与浪漫之情。   
        鄂尔多斯南部与陕北和山西接壤,在近现代历史上也有着与周边地区革命歌曲相互影响的独特现象,如鄂尔多斯民歌《查干郭勒河岸》在流传至陕北地区后,变成陕北民歌《骑白马》。1942年冬,陕北民歌手李有源在这首《骑白马》曲子上创作了陕北民歌《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我国著名作曲家刘炽先生1940年10月,随延安鲁艺采风团赴鄂尔多斯采风,在乌审旗沙尔利格一带采访了阿尔宾巴雅尔、哈拉金、阿拉坦花等民间歌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刘炽先生创作的电影插曲《英雄儿女》中就融入他在鄂尔多斯收集的鄂尔多斯民歌《亲王衙门》的旋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鄂尔多斯又产生出大量的革命歌曲,“如《查干布拉格泉水》《绿色的纳林高勒河畔》等。这些革命歌曲,以满腔热情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变,大都曾广为流传。收入《鄂尔多斯革命歌曲溯源》一书的歌曲,以产生于乌审旗境内的蒙汉语革命歌曲为主,也包括了部分产生于鄂尔多斯其他地区的革命歌曲,如创作于达拉特旗的《文公敖包》和创作于杭锦旗的《兴修水利》《浩绕柴达木》等,是鄂尔多斯革命歌曲的集成。”   
        鄂尔多斯革命歌曲是在革命历史实践中,这一地区的蒙汉各族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心并肩战斗的历史,鄂尔多斯革命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鄂尔多斯民歌”的组成部分,是鄂尔多斯乃日在革命历史上珍贵的文化宝库,是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五、乃日文化与时俱进中的时代赞歌   
        突出乃日文化主题和时代特色,鄂尔多斯正在打造乃日文化品牌,鄂尔多斯乃日是鄂托克旗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项目,近年来在鄂托克旗大力开展乃日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2022-2023年连续创办了两届鄂尔多斯乃日文化节,创立了鄂尔多斯乃日文化保护传承基地,鄂尔多斯乃日文化保护传承体验基地、建立了120多支乃日文艺队,参与乃日活动的各民族群众10000多人,每年在旗、乡苏木镇举办多期乃日文艺培训活动,在全旗范围内常年开展各种形式、不同规模的乃日文艺演出和文化活动1000余场,特别是在乡村的农牧民家庭乃日成为常态化、生活化文化活动,在城镇的社区、街道、广场等公共场所,独具特色的乃日文化活动成为一道亮丽的城镇风景线。乌兰牧骑、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文化户,作为城乡坚强的新时代文化阵地,同时也成了鄂尔多斯乃日重要活动阵地,发挥着从旗到乡村、到农牧民文化专业户的带头作用。   
        鄂尔多斯乃日植根于鄂尔多斯民间,2007年列入第一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鄂尔多斯大地涌现出一大批乃日保护传承的带头人,以鄂托克旗为例,在阿尔巴斯苏木呼和陶勒盖嘎查牧民那音太创办的蓝色乐队,已有3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支持下,扩大了活动场所,设立了专门的小型舞台,编排了一台乃日表演节目,举办了鄂尔多斯乃日文化与蓝色乐队的专题展览。目前蓝色乐队在那音太的带动下,有演出人员40多人,全部来自周边爱好乃日文化的农牧民邻居,现在蓝色乐队已经被命名为鄂托克旗鄂尔多斯乃日文化体验基地,成为阿尔巴斯草原上一道亮丽的乃日文化保护传承风景线。苏米图牧民芒来巴特尔,现在住在旗政府所在地乌兰镇,2014年芒来巴特尔被命名为全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芒来巴特尔创建了108平方米的鄂尔多斯乃日传习所,2018年被命名为旗级鄂尔多斯乃日传习所,2022年被命名为鄂托克旗首座鄂尔多斯乃日文化保护传承基地。多年来,以鄂尔多斯乃日保护传承基地(传习所)为平台,开展鄂尔多斯乃日保护传承公益性教学活动,立足鄂托克旗,辐射鄂托克前旗和乌审旗等周边地区,2016年以来举行基地与巡回课堂教学约500多次,目前有8个班级(7个群众班级,1个学生兴趣班级),200多名学员,在课堂教学基础上,还通过“师徒帮带”,“面对面授课”,“微信授课”等多种方式教授鄂尔多斯民歌演唱、鄂尔多斯四大乐器和大琴演奏的民间技法。同时,鄂尔多斯乃日保护传承基地还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民歌民乐大赛和演出活动。   
        鄂尔多斯乃日,在历史的长河中,凝练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进入新时代,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在北疆文化建设的征途中,鄂尔多斯乃日文化伴随着各民族长期以来在鄂尔多斯地区交往交流交融发展过程,形成了多元一体、融合发展的鲜明特征,焕发出全新的时代气息,展示出全新的时尚风貌,饱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浓浓情韵,书写着更加美好浪漫的鄂尔多斯融合文化诗篇。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学会研究》2024年6月27日第7版

 

责任编辑:杨勇

上一篇:第七章 第二节 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一篇:没有了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