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文化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第八章 第二节 创新文化强旗战略

来源:《鄂托克旗文化风采》 作者:乌宁夫编著 人气: 发布时间:2024-10-23
摘要:一、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是基础 鄂托克旗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悠久而浓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成为鄂托克旗文化建设卓有成效的基
        一、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是基础 
        鄂托克旗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悠久而浓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成为鄂托克旗文化建设卓有成效的基础。首先,就是具有鄂尔多斯代表性的草原文化资源。鄂托克旗保存有包括拖雷伊金祭祀在内的许多独特的蒙古族文化传统,这些都具有典型的蒙古族宫廷文化特色,这在其他蒙古族聚居区来说较为罕见。其次,鄂托克旗还有着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例如,壁画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岩画文化、恐龙文化、红色文化等都成为鄂托克旗文化发展的基础。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鄂托克旗拥有鄂尔多斯高原第一峰乌仁都西山,有以悬崖绝壁坐禅洞著称的迪延阿贵庙,有成吉思汗西征时打下的饮马泉和百眼井,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蒙古最大的石窟寺——阿尔寨石窟寺,以及古朴壮观的苏里格庙和百鸟栖息的温泉旅游区等景区景点。被国际市场上誉为“纤维宝石”“软黄金”的阿白山羊绒原产地就位于鄂托克旗的阿尔巴斯苏木。在鄂托克旗西部的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长着距今1000万-3000万年的四合木、半日花等世界濒危植物。世界集中成片地区面积最大、种群最多的恐龙足迹化石以及鄂托克综合地质博物馆、生态植物园、西鄂尔多斯文化主题公园、螺旋藻产业园等都是鄂托克旗供游客观赏、游览、体验的独特景观。
        拥有如此富集的文化资源,鄂托克旗自然要在充分挖掘利用上下功夫。20世纪90年代实施的小康文化工程初步发掘了一些文化资源,并且在基层初步建成了文化室、文化站等基础设施,在农牧民群众中间发掘出了一些文艺骨干,并且对阿尔寨石窟、拖雷伊金祭祀等进行了发掘和保护,这些工作为促进鄂托克旗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2008年,鄂托克旗被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乃日文化之乡”;2012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成吉思汗圣火文化之乡”,建立了“中国成吉思汗圣火文化保护基地”;2014年被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评选为“中国文化经济活力城市”。目前,鄂托克旗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到277.6万平方米,文化设施设置率、覆盖率和受益率均得到显著提升。全旗拥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和苏木镇综合文化站,标准化嘎查村文化室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应有尽有。除此之外,“草原书屋”、重点文化户遍布鄂托克草原。浓厚的文化发展氛围也为鄂托克旗的文化旅游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2017年,近80万游客来鄂托克旗观光游览,这个庞大的数字足以说明鄂托克旗富足的文化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旅游开发模式得到了游客的认可。利用不同特点的各大景区,依托节庆活动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了旅游市场,让游客全方位品味鄂托克草原孕育的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多渠道体验草原人民创造的独特的游牧生活,同时也展现了别样的鄂托克旗旅游文化,进一步提升了鄂托克旗的知名度。 
        二、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性
        改革开放前,鄂托克旗偏僻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文化生活更是贫乏。改革开放,首先需要解放思想,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化发展模式。没法等、没法靠,只能因地制宜,寻求适应广大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全新路子。当时盟(鄂尔多斯市前身伊克昭盟)里清醒地认识到,只靠过去的文化机制,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两个文明建设所承担的任务。根据这一实际情况,鄂尔多斯文化建设,要寻求新的切入点,创新文化服务模式,由过去的文化等人,改为文化找人。1978年,在鄂托克旗、乌审旗等牧区首先诞生了苏木、乡宣传文化站,成为文化建设的新生事物,影响全盟。当时出现的宣传文化站,成为农村牧区思想文化阵地,将文化服务送到离农牧民较近的地方。但是,一家一户分散居住的农牧民,分布于偏僻的农村牧区,多数离文化站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远,他们享受文化生活的境况,显然不客观。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群众首先发明并推广文化车,被称之为“流动文化站”的文化车,把文化送到偏僻的农牧区。流动文化车,带上文化站的图书、电影、录像、科技资料、小型文艺演出、娱乐器具等巡回在本地村、嘎查和农牧民集中的一些点上,进行文化服务。文化车的活动还创造了“三定一日”(定点、定时、定线,过文化日)服务制,不断为农牧民的文化活动提供新内容,提供农牧民所需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当时,文化车不仅成为乡村文化的传播纽带,而且也成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文化车的诞生,为活跃农牧区群众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文化车毕竟是流动的,文化又不能长期留在农牧民中间。如何使文化不离开农牧民。探索中发现,鄂尔多斯的广大牧区,本身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因而群众中首先诞生了一些文化骨干,他们通常可以吹拉弹唱,以他们为中心经常组织周边一些农牧民进行文化生活。这种群众实践后来被市里推广。在广大农牧区大力发展家庭文化户,为偏僻落后的农牧区注入了活力。鄂托克旗在推广家庭文化户上更是不遗余力,推出了“蒙古包文化工程”,为文化大户配备蒙古包和文化活动器材。家庭文化建设,是文化机制的一项重大突破,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解决了农村牧区大面积的文化建设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农牧民建设家庭文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农牧民落后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为家庭注入了时代的气息,不断满足了农牧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农牧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改变了落后的生产方式,把科学技术引进家庭,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经济效益,为脱贫致富达小康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过几年的建设,在当时农牧区经济落后的情况下,这些文化户,一个个成为小文化中心,影响周围农牧民,为活跃偏僻农牧区群众文化生活和发展生产、勤劳致富起到了重要作用。家庭文化户的发展,焕发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在鄂托克旗营造了广泛的社会文化氛围,使农牧民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与鄂托克旗拥有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是分不开的,为发展家庭文化户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
        价值观是表现文化的最本质的、最具有决定性的要素。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制度具有文化属性,体现一定的价值观,又具有强制性,既有褒扬、约束、规范和惩罚功能,也有引导、塑造人的价值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显著优势。其中,在文化建设方面表现为: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鄂托克旗在文化建设时也一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贯穿在对干部群众的宣讲教育中,另外就是以文明城市创建作为主要抓手推动全社会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以宣讲推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鄂托克旗通过理论宣传创新,举办旗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编印、发放各类理论学习资料,制作推出《主播带你一起学》等微视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种党的理论大政方针宣传中变得感性而有温度。2019年,全旗106个“学习讲堂”、9支“新时代讲习团”和75支“草原学习轻骑兵”,深入开展“七进”宣讲活动730多场次,受众达5.4万人次,蒙西镇获全区“草原学习轻骑兵”先进集体,乌兰镇“七彩讲堂”获全市示范“学习讲堂”,棋盘井镇“草原学习轻骑兵”获全市“草原学习轻骑兵”优秀小分队荣誉称号;“学习强国”平台在全旗注册使用实现党员干部全覆盖。通过生动宣讲,全旗进一步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干部群众对党的理论了解更加深入,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此外,因农村牧区线长点多人稀,农牧民居住分散,有些地方交通不便,以前定点组织集中学习的远程教育教学方式已远远无法满足牧民党员及群众学习需求。2010年,鄂托克旗委组织部专门购置了一辆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流动播放车,在车内配备了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大容量移动硬盘等设备,并配有2名专业人员,将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紧密结合,实现了基层党员干部和农牧民教育管理零距离、全覆盖、常态化,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农村牧区远程教育的新路子。这些制度化的理论宣讲让党的理论宣传深入社会各个角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制度、形成体系。
        (二)以“创城”为抓手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鄂托克旗于2013年被自治区党委、政府命名为全区文明城市。获得这块金字招牌以来,旗委、旗政府高度重视,着眼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的宗旨,不断加强基础建设,广泛开展创建活动,城市容貌更加美丽和谐,城市内涵更加精致文明,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提升。创建文明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城市面貌整治、公益宣传、居民思想道德建设等工作的开展来提升全民精神面貌,是一次对地区整体素质的提升。
        在环境改善方面,强化专项整治,确保城镇面貌显著改观。旗委、旗政府制定印发《鄂托克旗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十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和《重点区域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方案》,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文明品位,让广大市民充分享受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基础建设方面,重点实施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干道、背街小巷整治、住宅小区改造、社区服务能力等专项行动,累计投入近3亿元,新修百眼井路、阿尔巴斯街、桃力民路等三条主干道并施划3D立体人行道线,铺设健康步道8.4千米,施划道路标线2万平方米,铺装硬化2.5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11万平方米,实施雨污、供热管网改造2.2万米,新增停车位1300余个,新设母婴室5个,改善无障碍设施83处,对7个社区进行功能改造,对13个居民小区进行改造提升,对11条背街小巷进行管网及硬化改造。秩序维护方面,重点实施市容环境改善、市场秩序优化、交通秩序治理等专项行动,累计清理各类垃圾3500余吨,清理小广告3.2万余处,整治占道经营、店外经营6000余次,依法整治酒后驾车239起、不系安全带17359起、违法停车13565起、闯红灯6074起。民生服务方面,开通民生热线96615,市民通过手机进行问题上报,部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发动群众成为网格员、监督员,截至目前共解决社会治理、城市管理、便民服务等方面的问题3000余件,切实做到让群众监督政府、参与城市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在强化氛围营造方面,注重融合地域特色、民族文化,贴近大众审美情趣,采取情景交融理念,加大文明城市创建氛围营造,做到公益广告全覆盖。投入500多万元,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爱未成年人、讲文明树新风、文明健康有你有我、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主题,通过宣传栏、落地牌、公交站橱窗、建筑围挡、灯杆旗、电子屏、墙体等宣传形式,投放各类公益广告25000余份,让内涵丰富的公益广告随处可见、驻足可观、深入人心。做到宣传方式接地气。紧密结合地域、民族特色,自行创作文明健康等一系列公益广告,拍摄《文明花开幸福城》专题宣传片,制作《做文明鄂托克人》公益广告8个,开发不文明行为随手拍微信小程序,开设《文明创建有你有我》《文明实践在行动》《文明眼》等专栏,发布创城动态120余次,让文明规范成为多数人的自觉行动,为建设“壮美大草原、幸福鄂托克”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丰润道德滋养。做到入户宣传常态化。投入60万元,制作充电宝、雨伞、保温杯、文明手册等20类宣传品,发放《文明手册》20000余本,《致广大市民的一封信》《文明城市宣传折页》40000余份和各类宣传品20000多套。
        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大力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倡导新风尚,文明创建硕果累累。全旗共获得全国文明单位2个、全国文明村镇3个,旗级以上文明单位81个、文明村镇50个、文明社区14个、文明小区5个、文明家庭70户、文明服务示范窗口10个、文明校园9所。深入开展先进典型选树表彰活动。旗委、旗政府每年拿出50万元,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精神文明先进典型评选表彰,用榜样的力量引领新时代文明风尚,先后评选出各类先进典型620余人,在每年的那达慕大会上进行表彰奖励,其中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4人荣登“内蒙古好人榜”,并通过道德模范巡讲、好人事迹巡展等方式,引导广大市民崇德向善、文明守礼。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着力打造“好人之城”品牌,按照“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要求,创新推行“中心+实践基地(分中心)、所+实践点、站+实践户”模式,依托各类阵地和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300多场次,服务群众65000多人次。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走进社区、走上街头、走进机关学校为各族群众提供良好便利的需求化服务,让文明之花在实践中更加绚丽夺目。不断开展未成年人思想教育活动。坚持把立德树人工作与弘扬雷锋精神结合起来,建成自治区首家雷锋学校,组织开展“小手拉大手、助力文明内蒙古建设”“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爱祖国担大任做新人”等各类主题活动50余场次,表彰新时代好少年24人。
        鄂托克旗通过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建设起到了全面引领和促进作用,让鄂托克旗成为美丽之城、宜居之地、幸福之家,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来源:乌宁夫编著《鄂托克旗文化风采》第215-222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
责任编辑:乌宁夫编著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