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鄂尔多斯学的产生 伴随着鄂尔多斯学的创建和发展,十多年来也是我们对地方学探索和认识深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鄂尔多斯学就是我们了解并进入地方学领域的一块试验田。当鄂尔多斯学提出10年之后,在2013年9月举行的“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研讨会”上,我在发言中说,“所谓地方学,就是指一个特定地域特有文化资源的整合与研究。”又提到,地方学的内容在结构上大体涉及三个方面,即一是传统文化,二是时代的新内容,三是吸收外来的文化成分。地方学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传承与服务促进地方的建设与发展。这些初步的认识和归纳,来源于我们创建鄂尔多斯学的探索和体会,也来源于与兄弟地方学的交流与收获。 一般来说,地方学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也即以一个特定地域历史积淀的文化资源为主要内容,如较早形成的晋学、徽学、楚学、湘学等。这一类地方学的文化内涵,实际上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大国学的一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重视开发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事业,整合文化软实力,提出了新的地方学品牌。有的将历史文化资源与现实文化发展结合起来,创新了地方学的领域,强化其服务功能,积累了新鲜的经验。这一类地方学如北京学、三峡学等。新创建的地方学注重将共生于一个地域的历史、现实、外来的文化元素共融于一个平台,共同整合在一个研究领域,又突出其最具代表性的特点,以形成自己的地方学品牌。各种地方学虽各有特点,但它们又彰现出地方学所共有的特征,即社会性、地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服务性)。 鄂尔多斯学是新出现的一种地方学,她的产生,除了社会大环境的条件外,还有自身一些特殊的背景因素。 一是鄂尔多斯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由于地理环境、民族关系、历史传承等原因,鄂尔多斯所积淀的历史文化资源所具有的独特性、民族性、多样性、连贯性极为鲜明,这是一座富矿,是一大笔财富,越深挖,越丰富多彩。但过去很长时期,鄂尔多斯贫困、落后的压力似乎掩盖了一切。文化的开发与建设迟迟未能提到重要日程上。有人说这是“捧着金碗讨饭吃”。对于历史文化资源,虽有认识,但不深刻;有研究,但不系统;有整理,但不完整;有成果,但比较零星。对于地域文化在历史上的作用及未来如何发挥其功能,还看得不是很清晰,重视的程度还很有差距。只有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解放,文化意识提升,越来越感悟到这是一项不能忽视的任务、不能再延误的工作,必须寻求一个路径,把这件事情切实抓起来。正是在这样的机遇下,在以奇朝鲁同志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的努力下,建平台,组队伍,创品牌,开始了创建自己地方学的有益探索。 二是现实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鄂尔多斯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带给人们思想的震荡更为激烈。回顾三十多年历程,革故创新,探索开拓,步步跌宕,曲折重重。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体验之丰富,思想之解放,环境之变化,速度之惊人,都是前所未有的。实践的结果告诉人们,在经济发展、指标攀升的背后,首先是思想的变革、认识的突破;是在曲折中前行,在探索中清醒;是知识在垫底,智慧在引领,文化在开路。如何让人们的思想认识、文化觉悟适应这种变化,理性地参与和实践,显然,理论和文化的引领作用凸显了、迫切了,加强理论的研究和创新也凸显了、迫切了。正是领导需要、群众也需要,理论工作者需要、实际工作者也需要的氛围下,鄂尔多斯学呼之欲出,历史地承担起了这个任务。 三是文化自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与强大,必然源于对自己文化的自信。我们所说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都是以文化自信为基础的。我们在探讨鄂尔多斯精神时认识到,文化自信是鄂尔多斯精神的一个突出点,这是在蒙古族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性格特征。在八百多年的历史中,蒙古族历经磨难、曲折却奋斗不止、永不退缩,由一个古代民族发展壮大成当代民族,并且为国家的统一、疆域的奠定、文化的多元做出了巨大贡献。支撑这个民族的强大动力,在诸多的因素中,文化的因素是起核心作用的。他们有信仰、有崇拜,有语言、有文字,有哲学思想、有历史经典、有法律制度、有军事谋略,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和独特的草原风俗习惯,这些文化内因与中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都注入到鄂尔多斯地域和民族的生命之中。鄂尔多斯保留了较完整的蒙古族传统文化和蒙元宫廷文化,继承了久远的祭祀仪式,这就是文化自信的表现,这种自信渗透在这个民族的血液中。腾格尔在电视剧《成吉思汗》主题歌《传说》中唱道:“每一个降生的婴儿,都带着你的血性”,就是说继承了文化自信的传统。当我看了8月9日在鄂尔多斯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电视直播后,很激动,很感慨,我似乎感受到鄂尔多斯在经历了三年经济低迷而带来的压力之后,自信又一次在张扬,力量又一次在展示,我也坚信鄂尔多斯发展的转机一定会到来。回顾历史,相信自己,尊重自己,义无反顾,永不言退,才使我们走到今天,这种文化自信是我们最可宝贵的财富。当年我们提出“鄂尔多斯学”时,是基于文化自信;今天我们继续创新发展鄂尔多斯学,依靠的仍然是文化自信。因为我们知道,鄂尔多斯学的创立与完善,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要坚持,不懈探索,勇于追求,这棵地方学的幼苗,不仅能够生存,而且能够成长为根深叶茂的大树。 二、对鄂尔多斯学学科架构的基本认识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立十多年来,在奇朝鲁会长领导下,一直坚持的办会宗旨是立足学术,服务建设,创新机制,着眼发展。我在2010年9月15日“地方学与鄂尔多斯发展研讨会”的发言中提到,鄂尔多斯学的创建与发展表明:资源是基础,创新是主线,结合是关键。无论是办会宗旨还是办会体会,都涉及到鄂尔多斯学学科架构的两个基本支撑点:知识体系(文化资源的整合与研究),应用服务(发挥地方学的功能),也可以说,这是我们对地方学本质特征的认识,在今后地方学的创新与发展中也需要继续坚持。通过鄂尔多斯学的实践,我们可以把它的学科架构归纳为:鄂尔多斯学=知识体系+应用服务。 所谓地方学的知识体系,就是指对地方历史文化及现实发展最具特征、最有代表性现象及知识的系统归纳和表述。在《鄂尔多斯学概论》中,我们将多年来对鄂尔多斯历史与现实的认识和研究,提炼和归纳为六个相互联系的知识领域:保存完整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祭祀传统,生态演进的历史经验,经济改革与振兴发展,社会进步的软实力,敢为人先的鄂尔多斯精神。在这本著作的“序”中,奇朝鲁会长特别指出:“创建和形成完整的鄂尔多斯学理论体系,需要持久深入的研讨实践,不可能一蹴而就。由此而言,〈鄂尔多斯学概论〉只是探索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只能在鄂尔多斯学的基本内涵、结构及理论方法等方面给予尽可能准确、科学的阐释。鉴于鄂尔多斯学研究对象的动态性和社会功能的实践性,鄂尔多斯学理论建设也要逐步发展、逐步深化。”从这个意义上说,《鄂尔多斯学概论》对鄂尔多斯学知识体系的概括与阐述只是初步的。对于这部在2012年完成并出版的著作,今天已感到它的不少不足和有待完善之处。但我们更主要的体会是,作为地方学,一定要对有代表性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和现实发展的有效经验有一个较系统的整合,作为人们认识和研究地方的知识门类、知识体系,至少要把零星的知识予以系统梳理,搭起一个条理明晰的框架,从而使地方学有立“学”之基础。 一个完整的学科架构,还在于要发挥知识体系的社会功能,即应用和服务。如果仅仅将零星知识归拢成文、集结成书,出版扬名尔后束之高阁,那地方学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地方”需要“学”,“学”为“地方”而生,合之谓“地方学”。 这些年来,鄂尔多斯学之所以生存、发展,并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可支持,就在于她始终把应用服务放在重要位置,认识到应用服务不是附属性的,不是次要的,而是鄂尔多斯学内涵的组成部分,是鄂尔多斯学学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对地方学的这种认识,贯穿在建会以来的所有活动中,将对鄂尔多斯学的知识内容与地方的文化需求、文化活动、学术研讨、宣传普及、报刊网络等结合起来,积极参与,热情服务,协助地方做了许多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于地方的领导和群众都感到,鄂尔多斯学是地方不可缺少的软实力,是地方理所应当的文化名片。 知识体系与应用服务的紧密结合,使应用服务言之有物,既有实践,又有理论,有品味、有层次,能很好发挥指导性作用;应用服务不仅使知识体系有了用武之地,也使知识体系接了地气,检验了自己,丰富了自己,新鲜的实践经验能及时得到提升。这是地方学的一大优势,可以弥补学术研究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缺憾,探索一种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因此,可以说,知识体系与应用服务是地方学的两只轮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定的思路,未必能完全解决出路。我们虽然有了以上一些体会,对鄂尔多斯学未来的发展也满怀期待,但我们也看到,这些年地方学的发展也是有曲折的,未来的创新发展任务依然艰巨。一个时期强调文化工作,地方学涌现不少,但真正坚持下来是不容易的。有的起步设想很好,但却步履艰难,效果不明显。我们总结交流的目的,既需要进一步明晰思路,探索创新路径,又需要鼓舞自信,勇于坚持。我们寄希望于领导的支持,更要看重我们自身的努力和基础工作。常言道,有为而有位。不断创新思路,改善地方学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是我们责任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