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举世瞩目“温州模式”的温州和温州人有过自豪,但这几年温州落后了,经济综合实力从浙江省的第一梯队掉到了第二梯队,发展势头掉到第三梯队。在温州发展的关键节点上,作为立足温州、研究温州、服务温州的地方学——温州学必须有所担当。当前首要任务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着眼于发展这个角度,拔高站位,放大空间,跳出温州研究温州。围绕如何推进本届政府为重振温州雄风提出“赶超发展,再创辉煌”的战略目标和中心工作,从宏观环境、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等层面将温州30多年来的发展轨迹和动力机制进行梳理和分析,帮助大家走出认知的迷雾,真正读懂当下,读懂温州,凝聚共识,为温州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 温州学 振兴实体经济 温商回归 普遍联系
创造了举世瞩目“温州模式”的温州和温州人,有过骄傲,因为温州是一座光荣与梦想的城市,温州人是一群特别善于追梦的人。回望中国改革开放30余载,温州以其独有的敢为人先的精神,在砥砺前行中成为了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成就了具有标志性符号意义的实践基地。然而,过去的这种自豪感,于当下正在经历“成长的烦恼”、承受“凤凰涅槃”阵痛的温州而言,已渐渐淡化。如今温州正面临扩大经济总量与提升发展内涵的双重任务,经受增长速度换挡与结构调整阵痛的双重考验。温州必得振奋精神,在金融危机的风雨洗礼中越坎爬坡、克难攻坚;在“百舸争流、你追我赶”的区域竞争中负重加压、奋起直追,体验进与退的博弈。 一、温州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 在当今这个全球一体、快速变化、高度竞合、不进即退的时代,空间上,全世界被压缩成一个地球村;时间上,我国要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西方发达国家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才经历的文明转型过程。巨大的时空压缩,给政治、经济、社会带来了颠覆性的冲击,区域竞争、城市竞争空前激烈。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温州的发展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处在了“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标兵渐远,追兵渐超”的严峻态势中。 历来,杭州、宁波和温州雄踞浙江省的前三名。纵向比,30年来温州发展成就巨大,横向比,近年来温州的发展速度明显放慢落后了,正在不断地被其他城市超越。据中国社科院城市竞争力蓝皮书调查,温州城市竞争力的全国排名,从2004年的第10位一路下滑至2011年的第48位、2012年的第61位。目前温州经济发展主要指标与浙江省第一方阵的杭州、宁波差距不断扩大,而与第二方阵的绍兴、嘉兴的相对领先优势相当微弱,总量指标呈“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甚至有“渐超”的态势。人均指标水平仍然处在全省相对落后位置。2012年和今年上半年,大多数经济增长指标全省垫底,主要总量指标在全省排位明显退后,绝对值在全省比重进一步下降。不少总量指标被兄弟市超越。可以说,温州经济综合实力已掉到第二梯队,发展势头掉到第三梯队。资金外流、企业外迁、人才外走,产业链和资金链面临不少问题,产业空心化和企业“低小散”问题突出。纵观30多年温州的发展轨迹,明显地呈现出了一个从落后到领先再到落后的循环。今天的温州又一次站在了越坎爬坡的关键节点上,那么,作为立足温州、研究温州、服务温州的地方学——温州学必须有所担当。 二、超越温州的温州学研究 温州学担当最好的体现,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着眼于发展这个角度,拔高站位,放大空间,跳出温州研究温州。围绕如何推进本届政府为重振温州雄风提出“赶超发展,再创辉煌”的战略目标和中心工作,从宏观环境、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等层面将温州30多年来的发展轨迹和动力机制进行梳理和分析,帮助大家走出认知的迷雾,读懂当下,读懂温州,明晰前进的方向,凝聚共识,为温州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要确立普遍联系的、历史的观点看温州 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而联系具有普遍性,它既包括横向的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也包括纵向的与历史未来的联系。萧放教授说:“我们研究的地方是经历了系列历史变迁的地方,它是历史时间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是地方自身的历史时间,还应关注到大的时代历史给特定地方带来的历史印痕与记忆,它通过战争、灾难、移民、交通、事件、地方行政区划变迁等深刻影响地方社会构成与人们的思想意识,以致成为地方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①研究时,应将温州30多年的兴衰变化置于宏观历史视野之下,这样对温州发展脉络的认识可能会更清晰。从宏观环境看,国内外历史上的“三大事件”决定了温州发展的轨迹,也是温州30年来三个阶段发展的分水岭。 一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温州模式”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温州的发展起步于改革开放政府放松管制后四处流动的小商小贩,创业人员主要是农村隐性失业人员组成的百万“盲流”大军。其模式是以跨区域贸易促进本地工业化发展,以商品流通换取生活资源,以人员流动拓展生存空间,终至建立起庞大的商业网络和专业市场,形成块状经济,发展了小城镇。这是一种草根经济模式,其形成的动力机制完全有别于现代亚洲国家和国内其他城市的工业化。 早期的温州,小工小商小贩小本资金只能进入门槛最低、负外部性强的二、三产业,没有能力去投资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技术来源主要靠“星期天工程师”和仿冒解决。通过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前店后厂楼上住人,整个城乡成了一个巨大工业区的模式快速启动了温州的工业化,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其特点是充满活力。1987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温州模式从形成、发展达至鼎盛,影响力很大,国内的许多城市纷纷组团来温州探秘取经,一度出现了“万城来仪”的盛况。但这种草根模式同时也存在着诸如安全生产、环境污染等许多“先天性”的问题和不足,是现今温州企业“低小散乱”的根源。 二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温州本土企业的代加工和对外贸易获得快速发展。但随2007年“中国威胁论”兴起和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强化各种贸易壁垒后,对以出口为主、外贸依存度达42%的温州民营企业首当其冲受到很大冲击。温州的国际贸易纠纷不断、国外坏账增加、出口订单减少,再加上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使温州经济低成本优势不断弱化、实体利润更加微薄。这个时期,温州大批企业集体迁往中西部地区,同时大量的民间资本从实体经济中抽离出来,投向股市、楼市和矿产资源开发,坚守主业的企业越来越少。许多企业把原先的制造业仅仅作为融资平台,温州产业空心化现象不断凸显。 三是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来临初期,温州虽然不少企业在股市折戟沉舟,却在楼市和矿产资源上收获颇丰。当国家出台4万亿投资巨额经济刺激计划、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十大产业振兴政策等一系列措施的时候,温州民间资本大量地投入到房地产、矿山资源开发和新能源等行业。2007年至2011年间,温州企业老板的资产增速极快。 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加深,为了压住投资刺激政策带来的通货膨胀,2011年国家信贷政策全面收紧,随之,4月份温州涉及新能源和房地产的不少企业就开始出现资金链紧张,不得不转向民间借贷融资,促使当年温州民间借贷综合利率上升,企业财务成本升高。至9月份时情况恶化,一些企业开始出现资金链断裂,全市上百家企业主出逃,200多家企业倒闭,多位涉及民间借贷的人员上吊或跳楼自杀,一大批与其有贷款担保和上下游产业链关系的企业连带受损。温州成为了当年中国局部金融风波的重灾区。至此温州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暴露无遗,温州相当一部分企业元气大伤,温州人的资产大幅缩水,许多人几十年积累的财富一夜之间化为空气。 二要确立发展的观点看温州 所谓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趋势。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随着发展阶段由工业化引领向城市化引领转变,资源驱动向投入、创新、财富驱动阶段转变,中国的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温州学研究只有确立发展的观点,才能解读好本届政府为实现温州赶超发展制定实施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振兴实体经济为首要任务”的“十大举措”。 关于振兴实体经济和温商回归。用发展阶段看,“十大举措”中的“振兴实体经济和温商回归”这一举措,就很切中当前温州“产业空心化”、“企业外迁”“人才外走”、“资金外流”的要害,符合发展的实际。当温州的企业还是一条小鱼时,养在鱼缸里就可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企业的规模扩大了,产业链延长了,长成大鲨鱼了,就需要到大海里去,需要有更大的平台供其畅游。但回望进入21世纪的十年,温州城市几乎成了全国产业的孵化器。温州被改革开放之初“万城来仪”的光环所蒙蔽,没有与时俱进,及时修正政策,而是在满足地酣睡,结果错失了打造大平台、争取大政策的十年发展良机。而这十年间,中国几乎每十天就诞生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今天温州老百姓和领导都深刻地认识到:对于温州来说,民营经济是本,实体经济是基,中小企业是源,“温商”是第一资源。温州要赶超发展,必须固本强基,要以“实体经济回归”和“温商回归”为着力点,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把推动“温商回归”作为振兴实体经济的最大要素来抓,着力把“温州人经济”转化为温州经济。 关于招商引资。温州对“招商引资”认识态度鲜明变化,就是一个必须遵循发展的观点研判问题、制定政策的好例子。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曾经“万城来仪”的历史使温州干部在对向外要资源、向上要政策问题上很不用心。由于“不求人”的大爷意识作怪,致使温州在招商引资的“全国性战役”中,一直扮演资金输出方的角色,多年来,只见温州的凤凰飞出去,不见外地的凤凰飞进来。温州干部这种故步自封观念长期阻碍了温州经济的开放化和国际化进程,以致温州的社会投资和工业经济一直处在很低的水平。 面对这种情况,新一届政府审时度势,决心挑战长期以来经济体“失血过多”的问题,在招商引资的问题上对现状进行较大面积的政策修正,主动发挥政府这只“有为之手”对招商引资的作用,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来抓,把补上平台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所以出台了开辟海涂围垦和低效用地再开发,破解发展用地制约,创造新一轮发展空间新优势;全力打造省级产业集聚区和小微企业园两大平台,把建好省级产业集聚区作为引进大项目、发展大企业、培育大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群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彻底改变“低小散”的格局,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等“十大举措”,以期推动外部更多力量加入温州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尽快促进温州经济转型升级。 三要确立以辩证的观点看温州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由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一对矛盾组合而成。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如温州在对待破解“投资的土地要素制约”这个问题时,如果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就会明晰很多。 关于“七山二水一分田”。区域发展环境优劣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区域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是可以发生转化的。其判定标准也因时空更替而不断演变。温州的地貌概括起来就是“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均耕地仅0.31亩。但就是在土地空间如此紧张的地方,却有着排名全省第一的912万常住人口。在工业化、城市化持续推进的今天,温州土地资源与建设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了。很多投资项目,尤其是对成片土地需求较高的大项目,往往就是在土地这堵墙上“一头撞死”。对温州外迁企业调查显示,归因于“用地紧张、土地资源不足”的比率竟高达66.5%。但随着30多年的发展,经济实力增强、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和国家区域战略变化,温州一些潜在优势将得到发挥,一些过去的劣势就有可能转化为了今后发展的优势。如随着国家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启动实施,温州“二分水”的地貌特征就是如此。温州海域面积广阔,沿海岛屿436个,全市理论基准面以上滩涂资源95.39万亩,其中可围涂造地的约80万亩,可以再造一个“海上温州”。有望在“瓯飞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下,得到进一步发挥,形成以大港口、大平台建设为龙头的开发热潮,形成温州独特的海洋经济优势。温州70%的国土面积是山地,这“七分山”的地貌特征是温州土地挖潜的另一个方向。近期可开发利用的约51平方公里,可以再造一个“山上温州”。如果在部分有条件的低丘缓坡上垦造耕地,可解决部分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用地的占补平衡。 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经济社会发展理念被颠覆。温州“七山二水”的地貌特征是温州过去受穷的根源,却是今后生态文明发展巨大的生态资源宝库。用辩证法的观点看,温州的生态优势将成为未来发展最宝贵的资本,“七山二水”可化腐朽为神奇,是发展旅游业、休闲业和健康养生的好去处。 三、温州学研究的些许想法 关于温州文化与温州经济的互动关系及其内在规律揭示课题。“温州模式”和温州的辉煌来之不易,是温州人民的伟大创造,是温州历届班子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世界性文化交流日益扩大的今天,我想,地方学研究,除了要研究温州文化的生成兴衰、个性特征、地位作用和创新发展外,改革开放30年来温州文化与温州经济的互动关系及其内在规律揭示应当成为温州学研究的一个大课题,这个课题对于温州以至全国其他一些地方今后的发展有着启示和借鉴意义。 温州不仅是浙江的温州更是全国的温州。在温州的发展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的今天,温州人民重温温州改革开放的不平凡历程,应铭记历史,尊重历史,倍加珍惜温州的历史地位,精心呵护温州的荣誉。研究过去是为了开创未来,如何适应形势的发展,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提升区域文化品位,发挥文化力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增强赶超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建好自己的家园,怎样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做好温州工作,继续大胆地走在改革的潮头,以更大的胆略和气魄,坚定不移地把温州这面旗帜举下去,更应当成为当前温州学研究的另一个大课题。因为,正如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所说的:“温州的改革发展是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改革开放基本路线的成功典范,温州改革发展好不好具有风向标意义,温州不仅是浙江的温州,更是全国的温州。”②
参考文献 ①萧放:《地方文化研究的三个纬度》[J].民族艺术文化研究,2012(2):48~49 ②参见2013年8月26日的《温州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作者:温州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