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2日,在民间智库草根网建立了团体博客“地方学研究”,主要刊载鄂尔多斯学以及中国学、各地方学、互联网思维方面的文章。截止到4月21日,两个月刊载博文121篇,评论和摘录295个,访问量104万人次,可谓是开局良好。 对于鄂尔多斯学学科建设来说,要想有新的突破,应该注重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的开拓创新。 一、在研究内容上,一是要注重全国各地方学的比较研究与协同发展,二是理顺、协调各地方学与中国学的关系,整合各种资源,把地方学研究纳入中国学研究的综合系统之中。 二、在研究方法上,学术交流、学术生产+互联网将是必然趋势。团体博客“地方学研究”建立两个月以来,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选择了互联网思维方面的文章。下一步,我们将在互联网平台上,围绕鄂尔多斯学学科建设这一主题,推动“众创学术与众筹资金”相结合。我们确信这是在学科建设中,有效整合智力资源,创造并且体现学科知识体系本身的内在价值的必由之路。 草根网团体博客“地方学研究”可谓是电子刊物,是鄂尔多斯学研究者的参考资料,也是鄂尔多斯学走进大学的课外读本,随时随地可以点击阅读。我们把博文题目和作者名字排列如下: 2月22日 地方学研究+互联网 (包海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委会副主任) 关于广州学的整体文化背景与个体文化体验 (李明华,广州市人民政府参事,研究员) 地方学的研究与创新 (李建平,北京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学术委员会主任) 23日 鄂尔多斯学:知识体系+应用服务 (陈育宁,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委会主任,教授、博导) “一带一路”语境中的新泉州学研究 (林丽珍,泉州学研究所副所长) 24日 创新研究 服务建设 (杨 勇,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我国地方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张有智、吉淑娟,山西师大晋学研究中心教授) 25日 一门新兴的学科——地方学 (汤晓芳,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委会副主任) 概念、视角与追求:中国地方学的兴起 (张勃,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 26日 因人而兴 以人为本的鄂尔多斯学 (潘洁,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委会常务副主任) 地方学应用的新探索——以大冶学研究为例 (刘金林,湖北师院矿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27日 关于地方学研究思维方式的一些理性思考 (高海胜,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地方学研究大有可为 (钟昌斌,陕西省巴山文化研究会会长) 28日 鄂尔多斯第三次创业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姚鸿起,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目前地域文化研究的特征 (徐进昌、温茹雅,锡盟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29日 鄂尔多斯学与“爱我鄂尔多斯” (乔布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确立锡林郭勒地方学的若干思考 (包玉瑞,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3月1日 地方学初探 (甄达真,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发展地方学的几点思考 (张冷习,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2日 浅论地方学研究中的技术储备与人才储备 (巴音,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地方学的构建、应用以及价值体现 (包海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3日 进一步探索地方学发展的方向、路径、目标 (奇朝鲁,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会长) 地方学的属性及夯实研究基础、普及研究成果 (夏日,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荣誉会长) 4日 地方学中的传统文化 (陈育宁,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委会主任) 对当前地域文化传承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以北京为例 (张妙弟,北京联合大学原副校长) 5日 关于成立“全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的倡议书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考察温州学扬州学的报告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考察组) 6日 地方学是具有统领性的学科知识体系 (包海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玉门学作为地方学的研究意义初探 (林健,中国科学院大学工学博士) 7日 学术思想是智库的灵魂 (胡键,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岭南学”刍议 (吴承学、翁筱曼,中山大学中文系) 8日 试论鄂尔多斯学研究中对几个关系的把握 (阿云嘎,内蒙古文联主席) 关于中国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胡键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9日 鄂尔多斯学是一枝艳丽的社科之花 (徐钧,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委会副主任) 河洛文化与河洛学研究 (蔡运章,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10日 使鄂尔多斯学成为品牌地方学 (孙炜东,鄂尔多斯市委副书记) 澳门学与香港学 (黄维樑,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 11日 “鄂尔多斯个性”浅论 (阿云嘎,内蒙古文联主席) 长安学与洛阳学的关系 (杜文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12日 掌上“鄂尔多斯学研究” (包海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委会副主任) 关于“上海学”的论述 (根据网上信息整理) 13日 以战略眼光看鄂尔多斯学研究 (郝诚之,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副会长) 用“中国学”建构中国文化主体性 (专访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刘伟) 14日 鄂尔多斯学与鄂尔多斯现象 (尚一波,原鄂尔多斯日报总编辑) 江苏高校召开“中国学”一级学科建设研讨会 (转自杏雨网) 15日 区域文化的时代宣言 (武家政,《鄂尔多斯文化》主编) 时代的呼唤:构建中国本土的“中国学” (何一民,四川大学中国学中心副主任、教授) 16日 鄂尔多斯民族民间文化与鄂尔多斯学 (齐凤元,鄂尔多斯日报原社长、总编) 桂学研究的目标、途径与价值 (黄伟林) 17日 鄂尔多斯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阎秉忠,原伊化集团副总工) 澳门学:一台多幕大戏 (胡阿祥,南京大学历史学系) 18日 民族文化与鄂尔多斯学 (杨勇,东联集团党委副书记) 吐鲁番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孟宪实、荣新江) 19日 关于鄂尔多斯学对象、特点和方法的思考 (姚鸿起,鄂尔多斯市委党校教授) 对湖湘文化与徽学研究的考察与认识 (李建平、张利群、韦吉锋、唐春烨) 20日 鄂尔多斯学是人学 (徐钧,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委会副主任) 牛津大学里“中国学”的变迁 (杨国桢,厦门大学教授) 21日 鄂尔多斯学研究顺势而为 (包海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委会副主任) 试析建立中国学专业的探索 (王云路) 22日 地域文化研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苏怀亮,鄂尔多斯日报专刊部副主任) “中国学”进课堂意味着什么 (陈怀瑜) 23日 鄂尔多斯学——一门前程广阔的学科 (郑少如,包头西口文化研究会会长) 互联网+学术生产 (胡键,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24日 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是地方学研究的着力点 (齐凤元,鄂尔多斯日报社原社长、总编) 湘学研究的崭新成果 (王兴国) 25日 鄂尔多斯学的研究特色与创新 (齐凤元,鄂尔多斯日报原社长、总编) 地方学是“中国学”的组成部分 (张宝秀,北京学研究所所长) 26日 解读老子 探索本原(上) (包海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委会副主任) 举全校之力,倾心打造上外本土“中国学” (王嘉黎,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中国学研究所) 27日 解读老子 探索本原(下) (包海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委会副主任) 历史与未来,中国学视角下的上海 (王战,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 28日 对鄂尔多斯学走进大学的思考 (庄国瑞,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委会委员) 大连的科学发展需要“大连学” (王续琨,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导) 29日 鄂尔多斯学的产生背景和治学原则 (潘洁,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委会常务副主任) 汉学到中国学 中国的崛起与海外中国学的兴盛 (何一民,四川大学中国学中心副主任、教授) 30日 鄂尔多斯学的理论支撑 (旺楚格,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委会副主任) 中国需建立本土化的社会科学研究体系 (访哥本哈根大学中国学教授柏思德) 31日 鄂尔多斯学研究的三个要点 (包海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委会秘书长) 国外中国学与国外中国女性研究 (黄育馥) 4月1日 学者的楷模 (乔布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副会长) 晋学研究:如何构建科学的晋学学科体系 (林宏跃,山西师范大学) 2日 鄂尔多斯学理论奠基人学术开拓者 (齐凤元,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委会副主任) 桂学研究价值始论 (陈洛) 3日 《我与鄂尔多斯学》的地位与价值 (潘洁,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委会常务副主任) 地方学的设立标准和学科内涵 (张宝秀,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所长) 4日 草原有约学术无涯 (张冷习,博源集团企业报编辑) 从“中国学”看高校学科生成机制 (李心驰) 5日 “现代马克思”或许出现在中国 (包海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委会副主任) “中国研究”的国际视野与本土意义 (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6日 一部充满激情的鄂尔多斯学研究力作 (马永真、胡尔查毕力格,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互联网在重组人类思维 (胡键,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导) 7日 一个轴心两个圈,有机整体探本原 (包海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委会副主任) 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论坛观点集萃(1) (新浪网“CLARK日记”博客) 8日 立体扩张农业与消除二元结构 (包海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委会副主任) 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论坛观点集萃(2) (新浪网“CLARK日记”博客) 9日 对地方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包海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委会副主任) 中国学之学——“学科化”及其使命 (唐磊) 10日 《鄂尔多斯学概论》(1) (奇朝鲁,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会长) 试论地域文化三位一体的研究模式 (刘开美,湖北省三峡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11日 《鄂尔多斯学概论》(2) (奇朝鲁,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会长) 关于创立温州学的思考 (李强,中共温州市委书记) 12日 《鄂尔多斯学概论》(3) (奇朝鲁,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会长) 何以要建立“潮州学”? (饶宗颐) 13日 《鄂尔多斯学概论》(4) (杨道尔吉,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委会委员) 以桂学研究助推文化强桂 (潘琦) 14日 《鄂尔多斯学概论》(5) (杨道尔吉,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委会委员) “互联网+”呼唤思维方式深刻变革 (刘卫平,上海市思维科学研究会副会长、教授) 15日 《鄂尔多斯学概论》(6) (旺楚格,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委会委员) 互联网思维对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启示 (吴忠,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研究员) 16日 《鄂尔多斯学概论》(7) (旺楚格,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委会委员) “互联网+”时代:学术研究方式如何转型? (陆钢,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问矗研究所) 17日 《鄂尔多斯学概论》(8) (齐凤元,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委会委员) 跨文化研究与中国人文学研究 (李梅花 延边大学) 18日 《鄂尔多斯学概论》(9) (齐凤元,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委会委员) 文化产业如何改变一座城市? (转自湖南智库网) 19日 《鄂尔多斯学概论》(10) (奇朝鲁,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会长) 国外中国学研究的发展与意义 (何培忠) 20日 《鄂尔多斯学概论》(11) (奇朝鲁,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会长) 美国学者对中国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朱政惠,华东师大历史学系教授、博导) 21日 《鄂尔多斯学概论》(12) (乔布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委会委员) 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与发展当代中国学 (任远,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