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论坛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1+N”——淬炼信仰的熔炉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 作者:甘宜汴等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6-01
摘要:一、厚重底蕴 城川民族干部学院的前身延安民族学院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培养各民族抗战和建设新中国的干部,在陕北革命圣地延安创办的一所民族高等学校。它从1941年9月诞生到1948年2月结束,虽然只经历了六年多的时间,但取得的成就

        一、厚重底蕴
        城川民族干部学院的前身延安民族学院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培养各民族抗战和建设新中国的干部,在陕北革命圣地延安创办的一所民族高等学校。它从1941年9月诞生到1948年2月结束,虽然只经历了六年多的时间,但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无论在中国革命斗争中,还是在民族教育发展历史上都起了重要作用。
        延安民族学院是在原陕北公学民族部的基础上,把中央党校民族班,以及抗日军政大学、中国女子大学的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集中起来成立的。建院之初,约有250至300名学员,包括蒙、回、藏、彝、苗、满、东乡、汉等八个民族,其中蒙古族近百人,约占40%;回族50余人,占20%;藏族学员、彝族学员各占4%左右;满族学员2人,苗族学员1人。此外,还有一部分有志于从事少数民族工作的汉族同志。为了办好这所培养民族干部的学府,中共中央和西北局抽调了一批优秀干部和教师,乌兰夫、高克林、刘春、王铎、克力更、刘景平、牙含章(马尔萨)、包彦、宗群、王仲方等革命前辈都曾先后在这里工作过。成立这样一所由多民族组成的、革命的学校,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在少数民族教育史上也是一大创举。历代受欺凌、受压迫、受歧视的少数民族的青年,在这个革命的大家庭里生活、学习,朝夕相处,加深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了解,有利于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各族学员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团聚一堂,互相帮助,经常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取长补短,情同手足,心情十分愉快。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能歌善舞,经常排练民族歌舞和扭秧歌,他们演出了《送公粮》《走西口》《纺线》《周子山》等精彩节目,受到各族群众的欢迎和称赞,大大增强了各民族的团结。
        (一)延安民族学院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他们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少数民族干部是我们党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培养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让他们当家作主处理本民族事务,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真正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的关键。我党历来十分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特别是通过延安民族学院,就培养了几百名少数民族干部,他们在艰苦困难的环境中,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仅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而且经过延安整风,各族学员的政治觉悟也大大提高了,大多数人都积极要求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着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他们一批一批地被输送到抗日前线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有的到战斗队冲锋陷阵,有的到敌占区做艰苦的地下工作。1945年绥察军区骑兵旅成立时,从旅长到连长、指导员,几乎都是延安民族学院的学生。其中不少同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如关起云、朱玉珊、李世昌、云晨光、金玉、云贵生、赵青山、图布新、雷明利、秦子华、扎木苏等,他们是少数民族英雄,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新中国成立后,延安民族学院毕业生,又继续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仅内蒙古军区7名延安民族学院的教师和毕业生中,正军级有2人,副军级2人,正师级3人。在内蒙古其他各种岗位上担任领导职务的还有数十人。又如曾任中共中央委员、四川省委书记的天宝同志,青海省委书记、省政协主席的扎喜旺徐同志也都是当年延安民族学院的学生,天宝还担任过学生会主席。斯诺访问延安时,毛泽东主席曾专门邀请天宝、扎喜等同他畅谈,斯诺为他们照了相,并敬佩地称赞他们是“藏族革命的先驱者”。这些老同志不居功,不自傲,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骨干作用,为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建立了功勋。
        (二)延安民族学院广泛开展了对民族问题的调查研究工作,为我党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延安民族学院成立时,将原属西北局研究民族问题的单位并入民院,成立了研究部,由刘春任主任。在几年的时间里,他们不辞辛劳,深入民族地区,开展社会调查,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先后写出了《回回民族问题》《蒙古问题研究》《蒙古社会经济》《藏族问题研究》等专著。其中关于回回民族问题和蒙古民族问题的报告,提出了党对团结回回族和蒙古民族共同抗日的具体政策,中央书记处专门讨论过这两个报告,毛泽东同志并在上面亲笔批了“中央书记处原则通过”。后来,经中央宣传部审定,《回回民族问题》一书,交由延安解放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这本书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民族问题理论和党的民族平等政策,承认回族是我国境内具有悠久历史和勤劳勇敢的一个少数民族。这个问题今天看来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但是当时来说却是共产党同国民党的反动大汉族主义进行的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那时蒋介石公开出面讲话,不承认回族是一个民族,而认为是汉人信奉了回教(伊斯兰教的),回族中的某些上层也附和蒋介石的这种谎言。《回回民族问题》公开出版,从史实上和理论上给予了国民党的反动大汉族主义以沉重打击,受到了全国回族、特别是回族知识分子的热烈拥护,它在国民党统治区、在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区、在杭日根据地的广大回族人民中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此外,研究部还写了一些介绍各民族历史概况的文章。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开展科学研究的兴趣,而且为我们党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不少建设性的意见。
        (三)延安民族学院创造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办学方法,为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民族院校不同于其他一般院校,因此,无论在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生活管理诸方面都应有自己的特点。我党在创办延安民族学院过程中,非常注意少数民族学员的特点,创造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办法。
        首先在教学组织方面,因为民族学院学生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年龄和文化程度差别很大,宗教信仰又各异,所以,民族学院根据这些实际情况,设置了研究班、普通班和文化班三种类型的班级。研究班学员相当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普通班又根据学员的汉语程度由低到高排列,分成5个班,文化班主要是补习文化,还有因文化水平相近和民族特点相同而单独开设的回民班和蒙民班。授课以班为单位,这样既便于教师因材施教,也有利地学校加强对学员的管理工作。
        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研究班和普通班高年级开设的课程有马列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问题、民族问题和时事政策等。普通班低年级和文化班,主要开设政治课和文化课,政治课包括中国革命问题、民族问题和时事常识;文化课有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和自然常识等。为了发展各民族的语言文字,蒙族学员还要学习蒙语文,藏族学员要学习藏文。学校特别强调在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普遍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马列主义民族问题理论的教育。与此同时,在汉族学员和少数民族学员中,还分别进行了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的教育,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及相互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使各族学员逐步树立起共产主义世界观,并为他们在民族地区开展工作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和理论基础。
        第三,在教学方法方面,延安民族学院扫除了千年陈规旧俗,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要联系抗战的实际,比如在三边时期,学校就组织学员下乡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帮助当地人民政府选举成立回民政府,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受到了锻炼。由于少数民族学员文化水平较低,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因此,授课时教师主要是采取启发的方法和讨论的形式,深人浅出,尽量使他们能够接受,并且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方法上,强调互相帮助,集体学习,这既有利于发扬集体的智慧,解决程度参差不齐的问题,而且对于学员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养成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革命品质有重要作用。延安民族学院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还有一个突出例子就是重视生产劳动教育。1942年前后,由于日、伪、顽对解放区的“扫荡”、封锁、进攻和夹击,再加上华北地区的连年自然灾害,使抗日根据地出现了极端严重困难的局面。延安民族学院的师生热烈响应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学生平均每年参加两个月左右的生产劳动,男同学开荒种地、锄草送肥,有的还打窑洞,烧木炭;女同学纺棉花、纺毛线,通过生产劳动,既磨炼了学生的思想意志,又增加了收入,改善了学院各族师生的生活。
        第四,在生活管理方面,党中央和毛泽东对民族学院非常关心,在生活待遇上给予特别照顾。民族学院学员的吃粮标准比其他学校学员每人每月多发10斤白面,两年加发单衣一套或棉衣一件。另外每逢民族节日,学院还要为学员改善伙食或给予其他优待。学院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特别尊重,专门设有回民灶。
        二、非凡业绩
        (一)硬件建设
        1945年,延安民族学院迁址城川,这里又成为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摇篮,成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重要研究基地。2017年6月22日,经内蒙古自治区批准正式成立。7月10日举行开班仪式并正式开始办学。学院占地近400亩,分为民族团结广场、纪念馆区、行政办公区、培训区、食宿区等5大区块,可同时容纳500多人进行学习培训;同时配套建成有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三段地革命历史纪念馆、阳早寒春三边牧场陈列馆、城川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站陈列馆、王震井纪念园、滴哨沟战场纪念园和马良诚、顾寿山烈士纪念陵园7个红色现场教学基地,开发了14个现场教学点。学院现已被挂牌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中央民族大学城川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新生实训基地、上海交通大学社会实践基地、内蒙古自治区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内蒙古自治区统一战线教育培训基地、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机关党性教育基地、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主义学院城川分院、内蒙古自治区宣传部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基地、鄂尔多斯市党性教育基地、鄂尔多斯市直属机关党性教育基地、鄂尔多斯市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等。
        (二)培训成果
        城川民族干部学院成立以来,坚持“因党而生、随党而兴、为党而强”的建院方针,依托民族地区红色资源,以党性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基调,巩固“重温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教育主阵地,努力建设面向全国的民族干部培训教育基地和西部一流的党性培训教育基地,逐步形成了“1+N”红色教育培训模式,“1”即以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为中心,“N”即以现有的“四馆三园”为依托开展体验式教学。办学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可,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院办学以来,已累计举办各类培训主体班102期,培训各级干部5568人次,各少数民族干部1423人次,蒙古族1217人次、回族70人次、壮族54人次、维吾尔族18人次、藏族6人次、满族16人次、其他少数民族42人次,蒙古族占85%,占培训总人次的26%。加上在各现场教学点参观学习的团体和个人,教育培训量突破14.3万人次。2018年春季开学以来,已经承接办班36期,培训1892人次。
        (三)特色教学
        学院立足自身优势,初步形成了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激情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重点开展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革命传统与党性教育、基本国情教育、干部能力提升教育等四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并针对实际,组合形成不同教学模块,满足不同培训班次教育需求。一是突出主题,体现特色,精心打造高端课堂教学。以习近平民族工作思想为核心,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目标,以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事务治理、统一战线工作为主要内容,梳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与现实,集中中央民族大学的优势师资力量,打造《习近平民族工作思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民族工作与民族事务治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实践》等10堂专题课程。二是用足资源,以史育人,强化完善特色现场教学。深入挖掘本地红色资源,着力把革命历史遗存打造成鲜活教材,依托延安民院城川纪念馆、三段地革命历史纪念馆等现有的少数民族地区革命历史教学资源,在现场讲解基础上着力开发了《用一生书写忠诚》《信仰的力量》等6堂现场教学课(板凳课)。三是紧扣主题,教学相长,组织开展多样体验教学。以互动体验特定革命历史条件下的工作、学习、生活乃至战斗状态的体验教学形式,促进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彼此增进情感。在王震井纪念园、滴哨沟战场纪念园、民族学院复原教室分别打造自制红军餐、行军拉练、抄诵“老三篇”等体验式教学课程,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唤醒学员的情感记忆,在共鸣中传承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怀。四是赏析红歌,振奋精神,持续升华精彩激情教学。依托红歌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开发了《唱响红色歌曲,追寻红色记忆》激情教学课。五是精心谋划,树立品牌,探索推进社会实践教学。在学院周边打造“三同”教学点,开展与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等活动,开发白天体验教学和晚上思想教学的社会实践教学形式。
        三、任重道远
        从抗击日寇、培养民族干部、争取民族解放的延安民族学院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试验田城川民院,再到新时代淬炼党性、增进团结的思想熔炉,城川民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民族的脊梁,革命的勇士,为民族的解放、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共和国的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新时代迎来了新机遇,也必将承担起新使命,城川民院在坚持“因党而生、随党而兴、为党而强”的建院方针下,以“淬炼党性、增进团结”为重点,不断将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开拓出崭新的局面。
        从此开始,城川民院将继续以开展党性教育为根本,红色革命传统教育为特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教学科研成果转化,进一步强化培训质量管控,努力放大学院党性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时代效应,进一步扩大教育培训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着力使城川民族干部学院尽快跻身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国家队。
        明确主题,增进团结。紧紧围绕“同心同向,美美与共,锦绣中华”这一主题,开展“四个同步”,努力推动学院教育培训工作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全面进步。积极开辟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新的教学点,拟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文化展示广场,将中华各民族概况、沿革、风俗等在学院广场中央集中展出,进一步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凝心聚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种方式,扩大成果。拟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读本》系列教材,将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等内容汇聚一体,编撰通俗读本,作为民族工作常识宣传普及。并依托传统舞台剧《鄂尔多斯婚礼》、舞台音乐剧《石榴红了》剧目等,讲述好民族地区的文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内蒙古的模范引领作用。
        加强交流,扩大影响。拟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旨论坛,搭建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围绕“民族团结进步”这一主题展开学术交流,为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牵线搭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扩大学院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影响力。
        彰显特色,增强效果。以民族学院的光辉历程、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民族工作思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为主要内容,梳理历史与现实,集中内蒙古自治区党校的优势师资力量,打造《延安民院的发展历程、历史贡献和现实启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的成功实践》《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4堂特色课程。
        案例教学,丰富内容。重点围绕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取得的辉煌成就,持续放大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模范自治区的示范引导效应,深入挖掘成功典型,精心打磨社会实践教学案例,周密策划社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与内容安排,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的有效形式。邀请、聘请党建、教育、文化、经济、生态等各领域精英,各地各类知名专家,组成服务团队,与学院共同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特色的案例教学。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化在企业工厂、社区街道、嘎查村委、农牧民家中乃至老百姓田间地头,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深根植在每一位来院培训学习的学员心中,真正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效果明显。
        综上,城川民族干部学院承接着历史厚重的光荣,肩负着时代使命,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建设亮丽內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中,通过“1十N”教学模式,让“石榴籽理论”在每个学员的学习过程中入心入脑,生根开花结果。
                                    (甘宜汴 乌宁夫  王春霞  龚萨日娜)
 
责任编辑:甘宜汴等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