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人民日报》记忆鄂尔多斯70年(一)继续梳理,用(二)捧献给读者,对国庆70周年深表敬意,对鄂尔多斯各族民众团结进步深表祝福。
1960年,《人民日报》刊发伊克昭盟各类报道12篇,4月17日刊发的《内蒙古畜牧业开展“百母百仔”运动》通讯说,首倡“百母百仔”运动的杭锦旗,从旗委到公社党委和大队支部,在运动中先后召开了一系列现场会,及时检查评比,树立标兵,克服了薄弱环节,广大牧民更加斗志昂扬,信心百倍。现在全旗生产的十六万多头大小母畜,已经繁殖成活了十八万多头仔畜,大大超过了“百母百仔”。过去,草原上大规模打冬井是少见的事。但是在“百母百仔”运动中,各级党委为了让牲畜过一个好冬春,领导牧民巧攻冻土层,一冬天打了八千九百多眼水井,比过去一年打的井还多,从而又满足了四五百万头牲畜的饮水,使畜膘冬春季节仍然保持在八成左右。根据草原冬季寒冷、风雪大的特点,许多地方的党组织,还在大运动里套小运动,发动群众开展“安全畜群”运动。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和鄂尔多斯等草原上,现在已经出现了四千多个“安全群”。许多公社党委还帮助牧民建立了畜群档案,使畜牧业管理水平进一步走向了科学化。
党的领导是“百母百仔”运动取得巨大成绩的根本保证。这个运动刚一露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就立即召开全区广播大会,号召牧民广泛深入地开展这个运动。接着各级党委成立专门机构,加强领导,派出大批干部深入牧场,帮助牧民想办法找措施。为了帮助农牧民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配种改良、保膘保胎、接羔保育等环节时期,训练了四十多万名放牧饲养员、接羔保育员和配种技术员。
1961年,《人民日报》刊发伊克昭盟有关报道14篇,11月19日通讯《内蒙古农牧民积极出售绒毛皮张》称,荣获1959年全国羊绒生产红旗单位的伊克昭盟各族牧民,提前两个月完成今年全年出售羊绒计划。内蒙古自治区各族牧民和农民,到11月5日止,已经向国家出售了二千万斤绒毛和三百九十五万张皮。
1962年,《人民日报》刊发伊克昭盟各类报道13篇,6月19日刊登新华社《内蒙古各族人民三万多人举行大会纪念成吉思汗诞生八百周年》长篇报道。内蒙古自治区三万多蒙古族、汉族、回族等族人民,今天在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新陵园隆重举行大会,纪念成吉思汗诞生八百周年。为纪念成吉思汗而举行的“那达慕”(游艺大会)昨天也在这里开始。雄伟的成吉思汗新陵园坐落在鄂尔多斯草原上。陵园前的山坡上今天人山人海,骏马嘶鸣。碧绿的牧场上,帐篷林立,彩旗飘动。远道来这里的蒙古族牧民、干部和其他各族人民,都穿着盛装前来参加大会。身穿袈裟的蒙古族喇嘛也参加了各种纪念活动。
大会开始后,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朋斯克(蒙古族)向成吉思汗遗像敬献了哈达,并介绍了成吉思汗的生平事迹。纪念大会后,举行了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许多人参拜了成吉思汗的灵柩、遗物或按照蒙古民族习惯举行祭祀和联欢活动。参加今天大会的有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处书记王铎、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鄂齐尔呼雅克图(蒙古族)等自治区党和政府的负责人。为纪念成吉思汗诞辰而举行的“那达慕”也非常热闹。各族农牧民在会上选购了许多日用品,并且观赏了内蒙古实验歌剧团、内蒙古马术团等艺术团体的精彩表演和富有民族特色的赛马、摔跤等活动。成吉思汗新陵园是1955年到1956年重新建修起来的。陵园的殿内有成吉思汗的灵柩和“苏力定”(长矛)、宝剑等遗物。
1963年,《人民日报》刊发伊克昭盟各类报道12篇,6月6日,新华社报道《鄂托克旗打井开发缺水草原》特别引人瞩目。报道说,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鄂托克旗从1962年冬到1963年5月,在干旱缺水的草原上,又开凿了一百一十多眼井,有些深井,还安上了滑轮等提水工具,开始提水饮畜。这些水井一般都挖在大片缺水的草原上,布局比较合理。过去这些地区因为缺雨,草原无法利用,现在已经变成良好牧场。在新水井附近,有的牧民已经盖起了房屋和牲畜圈棚,定居下来。有的正在带着蒙古包、帐篷,赶着畜群,来到这新开发的牧场上放牧。由于有了新的牧场,原来因载畜量过多而退化了的牧场,便能得到轮休更新的机会。从1958年以来,鄂托克旗在缺水草原上已经开凿了三百六十多眼深井,扩大了牧场,使牲畜得到了迅速发展。
1964年,《人民日报》刊发伊克昭盟5篇报道,12月21日刊登鄂托克旗乌兰牧骑队长热西的长篇文章《走在为工农兵服务的大道上》,文章从六个方面阐述了乌兰牧骑这个草原文化新生事物,一是办好“乌兰牧骑”是一场阶级斗争;二是“一专多能”的关键是思想革命化;三是只有参加劳动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四是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五是播下革命文艺的种子;六是哪里最偏僻就到哪里去。
1965年,《人民日报》刊发伊克昭盟报道6篇,集中报道了“牧区大寨——乌审召”的发展经验,12月2日,满都呼、厚和、霍建文、徐兰池、林沫、郭小川的长篇通讯《牧区大寨——记乌审召公社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革命道路》详实记录了党支部书记宝日勒岱带领牧民群众种树种草治沙,改变家乡面貌的感人故事。同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发扬乌审召人民的革命精神》,文章说,乌审召公社是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一个大寨式的牧区公社。本报今天发表的题为《牧区“大寨”》的文章,记述了乌审召公社改造沙漠,建设草原,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动人事迹,反映了乌审召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乌审召公社的牧民们,在党的领导下,同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浩如瀚海的沙漠包围中,在地广人稀、交通闭塞的草原上,在复杂尖锐的阶级斗争中,奋发图强、艰苦奋斗,以阶级斗争促进生产斗争,开创了一条“以牧为主,多种经营”,发展畜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革命道路。这里的一切都在变化,沙在变,草在变,人也在变。今天的乌审召人,正以社会主义新牧民的英姿驰骋在鄂尔多斯草原上。乌审召,这个大寨式的牧区公社的出现,是毛泽东思想同牧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产物,是无比优越的人民公社制度的产物,是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结果。乌审召人以毛泽东思想挂帅,以党的总路线挂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他们在改造社会改造大自然的艰苦曲折的斗争中,发扬了不断革命和彻底革命的精神,发扬了人民公社的集体主义精神,发扬了不怕大劳大苦,敢于同天地搏斗长期建设草原的精神。乌审召精神有五个方面,一是他们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发展社会主义畜牧业大经济的伟大抱负。通过建设草原,发展社会主义的畜牧业,是牧区的一个历史性变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必由之路。二是他们解放思想,树立了敢想敢干的革命风格。牧区人民过去长期遭受封建主义和宗教迷信的统治,现在进行建设草原这一伟大的历史性的变革,不可能不遭到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势力的破坏,不可能不受到旧的习惯势力的阻碍。因此,在广大牧区,兴利除弊,移风易俗,显得格外困难。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严重的斗争。而不经过严重的斗争,劳动牧民中蕴藏着的革命精神就不能充分解放出来。三是他们有吃大苦,耐大劳,苦干实干的革命干劲。畜牧业生产劳动原是比较艰巨繁重的。要建设草原,比之单纯利用草原,更需要有吃大苦耐大劳、苦干实干的革命干劲。四是他们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坚持群众运动的群众路线。乌审召人不是消极地依靠国家的支援,也不单纯依赖外力的帮助。他们依靠以贫苦牧民和不富裕牧民为主体的人民公社集体力量,他们的全部建设项目,都是自己动手搞起来的,绝大部分财力物力都是自己解决的,只在少数建设项目上,接受了国家的支援。五是他们有虚心学习,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乌审召人的学习精神也是很感动人的。他们努力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学习党的政策,坚持政治挂帅;他们努力学习技术,向先进地区和先进单位学习生产技术知识,从当地的遗产中学习有用的东西。虚心学习、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使他们变得更聪明、更有本领。他们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且干且学,在干和学中进行自己的创造。治沙的一套经验是他们自己创造的,建设“草园”的一套办法是在学了别处的先进经验之后加以提高的。他们这种虚心学习的精神,正是自力更生的前提,也是自力更生的具体表现。
1966年,《人民日报》刊发伊克昭盟6篇报道,2月2日,新华社通讯《龙梅、玉荣式的牧羊女——记十一岁的乌敦格日勒抗灾保畜的英雄事迹》特别动人。文章说,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鄂尔多斯草原上一位十一岁的蒙古族牧羊女乌敦格日勒,不久前在暴风严寒中英勇搏斗十五个小时,保护公社的羊群。她的英勇行为受到了当地党和政府的表扬,人们称赞她是龙梅、玉荣式的抗灾保畜小英雄。乌敦格日勒家在伊克昭盟鄂托克旗新召公社红光大队。1965年12月22日黎明,她离开了母亲赶着羊群出外放牧,当时天气晴朗。因为要找好草场,她赶着羊群多走了些路。下午三时许她正准备回定居地,鄂尔多斯高原气候突然变化,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草原顿时成了昏黄世界。羊群被罕见的八级大风惊动了,二百一十只绵羊和山羊,顺风向西南拼命奔跑。乌敦格日勒勇敢地飞奔过去,左拦右堵,把跑散了的羊只赶在一起。回家的方向是顶风,她引导羊群刚转过头,一阵阵狂暴的风沙迎面压来,逼迫羊群又转过头顺风乱跑。顶风赶羊回家已不可能,乌敦格日勒就紧紧追随羊群奔走,尽力拦堵,不让羊只失散。大约两小时后,她趁风势稍见减弱,又再次扭转羊群前进的方向,希望能在暴风再起之前安全返回定居地。不料在离家只有二里路、已经可以看到定居地房屋的时候,狂风又起,羊群随风回头往西南方向迅速奔跑。在这关头,乌敦格日勒没有奔回家去,仍旧一步也不离开集体的羊群。当乌敦格日勒彻夜在风暴中护卫羊群的时候,当地许多干部、社员,包括前来牧区帮助打井的汉族农民,也分成几个小组,冒着疾风酷寒在草原上寻找着这个牧羊女和她的羊群。直到天亮,人和羊都没有找到,正当乌敦格日勒的母亲和大家焦急不安的时候,马保子赶来告诉人们小姑娘已被送往公社卫生院,失散的羊群也已找到,二百一十只羊只冻死一只,失踪三只。
1967年,《人民日报》未刊发伊克昭盟的消息。
1968年,《人民日报》只刊发伊克昭盟1篇消息。11月12日,新华社消息《内蒙古自治区各级革委会领导成员组成宣传队深入基层大办学习班落实公报提出的各项战斗任务》。
1969年,伊克昭盟只有1篇消息刊发在《人民日报》。3月30日,新华社讯《坚决贯彻毛主席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伟大方针,内蒙古掀起春耕生产和接羔保育工作高潮》,文章说,伊克昭盟乌审旗纳林河公社五七大队为迎接农牧业生产新高潮。去冬以来自力更生地改良土壤,平整土地,积肥造肥,整修农具,一连掀起了五次备耕高潮,每次都取得很大胜利。广大贫下中农、贫下中牧在每次备耕高潮结束后就总结一次,开一次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讲用会,学一次大寨的革命精神,表一次用实际行动迎接“九大”的决心,然后又投入下一项备耕工作,从而使劳动热情愈来愈高。
1970年,《人民日报》刊发伊克昭盟3篇报道,4月7日,新华社报道《毛泽东思想空前大普及,斗、批、改运动深入发展,内蒙古伊克昭盟革命和生产形势越来越好》,文章说,伊克昭盟各族革命群众在解放军支左人员的帮助下,为了更好更快地落实“九大”提出的各项战斗任务,今年以来进一步掀起了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群众运动的新高潮。他们大办各种类型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自觉地带着斗、批、改各项工作中的问题,活学活用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学说,使毛泽东思想得到空前大传播、大普及,斗、批、改运动不断深入发展。从今年1月到现在,这个盟的各级革委会在解放军支左人员的帮助下,举办了五万多期各种类型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参加学习的约有三十多万人次。同时,他们还针对牧区地区辽阔、居住分散的特点,采取走访宣传、巡回讲用等各种形式,把毛主席的一系列最新指示,最广泛、最迅速地传达到基层,落实到基层。各族革命群众在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中,广泛地开展了忆苦思甜活动;各族革命群众结合斗、批、改各个时期阶级斗争的新形势,活学活用毛主席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遵照毛主席关于“团结起来,为了一个目标,就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要落实到每个工厂、农村、机关、学校”的教导,伊克昭盟各族革命人民在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中,进一步加强了革命团结;随着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群众运动的深入发展,伊克昭盟的革命和生产形势越来越好。
1971年,伊克昭盟有7篇消息刊登在《人民日报》,10月24日,新华社通讯《狠抓路线教育,深入开展学大寨群众运动,内蒙古西藏新疆畜牧业生产蓬勃发展》一文说, 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上的乌审召公社,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使万古荒漠换新颜,成为全区牧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几年来,他们固定流动沙丘10多万亩,营造防风固沙林和用材林四万三千多亩,把七万二千多亩寸草不生的流沙区改造成了水草丰茂的好牧场,并且用柳栅、土坯围起了七十多处、总面积七万多亩的草园子,使全公社每个畜群都有了充足的水草,大大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1970年全公社牲畜总头数发展到10万多头,比解放初期增长四倍,今年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畜牧业生产仍然稳步上升,全公社仔畜成活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九,成畜保畜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二。
1972年,伊克昭盟有3篇消息在《人民日报》刊发,2月23日,新华社《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和关怀下我国妇女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发挥重大作用》报道中说,被称为“牧区大寨”的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乌审召公社的党委书记、蒙古族女干部宝日勒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个备受欺压的奴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怀着对党和毛主席的深厚无产阶级感情,带领当地牧民和干部,把“风沙大,灾情多,出门一片白沙漠”的乌审召地区,改造成了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社会主义新牧区。
1973年,《人民日报》刊发5篇伊克昭盟各类消息,10月20日,新华社《依靠群众、潜力无穷,内蒙古伊克昭盟绒毛厂提前建成投产,连续两年超额完成生产计划》一文说,我国新建的第一座现代化的无毛绒厂——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绒毛厂,由于在批林整风运动中充分发动了群众,现在成了内蒙古自治区工业战线上的一个先进单位。
这个厂的工人在建厂过程中,艰苦创业,克服了很多困难,使工厂迅速建成投产。在1972年工厂投产的第一年,他们提前106天完成了国家生产计划,主要产品的一等品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八,当年上缴利润一百三十九万元。今年的生产任务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又遇到干旱缺水和电力不足的困难,但是,到9月底,已全面超额完成了全年生产任务,产品质量达到国家要求标准,初步实现了优质、高产、低消耗。这个厂投产以来,只用了一年零七个半月,就全部还清了国家建设投资。今年,全厂每个职工平均已为国家创造了三万零一百九十三元财富。
1974年,伊克昭盟有5篇报道刊登在《人民日报》,4月7日,新华社《批林批孔运动焕发了社员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内蒙古、青海接羔育幼工作取得新成绩》一文说,内蒙古自治区各族农、牧民今年接产成活的冬羔比去年同期增加十万多头,幼畜质量也比去年有了显著提高。现在,广大群众正满怀生产的喜悦积极准备接产春羔。在内蒙古自治区,从前一年十二月初起到第二年二月底止,为接产冬羔期。气温回升较早的伊克昭盟鄂尔多斯高原,接产冬羔的工作到今年2月初已胜利结束,全盟共接产成活幼畜23万多头。
1975年,《人民日报》未刊发伊克昭盟的消息。
1976年,伊克昭盟有4篇消息刊登在《人民日报》,11月28日,新华社消息《伊克昭盟治沙造林忙》一文说,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秋季治沙造林活动出现了高潮。广大干部、群众深入批判“四人帮”反党集团的滔天罪行,努力抓革命、促生产,在农村、牧区、城镇、工矿区,植树造林活动到处搞得热气腾腾。伊克昭盟地区今年雨水多,墒情好,植树造林容易成活。中共伊克昭盟盟委和伊克昭盟革命委员会从盟、旗两级抽调大批干部深入基层,和群众一起治沙造林。乌审旗出动六千多名干部、社员,顶风雪,冒严寒,一直坚持在野外、沙丘上战斗,仅十天工夫已造林七千多亩,治沙二万多亩。
1977年,《人民日报》刊发5篇伊克昭盟的消息,12月27日,新华社消息《伊克昭盟绒毛厂提前完成生产计划》说,担负我国无毛绒生产主要任务的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绒毛厂,提前一个月完成了全年生产计划,主要产品无毛绒的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七;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二。产品质量、利润和劳动生产率等项指标比去年同期有了提高。
1978年,伊克昭盟有7篇消息刊登在《人民日报》,9月25日,刘云山、田聪明撰写的《发动群众保护草原建设草原,鄂尔多斯高原绿草如茵牛羊肥壮》一文说,伊克昭盟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全盟有干旱荒漠草原六万五千平方公里。针对林彪、“四人帮”的破坏,伊克昭盟盟委首先作出了保护草原的决定,重申牧区“以牧为主”的方针和“禁止开荒,保护牧场”的政策。为了把草原工作抓好,盟委和旗、县委的主要领导同志都亲自挂帅,同时还专门成立了治沙造林局。盟和一些重点旗、县也恢复和建立了草原工作队、草原研究所、治沙站等机构,从事草原保护和建设的科学研究、技术指导。与此同时,伊克昭盟盟委还对全盟农牧业布局因地制宜地作了调整。原来沙化严重不适宜发展农业的二十六个农业公社,都改为以牧为主的牧业公社。草牧场使用权也固定下来了,公社、生产队既有管理使用之权,又有保护建设之责,极大地调动了牧民保护建设草原的积极性。全盟大力推广了乌审召公社建设草原的经验,集中主要力量兴修水利,围建草库伦。现在,鄂尔多斯高原又呈现出一派绿草如茵、牛羊肥壮的喜人景象。今年这个盟畜牧业生产夺得近十年来最好的收成,全盟七个旗县个个增产,牲畜总数已达五百八十多万头(只),比去年增加四十八万七千头(只),总增率、纯增率分别达到百分之二十八点四和百分之九点六。
1979年,《人民日报》刊发伊克昭盟各类消息8篇,6月8日,新华社通讯员李一功,新华社记者黄正根、傅上伦撰写的《从典型看希望——“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见闻》一文说,乌审召,是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旗的一个公社。“文化大革命”前,这里就以治沙造林闻名全国。3月10日,我们来到乌审召,正逢下雪,茫茫草原成了银色的海洋。唯有那一排排高杆旱柳,一丛丛沙柳、柠条,依然笑傲着鄂尔多斯高原的风雪。第二天,雪渐渐消了,我们才看出来:被一排排旱柳包围着的,原来就是长着优良牧草的人工牧场——“草库伦”。我们向公社副书记山丹提出存在心里的疑问:牧区要不要搞防护林?能不能造起防护林?豪爽的女主人从乌审召这个名字的来历打开了话匣子:“乌审”,蒙古语的意思是打猎用的套网,“召”是大庙。因为历史上这一带是肥美的草原,有许多野生动物,乌审召由此得名。据说成吉思汗晚年曾在这一带屯兵。可是,明、清以来,由于大量垦荒,垦而复弃,草原迅速沙化。山丹说,他们是从1958年开始治沙种树建设人工牧场的。经过二十年的艰苦奋斗,如今全公社已在一千六百平方公里的沙漠里建成了三十八万亩“草库伦”。过去,这里仅有的清朝乾隆年间在大庙里外栽下的九十二棵树,现在仅乔木已有一百三十三万棵。山丹还给我们提供了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帮助他们测定的几个数据:每亩流动沙丘种二百四十丛沙柳、沙蒿,四年就能固定,并能每年提供干草二百斤,使近地表风速由八级降为五级;每亩种旱柳五十株、灌木、草二百丛,五年固定沙丘,并每年产干草一千五百斤,将八级大风削减为三至四级风;特别有意思的是,每亩旱柳每年可收二百六十斤干树叶,全社去年共收一百多万斤,解决了春羔一个半月至两个月的饲料。群众高兴地把它叫作“空中牧场”。由于抓了造林种草,全社牲畜便由一九五八年的四万九千多头,发展到了八万六千多头。乌审召的经验并不完善。但它指出了一个方向:牧区也应当搞、完全可以搞防护林。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西北、华北、东北有草原牧场五亿多亩,其中有不少和乌审召条件相似,或比它好,而“绿色万里长城”第一期工程,要求造基本草牧场防护林一、二百万亩,这个任务是不难完成的。
1980年,伊克昭盟有6篇消息刊登在《人民日报》,其中4篇特别值得拜读。5月12日,新华社消息《蒙古族恢复祭奠成吉思汗活动》,6月8日,新华社消息《推广各种形式的联产计酬责任制,伊克昭盟农业普遍增产》,9月25日,田聪明、刘云山撰写的《伊克昭盟从自然劣势中找到优势,从典型经验中找到出路利用沙漠种树种草发展畜牧业》,10月10日,傲腾撰写的《以草定畜实行科学放牧,内蒙古伊克昭盟把草场建设作为考核畜牧业生产的一个重要内容》。
作者:鄂尔多斯市委党校讲师、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鄂尔多斯市委党校讲师、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副会长;鄂尔多斯市委党校教授、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