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鄂尔多斯 推进生态文明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13年第 作者:薛文林 人气: 发布时间:2014-01-14
摘要:生态文明是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继承和创新,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李克强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的核心在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用文明和理智的态度对待自然,反对乱砍乱伐、滥垦滥牧、粗放利用资源,以达
生态文明是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继承和创新,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李克强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的核心在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用文明和理智的态度对待自然,反对乱砍乱伐、滥垦滥牧、粗放利用资源,以达到可持续发展。2600年前建设的都江堰,现今仍然造福于成都平原人民,是我国古人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的典型范例。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文明进步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历史上一些古代文明因生态良好而兴盛,也有的文明因生态恶化而衰败已成普遍规律。
生态文明的文化在于天人和谐。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其中文化构成一个文明社会的精髓。生态文明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不是物质财富增加而自然受到破坏的文明。中华文化中道家的道法自然、儒家的天人合一及天人和谐等就是对生态文明内涵的表达。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境界。200多年的工业文明,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历史的总和,同时也严重削弱了自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平衡的功能。随着环境恶化的加剧,人们才认识到用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做法并不可取,而是要致力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认识和解决各方面存在的问题。
生态良好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一定经济地理条件下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结果。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生态产品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包括清新空气、清清水源、宜人气候、舒适环境——这些都是人类生活的必须品,是消费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老百姓提供生态产品,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我们不仅要增加GDP,也要提高生活质量,拥有健康,拥有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茂密的森林、广袤的草原。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一种国家创新,将逆转长期持续的“生态赤字”,使中华民族进入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形态关系十分密切,因为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都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类既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也不可能有高度的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社会陷入生存危机。所以说,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前提。而且,生态文明与其他四个文明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三大转变:一是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二是从粗放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三是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理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
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区别在于:1.在文化价值观上,生态文化、生态意识成为大众文化意识,生态道德成为普遍道德。2.在生产方式上,不以GDP高低论英雄,而是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3.在生活方式上,倡导生活的质量而不是简单需求的满足,反对铺张浪费,使绿色消费成为人类生活的新目标,新时尚。4.在社会结构上,努力实现更为高度的民主,强调社会正义,并保障多样性。
总之,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优化国土开发格局,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
二、鄂尔多斯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绩
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和根本途径之一,鄂尔多斯市把生态建设作为求生存、谋发展、奔富裕的根本大事来抓,坚持“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的方针,确立了生态建设是最大的基本建设和立市之本的思想,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步伐,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末,连续三年大旱,全市森林面积仅为1588万亩,森林覆盖率仅为12.16%。截至2011年底,全市森林资源总面积达到301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3.13%。超出全国和全区平均水平。国家两院院士称,鄂尔多斯是“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典型范例”。
2000年以来,依托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和防沙治沙、日元贷款等生态建设项目人工造林782万亩,飞播造林769万亩,封山(沙)青林413万亩。2005年以来,启动实施了“六区”(城区、园区、景区、通道区、生态移民区、新农村新牧区)绿化、四个百万亩(百万亩油松、樟子松、沙棘、山杏)、碳汇造林、城市核心区百万亩防护林生态圈建设等地方林业重点工程,完成高标准造林430万亩,呈现出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林分质量不断提高,林种结构渐趋合理的良好态势。
发展沙草产业是沙漠地区生态文明的基础建设和主要任务,是绿化沙漠的主要途径。2000年,经全境航拍荒漠化土地占全市总面积的61.67%。2009年,全市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31.6%,较前9年下降30.16个百分点,年均下降3.35个百分点。鄂尔多斯境内流沙面积由2000年的3341万亩减少到2010年的2339万亩,年均减少100万亩。全市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由2000年的2541万亩增加到2011年的3881万亩,治理率由23.8%提高到36.35%,年均提高1.14个百分点。1961年至1999年的39年间,沙尘暴年均发生3.4次,2000年以来12年间平均发生3次,而2005年以来7年间平均发生2次。沙漠化和水土流失面积已经实施了“双减少”。
鄂尔多斯市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促进林沙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五化”(林板一体化、林纸一体化、林饲一体化、林能一体化、林景一体化)“三品”(饮品、药品、化妆品)的总体格局。截至2011年,林业总产值达40亿元,农牧民来自林业的人均纯收入达2300元,比2005年提高了1932元。
在生态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地区经济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3200亿元,财政收入达796.5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28986元和9982元。实现了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双赢。我们不仅有能力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更有决心保护好来之不易的林草资源,努力建设美丽鄂尔多斯。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推进富民强市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生态建设的重大机遇期。在此期间,我们要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加快构建高质量的林业生态体系,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鄂尔多斯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到2015年,我市森林资源总面积将达到35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75%,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40%,数字林业全面应用,林业机械化、标准化水平全面提高,重点火险区实现远程监控全覆盖。林业产生效益明显增强,林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农牧民来自林业的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进一步完善,效益进一步提高。
绿色,不但能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的质量和人民的幸福指数同样得到了提升。以“十一五”为例,鄂尔多斯森林资源吸收二氧化碳约3000万吨,释放氧气约2700万吨,吸收有害气体约1亿吨,消减粉尘约2800万吨,涵养水源约20亿立方米。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森林资源不仅成为展示鄂尔多斯形象的“绿色名片”,而且成为吸引社会投资的重要砝码。
三、生态文明需要相应的制度和规定护航
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只有真正做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生态文明取得实效。
1.国家目前已颁布的《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及《土地管理法》等都是促进和保护生态文明的法宝,只要我们认真执法,生态文明建设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2.生态红线是限制开发利用的“高压线”,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安全线,也是保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最近,国家林业局启动生态红线保护行动,要求全国林地面积不低于46.8亿亩,森林面积不低于37.4亿亩,森林蓄积量不低于200亿立方米,湿地面积不少于8亿亩,治理宜林宜草沙化土地、恢复荒漠植被不少于53万平方公里,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严禁开发,现有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全面保护。这个红线一定要坚守,不能越雷池一步。地方各级也应有自己相应的红线,最近在四川芦山地震灾区的退耕造林专项中,补植补造补助标准由每年每亩50元提高到100元,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中央财政补偿的标准也由每年每亩10元提高到15元,这就体现出上下各级对保护生态红线的重视。
3.为了保护草原生态,国家明确对生态环境非常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的草原实行禁牧封育,中央财政按照每年每亩6元的测算标准对禁牧牧民给予禁牧补助。鄂尔多斯市相应地制定了“三区”规划,在禁止开发区主要贯彻禁牧、休牧和生态移民政策,集中进行生态自然修复。目前,全市禁牧休牧区面积占总面积的51%,建成生态自然区2.2万平方公里。
4.严惩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对违反草原法,占用草原,改变被占用草原用途,数量在20亩以上或曾因非法占用草原受过行政处罚,在3年内又非法占用草原10亩以上者为“数量较大”;对非法批准征收、征用草原40亩以上的;非法批准征收、征用、占用草原,造成20亩以上草原被破坏的;对非法批准征收、征用、占用草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或者具有其他恶劣情节的定为“情节严重”。对上述“数量较大”、“情节严重”者要按刑法342条的规定,以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定罪处罚。
5.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如2013年5月,云南昆明东川区一河道遭严重污染,8名责任人被批捕,包括东川环保局局长在内的5名官员被问责。
6.在矿区严格落实绿化、复垦等综合治理措施,按照每生产10吨煤捐植一棵节能减碳树的要求,计划五年内集资10亿元,营造高质量、高效益的节能减碳林10万亩,目前已完成8.9亿亩,使鄂尔多斯走出了一条环境与经济兼顾,生态与发展兼容,排碳与固碳平衡的发展道路。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具有极为重要意义。此外,还建成煤矿筒装煤窑302座,防风抑尘设施221处,关闭违规煤窑330处,修建运煤专线和进矿道路2000多公里,使矿区环境显著改善。
7.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将来生态文明将成为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关键性指标。
8.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机制。通过教育宣传,强化生态文明观念,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激发人们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只有当每位公民都意识到保护环境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把保护环境变成个人的自觉行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进入更高层次。
用制度管人,按法制办事,共同建设生态良好的美丽家园,就一定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生活环境。
作者: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