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是蒙古族很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节,被看做是草原上辞旧迎新的佳节,所以蒙古人称过年为“希尼勒呼”。把岁首的第一个月称为“查干萨日”,直译就是“白月”,并把这个月的三十天称为“吉祥的白月”。蒙古族过年从腊月二十三日开始一直延续整个正月,其年俗主要有三个阶段,即腊月二十三祭灶,除夕夜接神,初一开始拜年。 腊月二十三祭灶,主要是举行拜火仪式。为此,每家每户从早晨起来便先把入冬杀羊就准备好的羊胸茬(上面留一块皮未剥去,表示一只全羊),放在锅里慢慢地煮上。然后开始忙碌地收拾院落、棚圈,打扫住房、凉房,将就要过去的一年里的所有垃圾尘土清扫的干干净净,住房和院落清理的整洁有序,焕然一新。 中午时分,祭灶正式开始。首先男主人先行祭过玛尼宏,祭过佛龛里供奉的佛祖和成吉思汗像,然后在灶前祭祀。过去在蒙古包里时在灶前铺好白毡,由男主人以火镰击燃火种递与女主人,女主人点燃火撑里柴薪,火撑的四个角上,点上四盏酥油灯。现在定居后,在室内均在灶房里祭火,灶台上点燃酥油灯,在鄂尔多斯达尔扈特人(守护成吉思汗陵的人)中是在灶台上的四角放四小堆干净的细沙。当火势起来祭灶后,主人率领全家人跪在灶前的白毡上,诵起了《祭灶词》。 腊月二十三日之后的几天里,每家每户便开始紧张地忙碌着备办年货,制作新衣,准备食物,男主人还要到寺庙里请回崭新的“禄马风旗”。 大年三十,草原上弥漫着清新的寒气,整洁的院落焕发出勃勃生机,所有的窗户用五色的纸块糊贴组成均衡的图案,住房、凉房、院门、圈舍的门楣上都贴上一小块棱形或长方形的红纸,类似汉族的春联,以驱邪避鬼、吉祥报春。整整飘扬了一年的命运之马飞腾的禄马旗,已然降下,紧紧地裹起来放置在玛尼宏神台的一边,两杆顶端的铁质三叉矛头,蒙语叫做“赛斯穆”的神物,要用白酒和羊尾细心地擦过,看上去乌黑发亮,两杆之间的横拉连绳上在这一天要换上五色彩旗。玛尼宏神台西南方堆放好了夜晚篝火的柴薪,神台的东北侧放一个石臼,里面装满细砂(意为五行土),插了一根略低于玛尼宏杆的准备晚上点燃的神灯的木杆,在院门口高挑一盏纸糊的灯笼,周围的牧民们在夜晚都能见到这盏闪闪发亮的灯笼。 除夕这一天要吃整煮的绵羊头,绵羊头被视为“头宴”。“头”是躯体之首,代表着整体,是整羊席的象征,又是全家团圆,新的一年善始善终的吉兆。入夜,全家人开始行祭祖敬神之礼。 接下来全家人闲坐在一起,小孩们尽兴玩耍着蒙古棋、围老虎棋等游戏,老人们则取出备好的细草秆,认真地制作神灯,蒙古语称作“腾格里烛蜡”,直译为“天灯”。 黎明将至,预示着新生活的开端,全家人又开始忙碌起来,首先按主人的指点,把新请回来除夕夜拜祭的禄马风旗分别挂在神台的两根木杆上,然后点燃篝火,就着篝火的火种点然神灯,插入石臼之中。再将篝火里的火种请回灶中。随后,在玛尼宏神台前摆好供桌,摆上新年圣饼、敬神的绵羊头等供品,铺好条毡,全家人面向神台、神灯、篝火跪在供桌前,主人诵起了《祭火祝词》,然后又举起招福斗或盘子,顺时针方向摇动,唱起了长长的招福歌。 当天边泛起黎明的曙光,紧张的祭祀结束了,全家人在屋内重新摆上一桌丰盛的肉、奶、米面等制成的食品,长辈们分别就座桌前,晚辈向长辈敬献哈达叩头拜年,请安问候。接着互相交换鼻烟壶,全家人互行拜年礼。 天大亮,全家人吃喝完毕,要举行“踏新运”仪式。蒙古人讲究,大年初一,出门按某个吉利的方向出行,骑着马走出一小段路,然后返回来按顺时针方向绕蒙古包或住宅三三九圈,意在得到四面八方神的保佑,踏上新年的运气之路,预祝新的一年财运亨通。 拜年的客人一进家门,先行曲膝礼,向端坐的长辈问候“新年好!”,家中的老人则抬右手说“好好,你们全家过年好!”,如晚辈拜年则向长辈叩拜行礼,然后同全家人互换哈达、鼻烟壶。等客人落座后主人家向客人献上奶食“德吉”请其品尝,再献上奶茶(要放少许炒米等),这是礼节性的茶食,喝几口茶后,客人取出带来的饼食六至十个放在盘子里,顶上放两枚红枣,请主人品尝鲜奶“德吉”后,放在主人面前的桌子上,跪地向主人叩头拜年。同时,主人掰一小块礼品饼食,向天神和成吉思汗泼洒。客人献礼完毕,重新倒一遍茶,主人及家人依次为其斟酒,随后吃新年饭,最后敬“送客茶”。 蒙古人整个正月主要是相互拜年,这30天里必须走完需要拜年的人家。吉祥的正月,为蒙古人带来了幸福和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