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今天这样一个机会,我想简要的谈一下《鄂尔多斯大辞典》编纂成功的两点启示。 第一,文化大市的建设一定要抓住文化的基础建设。像对本地区文化资源的全面系统的挖掘、整合、加工、传播等,包括物质的、非物质的、历史的、现实的、官方的、民间的,总之要方方面面。这项工作是艰苦繁难的事,决非急功近利的事,也不是有了钱就能买得到的事。这些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没有那么多的基础的、基本的文化资源,没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哪有如此辉煌的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和文化精品! 第二,充分认识本土知识分子的价值和特殊作用。 《鄂尔多斯大辞典》是在市委、政府的支持下,通过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纽带作用,在陈育宁先生的直接指导下,基本上由鄂尔多斯本土的知识分子完成的。可以说,这是鄂尔多斯本土知识分子实力和价值的一次充分地出色的体现。 文化人才作用的发挥往往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而真正的文化人才又有独立思考,追求思想自由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文化人才成长和发现的困难,反而容易受到文化专制的压迫。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现实面前,文化往往又是“搭台”的对象。在市场的冲击下,缺乏定力的文化人又很难静下心来,这与“甘愿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相去甚远。建设文化大市的战略目标的提出和确立,极大地鼓舞和激励着鄂尔多斯的文化人才。但由于种种原因,本土文化人才的缺乏应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鄂尔多斯要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要真正建成文化大市,有与经济硬实力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在各个社会科学领域没有一批本土学者、本土专家是不行的。我们不能永久指望匆匆而过的外来专家为我们指点迷津或搞什么大的文化工程。即使我们引进外来文化和文化人,也只能在我们本土上开花结果才有意义。文化快餐没有什么价值。还应当清醒地看到,一个地区文化丰富发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志就是这个地区有几个或有一批文化大家,文化名人。所以,本土文化人才既是本地文化建设的基本队伍、主力军,又是本地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成果和文化水平和影响的标志。 鄂尔多斯本土知识分子后继乏人的现象应当引起有关当局的高度重视。必须破除“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事实证明,这个观念很顽固),从具体政策上讲,更要突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导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