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学研究刊物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大辞典 《概论》 《成吉思汗文化丛 学术著作 鄂尔多斯学研究刊物 报纸

佛教文化与幸福鄂托克建设

来源:第二届鄂托克阿尔寨文化高层论坛 作者:哈斯朝鲁 戴斯琴 人气: 发布时间:2013-05-17
摘要:【内容提要】鄂托克旗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具有悠久神秘的历史、灿烂神奇的文化,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又是古迹众多、民风淳朴、内涵丰富、个性分明的佛教文化区域。鄂托克旗是鄂尔多斯高原的代表和精粹,遍布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征战的足迹,留下了许多神奇

        【内容提要】 鄂托克旗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具有悠久神秘的历史、灿烂神奇的文化,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又是古迹众多、民风淳朴、内涵丰富、个性分明的佛教文化区域。鄂托克旗是鄂尔多斯高原的代表和精粹,遍布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征战的足迹,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打造阿尔寨文化品牌,展示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鄂托克旗知名度和影响力,构建富裕、和谐、宜居的幸福鄂托克。

        【关键词】 佛教文化 阿尔寨文化 幸福鄂托克

 

        文化是以物质或精神的状态出现并与人类的一切创造活动密切相关的形式和内容。而地方文化则是在一定区域和范围形成并具有其地域个性特征的文化形态或文化存在。地方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标准不同则种类也不同。鄂尔多斯文化包括草原文化、成吉思汗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其它以成吉思汗陵及周边区域为依托而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人文特征的文化现象。陈育宁先生指出:“鄂尔多斯部落在形成之初就是蒙古各个部落中的核心,是成吉思汗的嫡系,是最具蒙古传统特征的一个群体。他们在15世纪中叶进入河套地区以后,把这些传统也带进了河套地区,包括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传统,也在这个地区延续。鄂尔多斯地区的自然特征又造就了一个保护和传承蒙古传统文化的环境。这里三面环河,一面有明长城阻隔,天然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鄂尔多斯部进入河套地区以后的500多年时间里,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较为封闭的和相对独立的社会环境中。在蒙古各部落中,只有鄂尔多斯部落较完整地聚居在一个固定的地区,这个部落没有被打散,没有被别的部落所融合,别的部落也没有进来,最终成为蒙古传统文化没有受到强烈冲击的最后的绿洲。”{1} 鄂尔多斯之一旗的鄂托克,有着深厚渊源的佛教文化资源。鄂托克历史悠久,高僧辈出,现存佛教文物多,有阿尔寨石窟,有鄂托克召等古刹,民间信徒众多,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佛教文化资源。历史上的鄂托克,不但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显赫于蒙古高原,而且在文化领域也独步一方,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尽显个性的同时,与草原文化融为一体。与这种宏观的历史文化背景一致,鄂托克的佛教文化在与内蒙古佛教文化发展的相互激发中,也呈现出深厚而鲜明的个性,不但在蒙古族佛教历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而且在当代社会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中依然具有重要价值。

 

 

        佛教文化是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必要加以保护。在合理保护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开发利用,发展相关文化产业。一方面,当今最具吸引力、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是有着浓厚特色文化积累加以良好自然环境的资源,阿尔寨石窟可谓是二者兼备,得天独厚。另一方面,佛教文化早已融入到蒙古族传统文化之中,也成为鄂托克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并且有着作为一个特色旅游的巨大潜力,而鄂托克佛教古刹、阿尔寨石窟集聚的特色佛教整体文化又最具优势。鄂托克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建立在总结历史、提炼内涵、明确特色、推出亮点、把握原则的基础上。总结历史是为了提炼内涵,提炼内涵是为了明确特色,明确特色才能推出亮点,推出亮点自然是为了当代开发利用的方便,而当代的开发利用是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鄂托克旗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具有悠久神秘的历史、灿烂神奇的文化,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又是内涵丰富、个性分明的佛教文化区域。鄂托克草原是鄂尔多斯高原的代表和精粹,遍布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征战的足迹,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游牧文化、草原文化,留下了诸多著名的遗迹。成吉思汗时期,这里成为蒙古大军的营地,使成吉思汗文化扎下了根。1226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从漠北大本部南下,跨过黄河套弯,入驻阿尔巴斯、阿尔寨地区,第六次进攻西夏,策划了灭西夏的军事大计,在鄂托克大地留下了晚年的足迹。从此,蒙古人在这里生产生活,创造了古老灿烂的文化。由于成吉思汗八白室和拖雷、别力古台、哈撒儿等蒙古汗国主要人物的白室、苏勒德在这里供奉多年,鄂托克成为成吉思汗圣火传承之乡,成为蒙古族历史文化集中的地方。鄂托克又是成吉思汗祭灵白宫的故乡,一直传承着独特的蒙元文化。主要表现是以乌仁都西敖包祭祀、成吉思汗敖包祭祀、阿尔寨石窟祭祀、拖雷灵帐祭祀、别力古台宫帐祭祀、石布青部落苏勒德祭祀、敖伦布拉格泉水祭祀、骆驼祭火为主要内容的祭祀文化,以及具有宫廷礼仪文化、草原文化、民族文化、民间歌舞为鲜明特点的诸多传统文化。人文资源有著名的阿尔寨石窟、神奇的百眼井、古朴的桌子山岩画、清代王府等文物古迹,有雄伟壮观的苏里格庙、以崖壁坐禅洞著称的迪延阿贵庙和乌兰敖包、鄂托克召等佛教文化旅游资源。

        鄂托克佛教文化依托山水文化,并与民间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的特色比较明显,佛教的本土化程度更加深刻。这表现在鄂托克的寺庙大多位于风景名胜之地或受传统风水思想的明显影响。阿尔寨石窟旅游区、苏里格庙旅游区等风景区都有寺庙,其寺庙和佛塔则直接因为风水信仰而兴建起来。所有这些特征是在开发利用鄂托克佛教文化资源时应该考虑的。利用这种特性的优势,尽量避免其负面影响。历史上鄂托克曾经有过很多有名的寺庙,现在不存在了。现存寺庙有鄂托克召、道劳阿贵庙、喇嘛庙、查汗敖包庙、苏里格庙、迪延阿贵庙、查汗加德海寺、乌兰吉林庙等。现存寺庙比较分散,规模一般也都不大。这种情况有利于佛教信徒的宗教性活动的进行,但不利于佛教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

        鄂托克草原的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有书记载:“第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于1652年(癸辰年)去北京时途经鄂尔多斯的鄂托克旗等地讲经说法。当年(1652年)开始兴建鄂托克旗最早寺庙鄂托克召。”{2}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鄂托克草原曾经出现过许许多多的高僧大德,譬如罗布桑丹津活佛、罗布桑隆如布班第达、甘珠尔莫尔根活佛贡楚克吉格米德萨木腾、达尔玛扎拉森敖斯尔班第达、官楚克拉布杰喇嘛、萨丹其木德道尔吉喇嘛、王苏那木喇嘛等,他们或著书立说,或收徒传法,或建寺修行,或行医送药,他们的足迹有时可能是模糊不清,但他们的思想影响深刻久远。伴随着高僧大德的活动和皇室的支持与文人的呼应,鄂托克草原的佛教寺庙层出不穷,佛教信徒源源不断,佛教法系传承不绝,佛教活动经久不衰,佛教经典流传聚集,佛教往来畅通无阻,佛教艺术盛极一时,寺庙林立,香火很旺。

 

 

        寺庙不仅是佛教信仰中心,过去一直是这一地方的政治中心、经济活动中心、文化中心、受教育的中心、娱乐活动的中心、医疗中心。各地召庙上所表演的政论化妆歌剧——古如演唱和查玛舞表演,亦成为鄂托克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时期,佛教在鄂托克广泛传播,于是成吉思汗祭奠中就有了根据佛教内容修改的祭词祭文。鄂托克佛教文化曾经辉煌一时,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天灾人祸之故,大部分寺庙已经被毁坏或倒塌,其佛教文化建筑曾几修几毁。如今鄂托克召、道劳阿贵庙、喇嘛庙、查汗敖包庙、苏里格庙、迪延阿贵庙、查汗加德海寺、乌兰吉林庙等几大寺庙相继修复,已恢复了巍峨挺拔的古貌,依然容光焕发。鄂托克召外墙为绿色琉璃砖,庙顶为黄色琉璃瓦,木框架结构,庙檐正中悬挂着用藏蒙汉三种文字书写的“吉祥慧瑞寺”匾额。整个建筑巍然高耸、飞檐四出、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光彩夺目。苏里格庙是为纪念成吉思汗得天意的宝地、在此祭旗征西夏而建,古朴壮观,气势宏伟,以雄浑的毛乌素大漠为背景,周围风景秀丽而奇特,空气清新,以雄浑大漠为基调,庙西南有盐湖、西北有盐碱湖、东北有碱湖、东南有淡水湖,而淡水湖则有海市蜃楼景观,远在二公里处即可见沙漠、房屋、树木倒影。苏里格庙广场中央为4.5米雄伟的成吉思汗骑马铜像,再现了这位当年叱咤欧亚的天骄雄风。在这里还修建了敖包,叫苏里格敖包,祭祀仪式代代相传。在苏里格庙周围出现了很多有关成吉思汗家族的遗迹,有成吉思汗弟别力古太宫帐祭奠之地、成吉思汗之弟哈撒儿的“阿勒格苏勒德” (即花纛)祭奠之地、成吉思汗十五世孙巴图孟克达延汗之陵。

        佛教文化与自然山水的共生共荣性,佛教的传播和发展离不开山水风景;凡香火兴盛之处,必然游客如云。佛教文化和旅游发展已经构成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享有盛誉的佛教名山古刹,既是广大佛教徒倾心向往的圣地,也因为佛教文化本身蕴藏着的无穷魅力成为一般旅游爱好者乐于涉足之处。鄂托克的多数寺庙四周松柏环绕,郁郁葱葱,蓝天白云、绿树红砖交相辉映,恰似一幅爽心悦目风景画;五色彩带随风飘扬,不时传来阵阵悦目的梵呗声;金色的藏经塔高耸空中,在阳光照射下光芒四射,更显庄严亮丽。阿尔寨石窟不仅是大气磅礴和佛事香火鼎盛,还因为阿尔巴斯山具有许多与佛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自然风光和神奇景观,此外还有苏美图阿尔寨、伊克阿尔寨和巴嘎阿尔寨等自然和历史遗存伴之生动的传说故事,体现了这些自然物的佛教文化价值。

       历史上阿尔寨石窟影响较大,俗称“百眼窑”,是自治区境内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寺。也是我国规模较大的西夏到蒙元时期的石窟寺。与云冈石窟、敦煌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被称为中国五大石窟艺术宝库。阿尔寨石窟开凿于北魏中期,以西夏、蒙元时期最盛,至明代还在延续使用。阿尔寨石窟是集寺庙、石窟、岩刻、壁画为一体的佛教建筑群,佛教文化丰富多彩。阿尔寨石窟保存有藏传佛教早期的壁画,还保存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场景的壁画,尤以“成吉思汗与夫人及四子受祭图”、“各族僧众礼佛图”等最为珍贵。丰富的壁画及珍贵的各种榜题,被专家们称为“草原敦煌”、“佛教艺术宝库”、“壁画和岩刻的展台”,阿尔寨石窟不愧是浮雕艺术的展台,是佛教建筑艺术的集合营。它不仅是一处重要而罕见的佛教艺术宝库,更是研究蒙古族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等不可多得的珍贵形象资料。窟内有壁画、藏文、梵文、回鹘蒙古文榜题和题记,其中回鹘蒙古文榜题为自治区首次发现,引起了语言文字、历史、考古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阿尔寨石窟造型的普遍特点是近似正方形,均为单间式,门宽约占窟宽的三分之一,多数窟面壁中央凿有一米见方,10厘米深的椭圆形佛龛,许多石窟面壁和左右墙壁底部留有长条台阶。石窟内壁用掺麦秸黏泥抹平并涂白后面满了佛教诸佛神像、佛本生故事图、供养图和讲法修行图等。”{3}2003年3月2日,国务院特批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自治区内罕见的古文化遗址。改革开放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在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越发密切的今天,借助鄂托克佛教文化这一资源,以打造阿尔寨石窟为目标,重树佛教名山的形象,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应有的文化平台。“众多的石窟建筑五彩缤纷,情趣盎然的壁画艺术、精美的岩刻等,对于蒙古族乃至北方民族建筑绘画艺术的演变发展的研究,对于当时社会的宗教仪规、民俗、服饰、器具等多方面的研究均可提供丰富的直观资料。”{4}鄂托克旗有悬挂“天马”(即风马)旗、祭敖包的习俗,藏传佛教融入其中,深刻地影响了这一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发展轨迹,从内容到形式均趋于佛教化。天马旗显然带有浓重的佛教色彩,敖包祭祀活动也充满了佛教色彩。这些习俗顺应了历史文化发展的规律,变化了形式,不断增加了新的内容。

        鄂托克佛教建筑、绘画、雕塑、音乐等,犹如一株株历久弥鲜的奇葩,雍容典雅,芬芳馥郁,给人以善的启悟、美的享受和真的归依。佛教建筑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内容,当它们成为古迹为我们所欣赏时,其人文内涵亦融进山水风景之内,成为山水文化的一部分。寺庙建设形式,景观布局庄严和谐,建筑外形气势恢弘,既体现佛教的博大精深与崇高,又将传统的文化元素与鲜明的时代特征相融合,给观者心灵以震撼和难以忘怀的文化体验。寺庙的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宗教行为,所以鄂托克各寺庙利用佛教文化资源和为群众谋福祉结合起来。一个地方的造福,佛教经济是允许的。佛教建筑以其特有的形式美给山水增添了特异的声色和韵致。这里所说的形式美,主要指佛教建筑特有的线条和色彩。比如掩映于山林之中的寺庙以及塔刹,在线条上,往往打破了山峦起伏与绿波伸延的节奏,远远望去,一片寺庙往往成为线条延伸的一个暂停点,高耸的塔刹又突兀打破蓝天与绿山的分界线,使画面产生了变化,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在色彩上,寺庙屋顶、屋檐往往镶以暖色的琉璃瓦,再配以土红色的门栏窗棂,塔刹或以青砖,或以红砖,或是木构而涂以红色,与整个山林和谐共荣,相得益彰。寺庙内进行法事时,香烟缭绕,法器齐鸣,又给游人带来味觉与听觉的快感。尤其是那寺庙钟声超逸淡远,常常让游人尘念涤尽,心境空明。寺庙内的梵声自然也就成了山水美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开拓和延伸了山水美的意境。

        通过这些,来研究鄂托克佛教文化的特点及形成的根源,梳理鄂托克佛教文化发展的脉络。佛教的传播是历史的趋势,佛教在鄂托克长时间的广泛的传播,对于鄂托克人各方面的深刻影响,成为我们考察和研究鄂托克历史文化的重要因素。

 

 

        鄂托克旗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西部,境内60%以上的土地面积属于荒漠化和干旱硬梁地区。是一个条件艰苦、土地贫瘠的地方。但这里矿产资源丰富,已经探明的有天然气、石膏、煤炭、硅石等矿产资源48种。对于鄂托克这样一个偏僻落后、生态条件恶化的地区,旗委、旗政府带领全旗各族人民上下求索,在不断的实践中闯出了一条“生态立旗、工业强旗、开放兴旗、文化塑旗”之路。

        鄂托克旗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民风淳朴,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蒙古族牧民以能歌善舞著称,民间艺人创作的“盅碗舞”、“筷子舞”广为流传。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在上世纪50年代曾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查布恐龙足迹化石、巴音淖尔壁画墓等重点文物保护点也为世人所关注。这是一笔巨大文化资源,也是一笔巨大的资产。鄂托克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凭借厚重的文化底蕴,推动经济社会蓬勃发展。通过古文化、古遗址、民族文化提升旅游产业,营造大文化氛围,增强大文化意识,积聚人气,带动财气。

        鄂托克旗实施了“生态立旗、工业强旗、开放兴旗、文化塑旗”的发展战略,按照“突出特色、扩大规模、提高品位、完善功能、服务经济发展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总体要求,推动优势产业升级循环,优良环境提质再造,科学发展,强旗富民,促进农牧业规模化、工业高端化、城镇特色化、文化品牌化、旅游精品化、物流产业化。全旗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县前十位。近年来,鄂托克旗统筹城乡、集约发展,按照“建设富裕、宜居、和谐的幸福鄂托克”阶段性发展思路,围绕居民收入、基础设施建设、卫生、教育、文化等八个领域,统筹城乡发展,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同时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要求,通过“提高农牧业产出效率、农畜产品竞争力”,让农牧民从产业、产品中直接收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坚持“以牧为主、以工致富”的生产建设方针并不断赋予新的内涵,通过结构调整和推进产业化经营,逐步强化了农牧业的基础地位,依托资源优势,实施集团化战略,实行资产重组,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工业快速发展之路。阿尔寨石窟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拖雷伊金祭奠文化、别里古台祭奠文化、泉水祭奠文化、鄂尔多斯乃日等被列入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托克旗文化生态保护区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全旗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旗和全国文物保护先进旗。这些都为有效地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鄂托克旗文化大创新、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打造阿尔寨文化品牌,展示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鄂托克旗知名度和影响力,构建富裕、和谐、宜居的幸福鄂托克。

        鄂托克人正以饱满的精神、高昂的斗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迅跑。鄂托克旗继续发挥阿尔寨文化品牌的效用,2009年积极筹办主题为“祥瑞阿尔寨,幸福鄂托克”首届中国阿尔寨文化旅游节活动,包括开幕式入场仪式、文艺晚会、鄂托克阿尔寨文化高层论坛、全市第四届蒙古语原生态老年文艺会演、全区“巴拉根桑”杯蒙古语电视小品大赛、广场文化周、摄影采风大赛、壁画岩画图片展、旅游周活动、那达慕体育赛事、物资交流大会、闭幕式等十一项活动。同时,鄂托克旗开展了多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繁荣了地区文化,也为鄂托克旗打造“幸福鄂托克”营造出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实实在在从精神生活的层面上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富裕鄂托克是幸福鄂托克的基础,经济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鄂托克旗在“统筹城乡、集约发展”战略的指引下,立足区划、富民、生态、移民、便民、素质、惠民、强基八大民生工程,以人为本、突出重点、协调推进,在优化结构中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统筹兼顾,在统筹兼顾中改善民生,一个“富裕、宜居、和谐”的幸福鄂托克的发展新战略逐渐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陈育宁:《原生态的鄂尔多斯学》,2004年12月10日《中国民族报》。

     {2}萨·那日松、特木尔巴特尔:《鄂尔多斯寺院》(蒙古文版),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3}哈斯额尔敦、丹森、布仁巴图、嘎日迪、贾拉森、纳·巴图吉日日嘎拉、恩和巴雅尔著,纳·巴图吉日嘎拉、那楚格、嘎日迪译:《阿尔寨石窟回鹘蒙古文榜题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4}同上,第21页。

 

      作者: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副编审;内蒙古民族大学学生处退休人员

 

责任编辑:哈斯朝鲁 戴斯琴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