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1990年,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这一概念,目的是反驳当时流行的美国衰落论。随着经济的发展,软实力的地位日益凸显,因为不同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由硬实力竞争转向了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在这种大环境下,鄂托克旗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升城市软实力,增强城市的竞争力。为了实现富裕、宜居、和谐的奋斗目标,鄂托克旗应该从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入手,提升城市品位;转变发展观念,尽快改变经济结构,从而真正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 软实力 富裕宜居和谐 经济结构转型 历史文化
20世纪末,美国著名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一经提出,就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其实在此之前,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已经发现,没有一系列制度的变迁,一次又一次的技术革命都将是“不可能任务”。经济对思想、文化、制度等软实力资源具有依赖性,或者说思想、文化、制度等软实力资源是硬实力发展的前提。在很多情况下,只有推动作为前提的思想、文化、制度等因素的演变,硬实力发展的潜能才可能得到释放。 正因为软实力具有这样的重要功能与意义,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软实力建设。在国家层面上,软实力主要寓于政治价值观、制度、文化、外交和国民素质之中;在区域层面上,软实力主要寓于公共管理、区域文化、人口素质和宜居环境之中……就我国而言,发展软实力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就鄂托克而言,发展软实力是科学发展的唯一出路! 鄂托克旗位于鄂尔多斯市西部,东邻杭锦旗,西连宁夏平罗县陶乐镇并与石嘴山市和阿拉善盟隔河相望,南接乌审旗,西北界乌海市,是鄂尔多斯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改革开放后,鄂托克旗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012年2月9日,在鄂托克旗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尚志强旗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1年鄂托克“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9.2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达到51.1亿元,增长50.1%……综合实力进位赶超,列全国县域经济第105位、西部百强第9位。”16万多的人口,51.1亿元的财政收入,鄂托克在一步步实现着“富裕”的目标。但从报告中的其它数字可以看出,鄂托克的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来自第二产业,或者说绝大部分来自于资源。工业仍处于打基础、扩总量阶段,产业链条短、结构单一,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还没有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格局;科研基础薄弱、高层次人才紧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远没有形成科技、人才、管理等高端要素支撑发展的格局…… 鄂托克旗经历了快速发展的20年,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但是在国家整合资源、调控房地产的形势下,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如何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是摆在鄂托克旗面前的必须攻克的难题。借鉴其他资源城市的发展经验,我觉得鄂托克旗必须居安思危,尽快从提升城市软实力入手,转变观念,改变经济结构,增加第三产业比重,从而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富裕宜居和谐”的奋斗目标。 一、转变经济结构,打造富裕鄂托克 鄂托克自然资源富集。除有煤炭、天然气、羊绒外,化工、建材类的天然碱、食盐、芒硝、石灰石、高岭土的储量也相当可观,这是鄂托克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但经济学上著名的“荷兰病”,在时时提醒着我们。荷兰上世纪50年代因发现海岸线盛藏巨量的天然气,而迅速成为以出口天然气为主的国家,其他工业逐步萎缩,资源带来的财富使荷兰国内创新的动力萎缩,其他部门失去国际竞争力,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荷兰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经济学上,将这类与矿业资源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叫做“资源诅咒”。① 我们再来看看走出“资源诅咒”的鲁尔模式。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地质储量为219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采储量约220亿吨,占全国90%。二战前由于煤炭资源丰富,钢铁市场需求强劲,就业情况良好,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高。随着煤炭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日益恶化,重化工经济结构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传统的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开始走向衰落,很多煤矿和钢铁厂纷纷倒闭,大批的工人开始下岗失业。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花大力气,进行了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成功转型后,鲁尔区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形成部门结构复杂、内部联系密切、高度集中的地区工业综合体。现在鲁尔区生产全国80%的硬煤,90%的焦炭,集中了全国钢铁生产能力的2/3,电力、硫酸、合成橡胶、炼油能力、军事工业等均在全国居重要地位,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最大的消费核心,号称“德国的心脏”。 “十二五”期间,鄂托克的经济发展处于一个关键时期,经济发展速度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政府的决策不仅决定着鄂托克旗的经济发展速度,而且决定着子孙后代的生存状况。如果我们的政府有大气魄,就应该借鉴鲁尔区成功转型的经验,痛下决心,狠投资金,广招人才,征集建议,切实研究经济转型的办法。短时间内肯定会影响财政收入,但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竭泽而渔、才不会焚林而猎。就如1942年春,在抗日战争处于最为困难的时候,毛泽东在延安发起了一场历时三年的整风运动。因为在毛泽东心中,思想领导是第一位的。有了正确的思想,才会有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会有军事力量的增强和战争的胜利。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不仅战胜了当时的严重困难、夺取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且以弱胜强,战胜了国民党。再如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开放取代封闭,实质就是思想的转变。思想的转变就是软实力的提升。 鄂托克的二产产业链较短,产品以粗加工为主,不仅浪费、污染严重,而且附加值较低,粗放型增长方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如何才能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我觉得应该借鉴鲁尔区的成功经验,从以下几点入手: 1.调整改造传统工业,加大开放力度,吸引新兴产业投资,充实区域产业结构。 {1}对传统的老矿区进行清理整顿,关、停、并、转。将那些生产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差的煤矿企业,集中到盈利多和机械化水平高的大型企业中去,更新设备,实施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对其他大型企业采取稳定改造的政策,以避免社会动荡。 {2}改善鄂托克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工业迁入,优化发展这些新兴工业的有利条件。 2.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 首先应该加强科技界与经济界的合作。根据鄂托克工业发展实际情况,与一些科研机构确定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不浪费时间和精力。其次应改革传统教育,创立新兴学科,并把高等院校的教育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 3.完善交通运输网,推动区域综合开发。 4.完善环境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重塑草原都市风光。 二、挖掘历史文化,打造宜居、和谐鄂托克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独有的强大的足以吸引世人的软实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中国领导人在制定外交政策时都表现出明显的民族特质,都反映出了传统文化的强大影响。我们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明显尊崇了儒学价值观;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在很多场合都一再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原则……我们在外交中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都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影子。 “毛泽东曾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民族也是这样。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我想这个民族离衰亡也就不远了,因为,民族精神是决定民族命运的民族脊梁,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仰寄托和精神支柱,是民族先民从图腾、神话和史诗时代逐渐形成并传袭下来的,它以哲学和传统文化为底蕴,展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民族形象,是一个民族宗教、哲学、历史和文化的凝缩,是使民族成员为之奋斗、引以为自豪的精神力量,它使民族成员具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并愿为之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②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尽如人意,造成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缺位,所以2007年“两会”期间,来自各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加紧构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呼声再度高涨,代表、委员们十分关注中国人核心价值迷失的问题,纷纷献计献策,希冀尽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获得国民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以凝聚起全社会的力量,促进社会和谐与国家建设。 “经济发展本身不是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人的幸福。”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2011年5月19日在太湖文化论坛上的讲话可谓一针见血。他说人的幸福不仅体现在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上,而且体现在社会和谐被提到首要位置。我觉得社会和谐,既包括人际关系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而生活质量的提高,包括了这两方面的和谐。没有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经济发展都是不可持续的。中国如此,鄂托克亦如此! 鄂托克旗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黄河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游牧文化)、蒙元文化(成吉思汗文化)、西口文化……其中草原文化、蒙元文化独具特色。“十二五”期间,当区域间的竞争从硬实力转向软实力时,鄂托克更应挖掘历史文化,尤其注重挖掘草原文化的历史内涵,提升软实力,从而打造宜居、和谐的城市。 (一)用草原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打造宜居鄂托克 草原游牧民族信奉萨满教,萨满教的基本理论是“万物有灵”。蒙古族不仅将人当作自然的一部分,而且将自然当作敬奉的对象,以一种敬畏和爱慕的心情崇尚自然,真正做到“天人合一”。在萨满教看来,凡是天地间形成的自然物,哪怕是一草一木,都有神灵,或是神灵的化身,人们都应当顶礼膜拜。如果随意破坏,将是对神灵的不敬。 正因为萨满教崇尚的是自然万物有灵论,并且常常把自然事物本身同神灵等同看待,因而对待自然往往是爱护有加,是自然而然的生态保护论者。蒙古族热爱草原,珍惜生命,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蒙古人民始终严格遵循对自然生态环境“来无损,去无痕”的道德准则,保护着草原的一草一木、一禽一兽,维护着草原的生态平衡。就是这样的生态理念,才给我们留下了蓝天白云、草原森林、湖泊河流……的迷人画卷。 鄂托克旗近些年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支付了昂贵的资源环境代价。“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方式,严重破坏了我们的生存环境。所以我们必须尽快挖掘草原文化的内涵,想办法让草原文化的珍惜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入人心,让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都有“崇天”“敬天”“畏天”的思想,这样我们才会给子孙留一点绿色、留下蓝天白云,这样我们才不会被骂为吃子孙饭,这样我们才能拯救自己生存的环境,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建设“现代化草原精品名城”,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的目标,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宜居的目标。 (二)用草原文化的诚信观打造和谐鄂托克 “草原文化是特别讲究诚信的文化。可以说,诚信是草原文化的精神内核。游牧经济的分散性和战争的经常性决定了游牧人必然以诚信为最高道德水准,以诚配天、以信取天,推崇以诚立命、以信立行、以忠誓盟的价值核心与文化心理。”③草原人民以诚待人,彼此信任。他们觉得怀疑别人,是对人最大的侮辱。正因为每一个人都能以诚待人,所以草原人民才能够和谐相处——诚信是和谐的前提! 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是繁荣发展了,可我们的德育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没有任何约束的诚信,抵挡不了金钱的诱惑,诚信危机四处蔓延。政府、企业、家庭、个人都面临诚信的拷问。今天诚信危机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而且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阻碍! 鄂托克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集区。蒙古民族的诚信观一直备受大家尊崇。今天,我们更应该弘扬草原文化的诚信准则,加强道德教育,建立我们的诚信体系。只有让草原文化的诚信观成为鄂托克现代文明的道德灵魂,我们的城市才有和谐的可能,我们才能打造和谐的鄂托克!
参考文献 ①卫思宇:《十字路口的鄂尔多斯经济——兼谈鄂尔多斯经济的转型与发展》,选自《鄂尔多斯“巨力杯”转型发展研讨会专辑》。 ②佟德富:《蒙古民族精神及其历史贡献》,选自《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第20卷2004年第9期。 ③李凤斌等:《草原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10月。
作者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二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