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学研究刊物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大辞典 《概论》 《成吉思汗文化丛 学术著作 鄂尔多斯学研究刊物 报纸

浅析现代化进程中准格尔旗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复兴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13年第 作者:乌日娜 人气: 发布时间:2013-05-23
摘要: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文化与社会变迁过程,在现代化过程,往往伴随着人们的心理和价值观的变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国的少数民族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是如何适应西方现代化的挑战;一是如何适应国家整体现代化的挑战

        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文化与社会变迁过程,在现代化过程,往往伴随着人们的心理和价值观的变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国的少数民族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是如何适应西方现代化的挑战;一是如何适应国家整体现代化的挑战。面对这样的双重挑战,少数民族几乎每天都要对国内外、民族内外的文化要素做出选择,在某种程度上说,少数民族的现代化过程,也就是选择的过程。因此,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中国的少数民族经历着文化的重构、心理的失落、人格的冲突、感情的危机、生存的追求和价值的突变等等问题,随之而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面临着严重的衰退。但是,近些年来,中国政府履行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义务,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而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正体现了这些特点,因此,一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扬与复兴之风,从神州大地刮起,吹遍了大江南北,吹到了内蒙古准格尔旗。
        一、准格尔旗概况
        准格尔旗幅员769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1.5万,蒙古族人口约2.9万,占9%,辖1个开发区、1个工业基地、9个苏木乡镇、4个街道。地貌以丘陵沟壑区为主,北部是库布其沙漠尾端和黄河冲击平原,称“七山二沙一分田”。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4亿元,财政收入242.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6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452元,三次产业比例为0.9∶64∶35.1。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列全国2002个县域单位的第10位,稳居西部百强第1位。黄河大峡谷、中国油松王、千年召庙宝堂寺、艺术奇葩漫瀚调构成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网状公路交通格局依托白塔机场、鄂尔多斯机场形成便利的出行条件;文教卫生事业同步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绝大部分居民正向宽裕型的小康生活迈进。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底端产业逐步淘汰,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煤炭、电力、煤化工相互转化、循环利用的工业化模式初步建立;农牧业破题上路,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准格尔旗的发展,昭示了它已经步入了现代化,然而在这个现代化过程中,它的经历是坎坷的,尤其是准格尔旗的蒙古族人民,同样面对着现代化存在着选择的问题。以语言使用方面为例,早在1982年内蒙古自治区对全区蒙古族群众使用蒙古语言文字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普查,当时全区蒙古族人口249万,占全区总人口的12.9%,约有204万人操自己民族语言(其中绝大部分作为第一种语言,极少部分作为第二种语言),占全区蒙古族人口的82%。约有45万蒙古族人口失掉(或基本失掉)了自己民族语言,主要操汉语,占全区蒙古族人口的18%。这部分蒙古人主要居住在一些城镇和部分农业旗县,如呼市土默特左旗,包头土默特右旗,伊盟(今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达拉特旗,昭盟(今赤峰市)喀喇沁旗、敖汉旗,乌盟(今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卓资县,兴安盟突泉县等。经过这次权威普查,这些地区的蒙古人也就被贴上了“失掉或基本失掉蒙古语”的标签,准格尔旗自然也不例外。社会学里标签理论认为,如果给某个人或群体贴上了标签,他或他们就会成为标签所描绘的人。但是,准格尔旗蒙古族失去民族语言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这些原因又有一定的共性,也是比较能代表我国部分少数民族或地区传统文化衰退的原因。
        二、准格尔旗蒙古族的语言使用调查
        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将漠南蒙古的鄂尔多斯部落划分为6个旗,即郡王旗、准格尔旗、达拉特旗、鄂托克旗、乌审旗、杭锦旗,并由此6旗组成伊克昭盟。准格尔旗位于伊克昭盟的东南部,北、东、东南三面为黄河所环抱,与山西省偏关县、河曲县隔河相望,南与陕西省府谷县接壤,处于晋陕蒙三地交界地,也是当年山西、陕西人“走西口”所到之地,它原先是鄂尔多斯部落的左翼前旗,俗称准格尔旗,沿用蒙古军制的称谓。
        准格尔旗建旗之初,有着十分辽阔的游牧空间,自然植被还基本处于原始状态,境内林草繁茂,泉水叮咚,一派牧野风光。自从康熙年间开放边禁以后,王公贵族为租银所吸引,大量招民垦殖,百余年间便使这里的自然植被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境内童山林立、荒沙弥漫,呈现出凄凉景象。准格尔旗由于放垦早、规模大,特别是在私垦浪潮的席卷下,直接导致了农区和半农区的不断扩大与牧区不断缩小,至道光年间已经没有什么纯牧区可言,以往的牧业经济也为农业经济和半农半牧业经济所取代。在清初时,准格尔旗下辖8参领,42佐领。每个佐领按300个丁壮编制,每个丁壮以5口之家计算,全旗蒙古族人口约63000人,但随着禁留地开放,大批汉族农民进入准格尔旗,垦荒面积增大,牧场逐渐狭窄,使部分蒙古人弃牧就农,大部分蒙古人向外迁移,到20世纪30年代,全旗蒙古族约有37000人。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进行了全旗人口普查,全旗总人口为117477人,其中:汉族107829人,蒙古族9635人,仅占总人口的8%。因此,近百年以来,外来人口的猛增,特别是使用通用语言——汉语的移民增多,渐渐的远远超过原住的蒙古族人口,打破原来的语言环境,蒙古族的语言加速变化步伐,自然而然经历了汉蒙的双语过程,最后转用了汉语言,这是准格尔旗蒙古族丢失蒙古语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准格尔旗的蒙古语言文化进入了一个发展阶段,全旗极力建立以蒙古语为主兼学汉文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体系,凡在“文革”前期就学的蒙古族都精通蒙古语。然而,到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期间,在这里民族政策、民族语文政策受到的破坏极其严重。“文革”中派来的军宣队、工宣队都是汉族,很自然召开各种会议都是用汉语讲,发文件一律是汉文,全旗各类学校全部从一年级开始学汉语《红宝书》。这个时期,在准格尔旗,蒙古语言受到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歧视和破坏,蒙古族孩子严重失去本民族语言,不少过去熟练使用蒙古语的蒙古人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退步,甚至停止了使用。总之,在极左路线恶劣影响下,准格尔旗的蒙古语的学习和使用大大的倒退了,至今未有显著的起步。20世纪80年代初,也曾有过要恢复和宣传蒙古语的学习和使用,但是终因经济、政治(极左路线余毒的影响)等原因宣告破产。1996年,准格尔旗民族宗教事务局做过一个统计,蒙古族24689人中,精通蒙古语296人,占蒙古族总人口1.2%,略通蒙古语2222人,占9%,能操简单日常用语的6172人,占25%。提供数据的工作人员讲:“这是当时的粗略统计,实际是达不到这些百分比的,现在过去了十几年,将是越来越退化的趋势,所以所占百分比率更低了。”
        语言被看成是群体成员资格和一致性的标记,使用某一社会群体所通常使用的语言,往往能起社会认同的作用,尤其在多民族相处的环境中,民族语言的认同功能更甚于其他语言。在鄂尔多斯市,操蒙古语的蒙古人以说蒙古语为荣,有一种归属感、自豪感和依托感,认为蒙古语具有最高的社会价值,这时就让一些不会说蒙古语的蒙古人则往往在同胞面前表示不好意思或惭愧。准格尔旗蒙古族就是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在文化层面上遭到了同处于一个地区的蒙古族同胞的排斥。
        总之,现今的准格尔旗蒙古族使用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绝大多数蒙古族群众已经失掉本民族语言文字,主要使用汉语汉文,虽有极少数人懂蒙古语,但是不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二是学校中,完全用汉语授课,只有少数学生中加授蒙古语文;三是居住范围小,且多为蒙汉杂居,其生产形态以农、工为主。
        三、准格尔旗蒙古族文化变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准格尔旗蒙古族随着历史的发展语言上转用了汉语,同样它的蒙古族文化自然会在汉语言的基础上承载,发生变迁,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尤其以 “漫瀚调”(又称为蒙汉调、蛮汉调)民歌为代表。漫瀚调是汉语歌词与鄂尔多斯蒙古短调搭配起来的艺术表现形式,既具有晋陕北“二人台”、信天游的特色,又具有蒙古传统民间音乐的特点。曾经有一首漫瀚调中唱道:“准格尔是晋陕蒙的三边界,漫瀚调是蒙汉人民的牵魂线。”此语唱出了漫瀚调产生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不同的地域铸造不同的人民,产生不同的文化形态,这些文化形态又展示了不同的心理性格和民族精神,准格尔人用勤劳和智慧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创造了“准格尔经济腾飞现象”,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民族、地域文化,漫瀚调就是它的一个宠儿。准格尔旗1995年被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漫瀚调艺术之乡”,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漫瀚调)之乡”,2005年又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建设先进旗”。
        因此,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准格尔旗蒙古族传统文化衰退后,融合了汉文化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也可以是文化变迁理论中的涵化,即由个别分子所组成而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发生持续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的变化现象。同时,我们还可以理解为这是准格尔旗蒙古族失掉蒙古语后将传统文化变异,即传统文化成分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减少或消失,而是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从而使自身得到了适应新环境的演化变迁。种种的理解方式,无疑要告诉我们21世纪的今天,在这片热土上生活的人民锻造出了属于自己地域特色的文化,其中含有蒙古元素。然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准格尔旗蒙古族仍有恢复自己传统的蒙古文化的愿望和要求,也在做着努力工作。
        四、准格尔旗蒙古族文化复兴
        准格尔旗在民族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政府有大量资金投入,全旗少数民族基本脱贫,医疗和教育方面都得到了保障,优惠政策方面也落实得很好。这些年,为了提高蒙古语文工作队伍,引进了一部分蒙古语授课出身的大学生、研究生,安排在了行政和教育岗位上。另外,一直在准格尔旗仅有的一所蒙古族幼儿园、两所蒙古族小学和一所蒙古族中学中附加了蒙古语文课程,并实行经济奖励办法鼓励孩子们学习蒙古语。
        仅在2012年,举行了庆祝第十三届国际母语日座谈会;举办了准格尔旗首届民族中小学蒙古象棋比赛;举办了蒙古族在校大学生暑期蒙古语培训班,共对全旗914名蒙古族本、专科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蒙古语会话、歌曲以及蒙古族常识的培训,同时为他们发放了蒙古族大学生助学金;整理出版了《准格尔原生态蒙古民歌》DVD专辑,从而录制完成了《准格尔民歌选》中全部123首蒙古民歌,并研究讨论准格尔旗如何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召开学习准格尔旗原生态蒙古民歌座谈会;荣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旗”称号,成为全国35个、全自治区唯一的创建活动示范单位。
        由此,可以感受到准格尔旗蒙古人倔强而坚强的一面,面对工业化、现代化、全球化等等变化,他们的心理和价值观也在发生着变化,借助原有传统文化的资本,将其重构,展开复兴之路。
        五、小结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得以传播的主要工具,因此拥有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拥有一种文化。目前,人们在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已形成共识。但是,人类对自身文化的多样性及其所依托的民族多样性,却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传统文化复兴之路上,少数民族恢复本民族语言是件刻不容缓的事情,而一种语言能否得以保存的关键在于它的操用者自身,看他们是否有保护本民族语言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只有当他们认识到保存本民族语言的重要性并对运用本民族语言有了兴趣时,这种语言的保存和复兴才会有希望,同样带来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也才有希望。
        对于失去民族语言的准格尔旗蒙古族正是为了保持某种精神与肉体的平衡,为了保持人格的相对完整,同时也为了获得在蒙古族群体中的安全感需要在学习、适应、掌握和利用现代化物质和文化资本的同时,求助于自己的传统文化,重新做出调整,以求得在国际文化、国内主流文化和本民族文化之间的某种“生态平衡”。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市委统战部

责任编辑:乌日娜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