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高原东、北、西三面环黄河,南面为长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鄂尔多斯地区既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又是汉唐以来,中原都城通往北方边塞必经的战略要地,自秦始皇统派大将蒙恬在鄂尔多斯修筑了秦直道和秦长城后,汉朝又大力开发河套地区,在中央政府移民开垦和大兴土木的情况下,在鄂尔多斯范围内修筑了众多的汉代古城。自秦至清,鄂尔多斯境内典型而又保存完整的古城有秦汉广衍县故城、汉代西河郡、大夏国都统万城、隋唐胜州榆林城、唐代宥州故城和六胡州、宋代丰州故城、元代察汗脑儿故城。这些古城在当时都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贸易中心,今天仍然屹立在鄂尔多斯的大地上,述说着厚重的历史画面。 一、秦汉广衍县故城 又名勿尔图沟古城址,位于准格尔旗纳日松镇川掌村,依山傍水,地势险要,东城垣残长近400米,北墙垣仅残存约90米。城内东北部有一台地,南、北长130米,东、西宽约30米,应为古城的中心建筑区。在此东南40~50米处,应是一处手工加工场所在地。古城发现了刻有“广衍”铭文的陶壶、铜戈等遗物。经考证,该古城址即为战国、秦、汉时期的广衍县故城,也是鄂尔多斯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惟一一座战国、秦代城址。 二、汉代西河郡 又名霍洛柴登古城,位于杭锦旗霍洛柴登苏木,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446米,南北宽约1100米,南、北、西三面城垣断续可见,残高约1~3米,最宽处可达十三米。官署区位于城内中部,在官署区附近还分布有铸钱、铸造兵器的场所以及炼铁、铸铜场所等。该城出土了较为著名的“西河农令”、“中营司马”等汉代官印等即古城内出土。经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著名考古学家李逸友先生等考证,该古城应该是西汉北方重镇——西河郡的郡治所在。 三、大夏国都统万城 位于乌审旗巴图湾水库东与陕西省交界处,是东晋时期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所建立的“大夏国”的都城,因筑城墙用的是粘土和石灰等混合的“三合土”,土色泛白,所以当地群众俗称 “白城子”。 公元407年,赫连勃勃自称天王大单于,建立大夏国。公元413年,赫连勃勃驱使十万人在朔方水(今无定河)北、黑水(一说为今纳林河)之南营建大夏国都,取统一天下,君临万方之意,将都城定名为统万城。据史料记载:统万城历时7年方建成,规模十分宏伟。统万城修建异常坚固,虽经1 500年风雨侵蚀,依然巍峨挺立,雄踞北国。现在城垣遗址的高度从2米至10米不等。四城角各有角楼,西南角角楼保存最好,现今仍高达30米,城墙外部均有防御性的马面建筑。该城为鄂尔多斯高原上惟一的古代都城。 四、隋唐胜州榆林城 又名十二连城,于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传说这里有9座古城,附近还有3座古城,故有十二连城地名之说。据考古调查,现轮廓比较清楚、相互毗连的5座城垣分别属于不同的时代。十二连城古城址就是隋唐时期的胜州榆林故城,是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重镇。 五、唐代宥州故城和六胡州 宥州故城又名城川古城,位于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古城平面形制呈长方形,北墙长724米,南墙长760米,东墙长600米、西墙长602米。城墙由灰白色沙土夯筑而成,结构坚实紧密。据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和陕西师范大学朱士光教授等考证,城川古城即为唐元和十五年前的长泽县城和唐元和十五年移治长泽县的宥州城故址。 “六胡州”是唐初为安置突厥降户,在灵州、夏州之间设置的六个州的总称。一般认为,“六胡州”中鲁州、丽州、塞州的治城分别为今鄂托克前旗的查干巴拉古城、巴郎庙古城、呼和淖尔古城,含州、依州、契州的治城分别为今鄂托克旗的哈达图古城、敖伦淖尔古城及今乌审旗呼和淖尔古城。兰池都督府治城为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的巴格陶利古城。突厥兴起之后,由于突厥对粟特地区的占领,粟特人大量进入突厥部落,因而唐初为安置突厥降户在鄂尔多斯地区所设立的“六胡州”中,其主要居民就是粟特人。“六胡州”属于羁糜府州的性质,粟特人在这里保持了较为巩固的部落组织。 六、宋代丰州故城 又名二长渠古城,位于准格尔旗敖斯润陶亥乡二长渠村。古城总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城垣基宽约10米,顶残宽2~5米,残高2~7米,中城北墙设一瓮城。古城南边500米处山梁上的墓区中,曾出土过墨书“大观四年”的陶棺。经考证,该城址即为北宋时期兴筑的丰州城邑,是内蒙古地区惟一的一座宋朝州城。 七、元代察汗脑儿故城 又名三岔河古城,古城位于乌审旗河南乡。城平面呈长梯形,南、北城垣各长643米,东城垣长304米,西城垣长518米。城墙夯筑,基宽约18米,残高5~10米,夯层厚10~15厘米。西墙的城门已被冲毁,其余三面墙的中部均设有瓮城。城墙外有宽约20米的护城河。据专家考证,该城应为元代由安西王阿难达所建的察汗脑儿故城,后收归朝廷直辖,设察汗脑儿宣慰司。 进入明代,鄂尔多斯高原为蒙古鄂尔多斯部游牧地区,清代实行盟旗制度,鄂尔多斯地区基本未兴建大型古城。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鄂尔多斯高原在大一统的时代,特别是汉唐时期,均兴建了众多大型的古城池,这些城址在当时发挥了重要的经济开发、移民开垦、保民安边、保障驿道、发展贸易、民族融合等作用,她们在鄂尔多斯历史上书写了壮美的诗篇,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