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学习考察组一行,到家乡鄂托克前旗,看到通过城乡统筹发展取得的成绩,确实很高兴。我算是在沙窝子里滚大的放羊娃子,1975年离开家乡即当时的毛盖图公社红旗大队,外出学习、工作,“弹指一挥间,三十八年过去”。多年来,我经常回老家看望父母。现在母亲和弟弟以及很多亲戚朋友还在牧区,对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基本了解。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而当地干部群众感到困惑甚至有些担忧的是,第二轮土地承包结束之后,城乡居民的利益格局会怎样调整,城乡统筹发展会发生什么变化。 的确,这种普遍存在的困惑和担忧,不是哪些人、哪些地方可以自己解决的,而是看国家会出台什么政策。对此,我们可以从学术研究角度简要探讨基本规律,这对人们的心理预期和长远规划等都有好处。我们知道,因为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存在城乡差别和对立,所以才需要城乡统筹发展。可以说,从二元结构到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城乡统筹是促进社会重大变革的重要一环。 一、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是两种不同资源配置制度,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对人的身份和利益进行了不同的划分,形成了农村土地经营权和城市社会保障的对立。也就是说,农村人拥有的东西城里人没有,而城里人拥有的东西农村人没有,他们的分工和利益各不同。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城乡之间的对立是个人屈从于分工、屈从于他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的最鲜明的反映”。 相对于资本和人才自由流动的现代工业文明和商品社会,户籍制度,是农耕社会里为了便于封建统治而设立的一种画地为牢的管理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民众依然被划分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也进行了相应的区分,户籍直接与土地、教育、社保、医疗等诸多福利挂钩,城乡二元户籍制的弊端明显。 二、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是缩小城乡差别的一个发展过程。例如鄂托克前旗昂素镇确定了集镇建设、新型村庄建设、人口转移安置三项重点工作,探索了“一转两化三大四统筹”牧区统筹城乡模式:一转即人口转移,按照户均草牧场不低于5000亩的标准确定城乡统筹建设户,加大草牧场的整合力度,全镇转移人口2222户、7387人,留居855户、1759人;两化即农牧业生产装备的现代化,水浇地作业耕、种、播、收全程实现机械化;牲畜饲喂管理实现智能化;三大即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定位,实现生产方式大变革、居住条件大改善、生活水平大提高;四统筹即城乡统筹的四个层面,包括管理统筹、布局统筹、产业统筹、政策统筹。 从人的身份变化来说,城乡统筹只是在调节着农村和城镇人口比例,在不断提高城镇化率。近年来,社会逐渐形成共识,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但是城乡差别依然存在,所以需要城乡统筹发展。 三、一体化发展 目前人们对城乡统筹发展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只有人人平等、资源共享,即自由人形成自由联合体,才能实现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现在有些城市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将城镇、农村居民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努力使所有居民享受同样的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保障,就是一体化发展的一种探索。 劳动把劳动材料即土地等自然资源转化为财富,因此人们也说劳动和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一切财富的主要源泉。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劳动者的自由平等,二是共享原本可共享的土地等自然资源。马克思认为,“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是十分荒谬的。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不是自然属于人,而是人属于自然。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一方面,是现在的农村牧区居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另一方面,是现在的城市居民和农村牧区居民一样共同拥有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大量的社会资本、科技力量投入第一产业,使第一产业立体扩展,并且使目前的产业划分界限逐渐淡化,使大农业、工业、科技、文化等产业发生紧密的内在必然联系,逐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才是人人平等、资源共享的和谐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