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历法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13年第 作者:仁钦道尔吉 人气: 发布时间:2013-11-04
摘要:蒙古族在古代就有自己的历法。蒙古族的历法,也是以月亮的一次圆缺为周期,一个圆缺周期称为一个月,12个月为一年,就和通常说的阴历是一样的。蒙古族虽然沿用阴历历法,但是每个月份的称谓上,历代使用过各种不同的称谓。而鄂尔多斯蒙古族,对月份的称谓上
蒙古族在古代就有自己的历法。蒙古族的历法,也是以月亮的一次圆缺为周期,一个圆缺周期称为一个月,12个月为一年,就和通常说的阴历是一样的。蒙古族虽然沿用阴历历法,但是每个月份的称谓上,历代使用过各种不同的称谓。而鄂尔多斯蒙古族,对月份的称谓上,至今还沿用着成吉思汗时期使用的历法。
阴历是我国通用已久的历法,又叫农历、夏历,它照顾到地球和太阳的关系,所以该叫它阴阳合历更为妥当。古代人又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作为指导农事活动的依据。
月亮从这一次圆到下一次圆,要隔29天12小时44分3秒。因此我国古代的科学家规定阴历的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常年12个月共354天或355天,比阳历少11天多。为了照顾地球和太阳运转的关系,保证24个节气的固定不变,规定阴历每19年中有7个闰年,平均隔3年遇一个闰年,闰年有13个月(多出一个闰月),共384天或385天。
24个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规律算出来的,每个节气相隔约15.2天,因此在阴历中每月不一定都会有两个节气。科学家根据这一点来规定:如果这一年有一个月里只有一个节气,就把这一年定为闰年,或把只有一个节气的月份定为闰月。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已使用了这种阴历。13世纪,忽必烈汗建立统一的大元帝国后,在至元十三年(1276年)六月设太史局(后改升院),把编制新历作为统一王朝的重大措施。在新历编制中许衡(原左丞)负责理论性指导,实际工作则是王恂(太子赞善兼国子祭酒)与郭守敬(当时著名的天文和水利专家)分别负担。他们通过新的天文仪器精密观察,考证了冬至、岁余、日躔、月离、入交、二十八宿距离及日出入昼夜时刻等七项天文数据,创立了新的计算方法,对日月运动取得了五项新的数据和资料。至元十七年(1280年)冬至,新历告成。忽必烈赐名为《授时历》,命于翌年颁行天下。《元史历志》所称“自古及今,其推验之精,盖未有出于此者也”。
15世纪中叶,鄂尔多斯部带着成吉思汗八白室入据河套地区。鄂尔多斯部从此在三面环河,一面挡长城的相对隔绝、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沿用着成吉思汗时期形成的古老历法。这个古老的历法在一年的月份划分、节气的计算、日食月食等方面都用元代及以后的各朝代颁布的阴历历法。但是在月份的次序排列、月份的称谓、纪年的方法等方面与通用历法不同。因此,人们称它为鄂尔多斯历法。
首先是月份的次序称谓不同。通用阴历历法的月份是以数字次序排列,称“一月”、“二月”……一直排列到十二月,或者“正月”、“二月”……一直排列到十二月。而鄂尔多斯历法的月份排列和称谓是:一月称为“查干萨日”(白月),二月称谓“塔文萨日”(五月),三月为“六月”,四月为“七月”,五月为“八月”,六月为“九月”,七月为“十月”,八月称为“特日公(前)·呼格鲁尔”,九月称为“苏林(后)·呼格鲁尔”,十月称为“忽必萨日”,十一月称为“哈日·胡吉尔”,十二月称为“乌力金萨日”。一年的开头月称之为“查干萨日”,是与蒙古族崇尚白色的习俗有关。那么,为什么把二月称之为“五月”呢?在鄂尔多斯流传着这样一则有趣的传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众部,扩展领土的战争中,对金国发动了多次战争。有一次,成吉思汗与金国约定在五月开战。历来的战争,事贵应机,兵不厌诈,成吉思汗于这年的二月对金国采取突然袭击。金国惊慌失措,质问成吉思汗,“你们为什么违犯约定?不是说五月开战吗?怎么二月就来了呢?”成吉思汗说:“我们蒙古人从来就把二月称之为五月,我们约定的时间已到,现在就开战。”成吉思汗进行大模的进攻,旗开得胜。金国因准备不周,一败涂地。从此,蒙古人使用这种月份排序法。后来永远纪念成吉思汗的智谋和功绩,守护成吉思汗陵的鄂尔多斯部一直沿用着这一特殊的历法。鄂尔多斯历法中的“忽必”、“哈日·胡吉尔”、“呼格鲁尔”等月份称谓,在元代的《至元译语》、《陸次云》等典籍中都有记载,但次序上与鄂尔多斯历法的次序有所不同。如《至元译语》中称正月为“忽必萨日”、二月为“玉立真(乌力金)萨日”、五月为“胡打尔(胡吉尔)萨日”、十二月为“库胡列儿(呼格鲁尔)萨日”;《陸次云》中称一月为“豁必(忽必)萨日”、二月为“豁智儿(胡吉尔)萨日”、十二月为“可可勒儿(呼格鲁尔)萨日”。可见鄂尔多斯历法月份称谓是一种古老的称谓。
除此之外,鄂尔多斯还有一种月份次序排列法。那就是以“十二生肖”称谓月份。“生肖”是指人所生的那一年属相。人有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个属相,正好对应十二个月。但是顺序上又与“生肖”的排列不同。即正月为“虎月”、二月为“兔月”……以此类推,十二月为“牛月”。为什么把一年的第一个月命名为虎月呢?清光绪十一年孟秋成书的鄂尔多斯文献《古代诸可汗编年史》记载:“……丁亥年(1227年),圣主成吉思汗征服西夏,将这年的第一个月定为蒙古的春初月,称虎月。”这年是蒙古军与西夏决战的时期。成吉思汗预示蒙古军要虎威虎风,以虎踞龙蟠之势进攻西夏,像虎入羊群一样以强凌弱,取得胜利。果然,这年夏秋西夏王朝被蒙古军灭,把正月称谓虎月的历法在鄂尔多斯流传下来。
其次,鄂尔多斯的纪年方法与通常用的阴历历法不同。阴历历法用“天干”、“地支”相配起来纪年,叫“干支”纪年法。如把“天干”的甲、“地支”的子配合起来成为“甲子”,再把“天干”的乙、“地支”的丑配合起来,成为“乙丑”,这样顺着次序一直至“癸亥”,共六十个年份,总起来叫六十甲子。所谓甲子,或称干支,据传是黄帝的一个名叫大挠的臣子首创。自后遂被我国古代天文、历法、气象、水文、地理以及医、农、文、史等各个领域广泛采用。据考证,我国采用甲子纪年从春秋时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开始,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共二千六百余年。
而鄂尔多斯历法,将天干十项以五种颜色代替,将地支十二项以十二生肖(属相)代替。鄂尔多斯历法中,天干的甲、乙与蓝色对应,丙丁与红色对应,戊己与黄色对应,庚辛与白色对应,壬癸与黑色对应。因此,阴历的甲子年与蓝鼠年对应,乙丑年与蓝牛年对应,丙寅年与红虎年对应,丁卯年与红兔年对应……一直对应到黑猪年共六十年,成为一轮回。
鄂尔多斯部归顺清朝以后,朝廷禁止用二月称五月、三月称六月……的鄂尔多斯历法。清代,朝廷每年给各旗分发《时宪书(皇历)》,要求官方行文、礼仪,都使用朝廷颁发的统一历书。但是,鄂尔多斯部是守护和祭祀成吉思汗陵的蒙古部落,成吉思汗文化和思想理念根深蒂固,所以古老的鄂尔多斯历法一直传承至今。现在,鄂尔多斯民间仍把农历三月二十一日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祭奠称之为“六月二十一日查干苏鲁克”、农历五月十五日淖尔大祭称之为“八月十五日淖尔大祭”、五月十三日敖包祭祀称之为“八月十五日敖包祭祀”等等。
作者单位:鄂托克旗史志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