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追根 1963年,美国学者马纳斯·查特杰发表《经济发展的管理与地区学》一书。被认为是如今已遍布全球的地方学的肇始之作。其关键词是:“发展”和“地区”。即地方学是发展的产物,是研究特定地区自然与人文的综合学科。其后,地方学被公认为是“研究人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形态,以及适应物质环境的方式和能力的学科。它探讨的核心问题是空间或地区,即从政治、社会化经济的角度来研究地区的结构、职能和活动,并从中找出变化的规律,以不断地推动一个地区社会化经济的发展。”这段话只有一百多字,却把地方学的本质、内涵、方法、目的表述得再清楚不过。从中可以领悟,地方学在治学过程中,必须以现实为基础,并且要适当涉及过去(因为要“研究地区的结构、职能和活动”),但它的着眼点和最终目标却是“一个地区社会化经济的发展”,而且要求“不断地推动”。可见,地方学虽不能等同于未来学,但它必须具备前瞻性。我们鄂尔多斯学创建不久,就确立了以“服务建设”、“着眼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办会理念,这完全符合国内外地方学的主流学术倾向。 二、探径 回首上世纪,我国的经济环境、政治氛围都不大适合地方学的面世和生长。改革开放许多年后,才有了地方学的“星星之火”。至今虽未“燎原”,但已有了数十家研究团体。有地方学研究单位的地方,除了经济发展这一必备条件外,还大都伴有人文厚重,资源富集,区位优越,人才聚集等基本因素。我们鄂尔多斯,则可以说无一不备,因而产生鄂尔多斯学是必然的。本世纪之初,放眼全国,也只有十多家地方学团体。2005年,经鄂尔多斯学倡议并与温州学、扬州学、潮州学、泉州学、徽学等共6家研究单位共同发起创立的“全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只有12个成员单位。8年后,当“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研讨会于今年9月在鄂尔多斯隆重举行时,会员已增至30个,加上已经组建而尚未加入联席会的,当不少于五六十家。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和我国西部第一个以行政区划命名的地方学团体,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以自己的高度使命感和大量学术成果,为地方改革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并且因“有为”而“有位”,赢得了党政领导的支持和广大群众的认可。9月举办的研讨会,凸显了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是一个有特点、有内涵、有作为、有前景的地方学研究单位。 三、寻实 地方学是一门块状的学问,以内向为主、外向为辅。多数从传统文化入手,有的干脆称为地域文化研究会(所)。纵观横视,我国地方学仍处在初创阶段。地方学产生和活动的大背景是相同的,研究目的、工作方式是相似的,但具体研究内容和成果形态则千差万别,即充分彰显每个地方的个性。舍此则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地方学是大国学的支流或枝叶。泉州学带头人林少川开展过有关泉州学与鄂尔多斯学异同的比较研究。结论是,泉州学属于海洋文化,鄂尔多斯学属于草原文化。当然,这是基本的归属。除此之外,前者还要顾及宗教、客家、侨乡等文化特征,后者必须加入黄河、民族、能源之都的文化元素。以我们办会11年多来的真切体会,鄂尔多斯学实际上横跨自然、人文两大科学领域;游走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文明之间;既是党政领导的参谋助手,又是广大群众的代言人;也搞点理论探讨,但更多地是从事应用研究。一群土生土长的或者长期在鄂尔多斯工作、生活的人们,从对这块土地、这个人群的深刻了解、深厚感情出发,把责任、智力、余热化作软实力,给鄂尔多斯改革建设添薪加柴。这便是这个学科的实质和价值所在。 四、筑梦 就全国而言,地方学既需要普及,又有待提高。作为一项学术事业,只有进行时,没有终结日。不久前有九个省市自治区、13家地方学研究单位专家学者参加的研讨会上,通过了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的“九月共识”,倡议创立起来,发展起来,丰富起来,联合起来,担当起来,活跃起来,期许中国地方学的快速发展、长足进步。作为地方学研究联席会资深而活力充沛的成员,鄂尔多斯学在走完前10年的治学历程后,没有满足,没有停顿,而是立马以崭新的精神状态,向“创品牌地方学,建和谐研究会”的目标奋进。得天独厚的文化富矿,一日千里的进取势头,美好诱人的发展前景,为鄂尔多斯学的专家们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和无穷无尽的研究课题。可以肯定,在今后的岁月里,研究会在学术方面不仅将成果更多,而且会精品迭出。与此同时,会通过与各地地方学团体的联络、联谊、交往、交流,架起座座桥梁,让鄂尔多斯誉满全国,走向世界;将外地的知识、理念、信息吸收进来,为我所用。总之,研究会在治学、明理、资政、惠民等方面的作用将与时俱增。从这个角度衡量,此前取得的成就,只不过是一部大型交响乐的序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