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学研究刊物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大辞典 《概论》 《成吉思汗文化丛 学术著作 鄂尔多斯学研究刊物 报纸

梁家河的窑洞记忆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鄂学研究专刊第14 作者:杨勇 人气: 发布时间:2015-05-21
摘要:春夏之交,陕北高原显暖成绿。从一条大川拐进一条大沟,再从这条大沟转进一条深沟,于是,我们从长城以北到了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 这里原本非常普通,只因知青年代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居住而闻名遐迩。 梁家河村,此前大概只有几十户人家,近些年

        春夏之交,陕北高原显暖成绿。从一条大川拐进一条大沟,再从这条大沟转进一条深沟,于是,我们从长城以北到了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

        这里原本非常普通,只因知青年代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居住而闻名遐迩。

        梁家河村,此前大概只有几十户人家,近些年做过一次合并,现在约为150多户,在陕北算的上是大村了。老梁家河村夹在两山的深沟里,沟畔两侧散落着庄户人家的窑洞院落,每一个院落及窑洞朝向随山随沟而立,所以,院落的高低、方正、大小不尽相同,一般是从沟底斜坡插上去的一条路直通院落,院门双开,门庭起楼,院墙齐肩。进院后抬头上眺,映入眼帘的必是一座挡在眼前的高高的土山,山上稀疏地长着树木和野草,山根下无论多么大的窑洞都显的低矮压抑。陕北的传统窑洞都是土窑,区别最大的是门面不同,主要有石板券出的门面、石块垒砌的门面、细泥抹出的门面,造型上有素墙门面,也有仿房屋垒出房檐和码头装饰的门面。门面安装的都是木头制作的古旧窗檩的拱形门连窗,最多在门和窗的中央部位安装一小块玻璃,其余地方都是用老麻纸糊裱,剪出红的绿的彩色的窗花或纸块点缀装饰上去,窗花图案选取的是陕北特色的花花草草、瑞兽祥物,过去的剪法简单,构图简约,造型朴实厚重。

        我们去的是习总书记住了3年多的窑洞院落,也就是去年冬天临过年时总书记与夫人去过的那一户人家。现在挂了一个“知青旧居”的红色小牌,房东家仍然生活在里面,老太太七十多岁独居,四个子女据已成婚另立进城,只是特别的关系两个女儿抽身回来与我们见面,给我们认真做起了“导游”。

        这是一处较大的院落,院门东南向开,一盘石碾点缀大院的东侧,一溜窑洞向阳排开,西侧三孔窑洞门窗高大,细泥抹的整齐漂亮,门窗两侧的墙上挂着几串蒜辫和物件,东侧是两孔完全裸露的石板垒砌的窑洞,是陕北比较古旧样式的窑洞,但是地基高出一截,院落却缩回去很多。显然,两处窑洞不是同一时期的建筑,习总书记住的是老旧的窑洞。

        窑洞内部保留着知青旧居的老样。这是一个单室直筒窑,拱形的圆顶与墙壁相连而落地,连体花檩的门窗还是用传统的麻纸糊裱出来的,窗下就是一盘大土炕,图片显示习总书记进门就是站在炕沿,给他的“婆姨”指看他当年住的铺位,土炕竹席上铺着老旧的黑色条毡,旧式花色与做工的被褥靠墙叠起,炕中间一张小炕桌上立着一个石头方座的玻璃小瓶煤油灯,灯竖直立,油灯如故。北侧锅连炕的灶台上坐着一口大铁锅,用了很久的高粱茭子杆缝的锅盖,边缘还是拿条绒布缝上去包了一圈,锅台是一个在从前较为时兴的整块石板面的灶台,灶台一边是烧火的灶口,一边是引风吹火的木头风箱。窑洞墙上贴的有文革时期的写着毛主席语录的画像和革命样板戏的宣传画,还有习总书记在梁家河那些年代和要离开梁家河时的几张装在相框里的黑白照片,墙壁上有一个壁龛,过去不知是做什么用的,现在只是放一些零散的东西,墙上随处挂着算盘、马灯。窑洞靠里面的地方虽然光线稍暗一些,但却很宽敞,延靠墙的地方摆放着手工生产时期使用的农具,从前使用的橱柜、厨具、瓷碗、瓷罐、水缸等旧式朴实的东西,在一张方式的饭桌上,我们看到大概是早上刚刚吃剩下的几个白面馍馍和一小盆素菜,显然这孔窑洞还在使用着。整个窑洞呈现的是非常“文革化”的陕北农村传统气息,弥漫着浓浓的知青年代的记忆。

        站在梁家河的窑洞旁,我们看到了如今依然使用几千年传统扶犁耕地的老农挥鞭赶牛,在田头我们偶遇扛着磨的铮亮撅头的村民,我们想象着上世纪9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梁家河,习总书记青年时期的身影,一身村民的质朴,一股不屈的韧劲,带领大伙四季劳作,修渠打坝、搂田锄禾、收割扬场;每到夜晚,一群北京知青聚在窑洞里谈天说地该有多么热闹,就着煤油灯勤奋读书学习的青年习总书记又该是多么的专注入神。

        中午时分,我们在梁家河唯一的一处“梁家河农家大院”就餐,这也是在这条深沟里少有的四合院与窑洞结合的砖瓦楼板瓷砖贴面建筑装修的大院,饭店是村里人投资,自己当老板,顾几个服务员,多数是村民。饭菜尽是村里的风味,相当于村民拿过年过节的好吃的全部用来招待客人,自从去年习总书记在村里老村长家吃了一顿饭后,就有了梁家河独有的土菜“主席套餐”,还在LED屏幕游标字幕上循环播放菜单,菜单上有炖肉粉条、烩菜炒菜,凉拌豆芽苦菜等,俱是村里的土特物产做成的陕北农村味道,这让外来的人们十足的能感受一回大餐之外的乡村田野淳朴美味。陕北有一种以往只是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农民自制的黄米酒,我们每人品尝了一点,陕北米酒就如稀粥一样,加热饮用,小碗斟酒,微酸发甜,黏汤滑爽。

        说实话,梁家河依然保留着一份传统农业文明的味道,至今在这里我们还没有见到商店、酒店和大餐馆,商业气息很少,村里的年青人大多数以各种身份进了城,留守的几乎就是老人,好在这里距离县与镇不是很远,距离延安市也就是一个多小时车程,人们的往来还是较为方便的。所以,目前还觉封闭的梁家河,相信用不了多久这样的状况马上就会发生变化,就像我们一样的慕名者已经络绎不绝,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异常迅猛,所有的这些必将催生出梁家河的旅游和商业发展,带动这里的观念转变和文化变迁。

        历史永远向前发展,文化始终传承变化。梁家河的过去和现在,记录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故事,也留下了值得铭刻的史话名篇;梁家河的未来,将如中国农村已经发生的变化,越来越缩小与城市和世界的距离,农民和农村的休闲将会成为我们越来越向往的归宿。

 

 

责任编辑:杨勇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