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组织“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座谈会”,我有机会聆听各位专家学者对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解读。在此之前,对于党的十九大报告,我只能看到报告中写出来的东西,至于为什么这样写,背景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根本没有这样思考的理论深度。听了各位专家学者的讲解,才明白“读懂、弄通、做实”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第一次对党的报告有了一点相比从前的深刻理解。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七部分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与十八大报告中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相比,更接地气,却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段话,让我感慨万千,一百年的历史也是一个文化发展的历史!
一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将矛头指向以“吃人礼教”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与近代世界的矛盾不可调和,必须凤凰涅槃,才能得到新文化的诞生。陈独秀痛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钱玄同认为,要挽救中华民族必须祛除三纲五常的奴隶道德和神灵鬼怪的迷信思想,为此就得废孔学,灭道教,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以至废除汉字。包括鲁迅在内的其他思想家也都有激烈的言论。
不可否认,那是一个思想革命的狂飙时代,先驱者们的奔走呼号打开了国人的眼界,我们因此看到了世界的模样,民主法制、平等自由更让我们觉得旧世界的可恶。不可否认,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是它在带来世界文明的同时,也在否定着传统文化,从此之后,传统文化就与“落后、愚昧、封闭”等一系列贬义词画上了等号,名声从此不佳。
从新文化运动到“文化大革命”,到今天的经济社会,我们走了一百年。这一百年中,我们打倒了孔家店、破了四旧,否定了儒雅,肯定了野蛮与无知,我们的精神在荒野中迷茫,又在探索中回归;我们的良知被强权挤压掉、被利益权衡掉,又在新社会重建。这一百年的开始,我们废除了科举,开始了现代教育,一批大师惊艳世界;这一百年的结束,我们的大学林立,大楼高耸,造福世人的成果耀世。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社会的演化不可能出现断层式的“突变”“飞跃”,一个社会和它的文化如果改变,也需要长期和渐进式的渐变,而改变也需要从影响社会各方面的元素变起。依靠强力和狂飙式的文化运动强行对社会实施硬性“推进”,其结果如何呢?
西方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东西,可是如果丢了自己,一味地去学别人,会不会邯郸学步?
千折百回之后,绕了一个大圈后我们终于要回到原本应该的发展轨迹上去了,于是十九大报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终于明白,我们是不能和传统完全割裂的。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人民的信仰应该是什么,来自哪里?于是有人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国学,于是弘扬国学成了主旋律。
可国学指什么,是儒、是道、还是佛?是诸子百家,还是二十四史?是四大发明、还是诗词曲赋?我们今天要学什么?《论语》不等于国学,但是国学大概包括《论语》吧,20章,500篇的《论语》,选入初高中的那些算是经典,其他还有多少适合今天孩子背诵?窥《论语》一貌而知国学内容的博杂,这浩如烟海的国学巨著,有多少适合今天的学生阅读背诵。难道我们真要在弘扬国学的大旗下,全背“三字经”“弟子规”?穿着汉服,背着这些真的就能改变现状。在这弘扬国学的大潮中,有多少人在从事选材的研究,我们又整理出多少适合今天学生阅读背诵的国学书。宋儒不同于汉儒,更何况今天的解读呢?
弘扬国学是好事,可弘扬什么,如何弘扬才是更重要的。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十九大报告中的这一段话说得真是太好了,生搬硬套不可取,全部吸收不可能,形式主义更是害人……只有根据时代需要挖掘其中的精华才是可行的方案。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专家们对国学有自己更为深刻的理解,将地方学的研究、少数民族史的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纳入国学范畴。希望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可以结合本地特点,修订一套适合我区中小学生阅读的,适合时代德育目标的、精选国学精粹的乡土教材,让弘扬国学从形式走向学生内心,真正“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作者:鄂尔多斯市二中讲师,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