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底,在鄂托克旗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旗文旅局委托鄂尔多斯学研究会、鄂尔多斯博物院以招投标方式组织开展“阿尔寨石窟及其周边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化和考古调查”专题调查研究。本项目所指阿尔寨石窟及其周边地区,包括以阿尔寨石窟为中心的鄂托克旗2.1万平方公里的整体区域,调查研究的重点是针对阿尔寨石窟、鄂托克井群、古城与壁画、鄂托克旗交融佳话和鄂尔多斯乃日5个方面,调查研究成果也从这5个方面形成5本正式出版的专著,同时从5个方面分别提交5份调查研究报告,并且从整体角度拍摄1部专题片。
项目组组织了较为庞大的学术团队开展调查研究。参与课题调查研究的专家学者约50多人,分别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北大学、内蒙古考古研究院、鄂尔多斯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鄂尔多斯学研究会、鄂尔多斯市博物院、鄂托克旗政协、鄂托克旗委党校、鄂托克旗文管所等单位。项目组聘请魏坚教授和鄂尔多斯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会长、兼职教授乔明为特聘学术顾问。
一年来,经过合理组织安排,有效调配力量,利用有限资源,充分掌握信息,发挥团队优势,突出专家作用,基本上做到了田野调查全覆盖,案例调查典型化,调查研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项目组开展文化调查和考古调查70多次,其中考古调查10余次,鄂尔多斯乃日和鄂托克旗交融佳话案例调查60多次,考古调查范围包括阿尔寨、鄂托克井群、古城与壁画墓等,鄂尔多斯乃日和鄂托克旗交融佳话案例调查范围,包括市内专家和旗内农牧区及城镇相关人员,还多次到南京采访南京知青。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各小组分别对调查资料进行较为系统科学的整理和研究,分别形成了5部完整书稿和5份调研报告。通过调查研究同时收集了大量较为珍贵的文字、表格、图片、视频、文物标本等重要资料,为鄂托克旗增添了一批不可多得的考古资料和文化资料,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学术研究、决策咨询、项目申报、宣传报道、文化研究推广、文旅融合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通过这次较为科学严谨和系统性调查研究,项目成果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阿尔寨石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化艺术影响力,此次田野调查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重新调查石窟布局及其特征,二是再次统计石窟为68座。调查研究着力于对以往研究成果和本次调查资料进行比对分析,从整体上对阿尔寨石窟研究形成统一认识、统一观点,提出统一的历史年代与文化阐释结论,目前基本确定阿尔寨石窟开凿年代为西夏至明清时期。
第二,鄂托克井群是世界上已知最大井群,是两千多年来农耕与游牧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见证,在此之前对于井群做过零星的调查研究工作,这次是首次开展的系统性、完整性、专业性的考古调查研究。经过这次对井群的全面考古调查和对其中一口井的考古清理,以及采集到的大量陶片、瓷片等考古资料,确定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井群年代:基本确定鄂托克井群最早开凿于北魏时期,盛行于西夏至元代,延续至清末民初,沿用至20世纪末;二是确定井群分类:根据田野调查井群可以分为井台式、无井台式、井房式;从可利用的角度分类有:有水井、无水井、沙土覆盖井;从使用的角度分类,有马拉井提水式、有人工提水式、有电机提水式;从井筒造型分类看均为圆形直筒,但区别为有蹬踏脚窝和无蹬踏脚窝。三是新发现一处井群,井群总数达到17处,重新统计井的总数达到400多座,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大的井群。
第三,鄂托克旗古城和墓葬壁画在鄂尔多斯乃至内蒙古地区有较大影响,其中凤凰山墓葬壁画和米拉壕墓葬壁画在内蒙古极具代表性。此次田野调查最新发现了较为完整的汉代瓦当,上面有“长乐未央”和“千秋万岁”(“万岁”二字缺失)8个字样,通过研究基本可以认定:一是出现如此字样的瓦当,应与汉代帝王有关,表明古城地位应当较高。同时古城与壁画墓相距不远,相互也应有关,据此将会极大地提升鄂托克旗在汉代的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二是墓葬与古城同处一个区域、墓葬与壁画及壁画中的耕牧同框,对这几个点连接分析的结果,可以说明历史上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鄂托克旗具有较高等级和非常深厚的融合程度。
第四,鄂尔多斯乃日是鄂尔多斯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同时也是鄂托克旗保护传承的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在这次调查和近年来调查的基础上,鄂尔多斯乃日调查研究的收获主要有:一是提炼出鄂尔多斯乃日文化概念的完整表述。二是归纳提炼出乃日文化五个特征。三是鄂尔多斯学研究会通过近年来的助力和本次课题研究的推动,鄂尔多斯乃日在鄂托克旗城乡各地掀起了高潮,产生出极大的社会影响。课题组在此基础上深入基层,深入农牧民家庭,开展田野调查,采用摄像、拍照、录音和文字与表格记录等方式,抢救和挖掘了一大批民间乃日文化珍贵资料,正在开展系统性资料整理,编辑成集。
第五,鄂托克旗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地区,课题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鄂托克旗较大的时空范畴,梳理历史和现实中的“三交”发展脉络,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事实,进行资料整理和研究探索,一个立体式的鄂托克旗交融佳话将会完美呈现。
首次整合统一了阿尔寨石窟研究的学术观点;首次开展了鄂托克井群考古调查,初步解密其年代和分类布局;首次将古城与墓葬壁画二者统一调查研究,提升了鄂托克旗历史地位和融合文化特征;在鄂尔多斯乃日调查研究基础上,首次正式提出了乃日文化概念表述与文化特征,助推鄂托克旗乃日文化掀起新高潮;首次开展鄂托克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与实践系统性研究,立体式展示研究成果。
几点建议:
一、建议鄂托克旗增强鄂尔多斯乃日文化品牌建设力度,制定五年规划,实施系统工程,创造有利条件,尽快申报成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使之成为鄂托克旗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北疆文化建设中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影响性的文化名片。
二、建议重新认识鄂托克井群,开展更加深入全面的综合性调查研究工作,笃定信心打响世界上最大井群的文化品牌,尽快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争取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三、建议鄂托克旗文旅融合发展中,从旅游开发利用的角度,尽可能多的吸收本次调查研究成果,统筹规划,合理利用,提升品质,突显特色,彰显唯一,创新创造出全新的文旅产品,凝练出鄂托克旗文旅金字招牌。
文章来源:《鄂尔多斯学资讯》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