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网站
www.ordosxue.cn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成果展示  > 课题研究
《鄂托克旗城址与墓葬研究》项目报告
发表时间:2025-06-23 来源:课题组
打印: 检查图片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鄂托克旗古代城址及墓葬调查研究》

   (二)项目目标

   深入解读古代城址与周边墓葬的对应关系;全面研究境内古城及其周边墓葬的历 史地理情况;书写鄂托克旗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史实;为鄂托克旗的铸牢工作以及高质量发展提供帮助。

   (三)项目人员构成

   专家团队:魏坚、乔明

   机 构: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西北大学、陕西历史博物馆

   负责人:窦志斌

   成 员:徐卫民、晏新志、高兴超、杨婕、黄永鹏、韩梦瑶

   (四)项目周期

          202312月—20243月,项目论证;

          20244月—20245月,方案制定与讨论、实地调研;

          20245月—20247月,项目启动、实地调研;

          20247月—202412月,中期汇报、成果撰写;

          20251月,结项汇报、成果提交。

   二、项目实施

   作为《阿尔寨石窟及其周边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化与考古调查研究项目》的五大子课题之一,《鄂托克旗古代城址与墓葬调查研究》项目是首次针对境内及其邻近地区的古代城市遗址及其周边壁画墓葬所作的第一次专项调查,项目紧紧围绕汉代时期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行。

   (一)项目前期筹备(202312-20244月)

   主要工作是围绕项目主题进行课题方向、方案、路径、人员构成、预期成果等进行细致讨论。

           202312月,在鄂尔多斯市博物院与中央民族大学魏坚教授讨论项目实施方案。

           20244月,在呼和浩特市与中央民族大学魏坚教授再次就课题具体细节进行讨论。

           20244月,在鄂托克旗文化和旅游局召开项目座谈会,同时,鄂托克旗古城及壁画项目组邀请西北大学徐卫民、晏新志团队参与到此课题组,协助这个项目的调查研究工作。

           20245月,“阿尔寨及其周边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化和考古调查研究”正式启动,启动仪式在鄂托克旗人民政府举行,会议前在同一地点由中央民族大学魏坚教授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和工作部署会。

           516日,在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历史博物馆附近就古城与壁画项目的具体实施,项目组成员与特聘研究专家进行讨论。

   (二)项目实施(20244月—20248月)

    第一阶段调查:(木凯淖尔城址调查)

           2024426日,古城及壁画项目组与徐卫民、晏新志特聘研究成员对鄂托克旗境内的木凯淖尔古城进行实地调查,针对古城城垣、周边地貌、文化标本、城址社会人文等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

    第二阶段调查:(城址、墓葬调查)

           2024716-19日,项目组开启第二次实地田野调查。此次调查围绕鄂托克旗及周边地区的古城址、古墓葬、长城以及文化场馆等进行了重点考察,考察内容涉及古城现状、周边环境、文化遗物、人文情况、资料搜集等。

   先后调查鄂托克旗地质博物馆、阿尔寨石窟、希尼乌素井群、包乐浩晓城址、阿顿胡日也城址、察汗淖尔墓群、水泉子城址、凤凰山墓地、扎尔庙城址、古城梁城址、霍洛柴登城址、杭锦旗综合博物馆、纳林塔战国秦长城等等。

   三、项目成果编写

   周期:20248-12

   成果形式:《鄂托克旗古城遗址及墓葬调查研究》一书。

   字数约14万字,图文混排。

   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上编:古城遗址

   一、鄂尔多斯早期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址

   二、鄂托克旗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沿革

   三、鄂托克旗古城遗址

   四、与鄂托克旗相关的城址

   五、鄂托克旗城址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六、鄂托克旗城址与经济的关系

   七、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关系对鄂托克旗的影响

   余论、如何保护利用好古城遗址及墓葬文化遗产

   下编:古城与墓葬及壁画

   一、鄂托克旗古代城址的建置与分布

   二、鄂托克旗古代城址与墓葬区的关系

   三、墓葬壁画的考古发现和既有研究

   四、鄂托克旗墓葬壁画历史艺术价值

   五、墓葬壁画中多民族“三交”因素分析

   余论、在北疆文化中的地位与贡献

   附文、城址及墓葬壁画相关研究

   四、亮点与创新点

   专门对鄂托克旗城址与墓葬研究还是第一次,由于资料相对较少,具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将文献资料、实际调查和三普调查资料相结合,力图对鄂托克旗历史上的城址与墓葬进行全面的研究,从上面所列目录可以看出是比较全面的研究。

   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有以下新认识:

   其一,将鄂托克旗的研究纳入鄂尔多斯文化之内,因为二者具有相同的特征,尽管历史上鄂托克旗地理范围比较大,但仍然是鄂尔多斯文化的一部分,是历史上“新秦中”的一部分,不能割裂开来。

   其二,历史上、特别是秦汉唐时期这里经济发达,城址也很多,人口众多,需要分析其原因,我们从当时的自然环境、气候、植被、水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唐代以前这里的自然环境还是相当不错的,当时政府为了对付北方的少数民族,通过大量移民加大这里的开发,从而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发展,被誉为可以和关中地区相媲美的“新秦中”。但这种开发在自然环境脆弱地区也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沙漠化严重,又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化自古崇水,临水而居,择水而憩,皆是本性使然。奔腾不息的黄河从鄂托克旗西部流过,在这里可以见证古往今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鄂托克旗的六个城址附近都有良好的水环境,这是当时城址选址的重要条件。

   其三,我们在实际考察过程中,在水泉子古城遗址发现了大量的建筑材料,在一大堆砖瓦中发现了大量的文字瓦当,有“长乐未央”“千秋万岁”四字瓦当和“长乐未央千秋万岁”八字文字瓦当。特别是一枚瓦当上出现“长乐未央千秋万岁”八个文字,是罕有的发现,从目前我们看到的资料是第一个,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千秋万世长乐未央昌”文字瓦当,陕西考古研究院的《新编秦汉瓦当图录》中有“千秋万岁乐未央”“千秋万世长乐未央昌”“千秋万岁与地毋极”等文字瓦当。从其文字瓦当内容来看,该城址的级别是很高的。

   其四,研究城址与墓葬壁画,除了其历史作用以外,还要为现实服务。我们建议鄂托克旗旗委、旗政府,要善于利用当地丰富的文化遗存,进行文化旅游建设,将这些文化遗址用交通道路连接起来,开辟成文化旅游线路,促进人们对鄂托克旗古文化的了解。

   其五,壁画墓群的分布与古城设置是秦汉国家边疆管控方略的宏观体现,和历史地理变化紧密相关,城址与墓葬具有延续性。壁画题材内容与城址内外来自中原的居民传统丧葬文化有关,风格、技艺发展与中原墓葬壁画的变化几乎同步,壁画反映出郡县城址周边汉匈人群间文化习俗影响颇深,农牧经济文化交融不断发展。 (课题组)

   文章来源:《鄂尔多斯学资讯》2025年第1期

 

电子备案:蒙ICP备05001025号-1 电子邮箱:ordosxue@163.com 主办单位:鄂尔多斯学研究会 地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市委党校D座
网站标识码:5200000137 邮编:550002 联系电话:0477-8521114 蒙公网安备150603020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