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网站
www.ordosxue.cn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成果展示  > 课题研究
鄂尔多斯乃日文化调查报告
发表时间:2025-06-23 来源:课题组
打印: 检查图片

   一、调查工作基本情况

   乃日文化调查,以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和鄂托克旗文化馆组成调查小组,调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调查工作是在2023年乃日文化调查基础上进行了延续。2023年,组织十余位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在全旗范围内开展了乃日文化专题调查,重点对乃日文化相关个人进行调查。2024年,又对旗内鄂尔多斯乃日相关人员进行了重点调查。第二阶段是对自治区及市内部分专家开展了重点调查,同时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民间乃日文艺团体等进行了重点调查。

   二、文化调查主要成果

   (一)获得一批田野调查资料

   鄂尔多斯乃日文化调查的特点,是从非遗的角度对乃日进行文化性质的调查,而非艺术类调查。一年多来,乃日文化调查对象,受访者100多位,其中大多数为民间传承者,还有部分在乃日文化创新发展、乃日文化专业表演、乃日文化潜心创作研究等方面的人员。在调查过程中采用访谈形式对受访者进行录像、录音、拍照、文字笔录等完整记录,对受访者基本情况以表格方式采录信息,对受访者周边生产生活环境等也进行记录。对基层乃日文化公共服务组织的体系化建设,民间乃日文艺组织的不同组织方式和各自活动特色等均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乃日文化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对部分乃日文化年长的传承者,具有决定性意义。现在整理出文字20多万字,表格100多份,图片3000多幅,视频约2000多分钟,这是有记载以来对鄂尔多斯乃日开展的首次专题调查,虽然调查成果不一定显著,但是资料的系统性价值极为珍贵。

   (二)梳理乃日文化基本概念

   第一,何谓乃日:“乃日”,为蒙古语,汉意为“娱乐、聚会与礼俗”,是鄂尔多斯“礼俗里的歌舞艺术”,即鄂尔多斯“礼乐”,以“歌舞颂,礼仪俗”为主要表现形式,是集歌舞器乐、祝赞颂词、礼仪习俗、节庆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活动。自古以来鄂尔多斯乃日在草原上呈现出各民族欢乐相聚、载歌载舞、礼俗相随的融合文化特征。

   第二,乃日的艺术形式:鄂尔多斯乃日是歌舞器乐与礼仪习俗的融合,在民歌方面有短调民歌、长调民歌、古如歌、漫瀚调等;在舞蹈方面有筷子舞、顶碗舞、盅子舞、珠兰舞、鄂尔多斯舞等;在器乐方面有四胡、三弦、笛子、扬琴,民间习惯称为“四大件”,辅以马头琴、古筝等。在祝颂方面有骏马赞、弓箭赞、全羊赞、祝福颂、圣火颂、先祖颂等。

   第三,乃日的礼仪习俗:鄂尔多斯乃日融入了各式各样的在礼仪习俗方面,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群,乃日均有不同的礼俗,如婚礼寿诞礼俗、年俗节庆礼俗、迎宾待客礼俗、衣食住行礼俗、放牧狩猎礼俗、手工制作礼俗、信仰崇拜礼俗、娱乐竞技礼俗等。

   (三)探索历史传承与文化特征

   1.乃日文化历史传承

   鄂尔多斯乃日文化历史久远而深厚,伴随着游牧民族而生,也伴随着农耕与游牧文化融合发展而成长壮大。鄂尔多斯乃日源于匈奴、鲜卑和突厥等游牧民族,13世纪基本形成完整的乃日文化体系,元明清以来盛行于蒙古族地区,至今在鄂尔多斯保留较为完整且更加盛行。蒙古族最初关于乃日的概念,即现在我们所熟知的那达慕。“一年一度的草原‘那达慕’(也称nair,乃日),是天各一方的蒙古人相聚的盛会。人们对盛会的向往不只是为了参加、观赏‘三艺’(指摔跤、射箭、赛马),更重要的是去见未见已久的人们,与他们同歌同乐,盛会意味着相聚,相聚意味着交流和欢乐。”由此可见,乃日在草原的独特魅力,以及它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乃日文化基本特征

   鄂尔多斯乃日具有中华民族的共同性、特色鲜明的地域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广为普及的群众性、传播四海的影响性等五个文化特征。具体来讲,鄂尔多斯乃日文化体现出千百年来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融合发展,体现出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独特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共同性;乃日文化包含有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具有北疆文化中鄂尔多斯特色鲜明的地域性文化特征;乃日文化具有适应时代发展理念,与时俱进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时代性;乃日文化在鄂尔多斯具有普及性极强、全社会参与度极高的群众性;乃日文化具有鄂尔多斯文化艺术的独特性、唯一性品牌价值,在国际国内具有广泛的传播力、认知度和影响性。

 (课题组)

   文章来源:《鄂尔多斯学资讯》2025年第1期

电子备案:蒙ICP备05001025号-1 电子邮箱:ordosxue@163.com 主办单位:鄂尔多斯学研究会 地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市委党校D座
网站标识码:5200000137 邮编:550002 联系电话:0477-8521114 蒙公网安备150603020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