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在暖城——南京知青与鄂尔多斯的牧人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佳话
发表时间:2025-06-23
来源:鄂尔多斯学
打印:

《鄂尔多斯日报》2025年2月6日第7版刊发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鄂尔多斯市委党校讲师、厦门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甘宜汴、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南京知青在草原》课题组成员王春霞的署名文章《石榴花开在暖城——南京知青与鄂尔多斯的牧人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佳话》。文章讲述:1968年10月21日,1087名十七八岁的南京青年怀着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前往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支边。当时,他们分别被安排在乌审旗、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3个旗的19个公社中。时至今日,在鄂尔多斯插队的南京知青有些已经返回南京工作,有些则选择了留在鄂尔多斯,但他们与草原割舍不断的情愫已经印刻在血脉中,当今日他们重拾记忆,不仅仅是对他们青春的回望,也是一段段见证民族团结的时代插画。
文章从在生活交往中相亲相爱、在生产互助中相依相连、在支援农村特区实践中心意相通、在记忆中传承草原情谊四个方面讲述了南京知青插队鄂尔多斯草原,与草原牧人共同的生活、永远的记忆、生产上不落人后、攻坚上敢为人先、经济互联主动作为、赤脚医生的心心念念、返宁青年的多年牵绊、林场学校的师生深情、共同回忆承载共同情感、共同心愿接力教育纽带等故事。
知青的故事就像一幅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它所带来的浓郁的情感波动,我们在其中看到的民族团结的故事更加“活生生”,它不似高昂的号声,而恰似母亲的唠叨,或是朋友的寒暄,它充斥着生活的气息,还有在跨越了地域、文化、语言和民族之上的相互理解。这种以“温情的”“日常的”“具体的”方式,向我们诠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以及无限的回响。
文章来源:《鄂尔多斯学资讯》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