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网站
www.ordosxue.cn
当前位置:首页  > 鄂尔多斯日报_学会研究
钟山草原结连理 知青伉俪情义深
发表时间:2025-06-27 来源:牧兰 王春霞
打印: 检查图片

   在祖国辽阔版图上,有一座以“暖”闻名的城市——鄂尔多斯,它以厚重的历史和极致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然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还承载着一段民族团结的历史佳话,那就是南京知青在草原的故事。

 20世纪60年代末,一群满怀理想的南京青年响应国家号召,踏上了西行的列车,来到了遥远而陌生的鄂尔多斯高原。他们的故事犹如“鄂尔多斯煤海”一般,真可谓海海漫漫,用当地老乡的话来说,“三天六夜九后晌七十二个半前晌”也讲不完,然而,最浪漫的故事莫过于“钟山草原结连理,知青伉俪情义深”了,有不少年轻人不仅在这片热土上收获了劳动的果实,更意外地找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他们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生活的热爱,毅然决然地在这片土地上安家落户。岁月如梭,转眼间五十多年过去了,他们已经从青春年少走到了白发苍苍。然而,他们始终坚守在草原上,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为鄂尔多斯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2024年11月,我们采访了四对知青伉俪,他们曾在青春年华时踏上这片广袤的土地,与草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里,他们相识、相爱,共同奋斗,为这片热土和民族团结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今天,给大家讲述四对南京知青与草原牧人伉俪情深的故事。

 董逸仙与巴达玛

 1968年10月25日,南京姑娘董逸仙响应国家“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乘专列来到鄂托克旗阿尔巴斯公社尔格图大队插队落户。走进生产队后,她的劳动任务是帮助牧民放羊,曾经是中学排球场上英姿飒爽的排球少年,如今摇身一变成为草原上的牧羊女,转眼就是三年。1972年12月,董逸仙被农牧民推荐前往棋盘井鄂托克旗麻黄素厂上班,在这里,她遇见了自己人生的另一半——蒙古族青年巴德玛。由于工作生活在一个厂,由认识到相识,再由相识到相恋,1975年底,他们结婚了。单位分配给他们一间房子,作为结婚的新房,这间房子虽然简陋,但成为他们新生活的起点。房间内,一进门便能看到一个传统的炕,旁边是生火的地方,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可对她俩而言,这里却是充满家的味道的爱情小窝。为了让他们能有一个更好的生活、居住环境,一位在铁场工作的蒙古族朋友帮他们刷白了墙壁,还细心地用细麻纸将顶棚糊好,让这个小屋焕然一新。1976年,随着一声清脆的啼哭,他们的爱情结晶——健康可爱的儿子降临人世,他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喜悦与希望。然而,面对当地匮乏的教育资源和夫妻双方繁重的工作,如何给予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小两口深思熟虑,他们在儿子四岁那年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将他送回南京。1986年,当他们调迁至东胜后,才将孩子接回身边。因此,儿子在南京度过了整整六年的时光。

 岁月如梭,转眼间,这对夫妇已携手共度了半个世纪的岁月。2023年,他们迎来了结婚五十周年的金婚庆典,这是对爱情最真挚的见证。如今,他们已步入白发苍苍的年纪,但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对彼此的深情依旧如初。在他们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保持健康,不给儿子增添任何负担,让这份来之不易的家庭幸福得以延续。比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坚固爱情,让董逸仙更为自豪的是当年他们这些南京知青埋下了草原村排的种子。排球,这个在现代都市中或许再平常不过的运动项目,在当时却如同一束光,照亮了知青们的生活。在大队的日子里,每当夕阳西下,劳累一天的知青们与牧民便会围成一圈,共享打排球的乐趣。起初,排球对于牧民来说是陌生的,当他们看到南京知青们挥汗如雨、打得热火朝天时,他们也不由自主地加入进来。发球、垫球、扣球,就这样成为连接知青与牧民情感的桥梁,也让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目前,草原村排受到了特别关注。随着经济的全面发展,草原地区的体育文化也逐渐繁荣。然而,在过去,特别是在牧区,牧民的文化生活相当贫瘠,除了日常劳动,他们唯一的娱乐似乎就是骑马、喝烧酒。排球运动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草原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如今,其影响力可见一斑,郎平教练和中国女排对草原村排球的关注,更引起了全国广泛关注,影响深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和体育事业的兴旺,而文化和体育的繁荣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这不仅提升了鄂托克前旗乃至鄂尔多斯的知名度,还为当地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董逸仙说,“从南京到内蒙古的知青只有1087人,相比全国1700多万知青来说,不过是沧海一粟。然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之下,内蒙古民委开展了南京知青在草原这个主题活动,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从去年五月份就开始了这项课题研究,投入了大量精力,无论是会长还是普通工作人员都非常辛苦。我们只是草原上的一棵小草,或者是沙漠中的一粒沙子,但党和政府与当地各族人民群众却如此重视我们。半个世纪以来,他们依然如此关心我们。每当想起这些,我都特别地感动。虽然我们可能无法发挥太多的余热,但我非常感谢这个社会,感谢当地政府和各族人民对南京知青的厚爱。”

 高志宏与王钢花

 1968年的秋天,作为南京三中66届高中毕业生,高志宏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前往伊克昭盟的征途,来到了遥远的鄂托克旗布拉格公社阿拉泰大队,开始了他的插队下乡生活。

 初到大队,他和其他知青一起修水库、筑堤坝,用汗水浇灌着这片土地,也锤炼着自己的意志。不久后,大队成立了一所民校急需教师人才。凭借扎实的文化基础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高志宏成为这所民校的一名汉语老师。在那个简陋的校园里,只有二三十名学生、一个蒙古语老师和他构成了这个小学世界的全部。采访中,高志宏说,到大队以后,有两个人对他的影响比较大,一个是学校的那一名蒙语老师,向他详细介绍了学校的情况,并指导他如何教学、如何与学生沟通等等,这些对他的帮助很大。另一位也是蒙古族,名叫冯宝玉,水利队每当柴油机出现故障,求助于他,他总是能够随叫随到迅速解决问题,确保工作不受耽误。生活中有困难他总是能及时地排忧解难,成为高志宏在草原上的生活指导。

 1971年,鄂托克旗为了建设棋盘井铁厂,专门从南京知青里面招工人,在这样的机遇下,阿拉泰大队的高志宏和另外两位知青报名去了铁厂。初到铁厂,高志宏发现眼前的景象与心中的期待大相径庭——这里一片荒凉,只有一个名字——铁厂和一大片的荒漠。然而,面对这些困难,南京知青们并没有退缩,而是迅速投身到铁厂的建设之中。他们一边摸索一边建设,没有图纸就自行设计,没有砖瓦就自己去采石头、打土坯,边学边干,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一步步将铁厂建设起来。

 在棋盘井铁厂,高志宏不仅找到了工作的归属感和成就感,更是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蒙古族姑娘王钢花。铁厂的炉火映照着他们年轻的脸庞,也见证了他们爱情的萌芽与成长。不久,他们携手步入了婚姻殿堂,组建了一个温馨的小家。一年后,他们的爱情结晶——活泼可爱的女儿高焱诞生了。当笔者问高志宏为什么给孩子起名叫“高焱”时,他回忆说,孩子出生后,给南京的奶奶打电话报喜,奶奶说,孩子起名叫高焱吧,她是铁厂工人的后代,也是高家后代,更是钢花生育的孩子,几重意思叠合起来,建议叫“高焱”。高焱的到来给这个小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与希望,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责任与挑战。由于当时棋盘井条件艰苦,他们决定将孩子送到南京的奶奶家抚养,以便给她更好的教育环境。高焱一岁半时离开了棋盘井,远去了南京。而这对知青夫妇则继续坚守在铁厂。对高志宏与王钢花而言,棋盘井铁厂不仅是一个工作的地方,更有一段难以忘怀的青春记忆,它见证了他们的青春、爱情与奋斗。

 1980年底,高志宏被调往鄂托克旗政府部门工作,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近30年工作过程中,他先后在鄂托克旗经济委员会、政府办、组织部等多个部门工作过,历任鄂托克旗委组织部部长、副书记等职,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后来,高志宏调到了鄂尔多斯市扶贫办担任党组书记、主任职务,直到2002年退二线、2007年正式退休,他们才逐渐放慢了脚步,享受起了晚年生活。

 “当年插队在牧区的时候,牧民们接纳我们,并教会了我们怎么做人处事。在棋盘井铁厂,火热的工作锻炼我们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特别是钢铁工人的坚强意志。一直到后来工作,这些都能够起到一种积极向上作用。”高志宏说,“来这儿56年了,当年可以说是牧民们敲锣打鼓地欢迎我们。56年之后,我们南京知青在草原这块儿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我没想到的。”高志宏深知,作为个体,他们的力量或许有限,当南京知青作为一个群体,他们所展现出的民族团结力量是无可替代的。这份力量,如同草原上的风,虽然无形却强大,推动着两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就拿他们家来说,几代人中包含着不同民族、不同地方出生的成员。但是每年都有南来北往、相互走串的多次交往,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各个地方之间的守望相助,有意无意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积极贡献。

 王秉璋与任淑芳

 1968年,国家号召知青下乡,深入基层,任淑芳与一千多名南京知青一同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踏上了前往内蒙古的征途。任淑芳到大队后就担任了教师工作,在那间不大的教室里,四排座位整齐排列,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学生共处一室,这不仅是对教学能力的考验,更是对爱心与耐心的极大挑战。她既是语文老师,又是数学老师,还兼任音乐与体育老师,几乎包揽了孩子们所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后来,任淑芳去了棋盘井煤矿,开始了她的另一段人生旅程。

 然而,教育的种子一旦种下,便难以割舍。半年后,当地建立了学校,她毫不犹豫地重返教师岗位,这一教便是十年。在棋盘井工作的日子里,她不仅传授知识,更成为学生们心灵的灯塔。1989年,任淑芳调回了东胜。直到现在每当三八妇女节和教师节来临,总会有一群群学生从棋盘井来到东胜,只为向这位曾经的恩师表达最真挚的感激之情。

 当然,在鄂尔多斯草原,任淑芳不仅播种了希望的种子,更是收获了人生中最为珍贵的爱情。任淑芳的爱人叫王秉璋,他不仅是当地的知青,还是知青中的一位负责人,在南京知青到草原的首次欢迎仪式上,他代表当地知青发言,他言辞恳切、充满激情,那一刻,任淑芳被他的真诚与才华深深地吸引。随后,他们又被分配到了同一个大队工作,日常频繁的交流与合作让他们的关系日益亲密,从同事到朋友,再到恋人,一切自然而又美好。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南京知青纷纷顶替父母职位返回家乡参加工作,然而,对于任淑芳而言,回家的路却显得异常艰难。母亲曾告诉任淑芳,作为他人的媳妇,你的离开将给对方的家庭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这虽是一句简单的话语,却如重锤般敲击在任淑芳的心上,让她深刻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南京的女儿,更是这个草原家庭的一分子。从此以后,她毅然决然地选择留下,并和丈夫王秉璋并肩携手成为南京与鄂尔多斯两地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和纽带。通过他们的努力,南京的秦淮河畔与鄂尔多斯的大草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地理概念,而是承载着深厚友谊和文化交融的生动画面。

 “知青的这种人情交往、后来演变成经济交往,以后慢慢演变成了政府交往。南京市和鄂尔多斯市成为友好城市是若干年前经过南京市人大批准的。”王秉璋说,成为友好城市前是通过知青的这种人情交往,后来就有了经济交往,说到经济交往,不得不提一位叫樊三维的企业家,他是最早通过知青们搭桥开始和南京的铁铝合金厂合作的企业。之后又促进了南京市和鄂尔多斯市两个政府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后又变成地区之间的合作项目,意义比较大,是江苏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合作,这是南京知青和草原牧人之间合作的最丰硕的一个成果。南京知青对草原的贡献,我认为有两大贡献。首先是教育事业,南京知青来了一千多人,其中有两百多人担任教师。如今,这一贡献的成果显而易见:他们在这里培养了一代人,显著提升了当地文化教育水平,其影响深远。其次是南京知青还促进了经济发展。在鄂尔多斯,除了能源产业、煤炭深加工、煤炭化工以及新能源产业,还有冶金产业,这些新兴产业的兴起都和南京知青有关系。目前,鄂尔多斯的一些企业与南京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南京的技术和科研人才对鄂尔多斯的企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就我们家来说,是南京与草原、都市与乡村、汉族与少数民族频繁来往的一个驿站,我的老朋友奇·朝鲁开玩笑说,王秉璋家一多半招待费都花费在接待南京客人身上了。”

 如果说教育是草原精神世界的滋养,那么经济的繁荣则是其物质基础的坚实支撑,在南京知青的参与和推动下,南京的技术与科研人才,如同草原上的甘霖,滋润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创新细胞,让草原的经济之花在阳光下更加绚烂多彩。

 李丹与沙若飞

 1968年,正值青春年华的李丹响应国家号召,踏上了前往内蒙古伊克昭盟插队下乡的征途。与她一同前往的,还有她对未来充满憧憬的一颗心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在那个年代,无数知识青年怀揣着理想,奔赴广袤的农村牧区,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

 然而,李丹的知青之路并不平坦,与大多数南京知青在两三年后便因招工等原因离开牧区不同,她因政审不合格,在大队里待了6年半的时间。这段漫长的岁月,对于任何一个远离家乡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考验。由于当时李丹插队的大队地处偏远牧区,文化生活非常匮乏,她时常感到寂寞和孤独。然而,正是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她收获了最真挚的情谊。当地的牧民们,用他们淳朴善良的心,温暖了这位远离家乡的知青姑娘。每当有牧民去大队时,他们总会给李丹带上一些自家的食物,无论是酸奶、咸菜,或是馍馍,都是牧民们对她最真挚的关怀和关爱。“所以我需要特别感恩,是淳朴的牧人减少了我的孤独,给了我坚持下来的动力。”李丹说,“大队还特意为我配了一匹训练出来的走马。”

 在这段下乡锻炼的日子里,李丹遇到了她生命中的另一半——沙若飞,他们在这片草原上相识、相知、相爱,并最终携手共度余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们的家庭背景相似。沙若飞的父亲深知这份不易,当他得知儿子与李丹之间的感情时,心中五味杂陈。他担心自己的家庭会成为李丹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于是找来李丹,语重心长地说:“孩子,这是人生大事,你要三思而后行。我怕我们家的情况会影响到你的前程。”面对沙若飞父亲的担忧,李丹的眼神里没有丝毫的动摇。她坚定地望着这位长辈,一字一句地说:“叔叔,我们家和你们家大同小异,都经历了不少风雨。但在我看来,这些外在的困难并不能阻挡两颗相爱的心。我就认定他了,无论未来怎样,我都愿意和他一起面对。”李丹的坚定与真诚,打动了沙若飞的父亲。于是,在那个物资匮乏、精神饱满的1977年,沙若飞和李丹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的生活并不容易,但他们从未红过脸、吵过架,更没有因为生活的艰辛而放弃对彼此的承诺。他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1976年他们从伊克昭盟师范学校毕业后一起去了乌海市当教师,在乌海工作了8年后,1983年他们调回伊克昭盟,李丹调到伊克昭盟中级人民法院,沙若飞调到伊克昭盟委宣传部。回望过去,李丹和沙若飞都感慨万分。他们知道,正是那份坚定的信念和对彼此的深情,让他们走过了那段知青岁月,迎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如今,每到夏天来临,她们就回到鄂尔多斯尽享北国的蓝天白云和天朗气清,时不时与老友相聚共叙旧情、时不时返回第二故乡同牧人一起漫步在草场上看看牛羊、闻闻青草的味道;每年冬天,她们又像候鸟一样,飞回“六朝古都”南京探望当年的亲朋好友,在玄武湖畔散散步,中山陵前鞠鞠躬,老门东那儿吃个鸭血粉丝汤……南北交往交流交融已经成为她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四对伉俪情深的南北交融故事,展现了那代人平凡生活中非凡的事迹,他们在不经意间留下的令人魂牵梦萦的回忆,让研究者们夜不能寐,引发深刻的思考。南京知青从繁华都市走进苍凉落后的草原牧区,与当地牧人和谐共处,共同谱写了一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历史凯歌,铸就了一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壮美诗篇。

 岁月流转,当年的南京知识青年成为草原上的老一辈,但他们的故事却如同草原上流传的民歌,经久不衰。四个年轻人在草原上找到了爱情,建立了家庭,更在这片热土上实现了人生价值,为鄂尔多斯的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故事,是对青春无悔的最好诠释,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在未来的日子里,这座城市将继续见证着更多梦想的实现,而他们的精神也将激励着后来者,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继续前行,让“暖城”更暖。

 作者:牧兰 王春霞

 文章来源:《鄂尔多斯日报》2024年12月19日第7版“学会研究”

 

 

电子备案:蒙ICP备05001025号-1 电子邮箱:ordosxue@163.com 主办单位:鄂尔多斯学研究会 地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市委党校D座
网站标识码:5200000137 邮编:550002 联系电话:0477-8521114 蒙公网安备150603020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