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8年10月21日,吴家铎同24名南京知青一起到鄂托克旗原额尔格图公社巴音布拉格大队插队落户。就此开启了他与草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不解之缘。
担任大队长,带领牧民致富
在巴音布拉格大队,吴家铎在马背上立下:“心甘情愿为草原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的誓言。他当过青年突击队长,干起活来非常拼命。有一次独自外出干活,凿穴而居,“顶着启明星起,披着月色归”,在荒野中,陪伴他的只有偶尔窜出的兔子和天空中掠过的鹰,不见其他人影,艰苦的劳作让他从102斤瘦到87斤。
他带领乡亲们把风狂沙大、交通闭塞的贫瘠沙原建设成了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牧区。担任大队长7年时间,大队连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学大寨先进单位”,他自己也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
带领牧民打篮球,活跃文化生活
吴家铎的各项文体活动都很出色。他组织牧民成立篮球队,内蒙古牧区第一个灯光篮球场出现在巴音布拉格的故事远近闻名……在他的带领下,巴音布拉格大队球类、长跑、摔跤、赛马等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活动先进集体”。1979年,他受牧民们的委托到北京观摩了第四届全运会,并在颁奖大会上第一个发言,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草原情缘,蒙汉联姻传佳话
插队10年后,吴家铎在草原上收获了爱情,他与队上的蒙古族姑娘斯琴花喜结良缘,一时“蒙汉结亲”传为佳话……婚后,斯琴花全力支持爱人的工作,在她的照顾下,吴家铎在工作上愈发干劲十足。他们也为促进民族团结、蒙汉两族的交流与交融做出了榜样。
把蒙语歌曲唱到秦淮河畔
刚到草原时,语言不通成为吴家铎融入当地生活的一大障碍。但他没有退缩,主动向牧民们学习蒙语。无论是放牧途中,还是茶余饭后,他总是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渐渐地,他不仅能用流利的蒙语与牧民交流,还能唱出蒙语歌曲,还把这些歌曲带回南京,唱给家乡的亲人和朋友听。他的歌声,让更多人了解了草原文化,也在南京和内蒙古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
坚持蒙古马精神,战胜所有困难
1981年返城时,他面临着身居窝棚、妻无户口、初中学历等诸多生活难题……面对严酷的现实,他不是用眼泪,而是坚持“吃苦耐劳、勇往直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所有困难。1982年开始,吴家铎在栖霞中学上夜高中补习,不久又转到母校二中,在中央党校党政干部专业进行本科学习,后就读东南大学工商管理EMBA研究生,取得澳门亚洲国际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退休前他曾任南京市国家税务总局巡视员、南京市税务局副局长、南京市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
心系草原,返城后情更深
返城后,尽管身份和环境发生了变化,但他对草原的牵挂和对牧民的情谊从未改变。他利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机会,积极宣传内蒙古的风土人情和发展机遇。他为伊克昭盟与南京市结为友好盟市奔前跑后,立下过汗马功劳。
57年来,他每年都会回几趟草原,看望曾经的乡亲们。每次回去,他都要住在牧民家里,和他们一起喝奶茶、吃手把肉,畅聊草原的变化。他还利用自己的人脉和资源,为草原的发展出谋划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在他的努力下,南京与内蒙古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两地人民的情谊也越来越深厚。
在一次访谈中,吴家铎感慨地说:“鄂托克草原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人生中初踏社会的第一步,在那里经历了人生的艰辛与草原上的温暖,留下了青春的故事和难以磨灭的记忆。回城并没有割断我和草原人民的深情厚谊。”
商会搭桥,续写与草原牧人交往交流交融
退休后,吴家铎依然心系草原。2012年6月,他创办了南京市内蒙古商会并担任会长至今。他把商会作为连接宁蒙两地的重要平台,无数次往返于南京与鄂尔多斯之间,穿针引线,促成了许多投资与贸易项目。
他积极组织两地商家开展交流活动,在他的推动下,两地在科技、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为两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他也通过商会,持续关注着草原上牧民的生活,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让草原与南京的情谊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老盟长的赞誉,不变的赤子之心
曾在鄂托克旗担任过旗长、书记的奇·朝鲁老先生这样评价吴家铎:“他虽然生长在南京市,但草原生活的十多年,历练出他的英雄本色。几十年后,我见到他,依然看到他‘三个没变’,一讲蒙语没变,二吃草原茶饭没变,三与草原牧人交往交流交融没变。”这简单的评价,却是对吴家铎最真实的写照。
57年来,他与鄂尔多斯这片草原依然心连着心,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草原的热爱和对蒙汉情谊的坚守,成为连接南京与内蒙古的使者。 (龚萨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