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网站
www.ordosxue.cn
当前位置:首页  > 鄂尔多斯学资讯  > 社科普及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社科普及·云课堂——夏兴林的故事
发表时间:2025-08-06 来源:夏兴林
打印: 检查图片

   近日,夏兴林给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写来一封短信,信的原文是:我是夏兴林,1948年4月9日出生在南京,1967年南京市第二中学高中毕业,1968年上山下乡到内蒙古插队。1971年,伊克昭盟绒毛厂招工进厂,1994年,进入伊克昭盟煤炭局工作,后改名为鄂尔多斯市煤炭局。2008年退休。曾担任过科长、部长、总公司副总经理。

   1968年,我自愿申请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扎根一辈子,同年10月来到鄂托克旗原额尔和图公社乌兰淖大队插队落户,后改名为额尔和图苏木乌兰淖嘎查。

   我们苏木是当时全旗唯一不通汽车的苏木,地处毛乌素沙地,黄沙漫漫,沙丘一个接连一个,第一次下乡从苏木到嘎查是步走的,走在柔软的沙地上,迎着风走一步退半步,嘴里的沙咬得直响,30来里路整整走了8个多小时,傍晚时分才到嘎查的水利小队,热情好客的牧民用最高的蒙古族礼仪迎接我们,摆上了大块的手把肉,拳头大小的酥油,香甜可口的油饼,后来才知道当时牧民每人每月才供应一斤白面,那是何等的尊贵呀。

   已经78岁的我和夫人朱月霞(鄂托克旗一中毕业)一起在鄂尔多斯生活了50余年,回忆起插队落户的生活那是永生难忘,历历在目,用一句话总结,之所以能扎根黄沙遍野,西北风四季的鄂尔多斯,(后来变成绿植遍野,树木成片,野鸡、兔子、野鸭、灰鹤等随处可见的美丽的地方)就是厚实,淳朴,善良的蒙古族对我们南京来的知识青年包容、认可、支持,才使我们从一个青涩稚嫩的南京学生娃蜕变为一个鄂尔多斯的建设者。由于蒙古族的包容大气,认可,支持才使我们走到了今天。

   好动、好奇是年轻小伙的天性,我到了嘎查后看到毛驴和马子也不懂礼仪,不管三七二十一逮住就骑,而牧民不是心疼是否会把牲口骑坏了,而是怕把南京娃摔坏了。牧民把我们亲切地称呼为“迷你胡、玛乃呼”,翻译过来是我的娃,我们的娃,始终把我们当成他们自己的孩子对待,对我们百般呵护、照顾,才使我们在陌生艰苦的环境生存下来,感受到了牧民优秀和宽厚的品质。

   乌兰淖嘎查地处毛乌素沙地,汽车根本进不来,粮食等物品全靠骆驼拉运。当年的我年轻气盛,根本不知道拉骆驼是件非常艰辛,吃苦劳累的营生,以为拉骆驼是件潇洒浪漫的事情,主动要求去拉骆驼,结果给驼队添了不少麻烦,加重了牧民驼队的负担。经我再三要求嘎查同意了我的请求,让我负责了7峰骆驼,加入了驼队。驼队都是晚上出发,走夜路。因为白天要放骆驼吃草,晚上负重前行,牧民传宝大叔怕把我的骆驼小队丢了,把我的7峰骆驼放在中间,骆驼与骆驼之间用缰绳链住,第七峰骆驼脖子上挂个驼铃。夜晚,北风肆虐,走在绵软的沙巴拉儿地上,深一脚浅一脚,凌晨时分,瞌睡虫袭来,就想睡觉,20岁的我,哪经过这种事,就闭着眼,机械地跟在前面那峰挂着驼铃的骆驼后面走。不慎撞在前面的骆驼腿上,前面的骆驼一脚把我踢醒了,我也不甘示弱,反过来一脚踢向骆驼,这下惹祸了,我这一脚踢的骆驼跳了起来,要知道,骆驼身上驼着200来斤的粮食(玉米、高粮等),驼跺全部掉在了地上,无奈,驼队全部停了下来。传宝大叔看到这情况也没有怪怨我一句,而是说:“娃娃也不容易,管好了。”当下决定就地宿营,帮我把两峰骆驼腿绑住一边一峰,让我在中间铺上毛毡,皮被,又盖上皮被。靠着两峰骆驼的体温和皮被取暖,尽管寒冬腊月也不冷,第二天早上醒来,一层霜雪覆盖在我的皮被上,但心却是暖的。传宝大叔他们常年风餐露宿,给大队牧民拉粮草,那是何等的艰辛,是常人不能想象的。

   三年的牧区生活使我变得壮实如牧民,当牧民额吉知道我要离开时,发生了一件让我终生难忘,提起来就热泪盈眶的事。传宝大叔、蒙古族额吉让我坐在炕头上,用刚学会的几句汉语告诉我:说我的裤子烂了,给了我25块钱(要知道那时的10工分才能分6角1分钱)。当时我坚持不要,我只能用刚学会的蒙语告诉额吉、阿外,我有……。推让之中,额吉有点生气了,她用刚学会的汉语,我用刚学会的蒙语,进行对话,结果,生气的额吉把钱拍在炕桌上看似生气,又慈祥地做了一个手势,意思是:你今天把这25块钱拿上,情义就在炕桌上,如果你不拿这钱,我们的情义就在炕桌下面。我刚刚学会蒙语,无法表达我的心情,只能眼含热泪收下那皱皱发黑的25块钱。这钱是额吉一家人省吃俭用攒下的钱,那不是普通的钱,是牧民额吉、阿外金子般的心,是对南京知青娃的爱,是对我们成长的认可。

   我有过一段调回南京,又从南京回到了伊克昭盟的经历。20世纪90年代是全国上山下乡知青大返城的年代,我当时是“江苏省人事局与伊克昭盟劳动人事局商调的,调入江苏省扶贫协会的江苏飞龙公司工作”。是伊克昭盟宽大包容,认可,使我又放弃了人们向往含金量高的南京城市户口,回到了伊克昭盟,回到了鄂尔多斯。时任伊克昭盟煤炭局局长的王秉璋说了一句令我终生难忘的话,他说:伊克昭盟是要大发展的,煤炭事业是要大发展的,是需要我们为之奋斗的,为啥要去南方发展呢?北方也能为发展做贡献的。这是多么大的格局,多么长远的眼光。是伊克昭盟的大气包容,认可,是对南京知青的包容,是对南京知青多年工作学习的认可,我们又回到了难舍难忘的伊克昭盟,又回到为之奋斗献身的鄂尔多斯。

   我出生在南京,在校学习20年,鄂尔多斯工作学习58年,在内蒙古的几十年时间里,我们始终生活在蒙古族的包容之中,始终感受到鄂尔多斯人对我们的爱,如果有下辈子,我们一定还要做鄂尔多斯人。

电子备案:蒙ICP备05001025号-1 电子邮箱:ordosxue@163.com 主办单位:鄂尔多斯学研究会 地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市委党校D座
网站标识码:5200000137 邮编:550002 联系电话:0477-8521114 蒙公网安备15060302000300